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90~99)▪P3

  ..續本文上一頁不懂佛法也能跳出生死輪回了?

  ·佛教偉大,如今發展卻很慢,就因爲佛弟子退失了菩提心的緣故

  ·提倡簡單方便,就把佛法搞成了末法時期,這些都是業

  ·自己想得放生功德,造成他人抓生的罪過,這是善法中的惡法

  ·不殺生,還要不惱害衆生;不偷盜,還要供養布施。修行就是和自己的

  凡夫習氣反其道而行之

  ·供養我,會增加我的負擔,供養大衆功德極大

  把佛法說得那麼簡單,

  那麼不懂佛法也能跳出生死輪回了?

  現在佛門裏最容易聽到的就是業障啊、造業啊、背因果啊,這幾句話老奶奶也懂得,何用你翻來覆去講呢?這樣子講佛法能代表全面嗎?能說是圓滿嗎?流傳到今天,修行就成了信因果、唸佛、吃素,再加放生,其他沒了。不看他平常的煩惱,也不看他平常的行動,釋迦佛49年的教法也不知道了,整個佛陀的智慧只剩下世間人同樣在說的那些道理,所以現在許多佛門裏的人也不大想聽法了。如果這樣就能證果成道,那麼社會上的好人,他們早就跳出生死輪回了。

  佛教偉大,如今發展卻很慢,

  就因爲佛弟子退失了菩提心的緣故

  這些年別的宗教發展很快,而佛教發展很慢。說起來佛教比宗教偉大,學問比宗教廣博淵深,發展這麼慢就是有個風氣造成的:只管自己不管別人。一心想去極樂世界的人,心想我唸佛都來不及,哪有時間再去聽經度衆生啊?最多拖他來唸唸佛。有些法師講法也講得很少,他也忙啊,如果他自己還想成就,他要忙閉關,忙在藏經樓閱藏經,還有的忙寫書、忙出國、忙建廟,更忙的是經忏佛事,這就逐漸逐漸離開了衆生。

  信上帝的,他們教友之間常互相串門,帶人去教堂裏,所以容易發展。而且聖經只有一本,也用不著多解說;我們佛經有叁藏十二部,這麼豐富!而且不經過法師講解也不好懂,又少有人講。佛教發展慢完全是佛弟子退失了菩提心的緣故,大家都在自顧自,口稱大乘實非大乘。

  提倡簡單方便,就把佛法搞成了末法時期,這些都是業

  現在還有個風氣,提倡越簡單方便越好。我年輕時法師除了講《佛說阿彌陀經》,還講《心經》、《金剛經》、《妙法蓮華經》,現在這些經都沒人講了,成了只要一句,樣樣不要。進了佛門,佛法不懂,這就把修行架空了。所以釋迦佛說到了末法時期,證果成道的極爲稀有,這都是人搞出來的,這些都是業。

  自己想得放生功德,

  造成他人抓生的罪過,這是善法中的惡法

  業很複雜,善業裏有時帶有惡業,造惡業的人有時也想做點好事。比如放生是好事,放生應隨時隨刻放,現在成了專在佛菩薩生日那天放生,特別是觀世音菩薩聖誕、出家、成道那叁天,結果造成那一天市場供應緊張。收了居士這麼多錢總要用掉,買不著怎麼辦?就先定貨。小販高興啊,一個人來不及抓,還雇人去抓,這樣的放生成了抓生。所以不懂佛法的人憑自己想一套,好心沒智慧,反而把衆生搞苦了。這就是白法中的黑法,善法中的惡法。

  不殺生,還要不惱害衆生;不偷盜,還要供養布施。

  修行就是和自己的凡夫習氣反其道而行之

  業就是造作,一切的造作都是從身口意來。身的惡業是殺盜淫,不殺、不偷盜、不邪淫就是善業。要使善業廣大,那麼非但不殺生,還要不惱害衆生,如能救苦救難,救人性命更好。

  偷盜是惡業,不偷盜是善業,能夠供養布施更好,修行就是和自己的凡夫習氣反其道而行之。

  供養我,會增加我的負擔,供養大衆功德極大

  順便跟大家講一句,我每到一個地方,你們供養我的東西,逐漸逐漸會把我的房間變倉庫,住在裏面很不舒服,我是非常苦惱。就算我貪吃,肚子也有限啊。我又不喜歡穿好衣服,只喜歡穿打補丁的衣服,因爲打補丁的衣服舒服,我五八年的一件衣服一直穿到現在,你們供養這麼多衣服叫我咋辦呢?什麼是我最喜歡的?你在我面前聽法我就高興了,也不增加我負擔。

  我並不是叫大家不要供養,我的意思是不要供養我,要供養大衆,供衆功德最大。有人想:我供養老師,老師再供養大衆,這不是一樣嗎?那還要經過我的手,我也夠忙的了。你要供衆,先數一數咱們有多少人,每人一份。如果供不起,每份少一點。所以供養心要大,要供養大衆。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96)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3.2

  一世一世流轉生死,

  無非是在培養自己的業力,老習慣改不了,

  新習慣又容易形成,業力的可怕就在這裏

  提要:

  ·佛允許居士結婚,是對居士要求放寬,不管正淫邪淫都會使人受苦

  ·不結婚,又不幹男女間的壞事,不能看成是個“怪人”

