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20~129)▪P3

  ..续本文上一页有一种能力,遍知有情心,每个众生心里的种种,他都能了解。

  如果你的话启发不到众生心里,那不是隔靴搔痒吗?你说得再好,画饼可不能充饥啊。你可以接受古代善知识种种成就的话,可是你不能不接受今天的善知识现时代的修行经验啊。

  比如英语老师,懂得英文,他非但会念,他还会写。光会唱是没用的,小孩子照样会唱二十六个字母的英语歌,你给他看外文书,他看不懂。假如有人没有学好,也当老师了,虽然认得一些外文,可是他用不来,他只会介绍“两条腿拨开,中间来一个横杠,这就是A。”(众笑)这算什么老师啊!

  劝请善知识说法,

  必须是真正能接受如来教导的善知识

  所以劝请善知识请转*轮,那要是真正的善知识。经文上讲的是劝请如来转*轮,现在如来涅槃了,那就必须是真正接受如来教导的善知识。有些人说话太随便,要求太低了,有人跟他说几句佛法,其实这个人佛法只懂得皮毛,他也说“你是我善知识,我拜你为师。”找善知识有这么简单?也太不认真太不严肃了。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125)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2日

  清净法身也是在般若波罗蜜里成就的

  本次提要:

  ■ 善知识必须自身学好戒定慧,度众生成就清净法身也是靠戒定慧

  ■ 修行成就,弘法度众生,乃至拜师求法,都不可离开戒定慧

  ■ 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修的都是戒定慧,精进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

  瞋痴”

  ■ 前五度修好,第六度即自然出生,自性三宝具足,即能成就自性净土

  ■ 释迦佛教我们快快成佛,我们却把自己看成大粪

  ■ 清净法身也是在般若波罗蜜里成就的

  善知识必须自身学好戒定慧,

  度众生成就清净法身也是靠戒定慧

  作为善知识,最起码的要求,必须要学好戒定慧。四十九年教法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将来成就清净法身也是靠戒定慧。可是现在佛门里的人有几个在学戒定慧啊?

  被黑风一刮,某些人认为学戒定慧的人可怜,意思就是很傻。他们的观点是只要一句佛号,戒定慧都在里边啦。那么唸一句佛号的人应该完全懂得戒定慧,会讲会修戒定慧才对啊。你一句佛号唸了五十年,怎么不会讲戒,不会修定,也不会讲经说法?这不是自打耳光吗?纸老虎为什么能吓唬人,因为没有人去戳破它,所以形成今天佛弟子戒定慧都不要了。

  修行成就,弘法度众生,

  乃至拜师求法,都不可离开戒定慧

  没有戒定慧,怎么成就五分法身?所以我们劝请善知识转*轮,或者自己发心将来当法师转*轮,绝不能离开戒定慧。

  假装都是无知小儿的把戏,假花无果实,末法时期证果证道的人极其稀少,因为全搞假。假居士、假修行、假和尚,还有西装方丈,出家人应该是染衣舍俗呀!

  所以要想修行成就,希望佛门风气好起来,你亲近善知识乃至依止他,事先你要好好观察,看他有戒吗?会修禅定吗?会讲经说法吗?他什么也没有,你能从他那里得到什么呢?拜师父是为求法,可不是为了每个月从师父那儿拿零花钱!

  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修的都是戒定慧,

  精进是“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

  离开了戒定慧就没有法,三十七道品归纳起来就是戒定慧,六波罗蜜也是戒定慧。戒波罗蜜本身就是戒,禅波罗蜜就是定,般若波罗蜜就是慧,布施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通戒定慧。

  拿精进波罗蜜来说,是叫你精进戒定慧,佛一再教导我们“勤修戒定慧,熄灭贪瞋痴”,勤就是精进。六波罗蜜到般若波罗蜜才圆满。

  前五度修好,第六度即自然出生,

  自性三宝具足,即能成就自性净土

  只要把前面五个波罗蜜修好了,般若波罗蜜自然就出生了,因为众生佛性本来就圆满。好比灯泡被黑布包起来了,你只要把黑布去掉,整个房间就照亮了,何用再买一只灯泡?同样道理,你只要把烦恼断掉了,你站的地方就是净土,何必再去他方净土呢?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净土,可不是你的净土,你证阿罗汉果、成佛,才是成就自己的净土。

  禅宗讲“自性就是佛”,所以佛陀也在你心里,自己具足自性三宝,何用再另找净土?即使到了他方净土,他方净土的佛也是叫你完成自己的净土。说句笑话,你总不见得能把他方佛净土抢过来啊?

  释迦佛教我们快快成佛,我们却把自己看成大粪

  从前日本鬼子想到中国来做主人,抗战胜利,仍然把他赶出去。中国人自己做主人,才有今天的自由、幸福。新中国成立,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志气!释迦佛就叫你快快站起来,快快成佛嘛。

  我们本身就具足佛性,具足般若智慧,今天的学和修仅仅是扫除面上的肮脏。好比一块黄金,不扫除表面的肮脏,黄金的金光灿烂你是看不到的,还会被误解为一团粪便。众生都是把自己看成大粪,从来没认识到自己本来就是一块黄金。只看表面不看内在,这个人算有智慧吗?

