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学开导(1~9)▪P2

  ..续本文上一页,修释迦佛的法,一切照释迦佛的教导去做。当然我这是打比方,千万不要以为我创立一个宗,叫释迦宗。我意思就是说我是释迦佛的弟子,我只弘扬释迦佛的法,而不是弘扬某一个宗派的法。佛弟子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佛教兴起来。连社会上的领导都说,佛教是释迦牟尼佛创立的,应该照释迦佛教义来整顿。哪能由你自搞一套。

  不是“以定为友、以慧为主”,应该是“以戒为师、由定发慧”

  释迦佛四十九年的教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学、定学、慧学,戒定慧要圆满。戒定慧都是法,法里有戒定慧,千万不能分开来。海外有人主张“以戒为师、以定为友、以慧为主。”“以戒为师”是佛亲口所说,至于后面两句,好像禅定只能当朋友,慧可以做主人,这个说法不太恰当吧?你要问我怎么说?我只能照佛的说法,以戒生定、由定发慧。别把佛的话改变了!“由定发慧”。好比儿子由妈生出来,假如人家问你,你是谁生的啊?“我是朋友生的”,笑话不笑话了?他之所以这么讲,可能是由于佛弟子长期以来不懂禅定不修禅定的缘故。禅定是每个法门都要学的,这是共同道。可是中国佛门一般人只知道禅宗,不知道禅定。禅宗跟禅定虽然同是禅,可禅宗是一心禅,俗话称祖师禅,禅定是次第禅,是如来讲的经典里的戒定慧三学的定学,人们称为如来禅,又称止观法门。

  人们竟然会喊出一个没姓没名的佛来

  讲到如来,插曲又多了,有人说大雄宝殿里供的是如来佛。如来就是佛,没有一尊佛叫如来佛。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如果出现一个出现又没有姓又没有名的称呼,岂不笑话?“如来佛”这种称呼竟然很普遍啊!大殿里的佛是叫释迦牟尼佛,可别连你爸爸的名字都忘掉了。

  外道竟然教“如来功”,说“无所从来”竟有所去

  从前上海气功协会的秘书长也是信佛的,他给我讲一个笑话:有一次东北来了一个气功师,要气功协会批准他开班。问他教什么功,他说:“我教如来功。”如来还有功?这个秘书长就问他,“什么叫如来?”他不知道,“你不知道,怎么教如来功?”

  从前我在四川讲法,有个比丘尼刚刚出家不久,佛学院不让她进去听法,因为她是女众。她只好在窗口听,越听越喜欢。后来我回到上海,她就打电话给我,“老师,我想再到宁波去一次,希望你派两个女同学陪我走一趟。”我说:“她们都有工作的,你上一次去过宁波了,还要去干什么?”她说“我要去求忏悔。因为我上一次去,这位师父问我是哪里来?我开口就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师父拍桌子训我:“你这狂徒,你成如来了?””(笑声)因为《金刚经》里有这句话,“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一出家就口说大话!那么我说:“你就写封信去忏悔忏悔就可以了。”

  定学开导(4)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7

  “禅”亦称“静虑”,止住妄念靠静,

  排除错误靠虑,虑即观

  提要:

  ·“禅”很难翻译,也就直接称“禅”

  ·禅能断烦恼,故称“烦恼未断能断,是名禅”

  ·“禅”亦称“静虑”,止住妄念靠静,排除错误靠虑,虑即观

  ·止住妄念,纠正错误就能入定,外道的定并非正定

  ·持戒好,却不修定,好比地基打好了不盖楼房,很可惜啊

  ·一切成佛的功德都从定生,佛告弟子,应修安般

  ~禅定是释迦如来教导弟子由修习止观而入定的方法

  ~释迦佛说法四十九年,以法度众生,其法深广,总摄为戒定慧三学

  “禅”很难翻译,也就直接称“禅”

  “禅定是释迦如来教导弟子由修习止观而入定的方法”,“禅”是印度话,翻译成汉文叫静虑。其实“禅”很难翻译,禅的含义太广了,要知道禅有多少含义,可以看看《舍利弗阿毗昙论禅定品》。一般人一听到禅就以为是打坐,哪能这么解说!现在外国有人翻译成“冥思、冥想”那更离谱了。冥是黑暗,坐禅难道是在黑洞洞里想啊?所以翻译不好干脆别翻译了,就直接称“禅”。

  禅能断烦恼,故称“烦恼未断能断,是名禅”

  翻译成静虑还可以,可是静虑不能代表禅的所有的含义。比如有一种含义:烦恼未断能断是名禅。戒也能断烦恼,慧也能断烦恼,可是光靠这两个,你烦恼很难断尽,余下来的烦恼就必须要靠禅的定力去断,所以叫“烦恼未断能断”。对你还没有能力断的烦恼,也使你有能力去断掉,“是名禅”这就是禅。

  “禅”亦称“静虑”,止住妄念靠静,排除错误靠虑,虑即观

  假如照“静虑”来解说呢?静,脑子静一静,别胡思乱想,这就是禅的第一个内容,又叫止,止住妄念。虑呢?好好地思虑思虑,把错误的纠正纠正,肮脏的排除排除。就好比喝水,怕水不干净,罩一个过滤器,把肮脏滤掉。虑是起这个作用,这就是观的作用。修禅要靠止,止住妄念,要靠观,排除错误的东西,所以用静虑还比较合适。

