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學開導(10~19)▪P2

  ..續本文上一頁始用功修止。想起來真是慚愧。你們可別像我,等七十幾歲才開始修止,你們現在就好開始了。通過我多方面調節,一方面轉變情緒,轉移注意力,一方面經常做放松的功夫,一方面止住妄念,真的起效果了,如果我臨睡前止住妄念,要不了一兩分鍾就打哈欠,假如又去動腦筋想問題,哈欠又沒了,趕快別想,哈欠又來了。用不了幾天,我睡覺就很好。

  但是我每天仍然保持經行一個小時,邊走路邊念佛,盡量排除妄念。排除妄念最好的辦法就是修禅定,觀息和數息即能止住妄念。我每天睡覺前在床上坐著觀息,什麼念頭也不起來,等到昏沈來了,就開始睡覺了。

  從這個例子來看,修止對身心有極大的利益。可假如病好了,你修止不要以打哈欠爲目標。你打哈欠昏沈了,還得修光明觀對治昏沈。這是辯證法,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什麼情況說什麼話。現在是爲了治病,暫時利用一下昏沈。該拿的時候要拿,該放的時候要放,法無定法,要看你自己怎麼掌握。知道調整的人,修行才有辦法。

  年青時代要好好修止,生活中到處都可修觀,

  燒火觀火,在陽光中觀光明

  你們現在正是處于年輕時代,在生活中要好好修止。還可以利用各種生活環境,來幫助自己打好禅定的基礎。比如說,喜歡燒火的有兩種人,一種冷天爲了取暖,喜歡幫廚燒火,熱天叫他燒火他不幹,這叫修自私;還有一種,修行人燒火去觀火,將來修火光觀就觀得起來。生活中這種小事情,會修行的人也能很好的利用。你去曬衣服,一路上可以修止,止住妄想。看到周圍明亮的陽光,你眼睛一閉,觀觀光明就容易觀出來。所以生活中到處都可以修行。

  一心吃茶,就叫禅,

  倒茶想到劉關張,就打妄想了

  喝茶也是如此,喝茶就一心喝茶。禅宗有個公案叫“吃茶去”,其實是在喝茶上好好用功一心止妄念。一般人以爲知客師很客氣,招待我喝茶,還一邊喝茶一邊品味,這是龍井茶,這是烏龍茶……。潮州這一帶,喝茶更講究,杯子這麼小,茶很濃,先要倒一點茶,洗洗杯子,要洗叁次;倒茶也要倒叁次,據說表示劉關張。人家請你喝茶,你必須桌子上敲叁下,表示磕頭磕頭磕頭。(衆笑)那樣喝茶盡是在打妄想。

  定學開導(13)

  傅味琴講于崇教寺 2006.8.18

  “煩惱即菩提”並非不斷煩惱,

  修行不能好高骛遠,應該先畫龍後點睛

  提要:

  ·“煩惱即菩提”並非不斷煩惱,修行不能好高骛遠,應該先畫龍後點睛

  ·外道執于止,不能了生死,禅樂不肯舍,所以出不了叁界

  ·外道生天,由于他“厭下界粗苦障,羨上界靜妙離”

  ·行善而不斷煩惱,最多只能生天,這是外道生天的路線

  ·佛講苦是要你找出苦的根源,要斷煩惱才能熄滅苦

  一、“止”~依心一境,得諸輕安等。

  二、“妙止”~依得止已,而起觀慧,由觀慧力,引生輕安。

  叁、“觀”~正智緣谛,不顛倒見。

  四、“妙觀”~輕安起已、觀慧複生、乃稱淨慧妙觀。

  

  “煩惱即菩提”並非不斷煩惱,

  修行不能好高骛遠,應該先畫龍後點睛

  所以禅師一句話,要懂的人才起作用,不懂的人盡搞錯。有的老修行人說出來的話,太簡單了,大部分人都聽不懂。比如聽到“煩惱即菩提”,有人聽了就不肯斷煩惱,他說“煩惱斷掉,菩提也沒有了,煩惱即菩提嘛。”這句話哪是這麼解說的?所以佛法不要講得太簡單了。畫龍點睛的事情是有的,可龍都沒有畫好,你要點睛,最多點上兩個墨團團,誰知這是兩個眼睛?你想得好:我點上去,龍就會飛,也只能飛出兩個黑團團來。所以末法時期衆生好高骛遠,專門貪高、貪簡單,結果自己全弄錯,應該是先畫龍,後點睛。

  外道執于止,不能了生死,

  禅樂不肯舍,所以出不了叁界

  上面講修止,下面講修觀,修觀很重要。外道爲什麼不能了生死?了生死要靠覺悟、要靠智慧。佛教修四禅八定,外道也修四禅八定,可是路同果不同。區別就在外道習慣于修止,他不修觀。妄想一止住,人舒服得不得了。妄念止住,人就入定了,可是外道入的是世間定,不能出叁界,而我們佛教入的是出世間定,性質兩樣。別說外道執著、不斷煩惱等等,就說止觀吧,外道修止入定非但舒服,而且還出境界,他就迷掉了,以爲這就是究竟。執著這個樂,不肯空掉,所以超不了叁界。

  外道生天,由于他

  “厭下界粗苦障,羨上界靜妙離”

  外道修禅定,只要多做好事行善,不做壞事也能升天。外道升天是靠想的力量,他是“厭下界粗苦障”:他專門想,現在我呆在下界,這個環境又是粗又是苦,又是障礙多,所以厭離;“羨上界靜妙離”,他一心想到上界去。他整天這麼想,命終就升上去。可是他最多升到天道,不能出叁界。

