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院越修越富丽堂皇,越造越大,里边的设备以及种种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可是没有法。进了佛门几年都听不到法的地方普遍都是。如果现在有个寺院还在讲经说法,那真是稀有难得了。
好比家里的母亲病危,子女们焦急万分,如果有一个医生对这个病人千方百计进行抢救,病人和她所有的亲人都会对医生非常感激。今天释迦佛的教育事业已经到了极其危险的地步,好比病已经很重了,如果我们能发菩提心,把正法再弘扬开去,能使正法久住,使末法转为正法,这个功德无法估计,受十方如来赞叹。
佛在人间,弟子们并没有从事超度死人,
教育众生才是佛弟子应尽的责任
所以我们现在讲法听法,都是为了释迦佛的事业。什么事业?是教育众生的事业,这才是佛事。如今佛门把忙死人说成佛事,当年释迦佛的弟子,舍利弗目犍连等等大弟子并没有以超度死人为职业,佛弟子应该继承佛陀的教育事业,所以说佛是伟大的教育家。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63)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2.26
发心要发大心,修行要脚踏实地,
才是圆满的法流
提要:
·发心要发大心,修行要脚踏实地,才是圆满的法流
·没有出离心,口说菩提心,成了海市蜃楼,以烦恼去伤害他人,实是无
其数
·我们带着觉悟与烦恼降生人间,世人追求杀盗淫妄酒,所以地狱空不了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佛弟子要学菩萨精神,在弘法度众生事业上要
无有疲厌
·修行人要用戒定慧调养身体,医药只能起帮助作用
发心要发大心,修行要脚踏实地,
才是圆满的法流
教育众生的责任主要是在出家弟子身上,所谓叫内护正法。居士同学要跟出家同学学习,出家同学是人天师表,是我们的榜样,所以都应该学法弘法。佛陀的教育事业是一切为了众生离苦得乐,我们为众生发菩提心,也是为了度众生成佛,即使我们成佛后,还是要度众生。一切为了众生就叫菩提心,就叫大乘,一切为了自己不能称大,只能称小。发心要发大心,修行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走,这才是一个圆满的法流。
没有出离心,口说菩提心,成了海市蜃楼,
以烦恼去伤害他人,实是无其数
菩提心应该在出离心基础上发。如果你没有出离心,口口声声说菩提心,那是空架子。好比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出离心都没有,哪来的菩提心?哄热闹不叫菩提心。修人天乘的法,不过是一个过渡,过渡到出离乘。修人天乘不能度众生了脱生死,要了脱生死就要修出离法。出离什么?出离烦恼,出离了烦恼就是出离了生死,因为生死在烦恼里。如果你不出离烦恼,天天唱唸菩提心、口说菩提心都不顶事,假花无果实,口里说得玄妙可不是真正的玄妙。烦恼不仅伤害了我们自己,更伤害他人,伤害自己只伤害了一个众生,伤害了别人,这个是没有数的呢。
我们带着觉悟与烦恼降生人间,
世人追求杀盗淫妄酒,所以地狱空不了
人身难得,今天我们好不容易得到了人身,既带着觉悟又带着烦恼。由于烦恼的存在,使我们在人生的旅程里受苦受难。更可怕的是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只要一起烦恼就会伤害众生。如果你不离开杀盗淫妄酒,你伤害了众生,因果不虚,将来都有报应的。世间上的人像疯狂一样,天天在杀盗淫妄酒,造业啊!他们还高兴地拼命追求,所以地狱到今天空不了。我们眼睛看得见畜生道里的众生就越来越多。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佛弟子要学菩萨精神,
在弘法度众生事业上要无有疲厌
菩萨为什么伟大?拿地藏菩萨的誓愿来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地狱能空吗?世间上的人享受五欲,追求杀盗淫妄酒,拼命造恶业,地狱空得了吗?所以菩萨发大愿,不怕辛苦,不怕疲劳,始终没有厌倦。中国是大乘佛教,每个佛弟子都应该学习菩萨精神,在弘法度众生的事业上要无有疲厌。
有人跟我说,像我这样的年龄,早就应该关起门来修了。社会上的说法是也该享享福了。医生的说法是应该休息了,所以医生给我的嘱咐,一个星期只能讲两三节课,不能天天讲,一节课规定不能超过一小时。他们看见我这样天天讲课,而且时间又长,个个担心。因为我有高血压,又有脑动脉硬化,容易发生危险。
修行人要用戒定慧调养身体,
医药只能起帮助作用
