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都要放下,只有你學到的佛法才屬于你自己的。超過時間了,回向吧。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12)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12
講經要發真正菩提心,學法是爲弘法度衆生
提要:
·講經要發真正菩提心,學法是爲弘法度衆生
·大乘佛教是屬于一切衆生的,並不屬于任何個人
·廣度衆生要有行動,才談得上是發菩提心
·掃除儒教“光耀門庭”思想,才能做好佛教思想的佛弟子
講經要發真正菩提心,學法是爲弘法度衆生
清定上師說:“講經人如貪榮耀,必講不好,要發起真正菩提心才講得好。”這句話告訴我們幾個要點:講經說法是爲了弘揚佛法、廣度衆生,這才算你發起真正的菩提心。菩提心是看你的行動,每個佛弟子都應該發菩提心,如果你出了家僅僅想自己搞個小廟,做做兩堂功課,其他的時間作作畫、彈彈琴,你這能算發菩提心嗎?從前有一個VCD叫《走進佛門》,內容是到一個佛學院去采訪,問一個學僧:你畢業以後想幹什麼?他說,“我想找一個小廟,在裏邊彈彈琴、作作畫。”這就是受了儒教的影響,儒教的文人就是想在一個風景好的地方隱居,算是出世。佛學院念了幾年書,竟然得到的是儒教思想的傳統!如果有一位名望高的人,不講佛法,全講儒教這一套,因爲他名氣很大,佛弟子受了他影響,你再怎麼樣給他們講佛法也推不動他們。比如儒教講:父母在不遠行。這就培養了人們家庭觀念特別重。結果哪個地方受儒教影響最深,哪裏的人就不肯出離,除非是沒受到儒教影響,也沒有成家,家庭觀念還不深的年輕人才出得來。
這個碟片後面又放到去隆蓮法師辦的四川尼衆佛學院采訪,她們回答就兩樣了,說:“我畢業以後要弘揚正法廣度衆生。”可見教你的法師是什麼思想,你肯定會受什麼影響。
大乘佛教是屬于一切衆生的,並不屬于任何個人的
佛教是什麼主義?通俗講是報恩主義。弘揚正法廣度衆生就叫菩提心。你躲在小廟裏過優越的生活,反正披了出家人的衣服,放個功德箱,那是吃不完用不完,你盡管可以彈彈琴、作作畫,連菩提心影子都找不到。可是這些人還口口聲聲說:是大乘佛教。你的大乘佛教是屬于你個人的,不是屬于一切衆生的,那可不是菩提心呢!家庭觀念重的人,能發得出菩提心來嗎?就算你天天在家裏看大乘經典,你有行動嗎?
廣度衆生要有行動表現,才談得上是發菩提心
我講一個有行動的例子。十年前,我們在九子岩華嚴寺,那時候還沒幾個人,後來來了一個年青人,“老師,我學叁年。”我說可以。因爲他是老同學,我總要跟他談幾句,我說“你叁年學滿了,幹啥?”他回答不出來。我說“你叁年學滿了,肯定是回家找個工作、成家、生孩子,就算你學了叁年佛法,在家裏度衆生,只有兩個呀,一個老婆,一個孩子,而家裏人是最難度的。難道我培養你叁年,就是叫你去跟老婆孩子說法?”聽我這麼一說,因爲他沒有受儒教影響,也沒有成家,他馬上就說:“老師,我學十年。”這才對頭,所以說,要有行動、要有表現,才談得上是發菩提心。
掃除儒教“光耀門庭”思想,才能做好佛教思想的佛弟子
從前的大家庭複雜得很,你想在大家庭裏發菩提心?笑話!現在都是小家庭了,你說,“我能不能發一個小菩提心?”菩提心裏有小嗎?家庭觀念很重的人,必然有個爭取榮耀的心態,所謂光耀門庭、出人頭地,儒教就是講究這一套。儒教的東西能跟佛教合得起來嗎?儒教、道教在我們這裏決不弘揚,要講你到儒教協會、道教協會去講,幹嘛擠到佛門裏來講?我們佛門只弘揚佛教。既然你是佛弟子的身份,我們就要批判你頭腦裏的儒教、道教思想,目的是要你做一個真正的佛教思想的佛弟子,這就叫純粹。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13)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12
世俗生活久了,就把世俗習氣帶進了佛門
提要:
·世俗生活久了,就把世俗習氣帶進了佛門
·佛教興亡,佛弟子應有責任,慚愧人如不改正,成了無慚無愧
·在佛門裏發心都不應該有貪榮耀的心
·菩薩智慧大,衆生煩惱大,沒有煩惱的本事,你做得了衆生嗎