  止住妄念,纠正错误就能入定,外道的定并非正定

  止住妄念、纠正错误的目的就是为了入定。你要入定,必须要修止观。我们佛教修的定要止住妄念,更需要纠正错误,这叫正定,印度话叫“三摩地”。一切外道定都是邪定,所以佛弟子绝对不能学道教的打坐,也不能学民间的气功,更不能学巫婆神汉求鬼上身。

  持戒好,却不修定,好比地基打好了不盖楼房,很可惜啊

  “以戒生定,由定发慧”,从全过程看,戒是为修定打基础的,地基打得牢,你盖起高楼大厦,楼房就稳定,地基不牢,即使盖起高楼大厦,也会偏斜。假如你持戒持得好,基础打得好,却不修禅定,可惜不可惜?好比这个空地上地基都打好了,怎么三年了房子还不盖起来?难免觉得可惜,问啥道理啊?人们说:没钱了。没钱了,房子盖不起来,你没资粮也很难入定。所以持戒持得好,不修禅定,你很吃亏啊。佛说的由戒生定嘛,你怎么不愿意生定呢?

  一切成佛的功德都从定生,佛告弟子,应修安般

  “由定发慧”,你要想得到佛陀这样圆满的智慧,你必须要从禅定中获得。闻思修的慧是后得智,是你后天得到的,成佛要靠禅定中开发的根本智,所以你不修禅定不可能成佛,因为你功德不具足。一切成佛的功德都从禅定中出生,不修定连阿罗汉果都证不到。当年佛在世的时候,一出家,佛就叫你修禅定,首先叫你修安般,安般就是观息。你们看过我们杂志上登的《佛陀的足迹》里有个放牛娃,后来跟佛出家了,一出家,每天跟比丘们至少修一个小时的安般。你们给我盖了个茅棚,我天天在里面修一个小时。我七十七岁了,你们怎么叫来不及呢?只有不修的人来不及呀。从前老和尚个个长寿,因为修禅定。现在的和尚老了有的患老年痴呆症,有的长期昏迷,有的癌症发作,我看跟不修禅定也有关系吧?

  定学开导(5)

  傅味琴讲于崇教寺 2006.8.17

  无量三摩地都摄在修止修观两个法门上,

  方便法门求一心不乱也离不开定

  提要:

  ·无量三摩地都摄在修止修观两个法门上,方便法门求一心不乱也离不开定

  ·世间法不能出离生死,出离法中却包含世间法的利益,破迷才能成觉

  ·世人因迷才会颠倒,福字倒贴就把福颠倒了

  ·六道众生不论醒着睡着都在打妄想,梦就是在妄境中

  无量三摩地都摄在修止修观两个法门上,

  方便法门求一心不乱也离不开定

  经书上说:“声闻、缘觉、菩萨、如来,无量三摩地”,就是各种各样的定,“皆摄止观”,都摄在修止修观两个法门上。有人有种想法:我是念佛的,你讲的禅定跟我没关系,我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我再跟阿弥陀佛修。其实阿弥陀佛教的禅定跟释迦佛教的禅定一模一样,而且说这种话的人不懂法,哪有只要唸就能往生的?《佛说阿弥陀经》讲得很清楚:要一心不乱才能往生。一心不乱就是定,有一个妄念出生就不叫一心不乱。由此可见,方便法门都离不开定。

  世间法不能出离生死,

  出离法中却包含世间法的利益,破迷才能成觉

  世间法跟出世间法有时候说法一样,可是性质两样,世间法能使你在世间上改善,出世间法叫你出离生死、到彼岸。世间法不能够出离生死,出离法中却包含世间的利益。咱们赞叹世间上的种种善法,可是世间上行善的人却反对咱们修行、了生死,他们说,“没这回事,这是迷信。”连互相尊重都做不到,我们可没有说他们搞迷信!佛教是讲觉悟,是破除迷信。信佛的人搞迷信是有,那要由他本人负责,释迦佛可没有叫他搞迷信呀。在我们看来,世间上人都是在迷里,我们也是从世间进佛门的,进佛门的目的就是要破除迷,破迷才能成觉。

  世人因迷才会颠倒,福字倒贴就把福颠倒了

  因为迷的关系,世间人样样颠倒,不论什么时代全有迷信,迷信得令人“笑掉大牙”。那些说我们是迷信的人,我们哪儿迷信,他又说不出来,只好说“你信佛就是迷信。”问他佛经看过没有?“佛经我从来不看”,那么你怎么知道?“我听别人说的”,“那他懂佛经吗?”“他也不懂的。反正大家都说迷信”。这些人不懂而信,他们倒在搞迷信了。世俗人福字倒贴表示福来到。来到的“到”跟颠倒的“倒”,是两个字呀,好像福字倒贴,福气就来到了,这不是迷信又是什么?其实福颠倒了就是祸呀。还有电话号,汽车牌号一定要用八,问他为什么?“八就是发”,按照你的道理,你赶快去买奖券,你买8888888,准中头奖,结果你连末奖都不中,你咋说?八是八,发是发,把八当发,这才是二十一世纪的迷信。

  六道众生不论醒着睡着都在打妄想,

  梦就是在妄境中

  如果人不修禅定,种种的妄想杂念止不住。所有的妄想都是世间上的念头,无非是贪瞋痴,如果不通过观去纠正错误,你能觉悟吗?

  世间上都讲究止,都劝人不要胡思乱想。课堂里的学生,两只眼睛傻乎乎的看窗外,肯定在想入非非,世间上也讲止,可是讲得不够…

《定学开导(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学开导(10~19)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