  清净法身也是在般若波罗蜜里成就的

  到了第六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才是圆满,清净法身还不是在般若波罗蜜里成就的?离开了般若波罗蜜你能达到圆满?你能成就圆满的清净法身吗?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126)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2日

  离开了善知识,

  谁来纠正愚人的错误

  本次提要:

  ■ 法要越讲越细,修行要越修越细,烦恼要“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

  ■ 说法是阐明法义,悟不了,还得再讲,佛说“愚者说更殷”

  ■ 离开了善知识,谁来纠正愚人的错误

  ■ 众生见相着相,见法执法,能悟般若智慧才能明白如来真实义

  ■ 要知茶味,喝一口不就解决了,所以学了不修仍是空架子

  ■ 否定也起作用,否定不是的,留下的就是了

  法要越讲越细,修行要越修越细,

  烦恼要“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

  今天有位辅导老师跟我打招呼:“老师,你今天讲法不要讲得太深,太深了听不懂。”要真正懂得清净法身,必须讲深。我从前在大明寺讲《心经》,上午讲、下午讲、整整讲了八天还没有讲完。如果往深里讲,六个月也讲不完!

  科学就是越研究越细,我们将来想得到成就,那必须在理论上、修行上越来越细。戒,定,慧都要进入细。断烦恼,不仅仅要断粗烦恼,还要断细烦恼,还要断极细烦恼,要“细而又细亦复令断离”。

  说法是阐明法义,悟不了,还得再讲,

  佛说“愚者说更殷”

  讲了这么多天了,有的同学对于法身还是不清楚,我只好再讲细、再讲深啊。你说“老师,再讲的浅点。”头上浅的已经讲完了,你浅的也不懂,深的也不懂,那咋办?我只好再深啦。(众笑)还要我简单,我也会:“喏”,(竖起一只手指)你能悟吗?从前有个公案,师父回答别人提问,不讲话,就竖一只手指让人家去参。有个徒弟也装模作样,“喏”(竖起一只手指),被禅师拿把刀“啪”砍掉了,没得了。没得了,他悟了,这就叫一指禅,你悟了没有?

  “法身无相”,没有相,当然很难理解,只能用语言文字来给你阐明,像老奶奶那样苦口婆心地跟你说。所以有句话是错的:“说法不要说得太多,听法不要听得太多。”这句话不是佛说的,是人说的。你没有圆满,没有悟,当然要跟你讲啊,还没悟,还得讲啊。佛说“愚者说更殷”,对于不懂的人你要继续跟他说,不要怕麻烦,因为他愚,前世修的少啊。

  离开了善知识,谁来纠正愚人的错误

  愚的人经常容易搞错,从前能海上师讲经,叫大家不要打牌。有一个老太太到外面去说:“师父说的:打牌不要紧。”你说颠倒不颠倒?(众笑)她把这几个字顺序颠倒啦。像这样愚的人,你必须再跟她说说明白:不是打牌不要紧,是不要打牌。可是她跑掉了咋办?离开了善知识,谁来纠正你的错误啊?人生有两大错误:第一大错,不学佛法;第二大错,不听善知识话。

  众生见相着相,见法执法,

  能悟般若智慧才能明白如来真实义

  佛法本来是不可说,不说,众生不懂,那么只好说,说了众生又去执著,佛只好再说:不要着相,不要有法执,一直到讲到般若智慧才讲明白。其实讲的人是讲明白了,听的人不一定明白。譬如什么是茶味,你讲:茶味就是茶的味道。听的人哈哈笑,废话了。(众笑)

  要知茶味,喝一口不就解决了,

  所以学了不修仍是空架子

  要想成就还是靠你耳朵里听的法成就的,你把茶拿来亲自喝一口,你就明白了,“喔,这个就是茶味。”什么样?说不出来。那怎么度众生啊?那么你自己也喝一口吧,你喝一口,他也喝一口,不是解决问题了吗?所以学了不修是空架子。

  否定也起作用,否定不是的,留下的就是了

  其实茶的味道是说不出来的,一定要说出来也只能说:不是甜的、不是咸的、不是苦的、不是辣的、不是酸的……这要比你一点也不知道好得多,就好比你去百货公司买东西,你说不出这东西的名称,那么只好用手指。东西这么多,服务员拿一样给你,不是,再拿一样又不是,周围的东西都不是,最后留下来的就是,你不说他也明白了。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127)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2日

  不生不灭就是法身的境界,

  一切造作都如梦幻泡影

  本次提要:

  ■ 修行成就的境界只能亲证,亲证法身时才会明白我已证到了法身

  ■ 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最后的成就还在慧上

  ■ 不生不灭就是法身的境界,一切造作都如梦幻泡影

  ■ 无边无际的空、不生不灭的光合起来就是法身,故法身无相

  ■ 无相的“能”是你自性智慧觉悟的作用

  ■ 法身不一亦不异,诸佛如来只有一个共同法身

  修行成就的境界只能亲证,

  亲证法身时才会明白我已证到了法身

  又好比小孩子常把妈妈要的东…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20~12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定学开导(1~9)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