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釋迦佛的法,一切照釋迦佛的教導去做。當然我這是打比方,千萬不要以爲我創立一個宗,叫釋迦宗。我意思就是說我是釋迦佛的弟子,我只弘揚釋迦佛的法,而不是弘揚某一個宗派的法。佛弟子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希望佛教興起來。連社會上的領導都說,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創立的,應該照釋迦佛教義來整頓。哪能由你自搞一套。
不是“以定爲友、以慧爲主”,應該是“以戒爲師、由定發慧”
釋迦佛四十九年的教法歸納起來就是戒學、定學、慧學,戒定慧要圓滿。戒定慧都是法,法裏有戒定慧,千萬不能分開來。海外有人主張“以戒爲師、以定爲友、以慧爲主。”“以戒爲師”是佛親口所說,至于後面兩句,好像禅定只能當朋友,慧可以做主人,這個說法不太恰當吧?你要問我怎麼說?我只能照佛的說法,以戒生定、由定發慧。別把佛的話改變了!“由定發慧”。好比兒子由媽生出來,假如人家問你,你是誰生的啊?“我是朋友生的”,笑話不笑話了?他之所以這麼講,可能是由于佛弟子長期以來不懂禅定不修禅定的緣故。禅定是每個法門都要學的,這是共同道。可是中國佛門一般人只知道禅宗,不知道禅定。禅宗跟禅定雖然同是禅,可禅宗是一心禅,俗話稱祖師禅,禅定是次第禅,是如來講的經典裏的戒定慧叁學的定學,人們稱爲如來禅,又稱止觀法門。
人們竟然會喊出一個沒姓沒名的佛來
講到如來,插曲又多了,有人說大雄寶殿裏供的是如來佛。如來就是佛,沒有一尊佛叫如來佛。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可以稱釋迦牟尼如來,如果出現一個出現又沒有姓又沒有名的稱呼,豈不笑話?“如來佛”這種稱呼竟然很普遍啊!大殿裏的佛是叫釋迦牟尼佛,可別連你爸爸的名字都忘掉了。
外道竟然教“如來功”,說“無所從來”竟有所去
從前上海氣功協會的秘書長也是信佛的,他給我講一個笑話:有一次東北來了一個氣功師,要氣功協會批准他開班。問他教什麼功,他說:“我教如來功。”如來還有功?這個秘書長就問他,“什麼叫如來?”他不知道,“你不知道,怎麼教如來功?”
從前我在四川講法,有個比丘尼剛剛出家不久,佛學院不讓她進去聽法,因爲她是女衆。她只好在窗口聽,越聽越喜歡。後來我回到上海,她就打電話給我,“老師,我想再到甯波去一次,希望你派兩個女同學陪我走一趟。”我說:“她們都有工作的,你上一次去過甯波了,還要去幹什麼?”她說“我要去求忏悔。因爲我上一次去,這位師父問我是哪裏來?我開口就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師父拍桌子訓我:“你這狂徒,你成如來了?””(笑聲)因爲《金剛經》裏有這句話,“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一出家就口說大話!那麼我說:“你就寫封信去忏悔忏悔就可以了。”
定學開導(4)
傅味琴講于崇教寺 2006.8.17
“禅”亦稱“靜慮”,止住妄念靠靜,
排除錯誤靠慮,慮即觀
提要:
·“禅”很難翻譯,也就直接稱“禅”
·禅能斷煩惱,故稱“煩惱未斷能斷,是名禅”
·“禅”亦稱“靜慮”,止住妄念靠靜,排除錯誤靠慮,慮即觀
·止住妄念,糾正錯誤就能入定,外道的定並非正定
·持戒好,卻不修定,好比地基打好了不蓋樓房,很可惜啊
·一切成佛的功德都從定生,佛告弟子,應修安般
~禅定是釋迦如來教導弟子由修習止觀而入定的方法
~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以法度衆生,其法深廣,總攝爲戒定慧叁學
“禅”很難翻譯,也就直接稱“禅”
“禅定是釋迦如來教導弟子由修習止觀而入定的方法”,“禅”是印度話,翻譯成漢文叫靜慮。其實“禅”很難翻譯,禅的含義太廣了,要知道禅有多少含義,可以看看《舍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一般人一聽到禅就以爲是打坐,哪能這麼解說!現在外國有人翻譯成“冥思、冥想”那更離譜了。冥是黑暗,坐禅難道是在黑洞洞裏想啊?所以翻譯不好幹脆別翻譯了,就直接稱“禅”。
禅能斷煩惱,故稱“煩惱未斷能斷,是名禅”
翻譯成靜慮還可以,可是靜慮不能代表禅的所有的含義。比如有一種含義:煩惱未斷能斷是名禅。戒也能斷煩惱,慧也能斷煩惱,可是光靠這兩個,你煩惱很難斷盡,余下來的煩惱就必須要靠禅的定力去斷,所以叫“煩惱未斷能斷”。對你還沒有能力斷的煩惱,也使你有能力去斷掉,“是名禅”這就是禅。
“禅”亦稱“靜慮”,止住妄念靠靜,排除錯誤靠慮,慮即觀
假如照“靜慮”來解說呢?靜,腦子靜一靜,別胡思亂想,這就是禅的第一個內容,又叫止,止住妄念。慮呢?好好地思慮思慮,把錯誤的糾正糾正,肮髒的排除排除。就好比喝水,怕水不幹淨,罩一個過濾器,把肮髒濾掉。慮是起這個作用,這就是觀的作用。修禅要靠止,止住妄念,要靠觀,排除錯誤的東西,所以用靜慮還比較合適。
止住妄念,糾正錯誤就能入定,外道的定並非正定
止住妄念、糾正錯誤的目的就是爲了入定。你要入定,必須要修止觀。我們佛教修的定要止住妄念,更需要糾正錯誤,這叫正定,印度話叫“叁摩地”。一切外道定都是邪定,所以佛弟子絕對不能學道教的打坐,也不能學民間的氣功,更不能學巫婆神漢求鬼上身。
持戒好,卻不修定,好比地基打好了不蓋樓房,很可惜啊
“以戒生定,由定發慧”,從全過程看,戒是爲修定打基礎的,地基打得牢,你蓋起高樓大廈,樓房就穩定,地基不牢,即使蓋起高樓大廈,也會偏斜。假如你持戒持得好,基礎打得好,卻不修禅定,可惜不可惜?好比這個空地上地基都打好了,怎麼叁年了房子還不蓋起來?難免覺得可惜,問啥道理啊?人們說:沒錢了。沒錢了,房子蓋不起來,你沒資糧也很難入定。所以持戒持得好,不修禅定,你很吃虧啊。佛說的由戒生定嘛,你怎麼不願意生定呢?
