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學開導(40~49)

  定學開導(40)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7.26

  得到了如來的法乳,

  將來決定成就法身

  提要:

  ·得到了如來的法乳,將來決定成就法身

  ·佛教不可作人爲的改變,使佛弟子離開了釋迦佛的教導

  ·消極的話、錯誤百出的書太多了,使你不再有將來決定成佛的念頭

  ·有些人忘了“衆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進了佛門,還是像大海裏的

  小船,迷迷茫茫,飄來飄去

  ·由于內心彷徨與厭惡,使很多人想離開娑婆世界

  得到了如來的法乳,將來決定成就法身

  我們繼續講“如來悲智等流身,戒淨聖種杜多行,成就叁德叁慧體,叁士聖衆我頂禮。”我們聽了佛法,心裏就有了覺悟的種子,也就是說如來的悲心和智慧流進了我們心裏。我們得到了如來的法乳,以此來滋長我們的法身慧命,將來決定能成就法身,這是誰也不能否定、也不能推翻的真理。佛有叁個身體:法身、報身、化身,要成佛首先成就的就是法身。

  佛教不可作人爲的改變,

  使佛弟子離開了釋迦佛的教導

  昨天提到,我們應該要認識到我們的身份是佛弟子,佛弟子個個都是未來佛,爲什麼要特別提出這個身份?因爲今天佛門裏的變化太大,越來越使佛弟子離開了釋迦佛的教導,都不想走上釋迦佛爲我們鋪好的法上的道路,也不想將來快快成佛,這太離譜了吧!

  這種風氣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冰凍叁尺,非一日之寒,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論調,各種各樣的形式,逐漸遠離了釋迦佛的精神。我們的觀點:佛教不可作人爲的改變,我們的目的是要了脫生死、要證果、要成道,把釋迦佛的觀點、釋迦佛度衆生的方式改變了,衆生還能成就嗎?你們雖然對佛法還不怎麼了解,但是至少看到了現在的現象,也都覺得這個風氣不好。

  消極的話、錯誤百出的書太多了,

  使你不再有將來決定成佛的念頭

  可是進佛門久的人,逐漸逐漸就受他們的影響,一方面看得多了,一方面身臨其境,特別是耳朵裏聽到的他們的話特別多,還有人寫的所謂“佛書”也很多。其實“佛書”全都是人寫的。有些寫的書看得多了,慢慢人就消極了、灰心了,因爲看不到希望了。這就是你們接觸的環境裏所聽到的話、看到的書給你們的影響。

  即使你也在看佛經,也就沒幾本吧,而且還看不懂。所以真正的釋迦佛教導,頭腦裏沒有印進去,而人寫的有些錯誤百出的書卻看了很多,滿腦子都是,對你的影響非常厲害,能使你不再有將來決定成佛的念頭。

  有些人忘了“衆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

  進了佛門,還是像大海裏的小船,迷迷茫茫,飄來飄去

  現在佛弟子滿腦子的思想就是“成佛可能嗎?那不是我的事情啊!”有些人雖然知道釋迦佛講過“衆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連小貓小狗將來換成人的身體,修行也能成佛,因爲都有佛性啊!但是他沒有很好的去聽佛法,那種反面話的影響太大了,佛的話雖然知道幾句,可是不生根啊!就像水面上的浮萍,沒有根也沒有靠。你們今天在佛門,你問問自己是不是真的生了根,心裏很踏實:我有了依靠,我將來決定成佛。我看不見得吧!有些人雖然進了佛門,還是像大海裏小船,迷迷茫茫,飄來飄去。

  由于內心彷徨與厭惡,使很多人想離開娑婆世界

  由于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氣氛、這種種所製造的心態,就形成了人們心裏的彷徨與厭惡,再加上有人說:“快離開娑婆世界吧!”意思就是:”什麼都沒希望了。”我看這麼多人想求生他方淨土,可能就是這麼來的吧?

  定學開導 (41)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7.26

  娑婆世界苦,

  所以佛說娑婆世界是修行最好的地方

  提要:

  ·只有心清淨的修行人,才會覺悟到淨土就在他自己的心裏

  ·佛對煩惱衆生說的話,不能移用到往證果成道方向走的佛弟子身上來

  ·心淨則土淨,何用東南西北的跑,有些外國人還願意來中國定居呢?

  ·衆生因爲有業力煩惱,心不清淨,所以蠻好的琉璃世界成了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苦,所以佛說娑婆世界是修行最好的地方

  只有心清淨的修行人,

  才會覺悟到淨土就在他自己的心裏

  我也主張求生淨土,我特別贊歎淨土。可什麼叫淨土?經書上說:“心淨則土淨”,你心清淨了就有你的淨土,你心不清淨就沒你的淨土。釋迦佛度了那麼多的衆生證了阿羅漢果,釋迦佛的心裏清清淨淨,阿羅漢煩惱斷盡,心也是清清淨淨,這個淨土就在他們的心裏!無論他們到哪裏,他們都在淨土裏。

  佛對煩惱衆生說的話,不能移用到往

  證果成道方向走的佛弟子身上來

  娑婆世界雖然是最髒、最苦的五濁惡世,要知道佛那個話是對佛門外面的煩惱衆生、業障衆生說的,不是對佛門裏的修行人說的。你們經常可看看報上報導衆生所造的種種惡業:吃喝嫖賭……,那真是五濁惡世啊!怎麼把這話加到我們正在修行、往證果成道方向走的佛弟子身上來?難道咱們修來修去都跟世俗上人一個樣啊?

