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流转生死形态会变,佛性永远不变
众生的形态可以变,众生内在的佛性就变不了,无论什么众生,大到象,小到蚂蚁,都有觉悟。大象走路,爸爸走在前面,妈妈走在后面,中间是他们的孩子,象也不糊涂啊。蚂蚁的纪律性特别强,蚂蚁搬家,都是排成长长的大队,比人的纪律性还强。所以无论你怎么生死流转,佛性永远不变。
无论是晴天、阴天、雨天,太阳都存在,雨天里也有太阳。阴天时人们说“今天没太阳。”真没太阳,全世界人都要死光了,只能说今天看不见太阳。看不见太阳,不等于没有太阳。瞎子看不见字,难道字就没有了?
众生即使法身常住,但起了烦恼,
法身就隐没了,所以修行就是为了净化人心
难见庐山真面目,不等于没有庐山,晴朗的时候庐山也存在,迷雾来了庐山也存在,所以这两句话并不矛盾。众生即使法身常住,可是他起了烦恼,法身光明就隐没了。烦恼一干扰就不清净,身干坏事,身不清净;心起烦恼,心不清净,那么洗洗干净就清净了嘛。佛教就是洗人的心,叫净化人心。
清净是真,不清净是假,学了佛法,肮脏就离开了
其实清净是真,不清净是假,为什么说假?因为他可以洗干净。清净为什么是真?因为清净不可能变不清净,仅仅是在清净上飘上了灰尘。白衣服变肮脏,这是表面现象,肮脏并没有把白变成黑,仅仅是白衣服面上蒙上了灰尘。你放一点洗衣粉下去,这个灰尘就自动跟白衣服分开了。哪怕我们心不清净,身不清净,你学学佛法,肮脏就离开了。
我们的法身,如果再也不会染上灰尘了,那就成就了
我们的法身是永恒的,可是今天蒙上了灰尘,这不等于法身不常;凡夫众生虽然法身具足,也不等于不会蒙上灰尘,因为凡夫都是烦恼众生,每时每刻都在烦恼造业。修行就是洗掉灰尘,如果再也不会染上去了,那时你就成就了。
有烦恼叫此岸,断尽烦恼叫彼岸,有烦恼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没有烦恼娑婆世界是琉璃世界
譬如释迦佛或者阿罗汉,他不可能再起烦恼了,烦恼断尽了,所以叫到彼岸。此岸是烦恼众生,有无穷无尽的苦,因为苦都从烦恼来;修行成就,烦恼断尽就是到彼岸,就是没有苦。此岸彼岸是个比喻,有烦恼就叫此岸,断尽烦恼就叫彼岸。就等于说有烦恼,娑婆世界就是五浊恶世,很不清净;没有烦恼,娑婆世界就是琉璃世界,心净则土净。
法身清净,自然没有烦恼,了脱了生死,就叫彼岸
流转生死是烦恼的流转,没有烦恼当然不会流转。我们成就了清净法身,既然清净,当然是没有烦恼,我们就了脱了生死,这种境界就叫彼岸。
精神病人最难治,因为他有种种错见,
所以听了法以后不要再堕在常见里
别听法听得高,以为自己也高,你还不高,因为你还有烦恼。修行人最犯忌的就是不能认识自己,没有自知之明。所以既要认识每个众生佛性具足、法身常住,也要认识今天我们的觉悟经常受烦恼的干扰。
说到底干扰是假相,但是假相存在的时候你也得承认它啊。譬如病能治好,所以病是假相,可是你在生病的时候,你要承认自己有病啊,否则不是变成讳疾忌医了吗?你不承认你有病怎么会去治病,病又怎么会好呢?最难治的病就是精神病!因为精神病人有种种错见。所以听了法以后,不要堕在常见里。
今天讲到这里。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123)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2日
法身遍虚空,劝请善知识说法
能成就众生的清净法身,所以功德亦遍虚空
本次提要:
■ 法身遍虚空,劝请善知识说法能成就众生的清净法身,所以功德亦遍虚空
■ 如今人离开佛法越来越远了,没有法布施,众生怎能离开愚痴呢
■ 佛法不会被有智慧的人毁灭,只会被愚的人毁灭
■ 戒定慧教人走清净的道,将来成就的法身当然也是清净
■ 戒定慧成就的境界是解脱,只有解脱了系缚,才能日行千里
■ 要具足解脱的经验,才能帮助众生得解脱,这就叫解脱知见
法身遍虚空,劝请善知识说法能成就
众生的清净法身,所以功德亦遍虚空
劝请善知识转*轮,功德无量,如果你自己也发菩提心转*轮,当然也是功德无量。转*轮能使众生听到佛法,成就每个人的清净法身,清净法身遍虚空,当然你的功德也是遍虚空,所以普贤菩萨说法供养第一。
如今人离开佛法越来越远了,没有法布施,
众生怎能离开愚痴呢
如果你只想以钱财供养,而不想做法供养,这就是愚。现在末法时期,非但佛门外面的人愚蠢,佛弟子也没有脱离愚痴。法供养的功德这么大,你不想做,那不是愚吗?如今的人,离佛法越来越远了。佛弟子不爱好佛法,自己不去取,给他也不要,没有法,怎么做法布施呢?没有法,怎么脱离愚痴呢?
