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了,不要有行動,最好眼睛別看,你一想,眼睛一看,就有行動了,所以眼睛最壞,眼睛看到了也會去想,但想的尾巴也不要拖得太長。
修行要正覺正觀,意根最重要,妄念要止住,
幻想如果不斷增上就會下山,勸也勸不住
修行就在這個地方下手。你意根控製不好,六根也控製不好的,所以意根最最重要,好好地看住自己的念頭。要求不能太高,一下子都看住了,咱們還沒有這麼個本事,但總要學一學啊。要正覺正觀,回光返照:我現在的念頭對不對,如果是貪嗔癡的妄念,馬上要切斷,這個時候就是你修行的時候。如果一時止不了,那麼前一個念頭力量是100%,再一個念頭變了80%,再一個念頭60%,這樣也很好嘛。別想到後來,變200%、300%,開始是眼睛行動,慢慢是腿行動,結果我傅老師勸也沒用,勸了叁次你還要下山,修行是靠自己啊。
男女間不送禮,不同情,別學白娘娘去報許仙恩
再說一句笑話,咱們規章製度規定男女之間不許送禮物,哪怕生日禮物也不許送。假如男孩子的襪子破得腳趾都出來了,女孩子也不能同情他,給他洗洗補補。爲什麼?你接受了人家的恩情,你就會想學白蛇娘娘去找許仙報恩,(衆笑)好好的人不做人,偏要做條大蛇幹什麼?今天講到這裏。(回向)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45)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23
發菩提心是從皈依叁寶開始的,
要行菩薩道度衆生成佛
提要:
·發菩提心是從皈依叁寶開始的,要行菩薩道度衆生成佛
·皈依佛要修菩薩行,才能圓滿菩薩的願
·皈依法要深入經藏,要讓每個衆生都走上菩提大道
·“堅固心”要在戒定慧上,不修戒定慧怎能熄滅貪嗔癡
·皈依僧要能統理大衆,人天師表應爲衆生作榜樣
發菩提心是從皈依叁寶開始的,
要行菩薩道度衆生成佛
講法前大家念的皈敬頌,“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從中可以知道,發菩提心是從叁皈依開始發的。可是今天的佛弟子只知道皈依是拜個師父,連什麼是皈依也不懂,更談不上發菩提心了。皈依是皈依佛法僧叁寶,皈依了就要跟著佛走,依靠佛的教導,走佛的路,一直走到成佛,所謂“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爲利有情”就是叫你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大覺成,大覺就是佛。要發菩提心,要行菩薩道利益一切有情,以這樣的功德這樣的覺悟,才能成就佛道。佛並不希望我們永遠做學生,佛希望我們將來個個和他一樣圓滿一切功德。就好像我並不希望你們做我的學生,我希望你們個個都當主人,這樣的心量就叫發大心。
皈依佛要修菩薩行,才能圓滿菩薩的願
皈依了佛就要體解大道,發無上心。非但自己要這樣,還要願一切衆生都這樣。有人光發願,沒有行動,那麼衆生也不會因此就走上菩提大道,要修菩薩行才能圓滿菩薩的願。
皈依法要深入經藏,
要讓每個衆生都走上菩提大道
皈依法要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要讓每個衆生都走上菩提大道。這不是靠你用手把衆生拖上去的,你硬是把衆生拖上菩提大道,衆生都像小孩那樣哭哭啼啼,吵吵鬧鬧,也不頂事。就好比孩子不肯往這條路走,媽媽硬是拉著他走,孩子一面哭一面跺腳。聰明的媽媽是跟孩子說話,說得孩子高高興興自己就往那條路走。所以最偉大的工作就是講經說法,通過講法,衆生就會發菩提心,就會走上菩提大道。
“堅固心”要在戒定慧上,
不修戒定慧怎能熄滅貪嗔癡
可是講經說法,是要講佛法而不能胡扯,不能說自己一套。你不深入經藏,你講得出來嗎?反而經常會講錯。從前有個地方,有一次初八,居士受八戒,他們請一個海外的出家人來講一點開示。既然受八關齋戒,你就講講八戒吧,他八戒不講,卻叫大家不要修禅定,如果別的地方叫你修禅定,你不能去,這叫有“堅固心”。那豈不是叫佛弟子堅固在不修禅定上嗎?禅定是戒定慧叁學的關鍵,釋迦佛叫我們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癡,沒有戒定慧你怎麼斷煩惱呢?他怎麼講話完全違背了如來的教導呢?如果阿彌陀佛叫大家修禅定,你是不是也叫大家有堅固心,不修禅定?沒有智慧的人背了罪過,自己還不知道!
