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向是大乘佛教,那麼有沒有做到自他二利呀?只利自己不利別人,這叫利己主義。大乘也不應該排斥小乘,要明白法無高下,心有大小。不肯度衆生,你這個心就是小,叫小乘。可小乘四谛法你不修,大乘你又不幹,那你究竟是什麼乘?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55)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1月11日
發菩提心,修菩薩法,
雖出叁界而不離叁界
本次提要:
■ 嫌人多事多,喜人少清靜,你不發大心哪來大成就
■ 念珠從不說話,我把學生當念珠,偏偏我手裏的念珠個個會說話
■ 自他二利才是菩薩法,光利己世間上也行不通,哪有不度衆生的佛弟子
■ 哪可以關起門來行菩薩道?佛弟子閉關也得有個時間性,外道亂搞。修
成一堆白骨
■ 發菩提心,修菩薩法,雖出叁界而不離叁界
嫌人多事多,喜人少清靜,
你不發大心哪來大成就
有人到我們這兒來,往往有點看不慣,因爲他有他受的影響,他有他的習慣。關起門來多安靜啊,房裏只有他一個人,別人也不會影響他,他也不會影響別人,好像挺舒服似的。來到我們這兒,這麼多人一起學修,就不習慣了。
每到一個新的地方,總有一兩天,乃至一星期感到不適應,這是常情,我也是如此,住到後來就適應了,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你們湖北的同學,全體來到開化的時候,有幾個人就不喜歡這兒,總是嫌人太多了。大乘佛法度衆生哪能嫌衆生多?心量要越大越好嘛。你對每個同學都歡喜,來一個大歡喜不好嗎?這一方面是他本人的習氣還沒有轉過來,一方面也是過去受外界風言風語的影響,總覺得修行要清靜,人越少越清靜。這種心態如果不扭轉過來,即使你將來有成就,也不過是小成就,因爲你沒有發大心,哪來大成就?
念珠從不說話,我把學生當念珠,
偏偏我手裏的念珠個個會說話
大乘佛法就不能離開衆生。尤其咱們這兒,天天教禅定、講法、討論,要培養出人才來,能夠一點聲音也沒有嗎?做弘法度衆生的工作總要說說話,可是有些人就是看不慣,他喜歡撥念珠,因爲念珠從來不說話。我喜歡拿你們學生當“念珠”,偏偏我手裏的念珠個個會說話。
自他二利才是菩薩法,光利己世間上
也行不通,哪有不度衆生的佛弟子
要自他二利才是菩薩法,能自他二利,無論到哪裏都走得通。光利己,世間上也行不通啊。媽煮飯,難道只給她自己一個人吃,不給你吃啊?世間上也講自他二利,老板賺了錢,他不給工人發工資,工廠不要關門了?
我從前進佛門常聽到這句話:小乘人不度衆生,是自了漢。後來才明白:小乘人也度衆生,哪有不度衆生的佛弟子?不過他心量小,度得不多罷了。1949年涅槃的泰國的阿迦曼尊者,是世界上公認的一個現代阿羅漢,他自己承認:可能是由于我過去世的習氣關系,我想發菩提心,怎麼也發不出來。可是他連晚上都在講法。據說天人請他講法,往往是半夜叁更來的。他周圍常有一批人請他講法作指導,這在阿迦曼傳記裏有記載的。
哪可以關起門來行菩薩道?佛弟子閉關
也得有個時間性,外道亂搞,修成一堆白骨
哪有關起門來行菩薩道的?佛弟子閉關也得有個時間性,除非是外道。解放前,我外婆常到上海一個外道的地方去,請一個趙先生到我家來看病。他要一杯水,點叁支香,嘴裏唸唸有詞,把香灰吹進水去,稱爲仙水。不吸一支煙,不喝一杯水,不要一個錢,忙完就走了。後來我媽問外婆,“趙先生現在怎麼樣了?”外婆說,“他閉關喽。”後來再問,“他看到南天門了。”後來再問,“裏邊沒動靜了,開門進去,一堆白骨。”關起門來修,何必一定要修到一堆白骨呢?外道就是這樣亂搞。
發菩提心,修菩薩法,雖出叁界而不離叁界
我年輕時聽老法師講經,經常說東南亞國家佛教是小乘,可憐,我們應該發心把大乘佛法輸送過去。可是東南亞國家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都是信佛的,你能說他們不度衆生嗎?僅僅是因爲有小乘心的人證了阿羅漢果,叫他們再留在人世間度衆生,不要出離叁界,他們喜靜怕煩,不願發大心而已。菩薩呢?他有能力出叁界,可他不離開叁界,因爲他發了菩提心,他不出叁界是爲了繼續度衆生,這才是菩薩。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56)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1月11日
修菩薩法的人要培養好自尊心,
每個佛弟子都能認識到佛教靠我,佛教大有希望
本次提要:
■ 離開叁界也是好事,但娑婆世界都是你親人,愛教的人就離不開佛陀的
教育事業
■ 我們是繼承釋迦佛的事業,而不是繼承有人在佛門裏所犯的種種錯誤
