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然大,可你們修行的面廣不廣大,普遍不普遍啊?法身到處都存在,假如你們在文殊院有修行,你們回去探親時就不修了,家裏的虛空,難道不是你該修法身的場所嗎?假如你們盤起腿來誦經打坐在修,你走路時就不修了,難道路的空間沒有如來的法身嗎?成佛首先要成就法身,你將來成就的是普及虛空的法身,你法學得那麼多,修的時候有沒有普及一切呢?在自己的同學身上,有沒有修修你的法身?
我們今天的菩提心事業,牽涉到千千萬萬的衆生,牽涉到子孫萬代,你在這個菩提心事業裏面有沒有修修清淨呢?假如在這個事業裏,這件工作我喜歡,我就肯做,那件工作我不喜歡就不肯做,難道那件工作不在如來的法身裏嗎?假如你口裏念清淨的經,平時又說煩惱話、氣話;又如居士有老婆的,在老婆面前一天到晚愛啊愛啊愛,這些時候你怎麼不修修清淨法身了?這些都是修行上的大漏洞。
要在生活裏修,要在衆生裏行菩薩道,
要在功德裏修不執著,才能達到清淨圓滿
所以我一直跟你們指出,修行要在生活裏修,我們生活的面非常廣,你全要廣大地修起來。修菩薩法的人不在生活裏修,你到哪裏去修?哪裏有衆生,哪裏就應該是你行菩薩道的地方。如果你們聽了這些法能夠覺悟,修起廣大的菩提心、廣大的菩提行,遍布生活裏一切場所、一切時候,所謂“一切時處”,你們將來才能達到法身成就。
要修得清淨,你就不能執著你所修的一切,也不能執著你修行所獲得的功德,這樣才能達到清淨圓滿。
歸納起來說,法身遍虛空,我們的修行也要遍虛空。並不是叫你騰空騰到天上去修行,而是說人間所有的空間,都是我們修行的場所。所有空間裏的一切衆生,裏面所有的造作,包括我們這兒菩提心事業的造作,全是我們修行的對象、修行的地方。要修好菩薩道,快快成佛。
度衆生成佛的功德,是起源于你的勸請功德
乃至于你去幫廚、燒火、除糞,都應該在這裏面修行。所以禅宗有句話,吃飯睡覺全是修行,並不等于說只要會吃飯睡覺,我就在修行了,要懂其中的法義,要照如來所說的法義去修,你們將來才能成就,那才是度衆生,度自己成佛的功德。法施能淨法身,衆生成佛的功德,是起源于你勸請佛或善知識轉*輪的功德,也就是說你能勸請佛或善知識轉*輪,這些法施的功德也回到你身上。
今天講到這裏。(回向)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73)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1月20日
修行的目的是成就法身,爲弘法事業辛苦,
福報也自然增長
本次提要:
■ 正修行的目的是成就法身,爲佛法事業聚集一些財物,目的也是爲了弘揚
正法培養人才
■ 要發揚人世間互相照顧的精神,行善是修行的根本
■ 爲弘法事業付出自己的勞動而辛苦,福報也自然增長
■ 不爲名利是清高,可一輩子沒做什麼大事情,對衆生也毫無利益
修行的目的是成就法身,爲佛法事業聚集一些財物,
目的也是爲了弘揚正法培養人才
上一次我們講法施有五種勝利,已經講到第叁種,“法施能淨法身,財施但唯增長于色”,這是講法施跟財施在所起作用上的差別。我們修行的目的就是爲了成就我們的法身,而不是爲了成就我們的錢財,更不是爲了在佛門裏謀取錢財上的利益。我們即使爲做佛法事業,聚集一些財物,目的還是爲了弘揚正法,培養人才。
要發揚人世間互相照顧的精神,
行善是修行的根本
上次已經講了“財施但唯增長于色”,佛弟子要不要行財施?要的。要圓滿布施的功德,四種布施不能缺,都要圓滿,財施也是四種布施之一。我們應該要有同情心,要有慈悲心,要發揚人世間互相照顧的精神,當某些人生活困難的時候,我們應該給予幫助,免除他生活上的苦惱,尤其是對饑寒交迫的人。從慈悲心出發,我們不希望有一個人餓死、凍死,行善是我們佛教修行的根本,所以在必須要我們做的時候,我們就必須要去做。
爲弘法事業付出自己的勞動而辛苦,
福報也自然增長
可是從作用和功德上來講,法施遠遠超過于財施。因爲你行財施,在生活上使這個人獲得了利益,但是在福報上他反而有所損失,因爲他並沒有貢獻出自己的勞動。付出勞動而獲得應得的報酬,這是合理的;沒有勞動就得到利益,這裏邊就失去平衡,當然會有損他的福報。換句話說,他今天還活著,還有人來布施他幫助他,說明這個人還是有福報得到人家布施供養的,他接受了布施供養,一方面能解決他生活上的困難,另一方面就消耗了自己的福報。而行布施的人呢,反倒增長了福報。法施就不同了,法施是自他二利。
我們佛門也在接受布施供養,我們接受布施供養是爲了弘揚佛法,普度衆生,使更多的衆生在法的教育下,得到殊勝的利益。所以接受布施供養的人,如果他是全心全意在爲弘揚正法廣度衆生付出自己的勞動而辛苦,他的福報也在增長。
不爲名利是清高,可一輩子沒做什麼大事情,
對衆生也毫無利益
以前有一種片面的觀點,使許多人在接受供養上觀念不明確,阻礙了他的修行也阻礙了弘法事業的發展。他認爲接受了供養:爲別人培了福,我的福氣就下降了。還認爲誰不接受布施供養,誰就是不貪錢財誰就是清高,誰就受人尊敬。從前有的出家人,人家供養,他不要;有人要拜他爲師,他也不收。人們就說這個出家人好,既不爲名,也不爲利,可是他一輩子也沒做出什麼事情來。即使留下一個清高的美名,可他這個清高,對衆生、對佛教事業有什麼利益呢?其實不貪錢財跟利用錢財去做偉大的事業,這是兩碼事。
所以說中國佛門裏佛弟子的觀念大都混淆,非常複雜。一代一代傳下來,今天佛門裏的年輕人,也受了老一代不恰當的思想影響,現在佛法已經逐步逐步衰落到這個地步了,還沒有看到這個現實,仍然做從前老思想的繼承者。至于今後佛教怎麼辦呢?他不管的。這些年輕人初入佛門時都是很好的,接觸了這些思想以後,就變成這個樣子了,很可惜啊!