皈依僧要能統理大衆,
人天師表應爲衆生作榜樣
皈依僧要做到統理大衆一切無礙,只有依戒依法才能統理大衆。現在佛門裏面很混亂,很少能真正做到了統理大衆一切無礙,連小廟只有兩叁個人,也天天吵架。有個小廟,僅僅兩個人,還是師姐妹,不但吵,後來還打,打到後來從山坡上滾下來。都是皈依過叁寶的,怎麼會這樣?可能她們只舉行了一個儀式,既不學戒,又不學法,連什麼是皈依都不知道。又怎麼能給居士做榜樣?給居士都做不了榜樣,你稱人天師表,豈不慚愧?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46)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23
發了菩提心,得到了佛的
血統,將來決定成佛
提要:
·依戒依法統理大衆才能産生凝聚力
·要恭敬佛、恭敬法、恭敬師,因爲師講的是釋迦佛的法
·發了菩提心,得到了佛的血統,將來決定成佛
·當師的不能不懂法,收了徒弟不能不教育,這種風氣更不能代代相傳,
一直毒害到今天
·有個小偷被打成叁皈依,又拜師出了家,可千萬不能出了家還不懂得
叁皈依是什麼
·明白了叁皈依要修叁皈依,更有《叁皈依觀》的觀想修法
依戒依法統理大衆才能産生凝聚力
要依戒依法才能夠統理大衆,一切無礙。總是有人說我這個老師凝聚力很強,能把這些學生攝持得很好。凝聚力不是在我老師身上,是在依戒依法上。我們特別重視的就是紀律和規章製度,大家都要遵守五戒,學習菩薩戒,至于律儀戒,七衆弟子要求不同,各人修好自己的戒。依法呢?我們天天講法。所以並不是我這個老師的功德,而是釋迦佛的功德,我老師不過是把釋迦佛的話轉告你們罷了。
要恭敬佛、恭敬法、恭敬師,因爲師講的是釋迦佛的法
你們聽了我這些話,知道應該尊重恭敬釋迦佛,因爲釋迦佛對我們有大恩德,可也別忘了師恩,既然師講的是釋迦佛的法,你就應該對師恭敬,你失去了對師的恭敬心,一切功德都會消失。即使師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啊,不恭敬師,至少也應該恭敬恭敬這些法啊。
發了菩提心,得到了佛的血統,將來決定成佛
所以我們應該在皈依這一天就要發菩提心了,出家人在出家這一天更應該發菩提心。當剃度師的剃刀擱在你頭頂的時候,你就應該懂得,一剃了頭,“法王座下又添孫”,你就是未來佛了。法王就是佛,你有了這樣的血統,將來決定成佛。有的當師的皈依弟子特別多,名氣特別大。別皈依弟子多了,可是對弟子既不講法,又不教育。
當師的不能不懂法,收了徒弟不能不教育,
這種風氣更不能代代相傳,一直毒害到今天
十多年前,我就聽到領導講,“你們出家人徒弟收得這麼多,要好好教育他們。如果不教育好,徒弟在外面幹了壞事,要影響你師父的聲譽啊。”當然這些當師父的也很苦惱,因爲他們不懂法呀,不知道該怎麼教育。這樣說起來,要怪師父的師父了,他們爲什麼不講法了?師父的師父也不懂法呀,師父的師父的師父也不懂法呀。出了家當師父,卻不懂法,也不知道這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一代傳一代,使這種不學法的風氣一直毒害到現在。
有個小偷被打成叁皈依,又拜師出了家,可千萬不能
出了家還不懂得叁皈依是什麼
講個故事,有個師父很有本事,竟然能夠使一個小偷也皈依叁寶。據說這位師父還不錯,不爲名不爲利,自己住在一個破舊不堪的小房子裏,整天在參禅。有一次師父出門了,回來發現東西被小偷偷走了,被子也被偷了,鍋子碗都偷掉了,師父也不生氣。有一次,師父沒出門,小偷又來了,窗戶破破爛爛,他一只手伸進來,想把門打開。師父就抓住他的手,拿根繩子把他的手捆在屋柱上,然後拿了一根禅杖,開門就打。打一下,師父就叫他說“皈依佛”,那個小偷怕挨打,只好說“皈依佛”,再打一下,“皈依法”,再打一下,“皈依僧”。打了叁下,叁皈依就算打出來了,後來這個小偷也跟師父出家了。
不過既然打成叁皈依,還得跟他講叁皈依的法呀,不要打成叁皈依,又勸他出家,出了家仍然不知道什麼叫叁皈依。聽說這個小偷不知道叁皈依是什麼意思,還跟師父說:“師父,你當年還算好,只叫我叁皈依,如果你叫我四皈依,第四棍打下來,我可吃不消了。”
明白了叁皈依要修叁皈依,更有《叁皈依觀》的觀想修法
其實非但要明白叁皈依,還應該要修起來,要在定中修觀想。我們法流有個殊勝的修法,非常圓滿,記得前一個時期,我把能海上師講的《叁皈依觀》最後的說明唸了一遍,你們都聽得高興,就是來不及記。高興高興就可以了,你真要我給你們解說,那可不得了,四禅八定、念恩報恩、四無量心,諸多修法全在裏邊。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47)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23
退菩提心說到底
還是世俗心放不下
提要:
·禅定中要觀叁寶的功德,忏悔自己的過失
·犯戒雖能忏悔還淨,還是以不犯戒爲好,觀自己的過錯與觀叁寶功德同樣
重要
·要觀菩提心的功德,也要觀退失菩提心的過錯
·退菩提心說到底還是世俗心放不下
·自卑的人要觀自己功德,傲慢的人要觀自己過失
·看不到自己過失的人,心裏都有傲慢,人就變得糊塗了
禅定中要觀叁寶的功德,忏悔自己的過失
怎麼觀呢?修叁皈依要觀叁寶的功德,要觀自己的過失。只有觀到叁寶功德,你才能對叁寶生起信心,生起了信心,你才能增長功德…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40~4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