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20~29)▪P3

  ..續本文上一頁我講話,我講到半路,下面的話你已經知道了,那不也是他心通嗎?修成就的人能夠騰空,阿羅漢走路離地五寸,你會離地八寸,不信你跳一跳。我這麼一講,你們對將來的成就還有什麼懷疑啊?你們已經拿到了,今天沒有大成就僅僅力量不足呀。看看清楚,就叫正觀。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25)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14

  觀謂正觀,能觀是智,所觀是境,

  境智不謬,是爲正觀

  提要:

  ·觀謂正觀,能觀是智,所觀是境,境智不謬,是爲正觀

  ·供養叁寶是培福,供養道糧是爲了使僧衆安心修行,可不能搞世俗名利

  ·看見種種不如法的現象,竟然不能辨別,這個人心理也有點問題

  ·今天講觀特別強調心,因爲六根是互通的

  ·如今佛門裏的人也顛倒,例如說笑不莊嚴,難道哭比笑莊嚴

  ·佛法的智慧是佛弟子的眼睛,佛門裏的人沒有佛法,也會高興,等于瞎

  公瞎婆去相親

  能觀謂正觀,能觀是智,

  所觀是境,境智不謬,是爲正觀

  今天再接著講,“修行觀法”。“觀謂正觀,能觀是智,所觀是境,境智不謬,是爲正觀”,觀不能觀錯,觀錯了就不叫正觀,沒觀錯就叫正觀。我們通常說觀看,其實觀和看是兩碼事。就好比我們通常說福德,其實福跟德也是兩碼事。福是福報,德是功德,兩個都要修。現在人以爲培福就是修功德,還在釋迦佛面前放一只功德箱,他代釋迦佛要錢。釋迦佛可沒有讓你在他面前放“功德箱”,即使你給人家供養方便,放一只箱子,我也不反對,因爲現在要求不能太高。可別叫:“丟點錢,丟點錢。”功德是戒定慧,戒德、定德、慧德;斷智悲,斷德、智德、悲德。可沒有人把修戒定慧的功德丟進功德箱去。

  供養叁寶是培福,供養道糧是爲了

  使僧衆安心修行,可不能搞世俗名利

  供養叁寶是培福,要按照佛教的製度修供養,不能按照世間上的一套來搞名利。爲了使佛教事業得到弘揚,佛法得到繼承,修行人能好好修行,也需要居士們供養道糧。按照釋迦佛規定,是四緣生活:飲食、衣服、醫藥、臥具,裏邊沒有講到鈔票。當然也可以方便一下,供養點錢,你們自己到米店裏買。以吃飽穿暖爲標准。真正講起來造廟是居士的事情,不是出家人的事情。是居士造好了廟,請出家人住進去修行。

  看見種種不如法的現象,

  竟然不能辨別,這個人心理也有點問題

  話再說回來,觀與看也是兩碼事,看是眼睛看,觀是心裏觀。當然你不通過眼睛看,心裏也觀不起。另外一方面,你眼睛看見了,心裏沒有觀,不知道看到的是青的白的,你這個人可能有點問題吧。現在佛門裏的人都有眼睛,看見種種不如法的現象,竟然不能辨別,你這個人心理也是有點問題。

  今天講觀特別強調心,因爲六根是互通的

  眼睛是六根之一,叫眼根。眼睛能看東西,所謂六根對六塵,六塵就是色聲香味觸法,眼睛能夠看到前面的東西,辨別是白的黃的、長的短的,那是眼識的作用。眼識直接通意識,心爲王嘛。所以我們今天講觀字,特別強調心。如果你眼睛看不見,你有這顆心,對外面的境照樣起作用:或者你歡喜或者你不歡喜。眼睛看不見,耳朵能代替眼睛,使你高興或不高興,所以六根是通的。

  如今佛門裏的人也顛倒,

  例如說笑不莊嚴,難道哭比笑莊嚴

  不跟你們講大道理,大道理繁瑣又枯燥。講一個好笑的故事給你們聽,我講法歡迎大家笑,從前候寶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能引人哄堂大笑,要講得人家笑也不容易啊。有人說笑不莊嚴,我就想不通:笑不莊嚴,難道哭莊嚴?怎麼這麼顛倒呢?

  佛法的智慧是佛弟子的眼睛,佛門裏的人

  沒有佛法,也會高興,等于瞎公瞎婆去相親

  有對夫妻是瞎子,叫瞎公瞎婆,(衆笑)起了矛盾鬧離婚,果然離掉了。(衆笑)男瞎子他有的朋友,雖然眼睛不瞎,可也喜歡“瞎起勁”,竟然給老瞎子做媒人,約好時間去相親。瞎子怎麼相親呢?而且對方也是瞎子。(衆笑)朋友特地給老瞎子買了一件新衣服,還跟他說:這是現在最時髦、最流行的,你這麼一打扮可漂亮了。一聽漂亮,老瞎子也高興了,所以沒有眼睛也會高興的。佛法的智慧就是佛弟子的眼睛,現在佛門裏的人沒有佛法,也會高興,因爲他搞迷信。迷信的人個個高興,個個是瞎子。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26)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14

  證果不在于聰明或笨

  而決定于正觀不正觀

  提要:

  ·聽法要法喜充滿,哭得太悲哀也不好

  ·吃有能吃所吃,所以觀也有能觀所觀

  ·“能觀是智”是指以佛陀的般若智慧去觀外面的一切境

  ·證果不在于聰明或笨,而決定于正觀不正觀

  聽法要法喜充滿,哭得太悲哀也不好

  還有一個小插曲,從前聽居士講,他在北京聽誰講法,據說講得也很成功,聽的人都哭起來了。(衆笑)何必這麼悲哀呢?這樣子不叫法喜充滿,應該叫法哭充滿。佛法叫你哭嗎?這是讓大家風趣風趣。

