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讲话,我讲到半路,下面的话你已经知道了,那不也是他心通吗?修成就的人能够腾空,阿罗汉走路离地五寸,你会离地八寸,不信你跳一跳。我这么一讲,你们对将来的成就还有什么怀疑啊?你们已经拿到了,今天没有大成就仅仅力量不足呀。看看清楚,就叫正观。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25)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2.14
观谓正观,能观是智,所观是境,
境智不谬,是为正观
提要:
·观谓正观,能观是智,所观是境,境智不谬,是为正观
·供养三宝是培福,供养道粮是为了使僧众安心修行,可不能搞世俗名利
·看见种种不如法的现象,竟然不能辨别,这个人心理也有点问题
·今天讲观特别强调心,因为六根是互通的
·如今佛门里的人也颠倒,例如说笑不庄严,难道哭比笑庄严
·佛法的智慧是佛弟子的眼睛,佛门里的人没有佛法,也会高兴,等于瞎
公瞎婆去相亲
能观谓正观,能观是智,
所观是境,境智不谬,是为正观
今天再接着讲,“修行观法”。“观谓正观,能观是智,所观是境,境智不谬,是为正观”,观不能观错,观错了就不叫正观,没观错就叫正观。我们通常说观看,其实观和看是两码事。就好比我们通常说福德,其实福跟德也是两码事。福是福报,德是功德,两个都要修。现在人以为培福就是修功德,还在释迦佛面前放一只功德箱,他代释迦佛要钱。释迦佛可没有让你在他面前放“功德箱”,即使你给人家供养方便,放一只箱子,我也不反对,因为现在要求不能太高。可别叫:“丢点钱,丢点钱。”功德是戒定慧,戒德、定德、慧德;断智悲,断德、智德、悲德。可没有人把修戒定慧的功德丢进功德箱去。
供养三宝是培福,供养道粮是为了
使僧众安心修行,可不能搞世俗名利
供养三宝是培福,要按照佛教的制度修供养,不能按照世间上的一套来搞名利。为了使佛教事业得到弘扬,佛法得到继承,修行人能好好修行,也需要居士们供养道粮。按照释迦佛规定,是四缘生活:饮食、衣服、医药、卧具,里边没有讲到钞票。当然也可以方便一下,供养点钱,你们自己到米店里买。以吃饱穿暖为标准。真正讲起来造庙是居士的事情,不是出家人的事情。是居士造好了庙,请出家人住进去修行。
看见种种不如法的现象,
竟然不能辨别,这个人心理也有点问题
话再说回来,观与看也是两码事,看是眼睛看,观是心里观。当然你不通过眼睛看,心里也观不起。另外一方面,你眼睛看见了,心里没有观,不知道看到的是青的白的,你这个人可能有点问题吧。现在佛门里的人都有眼睛,看见种种不如法的现象,竟然不能辨别,你这个人心理也是有点问题。
今天讲观特别强调心,因为六根是互通的
眼睛是六根之一,叫眼根。眼睛能看东西,所谓六根对六尘,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眼睛能够看到前面的东西,辨别是白的黄的、长的短的,那是眼识的作用。眼识直接通意识,心为王嘛。所以我们今天讲观字,特别强调心。如果你眼睛看不见,你有这颗心,对外面的境照样起作用:或者你欢喜或者你不欢喜。眼睛看不见,耳朵能代替眼睛,使你高兴或不高兴,所以六根是通的。
如今佛门里的人也颠倒,
例如说笑不庄严,难道哭比笑庄严
不跟你们讲大道理,大道理繁琐又枯燥。讲一个好笑的故事给你们听,我讲法欢迎大家笑,从前候宝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能引人哄堂大笑,要讲得人家笑也不容易啊。有人说笑不庄严,我就想不通:笑不庄严,难道哭庄严?怎么这么颠倒呢?