  行善而不斷煩惱,最多只能生天,

  這是外道生天的路線

  所以你們要想到彼岸,千萬別搞這一套:人間苦,天上樂啊,這是外道路線。從前我在溫州講法,有個女孩子精神有點毛病,別人勸她信耶稣,這個毛病就會好。她就經常到教堂裏去,可是沒什麼效果。後來聽聽佛法倒有效果了,所以一定要請我到她家裏去。我到她家裏坐了沒多久,教友來了,見面總不能不說話,我就說:“你這個房子很寬大很舒服嘛。”信耶稣的人就說,“將來我們升到天堂,天堂的快樂比人間不知道強多少倍。”這條就是外道的路線。如果你們信佛修行也走這條路線,雖行善而不斷煩惱,那你也最多到天堂,因爲路線有問題。

  佛講苦是要你找出苦的根源,

  要斷煩惱才能熄滅苦

  我是希望你們提高一點覺悟,這個覺悟是釋迦佛講法的覺悟,不是從某個凡夫那裏聽來的觀點。釋迦佛講四谛法,“此是苦”,要你承認這個世界是苦。可是他不是光講苦,還講“此是集”,給你講苦是要你找出苦的根源。苦的根源是煩惱的聚集,修行要斷煩惱才能熄滅苦。

  而現在講苦的人盡講娑婆世界苦,做人苦,卻不去斷煩惱,只想到極樂世界去;又講極樂世界是多麼快樂,不需要勞動,想吃什麼一想就來,想穿什麼衣服,一想就披上;還有七寶行樹、八功德水,真是快樂無比。所以有一個老太太就說,到極樂世界去掃掃地,我也高興。法師就批評了:“極樂世界還要你掃地嗎?”這樣的宣傳和引導,對不懂佛法的人來說豈不也在“厭下界粗苦障,羨上界靜妙離。”

  定學開導(14)

  傅味琴講于崇教寺 2006.8.18

  生活中按佛法去細細觀察,

  將來能成就妙觀察智

  提要:

  ·觀苦的因,才能使你覺悟,心要緣在四谛法上,才能不顛倒,不顛倒才是

  正智

  ·滅谛是講煩惱斷盡後的種種美妙境界,道谛是要修好通往滅谛的道路

  ·發了願要修道,沒有只發願而不修行就能成就的

  ·生活中按佛法去細細觀察,將來能成就妙觀察智

  ·細細觀察能出智慧,可別鑽到名利上去,要鑽到覺悟上去

  觀苦的因,才能使你覺悟,心要緣在

  四谛法上,才能不顛倒,不顛倒才是正智

  所以我們修觀,要觀苦的原因,修就是叫你找出原因,把苦的原因切斷。你這麼做,這個觀就能使你開智慧,就能使你覺悟。所以根據四谛法去觀才是真正的修觀。這裏說,觀是“正智緣谛”,心要緣在四谛法上,才能不顛倒,不顛倒才是正智。

  滅谛是講煩惱斷盡後的種種美妙境界,

  道谛是要修好通往滅谛的道路

  四谛法第叁谛,“此是滅”,就是講煩惱斷盡後的種種美妙境界。

  最後“此是道”,就是叫你怎麼修行,去證到這種煩惱斷盡的彼岸,這叫道谛。修行就是修道,修道就是修路。路鋪好了,你要走上這條通往彼岸的路,這叫行。

  修道離不開叁十七道品,哪個法門能不修叁十七道品?《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叫你修叁十七道品。極樂世界是法藏比丘願力所成,但光是發願,你不修能成嗎?極樂世界更是法藏比丘修出來的。《佛說阿彌陀經》裏講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七寶行樹四邊都是四寶所成,哪個四寶?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叁個四加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功德水,拼起來就是叁十七。所以法藏比丘是修四谛法的道谛成就極樂世界的。

  發了願要修道,沒有只發願而不修行就能成就的

  不修行,只發願就想成就,這不可信。不妨去試試,經書裏說,“一聲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那麼你唸一聲:“南無佛”,“你成佛了?”佛法能這麼理解嗎?一聲“南無佛”是皈依佛,皈依佛以後必定會成佛,可是中間有個過程呀。這段路要你修的,哪有不修就成佛的?還有句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個佛不是指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佛,而是指覺悟,佛的解說就是覺悟。就是說你能放下屠刀,你就能覺悟,是這麼解說的。

  生活中按佛法去細細觀察,將來能成就妙觀察智

  生活中我們就可以修觀。觀是細細地察看,細細觀察就能出智慧。阿彌陀佛的圓滿智慧也是從觀察來的。阿彌陀佛觀得好,所以成就妙觀察智。今天念阿彌陀佛的居士,你們有沒有在觀察?因爲不懂佛法,盲修瞎練,自我安慰。

  只有觀察才出智慧,科學家的發明也是通過觀察的。他對生活的一切看得很細。醫生常用一種叩擊病人身體的扣診方法檢查病情,當初是因爲有人看到賣酒的地方有很大的酒桶,裏邊到底有多少酒,爬上去看太麻煩了,賣酒的人通過敲酒桶,聽聲音,就知道桶裏還有多少酒。醫生也是敲敲病人的胸腹聽聲音,來判斷病人有沒有積液。

  細細觀察能出智慧,

  可別鑽到名利上去,要鑽到覺悟上去

  觀,爲什麼能出智慧啊?就是因爲細細觀察的緣故。我從前言語不暢,人家聽不懂我講啥。有時兩字緊連,後面一個字又被卡住,要屏氣才說得出,這樣就致到了言語障礙。

  比如我說“中國百貨公司”。說了一個“中”字就沒聲音了,又屏氣,後面的字又緊連著沖出來了。(衆笑)你們試試看,你說“棉襖”,你把它連緊唸,就變…

《定學開導(10~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學開導(20~29)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