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淨土不是天堂,極樂是從斷煩惱中得
到覺悟的快樂
·修出離心要“不樂現在諸欲境”,我們這裏貪欲的人跑了,發心的人求
常住
·不修苦行不會成就,苦行不要太苦,十二頭陀行修一條也有功德
·“厭棄在家荊棘林”,未婚者來學法是防病,已婚者來學法是治病,還是
不生病好
修出離心,要“不樂未來諸欲境”,淨土不是天堂,
極樂是從斷煩惱中得到覺悟的快樂
第二條,“不樂未來諸欲境”,不要想未來自己怎樣得到快樂。佛教使衆生離苦得樂,這個樂是覺悟的樂,是智慧的樂,並不是享受的樂,所有的苦都是煩惱的苦,離開煩惱就會得到覺悟的樂。宗教講升天堂去享受快樂,所以佛教不是宗教。
現在願生西方淨土的人比較多,所以我講法時一再提醒,淨土不是天堂,天堂也不是淨土。你如果貪圖極樂世界的快樂,你將來到的地方再好,也不是淨土,是天堂,因爲你心裏的念頭錯了,方向錯了。極樂世界不是叫你去享受,而是叫你去斷煩惱,從斷煩惱中得到覺悟的快樂。現在由于聽不到佛法,很多人求生西方的目的是爲了去享受,因爲那邊極其快樂啊,至于這個快樂從哪裏來?他不知道。快樂從清淨來,你心不清淨,會有你的快樂嗎?清淨從出離來,出離什麼?出離種種的欲望。
修出離心要“不樂現在諸欲境”,
我們這裏貪欲的人跑了,發心的人求常住
第叁條“不樂現在諸欲境”。當年我們辦女衆專修班,有的人不適應,留幾天就走了,說我們管得太多,老師經常要批評,紀律、糾察要訓話,還有不能吃零食,不能上街,她受不了。或者說你們這兒生活條件太差了。當然現在好得多了,我看你們來報到的同學可能都是護法菩薩送來的吧?都很發心啊,一開口就要學叁年五年十年。
不修苦行不會成就,苦行不要太苦,
十二頭陀行修一條也有功德
修行要修苦行,不修苦行不會成就,否則釋迦佛何必離開皇宮?如果條件好、生活好就能夠成就快,那留在皇宮裏修,豈不是成佛更快了,何必要六年苦行呢。
有些人說釋迦佛六年苦行是錯的,這句話也不錯也錯,如果依你現在的水平去學釋迦佛六年苦行,你就錯了,因爲你條件不夠。像我這樣就沒辦法學,我沒吃飽沒睡好就沒精神。你們去學每天一麻一麥,不到叁天你就要昏倒,昏倒了還爬不起來了,所以你們不能這樣修,可是釋迦佛修了就沒錯啊。時代不同了,體質也不同,但總要學一點苦修的精神吧,哪怕十二頭陀行,你只修一條也有功德啊。當然不修也可以,釋迦佛主張苦行,但不強迫你去苦行。拿十二頭陀行來說,你做到有功,做不到沒過,已經夠寬大的。爲什麼這麼寬大?因爲釋迦佛慈悲,對機說法,從不勉強一個人。
“厭棄在家荊棘林”,未婚者來學法是防病,
已婚者來學法是治病,還是不生病好
“厭棄在家荊棘林”,荊棘就是有刺的樹,一根一根的荊棘彎下來,中間有個洞洞,鑽進去就不會有你的自在,因爲四面都是刺,一動,就會刺痛你,這就是家。如果你不離開家,給你最刺激、最痛苦、諷刺、挖苦、譏笑、侮辱你的,就是你最親愛的人,結過婚的人都有體會。
解放初期妻子、丈夫互稱愛人,現在不這麼叫了,到底可愛不可愛心裏有數。每個家庭訴起家庭的苦來,叁天叁夜都說不完。有的實在受不了,逃走了。所以國家也尊重現實,允許離婚。這不是清清楚楚說明家是苦得不得了。如果不苦,怎麼會離婚呢?難道離婚僅僅個別幾個嗎?你去了解了解,大多數人結過婚又離婚了,尤其是五欲享受厲害,繁華的大城市。我從前到深圳,有些人挺有禮貌,挺有修養的,後來才知道,這個人也是離婚的,那個人也是離婚的,愛啊愛啊愛到離婚。
你們沒有成家的同學來到這裏,我把你們看成一個寶,因爲你有覺悟,有菩提心啊。結過婚的人來到這裏,我看是二等品。二等品總比叁等品好吧,什麼道理啊?因爲你們已經嘗到家的苦了。有句話,防病勝于治病,沒有結過婚的人來到這兒學法是防病,結了婚受了苦,帶著心裏的痛苦創傷來聽法是治病,還是不生病的好。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66)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26
別把鮮花插在牛糞上,這裏檀香撲鼻,
那裏臭氣沖天
提要:
·成家減少了六十年壽命,喜歡躲在家,就因爲老鼠愛大米
·別把鮮花插在牛糞上,這裏檀香撲鼻,那裏臭氣沖天
·修出離心,要“不樂未來諸欲境”,人生不是萬花筒,樂極生悲的事可
不少
·好夢未完做惡夢,痛苦緊跟快樂來
·培養人才,人比才重要,發菩提心爲了報父母恩
成家減少了六十年壽命,
喜歡躲在家,就因爲老鼠愛大米
生命最珍貴,大家都知道從小出家的人,差不多都是長壽的,當年虛雲老和尚,我聽他講法的那一年,他已經120歲了。可是一般家裏的老先生差不多六十幾歲就死了,成家減少了60年壽命,值得嗎?你們從家裏跳出來,已經算是了不起了,是大智慧,看得遠啊。鼠目寸光的人就呆在家裏,老鼠的眼睛只看眼前,爲什麼喜歡躲在家裏,因爲老鼠愛大米。你把老鷹抓來關在家裏,關得住嗎?它可不買賬。你們革煩惱的命才是真英雄。這樣受苦受難的地方還偏偏放不下、離不開,這不是讓同學們想不通嗎?
