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學開導(10~19)

  定學開導(10)

  傅味琴講于崇教寺 2006.8.18

  修定有靜中修,動中修,

  動中修就是在生活裏修

  提要:

  ·修行不能自搞一套,拜師還得看他是否符合善知識的標准

  ·修行是通過量變到質變,只能變好,不能變壞,只能掃除障礙,不能給自

  己添上障礙

  ·修定有靜中修、動中修,動中修就是在生活裏修

  ·平時生活占去了大量時間,生活裏不修,不但浪費時間,還容易爲自己製

  造修行障礙

  ·修行人不想勞動培福,不但障礙多,也無法在生活裏修

  修行不能自搞一套,拜師還得

  看他是否符合善知識的標准

  從前我在上海,文革前也算是個醫務工作者,衛生協會經常要我們去學習。聽說有個醫生,每次給人看病,開的處方總有六十幾味藥。所以藥店裏看到他的處方,趕快把藥箱抽屜全拉開,差不多每個抽屜都抓一點,結果這個藥吃不死也吃不好,有什麼用呢?假如這個藥用錯了,那就叫庸醫殺人。所以一個想修行成就的人,哪可以沒有善知識指導,自己不懂佛法,亂搞一套?也不能隨隨便便拜師,拜師要看他符合不符合善知識的標准。所以在佛門裏修行太隨便,沒好結果的。

  修行是通過量變到質變,只能變好,不能

  變壞,只能掃除障礙,不能給自己添上障礙

  修行無非是從量變到質變,所以不能疏忽量變。在這個變的過程中,要注意只能變好不能變壞,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只能掃除障礙,不能産生障礙。就看你量變的速度怎麼樣、面廣不廣。如果你面廣、速度快,那麼你進步也快;如果你速度慢、面不廣,再加上你浪費時間,培養了懶惰、自由散漫的習氣,自己給自己找麻煩,自己給自己添障礙,那當然進步慢了。

  修定有靜中修、動中修,動中修就是在生活裏修

  因此,我特別提出來:修行要在生活裏修。禅定有靜中修、有動中修。初步可以理解,你兩條腿盤起來,安靜地在修禅定,就像我們每天清早大家一起修禅定,這叫靜中修。動中修就是在生活裏修。

  平時生活占去了大量時間,生活裏不修,

  不但浪費時間,還容易爲自己製造修行障礙

  可是今天的修行人,哪怕他很喜歡修禅定,有幾個在動中修?你動中不修,大量的時間浪費了,你這個量變就不足。即使你靜中修,哪怕早上叁批禅定全參加,也不過一個小時,每天八小時睡眠,加起來九個小時,其余十五個小時全空過了。非但沒有收獲,這十五個小時還在發展對你有障礙的東西。比如打妄想、懶惰、自由散漫、說閑話、胡思亂想,有時候還起煩惱、跟人家爭爭吵吵,一怄氣就要氣個叁天,不僅僅是浪費時間,你在大量製造自己修行的障礙。如果你不能從這裏醒過來,就像佛說的那樣,末法衆生證果證道極其困難。

  修行人不想勞動培福,

  不但障礙多,也無法在生活裏修

  那麼是不是要一天到晚打坐?有人就是動這個腦筋:我千裏迢迢來,是來學法學禅定的。每天修禅定時間並不多,其它的事情倒多了,有時要去幫廚、有時要去掃地,豈不浪費時間?最好讓我一天到晚聽法,或者一天到晚打坐。從前就有這樣人,這種人算是想用功,但是他自私,思想偏掉了。

  從前咱們在莫幹山的時候,人很少,來的知識分子有他自己的一套。管廚房的同學叫他去燒火,他說“我唸經還沒有唸完。”經唸完了,叫他去洗菜,他說“我現在要修禅定。”好像這個理由很正當。後來負責廚房的同學就冒火了,跟他說:“我憑什麼要煮飯給你吃?我以後只煮自己的,你要吃,你自己去煮。”

  那樣子除非你到其他地方去,你有錢,對你優待,給你一個人一間寮房,你自己好好用功吧。等到打梆吃飯了,你去吃飯吧。好像住賓館那樣,向你收飯錢住宿費,什麼事情也不要你幹,那還像修行人了?至少有一個毛病,你是在享福,沒有培福。

  越享福,福氣越消耗。從佛法上講,福氣大,還能抵住一些災難,福氣不大,你障礙更多:聽經打瞌睡,念經打妄想,所以這樣是不對的。應該是你利用生活的各方面去修行,走路、吃飯、燒火、挑水都在修行,連拖地板也修行,這就叫在生活裏修。

  定學開導(11)

  傅味琴講于崇教寺 2006.8.18

  在生活裏也要修止,止的力量不足,

  就難以從量變到質變

  提要:

  ·在生活裏也要修止,止的力量不足,就難以從量變到質變

  ·修行懈怠,時久不上路,要檢查自己,浪費時間太多

  ·吃飯、睡覺、生活中的一切,要不打妄想才叫修行

  ·車禍大都出于開車和走路的在打妄想

  在生活裏也要修止,止的力量不足,

  就難以從量變到質變

  修禅定的方法就是止觀,不一定兩條腿盤起來,才去止住妄念,你在生活裏也要止住妄念。可是如今的修行人,學法想學的,拿到法就只修念誦,以爲這麼做就是修行。還希望學高,學高必須打基礎啊。

  我年輕時剛進佛門忙著聽法、聽經、整理筆記,算是在修行。可生活裏從不修行,走在馬路上東看西看,看看櫥窗;特別喜歡逛舊貨商店,看哪個舊貨便宜,就扛回去;還喜歡逛舊書商店,想買幾本好的舊書,等到出來已經過了兩個小時。有時候也想走安靜馬路,一個人走還好,兩個人在一起就盡說閑話,時間都浪費了。這樣入定就慢了,因爲止的功夫不夠。量不足,它怎麼能質變呢?