  吃有能吃所吃,所以觀也有能觀所觀

  觀有所觀能觀,眼睛看到牆壁,眼睛叫能觀,牆壁是所觀。嘴巴能吃東西,嘴巴叫能吃。你們有沒有吃到我車子裏塞不下了,還特地給你們帶的慈溪年糕?開化有個王居士,今年拿了叁百斤慈溪年糕來供養文殊院。因爲好吃,所以我特地給你們帶點嘗嘗。嘴巴吃年糕,年糕就叫所吃,因爲年糕是你所吃到的東西,能懂了嗎?哈,你也笑了嘛,他也笑了嘛,有人說我像候寶林,(衆笑)不過我說的是佛法。

  能觀所觀給你們講明白了,聰明人只要打個比方就懂,何必羅嗦?你們以後打電話,尤其是長途電話,不要羅嗦,一分鍾要收一分鍾錢的。我常說我說話羅嗦,其實我這羅嗦挺風趣的啦,我不羅嗦你們會笑嗎?神經不要太緊張,我就是因爲從年輕到現在,神經一直緊張,結果得了叁叉神經疼,很難治好。總算佛菩薩加被,現在好了,偶然還要跳幾跳。(衆笑)

  “能觀是智”是指以佛陀的

  般若智慧去觀外面的一切境

  “能觀是智,所觀是境”,智是指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智慧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最圓滿。同樣是智慧,世間上人的智慧與佛陀的智慧不同的。世間上人是世間上的智慧,佛陀是佛陀的智慧,一個叫有漏,一個叫無漏,一個叫不圓滿,一個叫圓滿,一個叫相對,一個叫絕對。佛陀的智慧是絕對的真理,世間上的智慧既然有漏,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最後還是靠不住,所以痛苦不能消除。

  這個智是借用世間上的文字寫出來的。當年佛陀在印度用梵文,咱們看不懂,如今是借用中國的文化來表達,但不能完全表達佛陀的智慧。六度的第六度,是般若度,翻譯成智慧度,勉強得很,很多法師都不願意這麼用,仍然稱“般若度”。

  智字,上面一個知,下面一個日,日就是太陽。世間上人說“知道了,知道了。”實際上他把太陽放在床底下,太陽放在床底下光明就不夠亮,很難看清楚世間上的一切。

  世間上的智慧遠遠比不上佛陀的般若智慧,因爲它是不圓滿的,所以不能用世間上的智慧來觀外面的境,一定要用佛陀的般若智慧去觀外面的境。這是原則問題,不能拿原則作交易,這一點馬虎不得。我們既然是大般若法流,我們所有的法就不能離開佛陀的智慧,要非常嚴肅、一絲不苟,完全純粹。這樣觀,才能觀得不錯,觀得不錯,就叫正觀。離開了佛法,所有的觀點都不是正觀!

  證果不在于聰明或笨,而決定于正觀不正觀

  佛陀的弟子很多,以十大弟子做代表:舍利弗,正觀;目犍連,正觀;阿那律,正觀,沒有正觀他們怎麼證阿羅漢果啊?連最笨最笨的周利盤陀也證阿羅漢果了。不在于你聰明還是笨,在于你是不是正觀。他們頭腦裏全是佛陀的智慧,沒有其他東西,否則就證不了阿羅漢果。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27)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14

  要“境智不謬”,就得純粹用

  佛教的觀點去辨析人世間的一切

  提要:

  ·如果裝有非佛教的思想,就不可能正觀,也不可能證果,因爲你不是一

  個純粹的佛弟子

  ·要“境智不謬”,就得純粹用佛教的觀點去辨析人世間的一切

  ·佛法廣博淵深,所以學佛法也要學廣學深,沒有大般若的智慧就達不到

  正觀的要求

  ·修行人非但眼要觀,其實六根在接觸外界事物時都要分清楚

  ·因爲有人在佛教裏滲入附加品,所以稱“相似佛教”

  ·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否則就好比把熱水袋當娃娃

  如果裝有非佛教的思想,就不可能正觀,

  也不可能證果,因爲你不是一個純粹的佛弟子

  如果後世的佛弟子頭腦裏裝了一部分儒教的思想,或者腦裏有太上老君的思想,你也不可能有正觀,也不可能證阿羅漢果,因爲你不是一個純粹的佛弟子,只是個次等品。是釋迦佛叫你學儒教、學道教、學氣功的嗎?我從前在大講堂裏講法,有人告訴我:“老師,有人聽了你的講法氣壞了,可是拿你沒辦法,因爲你講得沒錯。”(笑聲)總希望這些人聽了我的講法能醒過來,成爲佛陀的弟子是光榮的。

  要“境智不謬”,就得純粹用

  佛教的觀點去辨析人世間的一切

  “境智不謬”要完全正,一點不偏,一點不斜,也就是純粹佛教的觀點。這兩句連起來說,我們要用佛陀的智慧作爲我們的觀點去辨析人世間的一切。

  通常都說,媽媽喜歡兒子,爸爸喜歡女兒,按照我的看法,媽也是喜歡女兒的,媽喜歡兒子不過是封建社會傳宗接代的思想,現在不同了,牆上寫著,“女兒也是傳代人”。男孩子太頑皮了,簡直像個小猴子。還是女兒好,女兒能派點用場。比如我女兒小的時候,我常跟她說:你看好弟弟啊。你假如叫兒子:你看好妹妹啊。等會一回頭,人跑掉了。

  很少有女孩子把洋娃娃拆…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20~2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