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生流轉生死形態會變,佛性永遠不變
衆生的形態可以變,衆生內在的佛性就變不了,無論什麼衆生,大到象,小到螞蟻,都有覺悟。大象走路,爸爸走在前面,媽媽走在後面,中間是他們的孩子,象也不糊塗啊。螞蟻的紀律性特別強,螞蟻搬家,都是排成長長的大隊,比人的紀律性還強。所以無論你怎麼生死流轉,佛性永遠不變。
無論是晴天、陰天、雨天,太陽都存在,雨天裏也有太陽。陰天時人們說“今天沒太陽。”真沒太陽,全世界人都要死光了,只能說今天看不見太陽。看不見太陽,不等于沒有太陽。瞎子看不見字,難道字就沒有了?
衆生即使法身常住,但起了煩惱,
法身就隱沒了,所以修行就是爲了淨化人心
難見廬山真面目,不等于沒有廬山,晴朗的時候廬山也存在,迷霧來了廬山也存在,所以這兩句話並不矛盾。衆生即使法身常住,可是他起了煩惱,法身光明就隱沒了。煩惱一幹擾就不清淨,身幹壞事,身不清淨;心起煩惱,心不清淨,那麼洗洗幹淨就清淨了嘛。佛教就是洗人的心,叫淨化人心。
清淨是真,不清淨是假,學了佛法,肮髒就離開了
其實清淨是真,不清淨是假,爲什麼說假?因爲他可以洗幹淨。清淨爲什麼是真?因爲清淨不可能變不清淨,僅僅是在清淨上飄上了灰塵。白衣服變肮髒,這是表面現象,肮髒並沒有把白變成黑,僅僅是白衣服面上蒙上了灰塵。你放一點洗衣粉下去,這個灰塵就自動跟白衣服分開了。哪怕我們心不清淨,身不清淨,你學學佛法,肮髒就離開了。
我們的法身,如果再也不會染上灰塵了,那就成就了
我們的法身是永恒的,可是今天蒙上了灰塵,這不等于法身不常;凡夫衆生雖然法身具足,也不等于不會蒙上灰塵,因爲凡夫都是煩惱衆生,每時每刻都在煩惱造業。修行就是洗掉灰塵,如果再也不會染上去了,那時你就成就了。
有煩惱叫此岸,斷盡煩惱叫彼岸,有煩惱娑婆世界是五濁惡世,沒有煩惱娑婆世界是琉璃世界
譬如釋迦佛或者阿羅漢,他不可能再起煩惱了,煩惱斷盡了,所以叫到彼岸。此岸是煩惱衆生,有無窮無盡的苦,因爲苦都從煩惱來;修行成就,煩惱斷盡就是到彼岸,就是沒有苦。此岸彼岸是個比喻,有煩惱就叫此岸,斷盡煩惱就叫彼岸。就等于說有煩惱,娑婆世界就是五濁惡世,很不清淨;沒有煩惱,娑婆世界就是琉璃世界,心淨則土淨。
法身清淨,自然沒有煩惱,了脫了生死,就叫彼岸
流轉生死是煩惱的流轉,沒有煩惱當然不會流轉。我們成就了清淨法身,既然清淨,當然是沒有煩惱,我們就了脫了生死,這種境界就叫彼岸。
精神病人最難治,因爲他有種種錯見,
所以聽了法以後不要再墮在常見裏
別聽法聽得高,以爲自己也高,你還不高,因爲你還有煩惱。修行人最犯忌的就是不能認識自己,沒有自知之明。所以既要認識每個衆生佛性具足、法身常住,也要認識今天我們的覺悟經常受煩惱的幹擾。
說到底幹擾是假相,但是假相存在的時候你也得承認它啊。譬如病能治好,所以病是假相,可是你在生病的時候,你要承認自己有病啊,否則不是變成諱疾忌醫了嗎?你不承認你有病怎麼會去治病,病又怎麼會好呢?最難治的病就是精神病!因爲精神病人有種種錯見。所以聽了法以後,不要墮在常見裏。
今天講到這裏。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123)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2日
法身遍虛空,勸請善知識說法
能成就衆生的清淨法身,所以功德亦遍虛空
本次提要:
■ 法身遍虛空,勸請善知識說法能成就衆生的清淨法身,所以功德亦遍虛空
■ 如今人離開佛法越來越遠了,沒有法布施,衆生怎能離開愚癡呢
■ 佛法不會被有智慧的人毀滅,只會被愚的人毀滅
■ 戒定慧教人走清淨的道,將來成就的法身當然也是清淨
■ 戒定慧成就的境界是解脫,只有解脫了系縛,才能日行千裏
■ 要具足解脫的經驗,才能幫助衆生得解脫,這就叫解脫知見
法身遍虛空,勸請善知識說法能成就
衆生的清淨法身,所以功德亦遍虛空
勸請善知識轉*輪,功德無量,如果你自己也發菩提心轉*輪,當然也是功德無量。轉*輪能使衆生聽到佛法,成就每個人的清淨法身,清淨法身遍虛空,當然你的功德也是遍虛空,所以普賢菩薩說法供養第一。
如今人離開佛法越來越遠了,沒有法布施,
衆生怎能離開愚癡呢
如果你只想以錢財供養,而不想做法供養,這就是愚。現在末法時期,非但佛門外面的人愚蠢,佛弟子也沒有脫離愚癡。法供養的功德這麼大,你不想做,那不是愚嗎?如今的人,離佛法越來越遠了。佛弟子不愛好佛法,自己不去取,給他也不要,沒有法,怎麼做法布施呢?沒有法,怎麼脫離愚癡呢?