  修行懈怠,時久不上路,

  要檢查自己,浪費時間太多

  說“量不足明天再修”,剛增加一點量,熱水裏又沖了冷水,它又冷下去了。所以一直拖到頭發白,還是沒見什麼成果。有的人半路裏就灰心了,看來我不是修行的料,別說證初果二果,我修了多少年,興趣都沒了。你不檢查檢查自己:是你自己搞出來的,要怪你自己呀!所以我現在盡量抓緊自己的修行。從前人家說像我這樣的修行人是很少的,連個星期天都沒有,實際上我浪費的時間也很多。不在生活中修,這就是多少年代來,修行人中常發生的一個大漏洞。

  吃飯、睡覺、生活中的一切,

  要不打妄想才叫修行

  禅宗說燒火是修行,挑水是修行,連喝茶都是修行,吃飯、睡覺也是修行。不懂的人以爲吃飯、睡覺、喝茶就是修行,那麼我天天在吃飯、睡覺、喝茶,我天天就在修行?禅師還有句話,肚子餓了你就吃,困了你就睡,修行就是這麼修的。這話不錯,可是把中間的內容抽掉了,後學的人聽不懂,結果誤解了。

  真正講清楚:吃飯就是修行,是指吃飯時你不打妄想就是修行,因爲你改變習氣了。修行就是改變習氣,要把熟的搞生,生的搞熟,那就是轉變。我們每次吃飯總是打妄想,這個我們很熟悉。非但打妄想,還說話哩,要麼表現貪心,“今天這個菜好吃,你明天再給我做啊。還有沒有?再拿一點來。”菜不好,還要怄氣。連吃飯都掉在貪瞋癡裏,這就不叫修行了。你吃飯的時候不貪不瞋不癡,那就是修行。問題不在吃飯上,而在你把貪瞋癡改掉了。

  吃粥也是這樣,吃粥時不要打妄想,要一心吃粥,也不要去引起別人打妄想。說“我不說話,不會引起別人打妄想。”還有一個要求,吃粥不能有聲音,齋堂裏就有這個規矩。你不能像世俗人那樣稀哩呼噜地吸粥,你一出聲,旁人就聽得見,他就要打妄想。你只能慢慢地用筷子把粥撥到嘴裏去。

  說到吃粥,我想起從前有個出家人,他主張不浪費,所以吃完粥要舔碗,把粥漿舔光,算是愛惜福報。徒弟都跟他學,所以師徒吃完粥都舔碗。(衆笑)我也主張不浪費,但就別舔了。你一舔,大家都朝你看,弄得人家打妄想,有的人還不高興:不莊嚴。

  車禍大都出于開車和走路的在打妄想

  走路,一心走路這是修行。假如妄念起來了,馬上排除掉。妄念是害人的,假如你穿過馬路時起了妄想,卡車開過來了你也不注意,忽然聽見尖銳的喇叭聲,你一聽慌了,腿碰腿,也不知道往後退還是往前進,你不被壓倒才怪呢。被壓不是因爲車來了,是因爲你起了妄想。

  定學開導(12)

  傅味琴講于崇教寺 2006.8.18

  止住妄想還要培養歡喜,

  登初地就容易

  提要:

  ·止住妄想還要培養歡喜,登初地就容易

  ·定叫一心,生活中要達到一心,那就要止住妄念

  ·修止對身心有極大利益,在修行上起了昏沈,還得用光明觀去對治,要善

  于調整

  ·年青時代要好好修止,生活中到處都可修觀,燒火觀火,在陽光中觀光明

  ·一心吃茶,就叫禅,倒茶想到劉關張,就打妄想了

  止住妄想還要培養歡喜,登初地就容易

  其它都是如此,掃地就專心掃地,拖地板就專心拖地板。你說“那不變成木頭人了嗎?心裏總要有點活動呀!”我教你一個辦法,你拖地板的時候,拖過去,你想“愉快”,再拖過來,想“高興”,那樣你證初地就快了,初地就是歡喜地。修行要懂得決竅,不懂得決竅叫苦遲通行,又苦又慢;你懂得決竅了,叫樂速通行,又快又高興。

  定叫一心,生活中要達到一心,那就要止住妄念

  我52年進的佛門,那時上海佛教青年會常有講座,法師講完經,還有老居士來複講。我聽他們說:一心吃粥這叫吃粥叁昧。叁昧就是定,所以你在生活中也可以得到定。定不是你手腳一動也不動,定叫一心,你能夠達到一心就是定。要達到一心,那就要止住妄念。

  修止對身心有極大利益,在修行上起了昏沈,

  還得用光明觀去對治,要善于調整

  生病雖然不好,但對我也有點好處。我得的是高血壓,容易失眠,失眠了第二天血壓更高,只好吃藥。不太嚴重,吃藥還起點效果;失眠嚴重了,吃藥也沒效果。醫生也不大肯加重劑量,因爲藥物對身體總有一點不好的反應。在苦中就想求解脫,解脫要自己解脫,我看吃藥是只能幫幫忙,我還是求自己吧,因爲我年輕時生的病,都是我自己搞好的。

  我就研究,是什麼原因失眠,是不是我妄想太多了?因爲通常醫學上總是說:失眠的人,睡前不能興奮,你一動腦筋,一興奮,就容易睡不著。所以從那時我就開…

《定學開導(10~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定學開導(20~29)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