別把鮮花插在牛糞上,
這裏檀香撲鼻,那裏臭氣沖天
釋迦佛怎麼看待家的?釋迦佛未出家時是要繼承王位的皇太子,具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個王位可不簡單,是轉輪聖王,太子卻看成是個草穢堆。假如你是一朵鮮花會放到哪裏去?(下答:供佛。)對啦,你是一朵鮮花要供佛啊,別把自己一朵鮮花去插在牛糞上。假如我媽還在,我會把媽接到這兒來,爲什麼?因爲這兒檀香撲鼻,家裏臭氣沖天。
修出離心,要“不樂未來諸欲境”,
人生不是萬花筒,樂極生悲的事可不少
“不樂未來諸欲境”,不要去盼望未來。未來算命也算不准,你想它幹什麼?有些人想得多美啊,新房裝修得很漂亮,准備做新娘新郎了,明天是大喜臨門,結果今天出車禍壓死了,想得到嗎?說傅老師怎麼不說吉祥話,盡說倒黴話。人世間有沒有倒黴事情?難道你閉著眼睛不看?講一件真實的事情,一對新人在結婚那一天放炮仗,有一個炮仗沒有爆,從空中掉下來,正巧掉在新娘子頭上爆了,馬上送醫院搶救,結果死掉了,新郎只好把眼淚當新娘。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給你們講講,別頭腦裏像萬花筒那樣,還以爲人生真有這麼美妙!
好夢未完做惡夢,痛苦緊跟快樂來
要修好苦集滅道,先要認識人生的苦。人做了一個好夢醒過來,想繼續再做下去多好啊,拼命讓自己再睡著,結果真的睡著又做夢了,誰知道做了個惡夢。人生的路上難道都是好夢嗎?好夢後面緊跟著是惡夢,你得到了快樂,痛苦就跟在後面。
培養人才,人比才重要,
發菩提心爲了報父母恩
佛學院培養人才,有些佛學院只培養才,不培養人,這是顛倒。我主張人與才都要培養,人比才重要。好比槍拿在軍人手裏,軍人比槍更重要。你把軍人培養好了,槍法就瞄得准;沒培養好,他朝天開槍。今天你們來學法,特別要講菩提心。爲的是報國土恩、衆生恩、父母恩、佛恩。儒教說你離開父母就是不孝,佛教說你離開父母學法修行就是報父母的恩,說法兩樣。出家人辭親出家是大報恩,因爲一出家就能度七世父母。
當年九華山仁德大和尚請我去辦佛學院,有一次我從甘露寺到佛教協會,路過一個比丘尼的庵,九華山那些當家都認得我,他們有時候也來聽聽課。我進裏邊坐一會,這位當家師跟我說,“老師,我聽了你一堂課,十年都沒放下的大石頭就放下了。”什麼事情呢?原來她出家以後沒有回過家,媽死的時候也不在身旁,所以她總認爲自己不孝,中國佛門受儒教思想影響太深了,爲了這件事情很苦惱,心裏這塊大石頭壓得很重啊。後來聽我講課,聽到“出家就是大報恩”,這麼一句話,這塊石頭去掉了。所以儒教是儒教,佛教是佛教,不要混淆。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67)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26
走進佛門究竟想幹什麼?想隱居享清福是儒教的世俗氣,弘法度衆生才是菩提心
提要:
·走進佛門究竟想幹什麼?想隱居享清福是儒教的世俗氣,弘法度衆生才是
菩提心
·貪圖五欲必有鬥爭,其原因無非是名利與傲慢,清淨才能得解脫
·在家苦就苦在錢多還想多,把家産留給兒女的不是好爸爸
·出家了再想抓回世俗的一切,不怕髒嗎?離家了也別安心不下來
走進佛門究竟想幹什麼?想隱居享清福是儒教的世俗氣,
弘法度衆生才是菩提心
我們的未來究竟想幹什麼?從前我看過一個碟片,名字叫《走進佛門》。記者到一個佛學院去采訪,問一個學僧畢業以後想幹什麼?意思問他對未來的想法,他說我想找一個小廟,畫點畫,彈點琴,那是受儒教影響,想過隱士生活,享享清福。後來記者到四川成都鐵像寺,去采訪隆蓮法師辦的一個尼衆佛學院,也是問這個問題,回答說“我要弘法度衆生,”回答兩樣,一個是充滿世俗氣,一個是充滿菩提心。
聽說有些從佛學院畢業出來的出家人,師父都頭疼,因爲傲慢得連師父都不認賬。恩師恩師,連恩都不認了。拿一個紅本本,無論走到哪個叢林,紅本本一放,“你看著辦吧。”意思就是憑這個,你總要給我做個當家。原來進佛學院是爲做當家、爲了出國。要是真正發菩提心做了當家當然是好,可不能有所貪圖啊。
貪圖五欲必有鬥爭,
其原因無非是名利與傲慢,清淨才能得解脫
“天魔王宮虎豹穴”,要知道你未來想得到種種欲境的享受,就像天魔王宮一樣,充滿著驕慢自大的苦,修行修出我慢貢高、驕氣十足,全是得到魔加持了,魔在釋…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60~6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