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60~69)▪P3

  ..續本文上一頁巴來勸請嗎

  有時候衆生剛進佛門,還不知道應該勸請,你已經懂了,當然應該由你來勸請。佛經裏經常看到某位菩薩勸請如來說法,菩薩總是要領個頭啊,你知道要勸請,你不勸請,難道要不知道勸請的人來勸請啊?好比能說話的不開口,難道要等啞巴開口啊?我們都是發菩提心的人,我們走的道路是菩提大道,我們都是學的菩薩行,我們不勸請,還要等誰來勸請啊?

  釋迦佛度衆生是希望衆生止惡修善,功德不斷增長。他經常告訴我們:這件事情有多大功德,鼓勵我們去做。釋迦佛講法是給我們做指導,你要依教奉行,路不走錯,佛叫你做的事情,你確實做到了,那佛才給你打包票。

  說“包治”的人治不好還退錢,

  馬路和尚趕經忏,他超度不了肯退錢嗎

  我過去是個體醫生,經常到上海衛生協會去開會,學習,就提到馬路上貼廣告叫“包治”,如果治不好呢?說治不好退錢。治不好退錢,那還是沒治好啊,怎麼叫包治?你包治麼要把我病治好啊。包治治不好也是欺騙的手段。

  再聯系到做佛事,其實佛陀的事業才叫佛事,佛陀的事業是對衆生的教育!像我們今天幹的事情才是真正的佛事,爲了賺錢而去趕經忏,能叫佛事嗎?你唱唸的東西,要人家聽得懂能理解,才起教育作用,活人都聽不懂,鬼能聽得懂嗎?別人付了錢,如果你超度不出來,會退他錢嗎?度衆生是以法度衆生,請如來或善知識轉*輪,正法弘揚出去,能使多少衆生得到利益呀。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65)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1月17日

  法施能淨法身,財施但唯增長于色

  本次提要:

  ■ 法施能淨法身,財施但唯增長于色

  ■ 經雲:你以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供養佛,還比不上你受持讀誦爲人

  解說四句法

  ■ 修行經驗無法用文字照抄,所以善知識比《佛學大辭典》更重要

  ■ 色身會流轉生死,法身沒有生老病死

  ■ 佛弟子不學佛法,去學儒教道教,這是大方向錯誤,迷在有漏法的人

  怎能成就無漏法

  ■ 一輩子爲自己色身打主意,豈不太渺小了?長壽雖比短命好,可惜

  長壽的人仍要死

  法施能淨法身,財施但唯增長于色

  今天繼續講下去。“由其法施有五勝利,雲何爲五?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財施不爾。二者,法施能令衆生出于叁界,財施之福不出欲界。叁者,法施能淨法身,財施但唯增長于色”。

  經雲:你以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供養佛,

  還比不上你受持讀誦爲人解說四句法

  我們今天是講第叁種功德。你勸請如來或者善知識轉*輪,法的功德極大,所以你勸請的功德也大。拿法施跟財施作個比較,究竟大到什麼程度,只能打打比喻,佛經上常有這種的比喻,《金剛經》裏就有,你以滿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供養佛,還比不上你受持、讀誦、爲人解說四句法。

  修行經驗無法用文字照抄,

  所以善知識比《佛學大辭典》更重要

  這一句文字很好懂,但是你懂得文字,不一定能了解如來的真實義。知識分子就常犯依文解義的錯誤,他學佛修行,他依靠的不是善知識,而是佛學大辭典。佛法廣博淵深,猶如大海猶如虛空,你一本佛學大辭典能擱得下嗎?法相名詞可以照經書裏抄,修行經驗你怎麼抄啊?所以善知識比佛學大辭典重要,因爲善知識有修行經驗,這包括他的理解,也包括他的實踐。

  色身會流轉生死,法身沒有生老病死

  首先跟你們講講色與法。色,色身;法,法身,你滋養色身跟成就法身的功德,是不能比的。色身要流轉生死,法身沒有生老病死。拿財跟法來說,無論你有多少財,能夠買得到不死嗎?佛法就能使你不死,哪個財能比得上?

  佛弟子不學佛法,去學儒教道教,這是大

  方向錯誤,迷在有漏法的人怎能成就無漏法

  先講色身。色身要正確對待,無論你學什麼世間法,包括一切宗教,包括我們中國的儒教道教,全都是有漏法。我們無始以來流轉生死就是在有漏法裏受苦受難,今天進了佛門,不學佛法去學儒教道教,這是大方向錯誤。或許你認爲可以取長補短,那不是貶低了叁寶?難道佛不夠圓滿,還要你拿儒教道教來補充?佛可沒有同意這麼做啊!即使世間上的學問也有好的地方,但這是有漏法!迷在有漏法裏,怎麼成就無漏法呢?

  一輩子爲自己色身打主意,豈不太渺小了?