这次在苏州看病二十多天,我对华医生说,你的处方真好,我好得很快。华医生跟我说,是你调得好。我们有一个同学也请华医生看看,华医生说,“吃药不中用,你还是跟你老师学学,怎样把身体调调好。”我用什么调啊?不是躺在床上,是用戒定慧调。我每天时间排得很紧,又要锻炼,又要散步,又要按摩,当然还要睡觉,又要诵经、讲课,还要修五次禅定。有的同学们说我的皮肤越来越细了,精神也越来越好了。修行人要用戒定慧调养身体,这不是我说出来的,事实就是这样,当然吃点药帮助帮助也是好的,因为四缘生活中就有一个是医药。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64)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2.26
菩提心要从纯粹的佛法里出生,佛法里夹世俗外道的东西,就不能称宝
提要:
·不勤修戒定慧的修行人,不是从清净心中出生的菩提心,味道不对,都是
假冒的
·菩提心要从纯粹的佛法里出生,佛法里夹世俗外道的东西,就不能称宝
·有些居士,叫他修出离法,他还提不高呢,因为他放不下。没有觉悟,
不肯转变,仍然是个空架子
·发起菩提心,要不受世俗污流的侵犯,才能行菩萨道
·修出离心,要“不顾过去诸欲境”,凡心不死,道心不生
不勤修戒定慧的修行人,不是从清净心中出生的菩提心,
味道不对,都是假冒的
戒定慧是让我们断烦恼,戒定慧是指导我们走出离道,佛说“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这句话要牢记。一个不断烦恼的人,一个拼命在为名利忙碌享受五欲的人,再怎么说发菩提心,你的菩提心影子都找不到,菩提心不是在享受里,不是在名利里,更不是在五欲里,菩提心是在清净的心里出生。没有清净心就没有菩提心,因为这个味道不对啊,一吃就知道是假冒的。
菩提心要从纯粹的佛法里出生,
佛法里夹世俗外道的东西,就不能称宝
菩提心要从纯粹的佛法里出生。如果我们修的法不纯粹,也不能出生菩提心,因为它不正是杂。菩提心是个宝,有了混杂能称宝吗?大家知道蔺相如的故事,赵国的一块和氏璧,秦国愿意用15座城市来换,为什么?其中一个污点也没有。白玉如果有个黑点,就不值钱了。为什么佛称宝?佛连一点点污点也没有,修行人跟佛学,修成一点污点也没有,那你不称佛也是佛了。所以在纯粹的佛法里,不能够夹杂世俗的东西,世俗就是一个污流;也不能混杂儒教道教的东西,否则就不是纯粹的佛教了,你怎么也修不好的。道教讲升天,儒教是人间的有漏法,你加了这些东西进去能称宝吗?事实证明,释迦佛49年的教法里,从来没有儒教道教,也没有气功,更没有荣华富贵,子孙满堂的东西。
有些居士,叫他修出离法,他还提不高呢,因为他放不下。
没有觉悟,不肯转变,仍然是个空架子
为什么我们对出家比丘、比丘尼称为师父?因为师父就是我们的榜样。出家人是不求人天法的,有些居士还停留在人天乘里,我小时候佛门里的老婆婆说,“前世不修今生苦,今世不修来生苦。”她只是为了修出福气来。现在有些居士,叫他提高到出离法,他还提不高哩,他放不下呀,他不愿意往上提。家就是烦恼,众生的家就是烦恼的窝。出家人因为要出离烦恼,所以才发心出家。菩提心谁最容易发得起来?修出离烦恼法的人最容易发起来。如果他对烦恼还有留恋,还不肯放掉,贪心来时给自己说一些理由,嗔恨心来时说一些理由,痴心来时样样放不下,也说了一些理由,像这种情况,这个人发菩提心是发不起来的。即使听了法,还看他觉悟到什么程度,没有觉悟,不肯转变,仍然是一个空架子。
发起菩提心,要不受世俗污流的侵犯,
才能行菩萨道
我们讲菩提心主要是让大家把菩提心发起来,发起来了还要保护好,要不断地增长,要不受世俗污流的侵犯,这样才能行菩萨道,才能圆满菩提心,成就菩提果。一个贪图名利、享受五欲的修行人,能发起菩提心吗?随你唱唸唱得声音嘶哑,菩提心也不会从你喉咙里跳出来。
修出离心,要“不顾过去诸欲境”,
凡心不死,道心不生
所以发菩提心的人不要不修出离心,出离心有三条,第一条,“不顾过去诸欲境”,欲就是五欲,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我们过去都在五欲里生活,当然会贪图五欲的享受,不要再去回顾再去想,更不能再有盼望了,就好比有句话,“有些人总是盼望已经失去的天堂。”失去的东西是永远不会再回来的,你干嘛再打这个妄想呢?哪怕你过去有名望、地位和财富,一切都已经过去了。过去如梦啊。想它干什么呢?
修行人有句老话,“凡心不死,道心不生。”你回忆过去世俗里的种种,会钩起凡心,退下道心。我对你们也很了解,有些同学五六年都没有想回家过,有些同学拿了一次探亲假还想拿两次。这是你们自己告诉我的,真的是去探亲吗?其实是想回家痛痛快快地睡个几天,再看看电视,弄些好吃的吧?这些念头一起来,道心全退光了。凡心跟道心,五欲跟菩提心不可能并存。当然五欲跟出离心也不可能并存,出离就是出离五欲,五欲的境界虽然美妙,可它是地狱的根啊。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65)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2.26
“厌弃在家荆棘林”,未婚者来学法是防病,已婚者来学法是治病,还是不生病好
提要:
·修出离心,要“不乐未来诸欲境”,…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60~6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