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120)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1日
佛说:“凡我弟子,非诵即禅,非禅即诵”,
如今师却教弟子只诵不禅
本次提要:
■ 戒定慧缺一,不可能得解脱成就,也得不到解脱知见,所以说“诸法不摄藏
法身”
■ 戒定慧分了家,造成法缘不足,证果成道极为稀有
■ 禅宗是一心禅,摄上根上智,称为教外别传
■ 次第禅是有步骤修上去的,不修禅定,戒定慧就不具足了
■ 佛说:“凡我弟子,非诵即禅,非禅即诵”,如今师却教弟子只诵不禅
■ 要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才叫五分法身
戒定慧缺一,不可能得解脱成就,
也得不到解脱知见,所以说“诸法不摄藏法身”
即使你持戒持得很好,你只有五分中一分啊。你戒持得好,叫戒成就;你修定也会成就,叫定成就;你修慧也会成就,叫慧成就;但都不是戒定慧的成就,也不是五分法身的成就。戒定慧缺一,不可能得到解脱成就。得不到解脱,哪里来解脱知见?所以说“诸法不摄藏法身,法身摄藏一切诸法”,你成就了法身,五种成分全在里边。
戒定慧分了家,造成法缘不足,证果成道极为稀有
为什么末法时期证果成道极其稀有难得,就是因为修行分了家,法缘不足。那种假和尚、不修行的人且不说,就算修行人,佛教传到中国来,戒定慧分家了,你要学戒,就去学律宗;要学禅定,去学禅宗;你要学慧,去学法相宗。这个分家是中国人自己搞出来的。
释迦佛在人间的时候,从来没有分过宗派。如果每个宗派都能够学戒学定学慧,那也可以,偏偏学戒的人不学禅定。
禅宗是一心禅,摄上根上智,称为教外别传
禅宗是个特殊法门,专摄上根上智,当年灵山拈花笑,佛拿了一朵花不说话,这么多弟子只有迦叶尊者懂佛的意思,面露微笑,佛就把花交给他。这就是一心禅,是个特殊法门,不立语言文字,防止你在语言文字上起执著心,那是上根上智人修的。当年迦叶尊者是释迦佛的大弟子,当然是上根上智,所以能接受这个特殊法门,称为教外别传。
次第禅是有步骤修上去的,不修禅定,戒定慧就不具足了
戒定慧的定,包括一心禅和次第禅,我们今天修的是次第禅,不管下根上根都可以修,因为它稳当,一步一步修上去的,有步骤、有系统。你不修一心禅可以;你不修次第禅,戒定慧就不具足,那是不许可的。
佛说:“凡我弟子,非诵即禅,非禅即诵”,
如今师却教弟子只诵不禅
可是今天佛弟子往往只听师话,不听佛话。其实你师父也是佛弟子,你师父不听佛的话也是错的,佛弟子都要听佛的话。佛说过:“凡我弟子,非诵即禅,非禅即诵。”这主要指出家弟子,出家人只干这两件事情,一个诵,一个禅。现在也只干两件事情,一个早课,一个晚课。早课、晚课都是诵,禅呢?有的人说用不着。释迦佛说用得着,他却说用不着。
有人说“没时间,忙不过来”。究竟在忙啥呀?说起来很多啊,忙吹打、忙唱念、忙开光、升座、出国、朝山,有的还躲在精舍里忙搓麻将,怪不得忙不过来了。
要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才叫五分法身
有的人喜欢打坐,既不是一心禅又不是次第禅,戒也不持,法也不听,一天到晚打坐,很像茅山道士的徒弟。还有人特别喜欢佛教理论,法相学得很好,分析起来细而又细,就是不修禅定。即使他肯持戒,也缺了支分。香炉三只脚,少了一只脚,摆得平吗?所以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种成分具足,才叫五分法身。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121)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1日
“法身常住”,法身没有时间,
不分地区,无始亦无终
本次提要:
■ 佛教里有了道教,就不成为佛教
■ 佛弟子皈依了佛,就不该再长出尾巴来
■ “法身常住”,法身没有时间,不分地区,无始亦无终
■ 修行是为了圆满法身,修行人在显现法身光明时,要比普通人长得多
■ 法身无始亦无终,并非创造,本就存在,例如性戒,不分时间,不分地区
■ 人都喜欢安静,因为这里安静,这就与定相应
佛教里有了道教,就不成为佛教
有人说“老师讲的法全对,不过,老师讲的是印度佛教,我们是中国佛教。”佛教还有两个?印度佛教是释迦佛创立的,那么中国佛教是你创立的?你成了佛啦?从前我们在福鼎,女众部一个学生的妈托一个女道士带一点东西给她。来了总要招待一下,结果话不投机,辩论起来了。女道士说中国佛教里必须有道教,没有道教,就不成为中国佛教。人家把这话告诉我,我说:佛教里有了道教,就不成为佛教。
佛弟子皈依了佛,就不该再长出尾巴来
一个人长出尾巴,只会在地上爬,这个人该怎么称呼啊?也太不像人了吧?!可他确确实实是人生下来的,也就是说他当初确实归依佛的,后来变成这么个怪胎了!
