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120~129)▪P3

  ..續本文上一頁有一種能力,遍知有情心,每個衆生心裏的種種,他都能了解。

  如果你的話啓發不到衆生心裏,那不是隔靴搔癢嗎?你說得再好,畫餅可不能充饑啊。你可以接受古代善知識種種成就的話,可是你不能不接受今天的善知識現時代的修行經驗啊。

  比如英語老師,懂得英文,他非但會念,他還會寫。光會唱是沒用的,小孩子照樣會唱二十六個字母的英語歌,你給他看外文書,他看不懂。假如有人沒有學好,也當老師了,雖然認得一些外文,可是他用不來,他只會介紹“兩條腿撥開,中間來一個橫杠,這就是A。”(衆笑)這算什麼老師啊!

  勸請善知識說法,

  必須是真正能接受如來教導的善知識

  所以勸請善知識請轉*輪,那要是真正的善知識。經文上講的是勸請如來轉*輪,現在如來涅槃了,那就必須是真正接受如來教導的善知識。有些人說話太隨便,要求太低了,有人跟他說幾句佛法,其實這個人佛法只懂得皮毛,他也說“你是我善知識,我拜你爲師。”找善知識有這麼簡單?也太不認真太不嚴肅了。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125)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2日

  清淨法身也是在般若波羅蜜裏成就的

  本次提要:

  ■ 善知識必須自身學好戒定慧,度衆生成就清淨法身也是靠戒定慧

  ■ 修行成就,弘法度衆生,乃至拜師求法,都不可離開戒定慧

  ■ 叁十七道品、六波羅蜜,修的都是戒定慧,精進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

  瞋癡”

  ■ 前五度修好,第六度即自然出生,自性叁寶具足,即能成就自性淨土

  ■ 釋迦佛教我們快快成佛,我們卻把自己看成大糞

  ■ 清淨法身也是在般若波羅蜜裏成就的

  善知識必須自身學好戒定慧,

  度衆生成就清淨法身也是靠戒定慧

  作爲善知識,最起碼的要求,必須要學好戒定慧。四十九年教法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將來成就清淨法身也是靠戒定慧。可是現在佛門裏的人有幾個在學戒定慧啊?

  被黑風一刮,某些人認爲學戒定慧的人可憐,意思就是很傻。他們的觀點是只要一句佛號,戒定慧都在裏邊啦。那麼唸一句佛號的人應該完全懂得戒定慧,會講會修戒定慧才對啊。你一句佛號唸了五十年,怎麼不會講戒,不會修定,也不會講經說法?這不是自打耳光嗎?紙老虎爲什麼能嚇唬人,因爲沒有人去戳破它,所以形成今天佛弟子戒定慧都不要了。

  修行成就,弘法度衆生,

  乃至拜師求法,都不可離開戒定慧

  沒有戒定慧,怎麼成就五分法身?所以我們勸請善知識轉*輪,或者自己發心將來當法師轉*輪,絕不能離開戒定慧。

  假裝都是無知小兒的把戲,假花無果實,末法時期證果證道的人極其稀少,因爲全搞假。假居士、假修行、假和尚,還有西裝方丈,出家人應該是染衣舍俗呀!

  所以要想修行成就,希望佛門風氣好起來,你親近善知識乃至依止他,事先你要好好觀察,看他有戒嗎?會修禅定嗎?會講經說法嗎?他什麼也沒有,你能從他那裏得到什麼呢?拜師父是爲求法,可不是爲了每個月從師父那兒拿零花錢!

  叁十七道品、六波羅蜜,修的都是戒定慧,

  精進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

  離開了戒定慧就沒有法,叁十七道品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六波羅蜜也是戒定慧。戒波羅蜜本身就是戒,禅波羅蜜就是定,般若波羅蜜就是慧,布施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通戒定慧。

  拿精進波羅蜜來說,是叫你精進戒定慧,佛一再教導我們“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勤就是精進。六波羅蜜到般若波羅蜜才圓滿。

  前五度修好,第六度即自然出生,

  自性叁寶具足,即能成就自性淨土

  只要把前面五個波羅蜜修好了,般若波羅蜜自然就出生了,因爲衆生佛性本來就圓滿。好比燈泡被黑布包起來了,你只要把黑布去掉,整個房間就照亮了,何用再買一只燈泡?同樣道理,你只要把煩惱斷掉了,你站的地方就是淨土,何必再去他方淨土呢?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的淨土,可不是你的淨土,你證阿羅漢果、成佛,才是成就自己的淨土。

  禅宗講“自性就是佛”,所以佛陀也在你心裏,自己具足自性叁寶,何用再另找淨土?即使到了他方淨土,他方淨土的佛也是叫你完成自己的淨土。說句笑話,你總不見得能把他方佛淨土搶過來啊?

  釋迦佛教我們快快成佛,我們卻把自己看成大糞

  從前日本鬼子想到中國來做主人,抗戰勝利,仍然把他趕出去。中國人自己做主人,才有今天的自由、幸福。新中國成立,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說:“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有志氣!釋迦佛就叫你快快站起來,快快成佛嘛。

  我們本身就具足佛性,具足般若智慧,今天的學和修僅僅是掃除面上的肮髒。好比一塊黃金,不掃除表面的肮髒,黃金的金光燦爛你是看不到的,還會被誤解爲一團糞便。衆生都是把自己看成大糞,從來沒認識到自己本來就是一塊黃金。只看表面不看內在,這個人算有智慧嗎?