  ·佛允許出家人還俗是爲了免得這些人持不了戒,犯戒墮地獄

  ·不做口四惡,口業就清淨了

  ·一言一行都會在八識田中種下種子,能消除貪嗔癡慢疑就是善業

  ·一世一世流轉生死,無非是在培養自己的業力,老習慣改不了,新習慣

  又容易形成,業力的可怕就在這裏

  佛允許居士結婚,

  是對居士要求放寬,不管正淫邪淫都會使人受苦

  不邪淫,不論是正淫還是邪淫,都不清淨,要不然爲什麼佛規定出家人不許正淫?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兒,佛允許居士結婚,這是佛對居士要求放寬啊。其實不管正淫邪淫都會使人受苦,沒有一對夫妻不吵架、不罵人、不打架。

  有一幅漫畫,産房裏妻子大肚子正要生産,旁邊坐著他的丈夫。生孩子苦啊,疼起來像殺豬那樣叫,所以她嗔恨心起來了,都是你害我,使我這麼疼,兩只手狠命去卡男的頭頸,恨不得把他卡死,卡得男的連舌頭都伸出來了。旁邊站了兩個護士,題目寫:這件事我們到底該管不該管?她這麼痛苦,就是當初男的害了她呀。

  當然你們結婚成家,我也不能反對。可是你們十年裏面如果不結婚,你這十年中就沒有這種害人的事情了。業力很難消除的,做人別這樣隨隨便便。

  不結婚,又不幹男女間的壞事,不能看成是個“怪人”

  現在人受了儒教“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影響,好像不這麼做就是個怪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意思就是你與其在外邊男女之間幹壞事,還不如娶個老婆。

  佛允許出家人還俗是爲了免得這些人持不了戒,犯戒墮地獄

  打個比方,佛有時贊歎還俗,佛說,這些出家人還俗以後,將來還能升天。佛是真的希望出家人還俗嗎?佛一方面贊歎出家,一方面又贊歎還俗,豈不矛盾?因爲這些比丘不還俗,他們煩惱忍不住,要破戒會下叁惡道,還會敗壞佛門形象。爲了免得他們犯戒,還是還俗吧,是這麼一個道理。

  不做口四惡,口業就清淨了

  口四惡,绮語、兩舌、惡口、妄語全是惡業,你不做口四惡,口業就清淨了。進一步你勸人家不打妄語;勸人家團結和合;非但不惡口,說話還要不粗聲粗氣,要有文明禮貌;非但不绮語,就是不玩弄花言巧語迷惑人,或者沒事就談某個名星結婚了、某個歌星離婚了之類的小道新聞,你給人家說幾句法語,對他起到幫助、教育作用,那就是善業了。

  一言一行都會在八識田中種下種子,能消除貪嗔癡慢疑就是善業

  意叁,你心裏起貪心、動嗔恨心、愚癡迷茫、邪知邪見,擴大一點講,還有傲慢和疑,這五種根本煩惱全是惡業,心一起念, 惡業就形成。那麼你不貪、不嗔、不癡,也不傲慢,也不疑叁寶疑師、疑自己。進一步能謙虛,能對自己、對叁寶有信心,那就是善業了。衆生只要起一個念頭、有一個行動、說一句話,就會形成善業惡業,隨時隨刻在我們八識田中種下種子。

  一世一世流轉生死,無非是在培養自己的業力,

  老習慣改不了,新習慣又容易形成,業力的可怕就在這裏

  業的力量爲什麼大?因爲時間久了,一再一再重複,重複到後來力量就大了,俗話叫養成習慣了。你即使粗的習慣改好了,細的習氣還存在,不知道哪一天又會死灰複燃,厲害得很。

  我們無始以來一世一世流轉生死,無非是培養自己的業力,這種習慣勢力怎樣比喻形容也說不清。有句俗話,“老習慣改不了”,老習慣很厲害,新習慣又容易形成,你不知不覺中就會形成,業力的可怕就在這裏。

  從前有個人在朋友家住了叁天,朋友有個壞習慣,說兩句話就縮縮鼻子,這個人叁天後回家,家裏人說“你怎麼也說說話就縮起鼻子來了?”他自己還不知道,說“我沒學”,用不著學,眼睛看到就會有影響,等到他不知不覺縮鼻子了,這個業力就形成了。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97)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3.2

  業力是在你生活裏形成的,

  不修行不改變習慣,能消除業力嗎

  提要:

  ·業障深重的人,連神通都沒辦法,佛說業力大于神通

  ·死後投生哪一道,是根據死後冒出什麼業力的種子,所以衆生是隨著業力

  走的

  ·業力是在你生活裏形成的,不修行不改變習慣,能消除業力嗎

  ·夢裏全跟著夢境走,有幾個能想著我可能在做夢

  ·夢裏的境界都是你業力的顯現,死後有沒有把握,就看你夢裏能不能控製

  得住

  業障深重的人,

  連神通都沒辦法,佛說業力大于神通

  所以不是單靠吃素、唸佛、放生就叫修行,吃素、唸佛、放生一輩子的人還在說:“我業障深重啊”。衆生的業力連神通都沒辦法,釋迦佛說過,業力大于神通。

  死後投生哪一道,

  是根據死後冒出什麼業力的種子,所以衆生是隨著業力走的

  死後投生哪一道,不是根據你現在想得怎麼好,而是根據你死了以後,心裏面什麼樣的業力種子冒出來,冒什麼種子你就會跟什麼樣的種子走,所以衆生是隨著業力走的。

  舉個生活中的例子,我年輕時社會上沒什麼酒家,有一年上海淮海路上開了家酒店。我走過聞到酒的氣味。我就想:假如有人喜歡喝酒,家又窮,老婆給他兩塊錢去買米,他路過酒店,聞到酒香,明…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90~9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