■ 修菩薩法的人要培養好自尊心,每個佛弟子都能認識到佛教靠我,佛教
大有希望
離開叁界也是好事,但娑婆世界都是你親人,
愛教的人就離不開佛陀的教育事業
當然你要離開叁界,也是件好事,只要不下叁惡道都好,可是跟菩薩的精神比差得遠了。菩薩叁界都不離開,哪能離開娑婆世界衆生?娑婆世界衆生都是你親人,我常說,我是喝中國的水,吃中國的飯長大的。愛國的人就有一顆中國心,愛教的人就離不開佛陀的教育事業。所以不肯自他二利,說實在話,只有極端自私的人才會這麼做。既不是小乘也不是大乘,也不知道他是哪一乘。
我們是繼承釋迦佛的事業,
而不是繼承有人在佛門裏所犯的種種錯誤
自他二利是佛說的,我是按照經文講的,只自利不利他,這是狹隘自私的人搞出來的。佛教傳到中國來,成了儒教、道教、佛教叁教合一的不純粹的佛教。不論是古德、祖師,講的話如果離開了法,他就錯了。我們不否定他們的功德,可是我們也要依法指出他們的錯誤。爲什麼要這麼做?就是爲了正法久住。中國佛教曆史上的錯誤,年輕一代不必繼承。我們是繼承釋迦佛的事業,而不是繼承有人在佛門裏所犯的種種錯誤。
勸請善知識轉*輪,這是佛說的。千萬不要受反面的影響,有人長期以來主張不講經不學法,標榜自己一門深入。不懂法那是盲修瞎練!釋迦佛叫佛弟子要多聞,要解經文,有人卻勸佛弟子不要多聽法,又說念經不必求懂,所以現代中國佛門裏的錯誤比曆史上還要多,還要嚴重。
修菩薩法的人要培養好自尊心,每個
佛弟子都能認識到佛教靠我,佛教大有希望
你們到外面走一走就泄氣了,好像佛門沒有希望了。有個辦法可以使佛法振興起來,就是修菩薩法的人,必須要有一個高尚的素質:要自尊,不要小看自己。你們天天唱的《佛教靠我》挺好。希望你們培養好自尊心,每個佛弟子都能認識到佛教靠我,佛教大有希望。
中國佛門曆史上常出現一種愚蠢的、虛僞的、沒有好處的謙虛,千萬不能學:這些人可能認爲佛教靠我,那我也太傲慢了吧,應該靠你呀;那麼你也這樣認爲,應該靠他呀;他也學會了,應該靠你呀,結果一個人也靠不住,佛教就垮了。每個人都有這樣一顆菩提心:佛教靠我,那就行了。今天講到這裏。(回向)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 滅業障品第五
──“勸請功德”的講解(57)
傅味琴講于開化文殊院 2007年1月14日
由其法施有五勝利。雲何爲五?
一者,法施兼利自他,財施不爾。
二者,法施能令衆生出于叁界,財施之福不出欲界。
叁者,法施能淨法身,財施但唯增長于色。
四者,法施無窮財施有盡。
五者,法施能斷無明,財施唯伏貪愛。
法施兼利自他,財施不爾
本次提要:
■ 法施兼利自他,財施不爾
■ 衆生貪名利的習氣非常頑固,所以難出生死輪回
■ 每個法門都能成就,但不願照佛法去修的人就不會有成就,善知識說法,
總希望他們能轉過來
■ 既沒有覺悟,又不講經說法,住的也是假和尚,叁寶就不存在了
■ 修行是修自己,舍利子是真是假我都不感興趣
法施兼利自他,財施不爾
昨天講到法施跟財施,法施極其殊勝,因爲它有五種勝利,第一“法施兼利自他,財施不爾”,在這一點上我們還要深一步的理解。財施的利益,還得看對接受你財施的人究竟起了什麼作用,如果只解決了他自身的困難,那你這個財施,在他身上就發揮不出利他的作用。當然你布施能獲得福報,他接受了你的布施,他的福報反會降低,因爲我們的生活要有正當的來源,作爲居士要通過勞動獲得報酬,這個來源就清淨。在過去的年代裏,我們一直批判剝削階級的不勞而獲。我們佛教也是主張來源要清淨,尤其是在佛門裏。
衆生貪名利的習氣非常頑固,所以難出生死輪回
從前儒教宣揚功名和富貴,放不下名利,所以一向反對佛教,爲什麼漢地信佛教的人反而有儒教思想?還認爲儒教、道教、佛教是一家呢?因爲他們雖然進了佛門,對儒教仍然有感情,他認爲儒教有好的一面,就舍不得放下。就好比進了佛門洗澡沒有洗幹淨,當然他本人也不願意洗幹淨。如今有些人進了佛門,還在佛門裏邊搞名搞利,也是因爲他不願意用佛法把自己洗幹淨,還認爲名利對他有好處,所以他就在佛門裏繼續搞他的名和利。衆生這種不願意徹底幹淨的習氣是非常頑固的,所以衆生很難跳出生死流轉。
每個法門都能成就,但不願照佛法去修的人就
不會有成就,善知識說法,總希望他們能轉過來
我們說法教育衆生,目的是爲了淨化人心,衆生覺得也好,也對,也願意接受,但就是不願意把自己的心洗得幹幹淨淨的。所以說每個法門都能成就,可是每個法門裏的人就不一定都會有成就,因爲他不願意照佛的教導去修。那只好放松一點,比如說,一個人喝酒,你勸他要戒酒,他不願意,你逼著他戒酒,他說“我甯願死。”爲了別讓他找死,就讓他喝一點吧。好比糞缸裏的蛆,你好心把它放在清水裏,可是它活不下去。這些進了佛門還保留儒教…
《《金光明最勝王經》卷第叁“勸請功德”的講解(50~5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