“法身常住”,法身没有时间,不分地区,无始亦无终
“法身常住”,虚空是永恒的。为什么虚空能常住?因为虚空无相。同样地为什么法身能常住?因为法身无相。有相皆虚妄,虚妄的东西就不可能常住,因为它要变。所谓常住它是不分时间、不分地区,永恒地存在,就好比虚空不分时间、不分地区永恒存在一样。无论过多少年,虚空还是存在,因为虚空没有时间相。时间本是假相,例如全世界各地的时间就不同。虚空也不分地区,我们中国上面有天空;美国也有天空,就是他方世界,也有天空,平等平等。法身也没有时间,不分地区。法身无始亦无终,它没有生老病死,既然没有生,哪来死?
修行是为了圆满法身,
修行人在显现法身光明时,要比普通人长得多
我们修行是圆满这个法身,而不是创造法身。每个人即使不修行,也都有法身光明,平时看不见,因为你平时放不下,心有挂碍,你心在别的地方,所以看不见。一个人心在别的地方,他可以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人死的刹那,过去的一切都放下了,未来的一切还没有生起,法身光明就现了出来,可惜时间不长,因为无始以来烦恼造业产生了太多的迷茫。修行就占便宜了,那个时候法身光明现的时间比普通人长。
法身无始亦无终,并非创造,本就存在,
例如性戒,不分时间,不分地区
法身没有一个终了,因为常住,无始亦无终。报身呢?有始无终。化身呢?有始有终。这是讲佛的三个身子。
法身常住,从现实看也是如此。譬如刚才讲五分法身,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地区,全都在人间存在,并不是谁创造的。拿戒来说,有遮戒、性戒,遮戒是遮止你犯罪的戒,是释迦佛根据弟子犯罪的因缘,为了防止今后再犯而制订的;性戒呢本来存在,犯了就有罪,不分时间,也不分地区的。
今天通讯发达,看看电视,报纸就知道,中国说杀人有罪、偷盗有罪,别的国家,也都说杀人有罪、偷盗有罪,每条性戒都是如此。
人都喜欢安静,因为这里安静,这就与定相应
定呢?人都喜欢安静,每个国家都有别墅,因为别墅里安静啊。你们为什么喜欢到这里来?因为这儿安静,这就与定相应,至少没有电视机没有卡拉OK吧?从前刚兴卡拉OK ,我还听不懂,后来广播电台有一个节目,听听大家对卡拉OK的意见。有人说,“我到饭馆想安安静静吃顿饭,可是从来也没有安静过。”一个说,“我不想听也只得听,因为我有耳朵。”一个说,“听来听去像鬼叫。”我才懂原来这个叫卡拉OK。(众笑)也没有“跌死哭”,你一跌死了,亲人就要哭。(众笑)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 灭业障品第五
──“劝请功德”的讲解(122)
傅味琴讲于开化文殊院 2007年2月21日
法身清净,自然没有烦恼,
了脱了生死,就叫彼岸
本次提要:
■ 无论何时何处,父母都会叫孩子去读书求智慧
■ 法身虽常住,但不堕常见
■ “常见”是错误的,例如,不可能天天是晴天,也不可能世世是男人
■ 众生流转生死形态会变,佛性永远不变
■ 众生即使法身常住,但起了烦恼,法身就隐没了,所以修行就是为了净化人心
■ 清净是真,不清净是假,学了佛法,肮脏就离开了
■ 我们的法身,如果再也不会染上灰尘了,那就成就了
■ 有烦恼叫此岸,断尽烦恼叫彼岸,有烦恼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没有烦恼娑婆世界是琉璃世界
■ 法身清净,自然没有烦恼,了脱了生死,就叫彼岸
■ 精神病人最难治,因为他有种种错见,所以听了法以后不要再堕在常见里
无论何时何处,父母都会叫孩子去读书求智慧
慧,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时候,都叫孩子去上学,求知识、求智慧。我们中国,从前有学堂,老先生教起书来摇头晃脑“乾隆丁亥冬”,(众笑)孩子调皮,老先生唸唸睡着了,孩子拿根纸条塞到他鼻孔里,“啊嚏”,(众笑)老先生气坏了,也不过打了他三下手心,还是叫他唸书。
现在这样,将来也是这样。有的孩子家里没钱,没上过学,妈妈也叫他做好人啊,也给他种种的智慧啊。
法身虽常住,但不堕常见
“法身常住,不堕常见”,法身无时间相,无始亦无终;法身没有地区的分别,那就等于遍虚空,所以法身常住。
法身虽常住,它不会掉在常见里。常见和断见都是错误。前面说法身常住,后面又说不堕常见,那不是矛盾吗?
“常见”是错误的,例如,不可能天天是晴天,
也不可能世世是男人
见就是观点,常见──你以为一切都是常的,这个观点是错的。譬如今天是晴天,你认为前天是晴天,明天、后天也是晴天,天天晴天,永远晴天,这个见就错了。结果明天是阴天,后天是雨天。你今世是个男人,你说:我下一世还是男人,永远是男人。偏偏下世做女人,还有做猫、做狗、做牛、做鸭子的呢…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120~12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