  長壽雖比短命好,可惜長壽的人仍要死

  一切世間法、一切外道,他們所有的研究、實踐都離不開自己身體。當然健康總比生病好,長壽總比短命好,這也是他們容易使人接受的地方。你既然信了佛,佛教的成就能達到徹底究竟,你應該要往高的方面走啊。你一輩子只打自己色身的主意,豈不太渺小了?人們常說,“長命百歲”,可是人們沒有告訴你:你到一百歲還是要死的。只有佛說出了真實話,因爲佛兩面都說。兩面都說清楚就叫全面,就叫圓滿,必須兩面都去認識清楚,你才能圓滿。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66)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1月17日

  娑婆世界衆生獲得人身是了不起的殊勝,

  佛弟子得利用色身去成就修行功德

  本次提要:

  ■ 很多人長期存在著抓片面的風氣,把戒定慧分開了,即使有成就也是

  片面的成就

  ■ 有人更把片面縮成一句,即使在一點一句一法上有成就,能和度衆生

  了脫生死、證果成道比嗎

  ■ 娑婆世界衆生獲得人身是了不起的殊勝,佛弟子得利用色身去成就修行

  功德

  ■ 不重視人身的人,認爲死了就是圓寂,就是往生,反正再尖端的科學也

  無法調查他到底證到了沒有

  很多人長期存在著抓片面的風氣,

  把戒定慧分開了,即使有成就也是片面的成就

  可惜佛門裏面長期以來世俗風氣、世俗知見頑固不化,往往脫離全面,搞片面。你搞片面,即使有成就,也只是片面的成就,不是全面的成就。就好比戒定慧是不可分割的,是一個整體裏的叁個部份,你抓了一點,除非你是特別的利根,能從一點圓滿叁點,如果你沒有這個本事,你就是搞片面。

  比如你持戒持得特別好,也可以成就,這是戒成就,不是戒定慧的成就。有些人持戒好,他也不一定在修禅定。有人想學禅定,法師就告訴他,你要學禅定,我介紹你到傅老師那兒去學。

  一天到晚打坐,沒有戒沒有慧,你最多是定成就,不可能戒定慧成就,這種沒有戒的定是邪定。

  你光研究法相理論,可以慧成就,這是聞思修的慧,而不是從禅定中開發的根本智。也就是說這是你從法上學來的,不是你自己的東西。如果你既沒有持過戒,也沒有修過定,即使講經說法講得很好,有個大善知識的頭銜,也不像是個修行人。不持戒,不修定,能叫修行人嗎?現在還有人想考佛學碩士博士,准備出國。修行人只有證初果二果叁果四果,你即使得到一個佛門博士的學位,可你不修行,你也只是個理論家,不是個實踐家,了不脫生死,也成不了佛。當然你名有了,跟下來也有了利,可是名和利不是修行人應有的收獲。學的是片面,將來成就也是片面。這就是中國佛門裏長期以來存在的現象。

  有人更把片面縮成一句,即使在一點一句一法上有成就,

  能和度衆生了脫生死、證果成道比嗎

  如今更有人認爲一句半語就能達到徹底究竟。佛門已經在搞片面了,他還要縮小到一句。釋迦佛從來沒有說過這種話,而且釋迦佛還特別批判末法時期的這種觀點,可是很多人偏偏不肯放棄這種片面。我從前在四川的時候,遇到一位出家人,品行很好,受很多人的敬仰。他有個特別吸引人的地方,比如晚上狗熊把農田裏的蘿蔔、玉米吃掉很多,據說這位師父在地裏走了一圈,口裏念念有詞,從此狗熊野豬就不來了。我可沒有這個本事,可是回過來看,那麼點成就能和度衆生了生脫死、證果成道比嗎?我們這裏沒有野獸,我何必去求這個本事?衆生是需要佛法來度化,所以我一輩子就是學法,所謂法就是戒定慧。

  娑婆世界衆生獲得人身是了不起的殊勝,

  佛弟子得利用色身去成就修行功德

  那麼修行人需不需要這個色身?不要色身你咋修行啊?從前有句話,身體是革命的資本。我們今天做了人,不要太輕視我們今天得到的人身,也不要說做人苦。要知道,做狗更苦哩。這裏養的兩只狗,頭頸裏都系了鐵鏈條,夠苦的,人頭頸裏可沒有鐵鏈條。

  再說沒有人身,你咋修行?說天上也可以修行,天上修行能比得上人間嗎?要知道越是快樂的地方,修行越是慢。《佛說無量壽經》裏提到,娑婆世界衆生修行一天勝過極樂世界一百年。由此可見,我們作爲娑婆世界衆生,獲得了人身是了不起的殊勝。厭惡蔑視我們的人身,最好二十幾歲就跑到火葬場去燒掉,這是邪教的觀點,不是釋迦佛的觀點。佛弟子還得利用色身去成就修行功德。

  不重視人身的人,認爲死了就是圓寂,就是往生,

  反正再尖端的科學也無法調查他到底證到了沒有

  佛說人身難得。而長期以來中國佛門的風氣,對人身很不重視,好像他們已經有大成就了,要走就走。死了就說是圓寂了、往生了,反正再尖端的科學也沒辦法去調查他到底證到了沒有。口裏說得微妙,不是真正的微妙。口裏說大話,最多說到後來你嘴巴會大一點。現在說大話的人很普遍啊。說句笑話,好像今天的人都比古代人嘴巴大了一點,是不是大話說得太多了?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67)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1月17日

  要正確看待已得的人身,即使你證果了,

  釋迦佛還希望你發菩提心度衆生

  本次提要:

  ■ 佛希望佛弟子能健康長壽,那些輕視人身、口說大話的人,猶如鴻毛

  飄到半空裏去了

  ■ 要正確看待已得的人身,即使你證果了,釋迦佛還希望你發菩提心度衆生

  ■ 佛弟子損壞自己的身體是犯戒的行爲

  佛希望佛弟子能健康長壽,那…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60~6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