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始用功修止。想起来真是惭愧。你们可别像我,等七十几岁才开始修止,你们现在就好开始了。通过我多方面调节,一方面转变情绪,转移注意力,一方面经常做放松的功夫,一方面止住妄念,真的起效果了,如果我临睡前止住妄念,要不了一两分钟就打哈欠,假如又去动脑筋想问题,哈欠又没了,赶快别想,哈欠又来了。用不了几天,我睡觉就很好。
但是我每天仍然保持经行一个小时,边走路边念佛,尽量排除妄念。排除妄念最好的办法就是修禅定,观息和数息即能止住妄念。我每天睡觉前在床上坐着观息,什么念头也不起来,等到昏沉来了,就开始睡觉了。
从这个例子来看,修止对身心有极大的利益。可假如病好了,你修止不要以打哈欠为目标。你打哈欠昏沉了,还得修光明观对治昏沉。这是辩证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什么情况说什么话。现在是为了治病,暂时利用一下昏沉。该拿的时候要拿,该放的时候要放,法无定法,要看你自己怎么掌握。知道调整的人,修行才有办法。
年青时代要好好修止,生活中到处都可修观,
烧火观火,在阳光中观光明
你们现在正是处于年轻时代,在生活中要好好修止。还可以利用各种生活环境,来帮助自己打好禅定的基础。比如说,喜欢烧火的有两种人,一种冷天为了取暖,喜欢帮厨烧火,热天叫他烧火他不干,这叫修自私;还有一种,修行人烧火去观火,将来修火光观就观得起来。生活中这种小事情,会修行的人也能很好的利用。你去晒衣服,一路上可以修止,止住妄想。看到周围明亮的阳光,你眼睛一闭,观观光明就容易观出来。所以生活中到处都可以修行。
一心吃茶,就叫禅,
倒茶想到刘关张,就打妄想了
喝茶也是如此,喝茶就一心喝茶。禅宗有个公案叫“吃茶去”,其实是在喝茶上好好用功一心止妄念。一般人以为知客师很客气,招待我喝茶,还一边喝茶一边品味,这是龙井茶,这是乌龙茶……。潮州这一带,喝茶更讲究,杯子这么小,茶很浓,先要倒一点茶,洗洗杯子,要洗三次;倒茶也要倒三次,据说表示刘关张。人家请你喝茶,你必须桌子上敲三下,表示磕头磕头磕头。(众笑)那样喝茶尽是在打妄想。
定学开导(13)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8
“烦恼即菩提”并非不断烦恼,
修行不能好高骛远,应该先画龙后点睛
提要:
·“烦恼即菩提”并非不断烦恼,修行不能好高骛远,应该先画龙后点睛
·外道执于止,不能了生死,禅乐不肯舍,所以出不了三界
·外道生天,由于他“厌下界粗苦障,羡上界静妙离”
·行善而不断烦恼,最多只能生天,这是外道生天的路线
·佛讲苦是要你找出苦的根源,要断烦恼才能熄灭苦
一、“止”~依心一境,得诸轻安等。
二、“妙止”~依得止已,而起观慧,由观慧力,引生轻安。
三、“观”~正智缘谛,不颠倒见。
四、“妙观”~轻安起已、观慧复生、乃称净慧妙观。
“烦恼即菩提”并非不断烦恼,
修行不能好高骛远,应该先画龙后点睛
所以禅师一句话,要懂的人才起作用,不懂的人尽搞错。有的老修行人说出来的话,太简单了,大部分人都听不懂。比如听到“烦恼即菩提”,有人听了就不肯断烦恼,他说“烦恼断掉,菩提也没有了,烦恼即菩提嘛。”这句话哪是这么解说的?所以佛法不要讲得太简单了。画龙点睛的事情是有的,可龙都没有画好,你要点睛,最多点上两个墨团团,谁知这是两个眼睛?你想得好:我点上去,龙就会飞,也只能飞出两个黑团团来。所以末法时期众生好高骛远,专门贪高、贪简单,结果自己全弄错,应该是先画龙,后点睛。
外道执于止,不能了生死,
禅乐不肯舍,所以出不了三界
上面讲修止,下面讲修观,修观很重要。外道为什么不能了生死?了生死要靠觉悟、要靠智慧。佛教修四禅八定,外道也修四禅八定,可是路同果不同。区别就在外道习惯于修止,他不修观。妄想一止住,人舒服得不得了。妄念止住,人就入定了,可是外道入的是世间定,不能出三界,而我们佛教入的是出世间定,性质两样。别说外道执着、不断烦恼等等,就说止观吧,外道修止入定非但舒服,而且还出境界,他就迷掉了,以为这就是究竟。执着这个乐,不肯空掉,所以超不了三界。
外道生天,由于他
“厌下界粗苦障,羡上界静妙离”
外道修禅定,只要多做好事行善,不做坏事也能升天。外道升天是靠想的力量,他是“厌下界粗苦障”:他专门想,现在我呆在下界,这个环境又是粗又是苦,又是障碍多,所以厌离;“羡上界静妙离”,他一心想到上界去。他整天这么想,命终就升上去。可是他最多升到天道,不能出三界。
行善而不断烦恼,最多只能生天,
这是外道生天的路线
所以你们要想到彼岸,千万别搞这一套:人间苦,天上乐啊,这是外道路线。从前我在温州讲法,有个女孩子精神有点毛病,别人劝她信耶稣,这个毛病就会好。她就经常到教堂里去,可是没什么效果。后来听听佛法倒有效果了,所以一定要请我到她家里去。我到她家里坐了没多久,教友来了,见面总不能不说话,我就说:“你这个房子很宽大很舒服嘛。”信耶稣的人就说,“将来我们升到天堂,天堂的快乐比人间不知道强多少倍。”这条就是外道的路线。如果你们信佛修行也走这条路线,虽行善而不断烦恼,那你也最多到天堂,因为路线有问题。