  清淨法身也是在般若波羅蜜裏成就的

  到了第六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才是圓滿,清淨法身還不是在般若波羅蜜裏成就的?離開了般若波羅蜜你能達到圓滿?你能成就圓滿的清淨法身嗎?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126)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2日

  離開了善知識,

  誰來糾正愚人的錯誤

  本次提要:

  ■ 法要越講越細,修行要越修越細,煩惱要“細而又細亦複令斷離”

  ■ 說法是闡明法義,悟不了,還得再講,佛說“愚者說更殷”

  ■ 離開了善知識,誰來糾正愚人的錯誤

  ■ 衆生見相著相,見法執法,能悟般若智慧才能明白如來真實義

  ■ 要知茶味,喝一口不就解決了,所以學了不修仍是空架子

  ■ 否定也起作用,否定不是的,留下的就是了

  法要越講越細,修行要越修越細,

  煩惱要“細而又細亦複令斷離”

  今天有位輔導老師跟我打招呼:“老師,你今天講法不要講得太深,太深了聽不懂。”要真正懂得清淨法身,必須講深。我從前在大明寺講《心經》,上午講、下午講、整整講了八天還沒有講完。如果往深裏講,六個月也講不完!

  科學就是越研究越細,我們將來想得到成就,那必須在理論上、修行上越來越細。戒,定,慧都要進入細。斷煩惱,不僅僅要斷粗煩惱,還要斷細煩惱,還要斷極細煩惱,要“細而又細亦複令斷離”。

  說法是闡明法義,悟不了,還得再講,

  佛說“愚者說更殷”

  講了這麼多天了,有的同學對于法身還是不清楚,我只好再講細、再講深啊。你說“老師,再講的淺點。”頭上淺的已經講完了,你淺的也不懂,深的也不懂,那咋辦?我只好再深啦。(衆笑)還要我簡單,我也會:“喏”,(豎起一只手指)你能悟嗎?從前有個公案,師父回答別人提問,不講話,就豎一只手指讓人家去參。有個徒弟也裝模作樣,“喏”(豎起一只手指),被禅師拿把刀“啪”砍掉了,沒得了。沒得了,他悟了,這就叫一指禅,你悟了沒有?

  “法身無相”,沒有相,當然很難理解,只能用語言文字來給你闡明,像老奶奶那樣苦口婆心地跟你說。所以有句話是錯的:“說法不要說得太多,聽法不要聽得太多。”這句話不是佛說的,是人說的。你沒有圓滿,沒有悟,當然要跟你講啊,還沒悟,還得講啊。佛說“愚者說更殷”,對于不懂的人你要繼續跟他說,不要怕麻煩,因爲他愚,前世修的少啊。

  離開了善知識,誰來糾正愚人的錯誤

  愚的人經常容易搞錯,從前能海上師講經,叫大家不要打牌。有一個老太太到外面去說:“師父說的:打牌不要緊。”你說顛倒不顛倒?(衆笑)她把這幾個字順序顛倒啦。像這樣愚的人,你必須再跟她說說明白:不是打牌不要緊,是不要打牌。可是她跑掉了咋辦?離開了善知識,誰來糾正你的錯誤啊?人生有兩大錯誤:第一大錯,不學佛法;第二大錯,不聽善知識話。

  衆生見相著相,見法執法,

  能悟般若智慧才能明白如來真實義

  佛法本來是不可說,不說,衆生不懂,那麼只好說,說了衆生又去執著,佛只好再說:不要著相,不要有法執,一直到講到般若智慧才講明白。其實講的人是講明白了,聽的人不一定明白。譬如什麼是茶味,你講:茶味就是茶的味道。聽的人哈哈笑,廢話了。(衆笑)

  要知茶味,喝一口不就解決了,

  所以學了不修仍是空架子

  要想成就還是靠你耳朵裏聽的法成就的,你把茶拿來親自喝一口,你就明白了,“喔,這個就是茶味。”什麼樣?說不出來。那怎麼度衆生啊?那麼你自己也喝一口吧,你喝一口,他也喝一口,不是解決問題了嗎?所以學了不修是空架子。

  否定也起作用,否定不是的,留下的就是了

  其實茶的味道是說不出來的,一定要說出來也只能說:不是甜的、不是鹹的、不是苦的、不是辣的、不是酸的……這要比你一點也不知道好得多,就好比你去百貨公司買東西,你說不出這東西的名稱,那麼只好用手指。東西這麼多,服務員拿一樣給你,不是,再拿一樣又不是,周圍的東西都不是,最後留下來的就是,你不說他也明白了。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127)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2日

  不生不滅就是法身的境界,

  一切造作都如夢幻泡影

  本次提要:

  ■ 修行成就的境界只能親證,親證法身時才會明白我已證到了法身

  ■ 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最後的成就還在慧上

  ■ 不生不滅就是法身的境界,一切造作都如夢幻泡影

  ■ 無邊無際的空、不生不滅的光合起來就是法身,故法身無相

  ■ 無相的“能”是你自性智慧覺悟的作用

  ■ 法身不一亦不異,諸佛如來只有一個共同法身

  修行成就的境界只能親證,

  親證法身時才會明白我已證到了法身

  又好比小孩子常把媽媽要的東…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120~12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定學開導(1~9)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