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院越修越富麗堂皇,越造越大,裏邊的設備以及種種的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可是沒有法。進了佛門幾年都聽不到法的地方普遍都是。如果現在有個寺院還在講經說法,那真是稀有難得了。
好比家裏的母親病危,子女們焦急萬分,如果有一個醫生對這個病人千方百計進行搶救,病人和她所有的親人都會對醫生非常感激。今天釋迦佛的教育事業已經到了極其危險的地步,好比病已經很重了,如果我們能發菩提心,把正法再弘揚開去,能使正法久住,使末法轉爲正法,這個功德無法估計,受十方如來贊歎。
佛在人間,弟子們並沒有從事超度死人,
教育衆生才是佛弟子應盡的責任
所以我們現在講法聽法,都是爲了釋迦佛的事業。什麼事業?是教育衆生的事業,這才是佛事。如今佛門把忙死人說成佛事,當年釋迦佛的弟子,舍利弗目犍連等等大弟子並沒有以超度死人爲職業,佛弟子應該繼承佛陀的教育事業,所以說佛是偉大的教育家。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63)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26
發心要發大心,修行要腳踏實地,
才是圓滿的法流
提要:
·發心要發大心,修行要腳踏實地,才是圓滿的法流
·沒有出離心,口說菩提心,成了海市蜃樓,以煩惱去傷害他人,實是無
其數
·我們帶著覺悟與煩惱降生人間,世人追求殺盜淫妄酒,所以地獄空不了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佛弟子要學菩薩精神,在弘法度衆生事業上要
無有疲厭
·修行人要用戒定慧調養身體,醫藥只能起幫助作用
發心要發大心,修行要腳踏實地,
才是圓滿的法流
教育衆生的責任主要是在出家弟子身上,所謂叫內護正法。居士同學要跟出家同學學習,出家同學是人天師表,是我們的榜樣,所以都應該學法弘法。佛陀的教育事業是一切爲了衆生離苦得樂,我們爲衆生發菩提心,也是爲了度衆生成佛,即使我們成佛後,還是要度衆生。一切爲了衆生就叫菩提心,就叫大乘,一切爲了自己不能稱大,只能稱小。發心要發大心,修行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走,這才是一個圓滿的法流。
沒有出離心,口說菩提心,成了海市蜃樓,
以煩惱去傷害他人,實是無其數
菩提心應該在出離心基礎上發。如果你沒有出離心,口口聲聲說菩提心,那是空架子。好比空中樓閣,海市蜃樓。出離心都沒有,哪來的菩提心?哄熱鬧不叫菩提心。修人天乘的法,不過是一個過渡,過渡到出離乘。修人天乘不能度衆生了脫生死,要了脫生死就要修出離法。出離什麼?出離煩惱,出離了煩惱就是出離了生死,因爲生死在煩惱裏。如果你不出離煩惱,天天唱唸菩提心、口說菩提心都不頂事,假花無果實,口裏說得玄妙可不是真正的玄妙。煩惱不僅傷害了我們自己,更傷害他人,傷害自己只傷害了一個衆生,傷害了別人,這個是沒有數的呢。
我們帶著覺悟與煩惱降生人間,
世人追求殺盜淫妄酒,所以地獄空不了
人身難得,今天我們好不容易得到了人身,既帶著覺悟又帶著煩惱。由于煩惱的存在,使我們在人生的旅程裏受苦受難。更可怕的是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一起煩惱就會傷害衆生。如果你不離開殺盜淫妄酒,你傷害了衆生,因果不虛,將來都有報應的。世間上的人像瘋狂一樣,天天在殺盜淫妄酒,造業啊!他們還高興地拼命追求,所以地獄到今天空不了。我們眼睛看得見畜生道裏的衆生就越來越多。
“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佛弟子要學菩薩精神,
在弘法度衆生事業上要無有疲厭
菩薩爲什麼偉大?拿地藏菩薩的誓願來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獄能空嗎?世間上的人享受五欲,追求殺盜淫妄酒,拼命造惡業,地獄空得了嗎?所以菩薩發大願,不怕辛苦,不怕疲勞,始終沒有厭倦。中國是大乘佛教,每個佛弟子都應該學習菩薩精神,在弘法度衆生的事業上要無有疲厭。
有人跟我說,像我這樣的年齡,早就應該關起門來修了。社會上的說法是也該享享福了。醫生的說法是應該休息了,所以醫生給我的囑咐,一個星期只能講兩叁節課,不能天天講,一節課規定不能超過一小時。他們看見我這樣天天講課,而且時間又長,個個擔心。因爲我有高血壓,又有腦動脈硬化,容易發生危險。
修行人要用戒定慧調養身體,
醫藥只能起幫助作用
這次在蘇州看病二十多天,我對華醫生說,你的處方真好,我好得很快。華醫生跟我說,是你調得好。我們有一個同學也請華醫生看看,華醫生說,“吃藥不中用,你還是跟你老師學學,怎樣把身體調調好。”我用什麼調啊?不是躺在床上,是用戒定慧調。我每天時間排得很緊,又要鍛煉,又要散步,又要按摩,當然還要睡覺,又要誦經、講課,還要修五次禅定。有的同學們說我的皮膚越來越細了,精神也越來越好了。修行人要用戒定慧調養身體,這不是我說出來的,事實就是這樣,當然吃點藥幫助幫助也是好的,因爲四緣生活中就有一個是醫藥。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64)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26