佛讲苦是要你找出苦的根源,
要断烦恼才能熄灭苦
我是希望你们提高一点觉悟,这个觉悟是释迦佛讲法的觉悟,不是从某个凡夫那里听来的观点。释迦佛讲四谛法,“此是苦”,要你承认这个世界是苦。可是他不是光讲苦,还讲“此是集”,给你讲苦是要你找出苦的根源。苦的根源是烦恼的聚集,修行要断烦恼才能熄灭苦。
而现在讲苦的人尽讲娑婆世界苦,做人苦,却不去断烦恼,只想到极乐世界去;又讲极乐世界是多么快乐,不需要劳动,想吃什么一想就来,想穿什么衣服,一想就披上;还有七宝行树、八功德水,真是快乐无比。所以有一个老太太就说,到极乐世界去扫扫地,我也高兴。法师就批评了:“极乐世界还要你扫地吗?”这样的宣传和引导,对不懂佛法的人来说岂不也在“厌下界粗苦障,羡上界静妙离。”
定学开导(14)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8
生活中按佛法去细细观察,
将来能成就妙观察智
提要:
·观苦的因,才能使你觉悟,心要缘在四谛法上,才能不颠倒,不颠倒才是
正智
·灭谛是讲烦恼断尽后的种种美妙境界,道谛是要修好通往灭谛的道路
·发了愿要修道,没有只发愿而不修行就能成就的
·生活中按佛法去细细观察,将来能成就妙观察智
·细细观察能出智慧,可别钻到名利上去,要钻到觉悟上去
观苦的因,才能使你觉悟,心要缘在
四谛法上,才能不颠倒,不颠倒才是正智
所以我们修观,要观苦的原因,修就是叫你找出原因,把苦的原因切断。你这么做,这个观就能使你开智慧,就能使你觉悟。所以根据四谛法去观才是真正的修观。这里说,观是“正智缘谛”,心要缘在四谛法上,才能不颠倒,不颠倒才是正智。
灭谛是讲烦恼断尽后的种种美妙境界,
道谛是要修好通往灭谛的道路
四谛法第三谛,“此是灭”,就是讲烦恼断尽后的种种美妙境界。
最后“此是道”,就是叫你怎么修行,去证到这种烦恼断尽的彼岸,这叫道谛。修行就是修道,修道就是修路。路铺好了,你要走上这条通往彼岸的路,这叫行。
修道离不开三十七道品,哪个法门能不修三十七道品?《佛说阿弥陀经》就是叫你修三十七道品。极乐世界是法藏比丘愿力所成,但光是发愿,你不修能成吗?极乐世界更是法藏比丘修出来的。《佛说阿弥陀经》里讲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七宝行树四边都是四宝所成,哪个四宝?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三个四加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功德水,拼起来就是三十七。所以法藏比丘是修四谛法的道谛成就极乐世界的。
发了愿要修道,没有只发愿而不修行就能成就的
不修行,只发愿就想成就,这不可信。不妨去试试,经书里说,“一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那么你唸一声:“南无佛”,“你成佛了?”佛法能这么理解吗?一声“南无佛”是皈依佛,皈依佛以后必定会成佛,可是中间有个过程呀。这段路要你修的,哪有不修就成佛的?还有句话,“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个佛不是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佛,而是指觉悟,佛的解说就是觉悟。就是说你能放下屠刀,你就能觉悟,是这么解说的。
生活中按佛法去细细观察,将来能成就妙观察智
生活中我们就可以修观。观是细细地察看,细细观察就能出智慧。阿弥陀佛的圆满智慧也是从观察来的。阿弥陀佛观得好,所以成就妙观察智。今天念阿弥陀佛的居士,你们有没有在观察?因为不懂佛法,盲修瞎练,自我安慰。
只有观察才出智慧,科学家的发明也是通过观察的。他对生活的一切看得很细。医生常用一种叩击病人身体的扣诊方法检查病情,当初是因为有人看到卖酒的地方有很大的酒桶,里边到底有多少酒,爬上去看太麻烦了,卖酒的人通过敲酒桶,听声音,就知道桶里还有多少酒。医生也是敲敲病人的胸腹听声音,来判断病人有没有积液。
细细观察能出智慧,
可别钻到名利上去,要钻到觉悟上去
观,为什么能出智慧啊?就是因为细细观察的缘故。我从前言语不畅,人家听不懂我讲啥。有时两字紧连,后面一个字又被卡住,要屏气才说得出,这样就致到了言语障碍。
比如我说“中国百货公司”。说了一个“中”字就没声音了,又屏气,后面的字又紧连着冲出来了。(众笑)你们试试看,你说“棉袄”,你把它连紧唸,就变…
《定学开导(10~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