佛法不会被有智慧的人毁灭,只会被愚的人毁灭
如今这种风气迅速在蔓延,因为佛门里早有人在提倡学愚,本来众生就愚,再学愚,那不是愚上加愚?佛法将来不是被有智慧的人毁灭的,而是被愚的人毁灭的。好比家庭里出现不幸乃至毁灭,因为家庭里的人尽干愚蠢的事情。
戒定慧教人走清净的道,
将来成就的法身当然也是清净
众生听了佛法,才能成就清净法身。五分法身都是清净的,持戒能断除我们的恶业,一切恶业都是不清净的;修禅定能断我们的烦恼习气,烦恼习气很牢固,非但要从戒从行为上去断,还要从心里去断,只有断除了烦恼习气,我们才能彻底清净。所有的佛法都是教人走清净的道路,戒定慧本身就是清净,将来成就的法身,当然也是清净。
戒定慧成就的境界是解脱,
只有解脱了系缚,才能日行千里
修戒定慧将来成就的境界就是解脱。牛鼻子里有根绳子,它是没有自由的;解掉了绳子,它可以走自己的路,再也不会被人牵来牵去。一匹千里马,四条腿被绑住了,别说它根本不能走,站也站不起来啊;绳索解脱了,它就能日行千里。
要具足解脱的经验,
才能帮助众生得解脱,这就叫解脱知见
我们自己得到解脱了,还要帮助众生得解脱,那就要具足解脱的经验,佛法里叫解脱知见。成功的人,必然有成功的经验,如果你不吸收成功人的经验,你在路上会走弯路,碰得头破血流。
十方如来度众生,从某方面来说,这是如来的示现应化,因为法身遍虚空,为了度众生,所以现出应化身,有了这样一个身体,可以在人世间给众生做榜样。照大乘经典的说法,释迦佛早就成佛了,他到娑婆世界来成佛度众生是给我们作个榜样。他作太子时过的全是凡夫的生活,从凡夫一步一步修成佛,就是告诉我们:如果你肯走释迦佛的路,凡夫就能成佛,所以称为示现。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124)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2日
在戒定慧上有解脱经验的善知识最珍贵,
因为他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
本次提要:
■ 在戒定慧上有解脱经验的善知识最珍贵,因为他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
经验
■ 没有修行的经验,就无法消除障碍与矛盾,那只是把佛法作为文化研究罢了
■ 古德的教导,现代人往往在生活中用不上去,因为古德缺乏现时代的修行
经验
■ 能了解现代人的心理,就能做到深入人心,解决问题
■ 行菩萨道度众生,要能遍知有情心,方能契合实际
■ 劝请善知识说法,必须是真正能接受如来教导的善知识
在戒定慧上有解脱经验的善知识最珍贵,
因为他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
我们广度众生,使众生得到解脱,完全是五分法身的作用,你要使众生解脱,离不开用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去度他。离开了戒定慧,不可能得解脱,当然也没有解脱的经验。所以哪种善知识最最珍贵?修行这条路,他亲自走过了,具足了修行成就的经验,这种善知识最珍贵,确确实实是个宝。他会把失败的教训、成功的经验告诉你,给你指出哪条路是错的,因为我失败过;哪条路是对的,因为我在这条路上成功了。
没有修行的经验,就无法消除障碍与矛盾,
那只是把佛法作为文化研究罢了
善知识如此的宝贵,可是有些佛门里的知识分子偏不要,他只要一本《佛学大辞典》,《佛学大辞典》里有修行经验吗?《佛学大辞典》是死的,善知识是活的,你向《佛学大辞典》提一个修行上的障碍、生活上矛盾痛苦的问题,它会开口吗?这真叫研究佛教文化,而不是修行。
古德的教导,现代人往往在生活中用不上去,
因为古德缺乏现时代的修行经验
有些人总认为现实中的善知识远远比不上古代的高僧大德。这有对的一面,有错的一面。古代的高僧大德确有他成功的地方,可他并不是生活在现在的环境里。古时候人的思想意识、品德、个性、脾气跟现在人完全不同,他只有他那个年代修行的经验,而没有现时代修行的经验。
这个知见不纠正,往往学法成了隔靴搔痒。现在有许多人,古代高僧大德的话,他经常挂在嘴边,可是在现实生活里用不上去。好比一个老古董,价值很高,生活里却没法用。
能了解现代人的心理,就能做到深入人心,解决问题
我看过一本厚厚的书,谈的是怎么去修证,可是写的都是古人传下来的看不懂的话,看了半天,仍然不得要领,脱离了现实啦。我常讲佛教是科学,佛教是现实,佛教是辩证法。什么叫现实?佛教要解决人间的苦难,你讲的话就要产生解决苦难的作用。而现在的善知识,他生活在现代,他能够了解现代人的心理,所以他在引导众生时,就能够深入人心,就能解决问题。
行菩萨道度众生,要能遍知有情心,方能契合实际
我们可以认为:现在的修行人大多数比不上从前的人,可是现在有成就的修行人至少能够在现代生活里发挥度众生的作用。行菩萨道度众生的人,必须要契合实际。他应该…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20~12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