  心淨則土淨,何用東南西北的跑,

  有些外國人還願意來中國定居呢?

  你只要心清淨,煩惱斷盡,你在的地方就是淨土,心淨則土淨嘛!何用東西南北的跑?打個比方,從前我們國家一窮二白,今天只要我們人格品德高尚,大家都是心地清淨,都爲社會做貢獻,努力建設我們祖國,我們國家就興起來了,社會變得非常美好,那你何必離開祖國呢?聽說現在有許多出國的人還想回來,因爲現在我們祖國富強了,有些外國人還願意到中國來生活,所以現在到中國來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了,而且還加入中國籍,這都是事實啊!

  衆生因爲有業力煩惱,心不清淨,

  所以蠻好的琉璃世界成了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所以非常肮髒,主要是因爲娑婆世界的衆生造惡業多,做善事少!這是衆生的業力造成的。你證了果、成了道,心地清淨,那就兩樣了。對釋迦佛來說,娑婆世界就是佛的淨土,釋迦佛在娑婆世界成佛,那這個世界不是佛的土地嗎?

  從前有個修行人在五臺山,天天修行誦《金剛經》,有一天,他念著念著,心非常靜了,其實這時他可能念到心一境性了,也就是進入定的境界了。擡頭一看,整個五臺山都是琉璃世界。釋迦佛有一次在法會上,爲了證明咱們這個世界就是琉璃世界,佛把一只腳放下,腳趾碰地的時候,所有法會上的大衆都看到整個娑婆世界實是琉璃世界,釋迦佛這只腳提起來了,衆生再看仍然是娑婆世界。衆生因爲有業力、有煩惱、心不清淨,所以蠻好的琉璃世界在衆生眼裏也變成了娑婆世界。

  所以我們能夠在娑婆世界好好修行,證果成道,你就已經到了淨土。佛經裏還說,有很多他方世界的菩薩都發願要往生娑婆世界來。

  娑婆世界苦,

  所以佛說娑婆世界是修行最好的地方

  釋迦佛成佛以後,娑婆世界就有了叁寶,佛法是這麼的圓滿,而且這裏的衆生因爲受的苦難比較多,不容易迷,容易修行,所以佛說:娑婆世界是修行最好的地方!釋迦佛一方面贊歎極樂世界非常殊勝,一方面又告訴大家:(在《佛說無量壽經》裏有說)如果你在娑婆世界修行一天,勝過極樂世界修行一百年。極樂世界的一百年,有人換算成娑婆世界的年份,這可長得不得了!所以在娑婆世界修行快得很。如果你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釋迦佛贊歎你,幫助你,希望你能上品上生,馬上花開見佛。如果是下品下生,下品下生十二大劫才花開見佛,十二大劫是一百六十一億萬年。

  定學開導 (42)

  

  傅味琴講于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7.26

  是如來的悲智等流身的佛弟子,就應該要發菩提心,難道娑婆世界佛法明燈快要滅了,你也不發菩提心嗎

  提要:

  ·是如來的悲智等流身的佛弟子,就應該要發菩提心,難道娑婆世界佛法

  明燈快要滅了,你也不發菩提心嗎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還有善知識在作指導,就應該

  “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

  ·釋迦佛叫弟子必須多聞,佛弟子能不聽佛的話嗎?現在有些人卻連法

  都不聽了,做壞學生可沒你的面子

  ·要弘揚正法,才會有辦法,從零開始,再艱苦也倒不下去

  ·佛子從法化生,決定成佛。想成佛的人先成佛,徘徊疑慮必然後成佛

  是如來的悲智等流身的佛弟子,就應該要發菩提心,

  難道娑婆世界佛法明燈快要滅了,你也不發菩提心嗎

  你們假如肯承認自己:我是佛弟子,是釋迦如來的悲智等流身,你們就應該要有志氣,要有雄心壯志,“我是釋迦佛的弟子,我就跟釋迦佛學,我就要在娑婆世界修成佛道,在娑婆世界度衆生。”這是你真正在發菩提心。釋迦佛叫我們學大乘法的人發菩提心,是指在娑婆世界就發菩提心,並不是到他方世界再去發菩提心。一旦娑婆世界沒人發菩提心了,娑婆世界佛法滅了,衆生沒有智慧的明燈,一直在生死長夜裏,難道你也不發菩提心嗎?能海上師也說:“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希望能上品上生,要不然的話,你過去世的父母在地獄裏受苦受難等不及啊!”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還有善知識在作指導,

  就應該“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

  我講這些話是鼓勵你們在娑婆世界好好修行,我也鼓勵你們願生西方淨土的人安心淨土!可是你今世不聽法、不斷煩惱、不修行,難道反而容易往生嗎?你在娑婆世界好好修行,增長智慧覺悟,能夠斷煩惱,能一心不亂,難道這些對你往生是個阻礙?人身難得今已得,好不容易得到了人身,還能夠聽到佛法,還有善知識指導,有覺悟的佛弟子就應該“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

  釋迦佛叫弟子必須多聞,佛弟子能不聽佛的話嗎?

  現在有些人卻連法都不聽了,做壞學生可沒你的面子

  昨天已經跟你們講到身份,首先要自尊,我們的身份都是佛弟子,從前叫弟子,現在叫學生,學生要聽老師話才是好學生啊。比方說,你們這些老同學,是你們自…

《定學開導(40~4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定學開導(50~59)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