菩提心要從純粹的佛法裏出生,佛法裏夾世俗外道的東西,就不能稱寶
提要:
·不勤修戒定慧的修行人,不是從清淨心中出生的菩提心,味道不對,都是
假冒的
·菩提心要從純粹的佛法裏出生,佛法裏夾世俗外道的東西,就不能稱寶
·有些居士,叫他修出離法,他還提不高呢,因爲他放不下。沒有覺悟,
不肯轉變,仍然是個空架子
·發起菩提心,要不受世俗汙流的侵犯,才能行菩薩道
·修出離心,要“不顧過去諸欲境”,凡心不死,道心不生
不勤修戒定慧的修行人,不是從清淨心中出生的菩提心,
味道不對,都是假冒的
戒定慧是讓我們斷煩惱,戒定慧是指導我們走出離道,佛說“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這句話要牢記。一個不斷煩惱的人,一個拼命在爲名利忙碌享受五欲的人,再怎麼說發菩提心,你的菩提心影子都找不到,菩提心不是在享受裏,不是在名利裏,更不是在五欲裏,菩提心是在清淨的心裏出生。沒有清淨心就沒有菩提心,因爲這個味道不對啊,一吃就知道是假冒的。
菩提心要從純粹的佛法裏出生,
佛法裏夾世俗外道的東西,就不能稱寶
菩提心要從純粹的佛法裏出生。如果我們修的法不純粹,也不能出生菩提心,因爲它不正是雜。菩提心是個寶,有了混雜能稱寶嗎?大家知道蔺相如的故事,趙國的一塊和氏璧,秦國願意用15座城市來換,爲什麼?其中一個汙點也沒有。白玉如果有個黑點,就不值錢了。爲什麼佛稱寶?佛連一點點汙點也沒有,修行人跟佛學,修成一點汙點也沒有,那你不稱佛也是佛了。所以在純粹的佛法裏,不能夠夾雜世俗的東西,世俗就是一個汙流;也不能混雜儒教道教的東西,否則就不是純粹的佛教了,你怎麼也修不好的。道教講升天,儒教是人間的有漏法,你加了這些東西進去能稱寶嗎?事實證明,釋迦佛49年的教法裏,從來沒有儒教道教,也沒有氣功,更沒有榮華富貴,子孫滿堂的東西。
有些居士,叫他修出離法,他還提不高呢,因爲他放不下。
沒有覺悟,不肯轉變,仍然是個空架子
爲什麼我們對出家比丘、比丘尼稱爲師父?因爲師父就是我們的榜樣。出家人是不求人天法的,有些居士還停留在人天乘裏,我小時候佛門裏的老婆婆說,“前世不修今生苦,今世不修來生苦。”她只是爲了修出福氣來。現在有些居士,叫他提高到出離法,他還提不高哩,他放不下呀,他不願意往上提。家就是煩惱,衆生的家就是煩惱的窩。出家人因爲要出離煩惱,所以才發心出家。菩提心誰最容易發得起來?修出離煩惱法的人最容易發起來。如果他對煩惱還有留戀,還不肯放掉,貪心來時給自己說一些理由,嗔恨心來時說一些理由,癡心來時樣樣放不下,也說了一些理由,像這種情況,這個人發菩提心是發不起來的。即使聽了法,還看他覺悟到什麼程度,沒有覺悟,不肯轉變,仍然是一個空架子。
發起菩提心,要不受世俗汙流的侵犯,
才能行菩薩道
我們講菩提心主要是讓大家把菩提心發起來,發起來了還要保護好,要不斷地增長,要不受世俗汙流的侵犯,這樣才能行菩薩道,才能圓滿菩提心,成就菩提果。一個貪圖名利、享受五欲的修行人,能發起菩提心嗎?隨你唱唸唱得聲音嘶啞,菩提心也不會從你喉嚨裏跳出來。
修出離心,要“不顧過去諸欲境”,
凡心不死,道心不生
所以發菩提心的人不要不修出離心,出離心有叁條,第一條,“不顧過去諸欲境”,欲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我們過去都在五欲裏生活,當然會貪圖五欲的享受,不要再去回顧再去想,更不能再有盼望了,就好比有句話,“有些人總是盼望已經失去的天堂。”失去的東西是永遠不會再回來的,你幹嘛再打這個妄想呢?哪怕你過去有名望、地位和財富,一切都已經過去了。過去如夢啊。想它幹什麼呢?
修行人有句老話,“凡心不死,道心不生。”你回憶過去世俗裏的種種,會鈎起凡心,退下道心。我對你們也很了解,有些同學五六年都沒有想回家過,有些同學拿了一次探親假還想拿兩次。這是你們自己告訴我的,真的是去探親嗎?其實是想回家痛痛快快地睡個幾天,再看看電視,弄些好吃的吧?這些念頭一起來,道心全退光了。凡心跟道心,五欲跟菩提心不可能並存。當然五欲跟出離心也不可能並存,出離就是出離五欲,五欲的境界雖然美妙,可它是地獄的根啊。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65)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26
“厭棄在家荊棘林”,未婚者來學法是防病,已婚者來學法是治病,還是不生病好
提要:
·修出離心,要“不樂未來諸欲境”,…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60~6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