有的人是只收徒弟,不接受供養,這種人比較少,除非他自己有經濟實力;有的人肯接受供養,不肯收徒弟,這種人比較多;還有的人,徒弟和供養都不收,聽起來非常使人感動:“我沒有什麼功德,我不敢收徒弟,也不敢收供養。”往往說這話的人,只是表示他的謙虛。其實這種自命清高的謙虛,也能獲得別人的贊歎尊重,如果你實在是沒有什麼功德,也應該努力學法,發菩提心啊。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74)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1月20日
正當的名你也避免不了,不正當的利,
實是變相的搶奪
本次提要:
■ 正當的名你也避免不了,不正當的利,實是變相的搶奪
■ 正派的人不收徒弟,傳燈怎麼傳下去?邪見的人卻收了徒弟一大堆,就會
造成邪克正
■ 爲師的對弟子不能不負責任,重要的是發菩提心的人要幹出一番菩薩事業來
■ 居士爲了弘法事業,才能收供養,出家人收了供養是作道糧爲修行
正當的名你也避免不了,
不正當的利,實是變相的搶奪
一個人不可能避開名,醫生醫術高明,他不要名,也會出名;觀世音菩薩不要名,也名聞十方。就看這個名是你貪名貪來的,還是因爲你做了有功德的事情,人家對你尊重而起來的。名有正當有不正當,咱們只反對不正當的名,如果你有能力教育衆生,正當的收徒弟,這樣的名有什麼不好?是非好壞總要分分清楚啊。
利也是如此,也有正當也有不正當。你做生意樣樣都是合法,將本求利,這就是正當;假如你玩弄手段、偷工減料、搞欺騙、搞假貨,那個利就不幹淨了。即使你不是偷不是盜,可是你用手段,奪取人家成功的果實,該還的錢不還,這還不是一種變相的搶奪?
爲什麼佛門出現了這麼多不良的現象?說到底還是他們佛法學得不廣,體會不深。只學這麼一點點,他能夠理解全面嗎?
正派的人不收徒弟,傳燈怎麼傳下去?
邪見的人卻收了徒弟一大堆,就會造成邪克正
現在有許多佛門裏的出家人,因爲他很正派,能力也好,修行上也不錯,就有很多人慕名去跟他學法修行,可是他就是堅持不收徒弟。我不懂比丘戒,不知道戒律裏是怎麼說的,如果戒律裏規定你應該收徒弟,你不收,那麼傳燈怎麼傳下去?另一面呢,邪知邪見搞名搞利的人,本來不應該收徒弟,卻毫無顧忌地亂收徒弟,收了一大堆啊,而且還比,誰的徒弟多誰聲譽就高,結果就會造成邪克正。
爲師的對弟子不能不負責任,
重要的是發菩提心的人要幹出一番菩薩事業來
該收的不收,不該收的亂收,收了不負責,全都不對。中國一般傳統,居士不收徒弟的。假如你們跟我來學法,我也說幾句漂亮話:“我是居士,你到別人那裏去學法吧!”那麼你們今天就聽不到我講法了。我樹立法幢時,旁邊就有人對這一點特別關心:這人在跟他學法,是不是他徒弟啊?
當然我要說清楚,我一個徒弟也沒有,我只是讓大家叫我老師。其實我這樣全心全意爲你們著想,把你們培養成才,這樣負責、關心、照顧你們,這跟師父對徒弟有什麼兩樣?可能有人收了徒弟還沒有我這麼關心呢。收了徒弟卻不像師父,你們沒有師父的人倒蠻像徒弟的。名稱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發菩提心的人要幹出一番菩薩事業來,要做出貢獻來。
居士爲了弘法事業,才能收供養,
出家人收了供養是作道糧爲修行
在接受供養上也是同樣的道理,爲了弘揚佛法,廣度衆生,幹出一番佛教事業,你不接受供養,赤手空拳,咋打天下?可是有許多人老觀念,就要來阻撓,“居士不能受供養。”其實居士在特殊情況下也可以接受供養,但收了供養以後要轉供叁寶,一只手進,一只手出,也等于沒受供養。你即使是出家人,假如你拿了居士的供養去養家,那也…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70~7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