佛法不會被有智慧的人毀滅,只會被愚的人毀滅
如今這種風氣迅速在蔓延,因爲佛門裏早有人在提倡學愚,本來衆生就愚,再學愚,那不是愚上加愚?佛法將來不是被有智慧的人毀滅的,而是被愚的人毀滅的。好比家庭裏出現不幸乃至毀滅,因爲家庭裏的人盡幹愚蠢的事情。
戒定慧教人走清淨的道,
將來成就的法身當然也是清淨
衆生聽了佛法,才能成就清淨法身。五分法身都是清淨的,持戒能斷除我們的惡業,一切惡業都是不清淨的;修禅定能斷我們的煩惱習氣,煩惱習氣很牢固,非但要從戒從行爲上去斷,還要從心裏去斷,只有斷除了煩惱習氣,我們才能徹底清淨。所有的佛法都是教人走清淨的道路,戒定慧本身就是清淨,將來成就的法身,當然也是清淨。
戒定慧成就的境界是解脫,
只有解脫了系縛,才能日行千裏
修戒定慧將來成就的境界就是解脫。牛鼻子裏有根繩子,它是沒有自由的;解掉了繩子,它可以走自己的路,再也不會被人牽來牽去。一匹千裏馬,四條腿被綁住了,別說它根本不能走,站也站不起來啊;繩索解脫了,它就能日行千裏。
要具足解脫的經驗,
才能幫助衆生得解脫,這就叫解脫知見
我們自己得到解脫了,還要幫助衆生得解脫,那就要具足解脫的經驗,佛法裏叫解脫知見。成功的人,必然有成功的經驗,如果你不吸收成功人的經驗,你在路上會走彎路,碰得頭破血流。
十方如來度衆生,從某方面來說,這是如來的示現應化,因爲法身遍虛空,爲了度衆生,所以現出應化身,有了這樣一個身體,可以在人世間給衆生做榜樣。照大乘經典的說法,釋迦佛早就成佛了,他到娑婆世界來成佛度衆生是給我們作個榜樣。他作太子時過的全是凡夫的生活,從凡夫一步一步修成佛,就是告訴我們:如果你肯走釋迦佛的路,凡夫就能成佛,所以稱爲示現。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124)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2日
在戒定慧上有解脫經驗的善知識最珍貴,
因爲他有失敗的教訓,也有成功的經驗
本次提要:
■ 在戒定慧上有解脫經驗的善知識最珍貴,因爲他有失敗的教訓,也有成功的
經驗
■ 沒有修行的經驗,就無法消除障礙與矛盾,那只是把佛法作爲文化研究罷了
■ 古德的教導,現代人往往在生活中用不上去,因爲古德缺乏現時代的修行
經驗
■ 能了解現代人的心理,就能做到深入人心,解決問題
■ 行菩薩道度衆生,要能遍知有情心,方能契合實際
■ 勸請善知識說法,必須是真正能接受如來教導的善知識
在戒定慧上有解脫經驗的善知識最珍貴,
因爲他有失敗的教訓,也有成功的經驗
我們廣度衆生,使衆生得到解脫,完全是五分法身的作用,你要使衆生解脫,離不開用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去度他。離開了戒定慧,不可能得解脫,當然也沒有解脫的經驗。所以哪種善知識最最珍貴?修行這條路,他親自走過了,具足了修行成就的經驗,這種善知識最珍貴,確確實實是個寶。他會把失敗的教訓、成功的經驗告訴你,給你指出哪條路是錯的,因爲我失敗過;哪條路是對的,因爲我在這條路上成功了。
沒有修行的經驗,就無法消除障礙與矛盾,
那只是把佛法作爲文化研究罷了
善知識如此的寶貴,可是有些佛門裏的知識分子偏不要,他只要一本《佛學大辭典》,《佛學大辭典》裏有修行經驗嗎?《佛學大辭典》是死的,善知識是活的,你向《佛學大辭典》提一個修行上的障礙、生活上矛盾痛苦的問題,它會開口嗎?這真叫研究佛教文化,而不是修行。
古德的教導,現代人往往在生活中用不上去,
因爲古德缺乏現時代的修行經驗
有些人總認爲現實中的善知識遠遠比不上古代的高僧大德。這有對的一面,有錯的一面。古代的高僧大德確有他成功的地方,可他並不是生活在現在的環境裏。古時候人的思想意識、品德、個性、脾氣跟現在人完全不同,他只有他那個年代修行的經驗,而沒有現時代修行的經驗。
這個知見不糾正,往往學法成了隔靴搔癢。現在有許多人,古代高僧大德的話,他經常挂在嘴邊,可是在現實生活裏用不上去。好比一個老古董,價值很高,生活裏卻沒法用。
能了解現代人的心理,就能做到深入人心,解決問題
我看過一本厚厚的書,談的是怎麼去修證,可是寫的都是古人傳下來的看不懂的話,看了半天,仍然不得要領,脫離了現實啦。我常講佛教是科學,佛教是現實,佛教是辯證法。什麼叫現實?佛教要解決人間的苦難,你講的話就要産生解決苦難的作用。而現在的善知識,他生活在現代,他能夠了解現代人的心理,所以他在引導衆生時,就能夠深入人心,就能解決問題。
行菩薩道度衆生,要能遍知有情心,方能契合實際
我們可以認爲:現在的修行人大多數比不上從前的人,可是現在有成就的修行人至少能夠在現代生活裏發揮度衆生的作用。行菩薩道度衆生的人,必須要契合實際。他應該…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120~12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