一切成佛的功德都從定生,佛告弟子,應修安般
“由定發慧”,你要想得到佛陀這樣圓滿的智慧,你必須要從禅定中獲得。聞思修的慧是後得智,是你後天得到的,成佛要靠禅定中開發的根本智,所以你不修禅定不可能成佛,因爲你功德不具足。一切成佛的功德都從禅定中出生,不修定連阿羅漢果都證不到。當年佛在世的時候,一出家,佛就叫你修禅定,首先叫你修安般,安般就是觀息。你們看過我們雜志上登的《佛陀的足迹》裏有個放牛娃,後來跟佛出家了,一出家,每天跟比丘們至少修一個小時的安般。你們給我蓋了個茅棚,我天天在裏面修一個小時。我七十七歲了,你們怎麼叫來不及呢?只有不修的人來不及呀。從前老和尚個個長壽,因爲修禅定。現在的和尚老了有的患老年癡呆症,有的長期昏迷,有的癌症發作,我看跟不修禅定也有關系吧?
定學開導(5)
傅味琴講于崇教寺 2006.8.17
無量叁摩地都攝在修止修觀兩個法門上,
方便法門求一心不亂也離不開定
提要:
·無量叁摩地都攝在修止修觀兩個法門上,方便法門求一心不亂也離不開定
·世間法不能出離生死,出離法中卻包含世間法的利益,破迷才能成覺
·世人因迷才會顛倒,福字倒貼就把福顛倒了
·六道衆生不論醒著睡著都在打妄想,夢就是在妄境中
無量叁摩地都攝在修止修觀兩個法門上,
方便法門求一心不亂也離不開定
經書上說:“聲聞、緣覺、菩薩、如來,無量叁摩地”,就是各種各樣的定,“皆攝止觀”,都攝在修止修觀兩個法門上。有人有種想法:我是念佛的,你講的禅定跟我沒關系,我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我再跟阿彌陀佛修。其實阿彌陀佛教的禅定跟釋迦佛教的禅定一模一樣,而且說這種話的人不懂法,哪有只要唸就能往生的?《佛說阿彌陀經》講得很清楚:要一心不亂才能往生。一心不亂就是定,有一個妄念出生就不叫一心不亂。由此可見,方便法門都離不開定。
世間法不能出離生死,
出離法中卻包含世間法的利益,破迷才能成覺
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有時候說法一樣,可是性質兩樣,世間法能使你在世間上改善,出世間法叫你出離生死、到彼岸。世間法不能夠出離生死,出離法中卻包含世間的利益。咱們贊歎世間上的種種善法,可是世間上行善的人卻反對咱們修行、了生死,他們說,“沒這回事,這是迷信。”連互相尊重都做不到,我們可沒有說他們搞迷信!佛教是講覺悟,是破除迷信。信佛的人搞迷信是有,那要由他本人負責,釋迦佛可沒有叫他搞迷信呀。在我們看來,世間上人都是在迷裏,我們也是從世間進佛門的,進佛門的目的就是要破除迷,破迷才能成覺。
世人因迷才會顛倒,福字倒貼就把福顛倒了
因爲迷的關系,世間人樣樣顛倒,不論什麼時代全有迷信,迷信得令人“笑掉大牙”。那些說我們是迷信的人,我們哪兒迷信,他又說不出來,只好說“你信佛就是迷信。”問他佛經看過沒有?“佛經我從來不看”,那麼你怎麼知道?“我聽別人說的”,“那他懂佛經嗎?”“他也不懂的。反正大家都說迷信”。這些人不懂而信,他們倒在搞迷信了。世俗人福字倒貼表示福來到。來到的“到”跟顛倒的“倒”,是兩個字呀,好像福字倒貼,福氣就來到了,這不是迷信又是什麼?其實福顛倒了就是禍呀。還有電話號,汽車牌號一定要用八,問他爲什麼?“八就是發”,按照你的道理,你趕快去買獎券,你買8888888,准中頭獎,結果你連末獎都不中,你咋說?八是八,發是發,把八當發,這才是二十一世紀的迷信。
六道衆生不論醒著睡著都在打妄想,
夢就是在妄境中
如果人不修禅定,種種的妄想雜念止不住。所有的妄想都是世間上的念頭,無非是貪瞋癡,如果不通過觀去糾正錯誤,你能覺悟嗎?
世間上都講究止,都勸人不要胡思亂想。課堂裏的學生,兩只眼睛傻乎乎的看窗外,肯定在想入非非,世間上也講止,可是講得不夠…
《定學開導(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