佛法的智慧是佛弟子的眼睛,佛门里的人
没有佛法,也会高兴,等于瞎公瞎婆去相亲
有对夫妻是瞎子,叫瞎公瞎婆,(众笑)起了矛盾闹离婚,果然离掉了。(众笑)男瞎子他有的朋友,虽然眼睛不瞎,可也喜欢“瞎起劲”,竟然给老瞎子做媒人,约好时间去相亲。瞎子怎么相亲呢?而且对方也是瞎子。(众笑)朋友特地给老瞎子买了一件新衣服,还跟他说:这是现在最时髦、最流行的,你这么一打扮可漂亮了。一听漂亮,老瞎子也高兴了,所以没有眼睛也会高兴的。佛法的智慧就是佛弟子的眼睛,现在佛门里的人没有佛法,也会高兴,因为他搞迷信。迷信的人个个高兴,个个是瞎子。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26)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2.14
证果不在于聪明或笨
而决定于正观不正观
提要:
·听法要法喜充满,哭得太悲哀也不好
·吃有能吃所吃,所以观也有能观所观
·“能观是智”是指以佛陀的般若智慧去观外面的一切境
·证果不在于聪明或笨,而决定于正观不正观
听法要法喜充满,哭得太悲哀也不好
还有一个小插曲,从前听居士讲,他在北京听谁讲法,据说讲得也很成功,听的人都哭起来了。(众笑)何必这么悲哀呢?这样子不叫法喜充满,应该叫法哭充满。佛法叫你哭吗?这是让大家风趣风趣。
吃有能吃所吃,所以观也有能观所观
观有所观能观,眼睛看到墙壁,眼睛叫能观,墙壁是所观。嘴巴能吃东西,嘴巴叫能吃。你们有没有吃到我车子里塞不下了,还特地给你们带的慈溪年糕?开化有个王居士,今年拿了三百斤慈溪年糕来供养文殊院。因为好吃,所以我特地给你们带点尝尝。嘴巴吃年糕,年糕就叫所吃,因为年糕是你所吃到的东西,能懂了吗?哈,你也笑了嘛,他也笑了嘛,有人说我像候宝林,(众笑)不过我说的是佛法。
能观所观给你们讲明白了,聪明人只要打个比方就懂,何必罗嗦?你们以后打电话,尤其是长途电话,不要罗嗦,一分钟要收一分钟钱的。我常说我说话罗嗦,其实我这罗嗦挺风趣的啦,我不罗嗦你们会笑吗?神经不要太紧张,我就是因为从年轻到现在,神经一直紧张,结果得了三叉神经疼,很难治好。总算佛菩萨加被,现在好了,偶然还要跳几跳。(众笑)
“能观是智”是指以佛陀的
般若智慧去观外面的一切境
“能观是智,所观是境”,智是指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智慧就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最圆满。同样是智慧,世间上人的智慧与佛陀的智慧不同的。世间上人是世间上的智慧,佛陀是佛陀的智慧,一个叫有漏,一个叫无漏,一个叫不圆满,一个叫圆满,一个叫相对,一个叫绝对。佛陀的智慧是绝对的真理,世间上的智慧既然有漏,就是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最后还是靠不住,所以痛苦不能消除。
这个智是借用世间上的文字写出来的。当年佛陀在印度用梵文,咱们看不懂,如今是借用中国的文化来表达,但不能完全表达佛陀的智慧。六度的第六度,是般若度,翻译成智慧度,勉强得很,很多法师都不愿意这么用,仍然称“般若度”。
智字,上面一个知,下面一个日,日就是太阳。世间上人说“知道了,知道了。”实际上他把太阳放在床底下,太阳放在床底下光明就不够亮,很难看清楚世间上的一切。
世间上的智慧远远比不上佛陀的般若智慧,因为它是不圆满的,所以不能用世间上的智慧来观外面的境,一定要用佛陀的般若智慧去观外面的境。这是原则问题,不能拿原则作交易,这一点马虎不得。我们既然是大般若法流,我们所有的法就不能离开佛陀的智慧,要非常严肃、一丝不苟,完全纯粹。这样观,才能观得不错,观得不错,就叫正观。离开了佛法,所有的观点都不是正观!
证果不在于聪明或笨,而决定于正观不正观
佛陀的弟子很多,以十大弟子做代表:舍利弗,正观;目犍连,正观;阿那律,正观,没有正观他们怎么证阿罗汉果啊?连最笨最笨的周利盘陀也证阿罗汉果了。不在于你聪明还是笨,在于你是不是正观。他们头脑里全是佛陀的智慧,没有其他东西,否则就证不了阿罗汉果。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 (27)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方便颂)
傅味琴讲于太湖法雨山佛学苑 2008.2.14
要“境智不谬”,就得纯粹用
佛教的观点去辨析人世间的一切
提要:
·如果装有非佛教的思想,就不可能正观,也不可能证果,因为你不是一
个纯粹的佛弟子
·要“境智不谬”,就得纯粹用佛教的观点去辨析人世间的一切
·佛法广博渊深,所以学佛法也要学广学深,没有大般若的智慧就达不到
正观的要求
·修行人非但眼要观,其实六根在接触外界事物时都要分清楚
·因为有人在佛教里渗入附加品,所以称“相似佛教”
·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否则就好比把热水袋当娃娃
如果装有非佛教的思想,就不可能正观,
也不可能证果,因为你不是一个纯粹的佛弟子
如果后世的佛弟子头脑里装了一部分儒教的思想,或者脑里有太上老君的思想,你也不可能有正观,也不可能证阿罗汉果,因为你不是一个纯粹的佛弟子,只是个次等品。是释迦佛叫你学儒教、学道教、学气功的吗?我从前在大讲堂里讲法,有人告诉我:“老师,有人听了你的讲法气坏了,可是拿你没办法,因为你讲得没错。”(笑声)总希望这些人听了我的讲法能醒过来,成为佛陀的弟子是光荣的。
要“境智不谬”,就得纯粹用
佛教的观点去辨析人世间的一切
“境智不谬”要完全正,一点不偏,一点不斜,也就是纯粹佛教的观点。这两句连起来说,我们要用佛陀的智慧作为我们的观点去辨析人世间的一切。
通常都说,妈妈喜欢儿子,爸爸喜欢女儿,按照我的看法,妈也是喜欢女儿的,妈喜欢儿子不过是封建社会传宗接代的思想,现在不同了,墙上写着,“女儿也是传代人”。男孩子太顽皮了,简直像个小猴子。还是女儿好,女儿能派点用场。比如我女儿小的时候,我常跟她说:你看好弟弟啊。你假如叫儿子:你看好妹妹啊。等会一回头,人跑掉了。
很少有女孩子把洋娃娃拆…
《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20~2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