·知道的你不修,再聽不知道的有啥用
·惡法舍不掉,就把佛法架空了,不要貪榮耀,這就是在講佛法
世俗生活久了,就把世俗習氣帶進了佛門
我們在世俗的家庭裏,度過了漫長的歲月。不可否認,我們今天多少都帶有世俗習氣、世俗觀念、世俗感情,這些不可能不帶進佛門來。佛門有句話:你死了以後什麼都帶不走,只有你的業力才能跟著你走。同樣道理,你來到佛門,你什麼都沒帶來,只有你的世俗習氣帶進來了。
佛教興亡,佛弟子應有責任,慚愧人如不改正,成了無慚無愧
看看事實,你來的時候家裏裝修豪華的樓房有沒有帶過來啊?你的老婆、你的兒子、你的爸爸媽媽有沒有帶進來呀?什麼也沒有帶進來,就帶進來你在世俗環境裏養成的世俗習氣、世俗觀念、世俗感情,如果不來一個大掃除,那就既不像佛門又不像世俗,真叫僧不僧俗不俗,這個佛門還搞得好嗎?所以頭腦要冷靜,要正確地看待今天的佛門,也包括曆史上的佛教,如果它興起來了,它是怎麼興起來了,衰敗了,它是怎麼衰敗的?都要弄清楚。別以爲我多管閑事,我們每個佛弟子都有責任的。有句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佛教的興亡難道跟佛弟子沒有責任啊?你樣樣都不管,不負責任,專門到佛門裏來搞名搞利,老了又把佛門看成養老院,口說“慚愧慚愧”,還特別在名字前面加“慚愧人”幾個字。既知慚愧,如果不改正,你這是無慚無愧,哄哄人呀。
在佛門裏發心都不應該有貪榮耀的心
再回過來說,你講經說法如果貪榮耀,你這不是真正的菩提心,因爲你利用講經說法來獲取自己的榮耀,你這個菩提心已經走樣變質了,靠得住嗎?好比一雙皮鞋,穿了一個星期就走樣了,皮鞋變了蒲鞋,挂了皮鞋的牌子,靠得住嗎?不光是講經說法,在佛門裏整個的發心,都不應該有貪榮耀的心。
菩薩智慧大,衆生煩惱大,沒有煩惱的本事,你做得了衆生嗎
如果詳細分析的話,你只要起一個煩惱,就會牽涉到說不盡的煩惱。好比菩薩的智慧,能夠從一個法中說出一百個法來。起煩惱的衆生,照樣有本事從一個煩惱拉出一百個煩惱來。沒有這個本事,他怎麼做老衆生啊?做老衆生都是本事很大的,好比世間上當總統的,他有本事能競選連任。我們前世做衆生,今世仍然做衆生,也是連任,本事大啊!這是做衆生的本事、煩惱的本事,沒有煩惱的本事你做得了衆生嗎?
知道的你不修,再聽不知道的有啥用
有些人受了某種的影響,認爲傅老師真正的佛法講得很少,講的很多都不是佛法。比如講,“不要有我執”,他認爲是佛法,因爲從前沒聽到過,頭一次聽到;“不要有法執”,是佛法,因爲社會上沒有講這一套。“不要有榮耀心”,他想:這算佛法嗎?我在社會上經常聽到的嘛。還有的說:“這些話我早就知道了。”你早就知道了,你怎麼沒做到?佛門裏邊普遍有兩個偏向,一個是只學不修,一個是只修不學,這樣佛門還搞得好嗎?你早就知道的都不修,再給你講你沒聽過的,你又不修,這種聽法有啥用?
惡法舍不掉,就把佛法架空了,不要貪榮耀,這就是在講佛法
這種人還喜歡怄氣。從前有個老師動員了十來個人來聽課,怎麼聽了一次下一次不來了?我打電話問他,他說:我走訪了一下,他們說“你說聽傅老師的法就沒有煩惱了,可是我聽了以後煩惱反而多了。講法就講佛法,卻講搓麻將是卑鄙的,這跟佛法有啥關系?我最喜歡搓麻將,從前想搓就搓,煩惱倒少。現在剛想搓麻將,傅老師的話就跳出來了“卑鄙的”,反而生煩惱了。”(衆笑)都這麼樣就把佛教架空啦。所以今天跟你們講,不要貪榮耀,這就是在講佛法。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 (13)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方便頌)
傅味琴講于太湖法雨山佛學苑 2008.2.12
世俗生活久了,就把世俗習氣帶進了佛門
提要:
·世俗生活久了,就把世俗習氣帶進了佛門
·佛教興亡,佛弟子應有責任,慚愧人如不改正,成了無慚無愧
·在佛門裏發心都不應該有貪榮耀的心
·菩薩智慧大,衆生煩惱大,沒有煩惱的本事,你做得了衆生嗎
·知道的你不修,再聽不知道的有啥用
·惡法舍不掉,就把佛法架空了,不要貪榮耀,這就是在講佛法
世俗生活久了,就把世俗習氣帶進了佛門
我們在世俗的家庭裏,度過了漫長的歲月。不可否認,我們今天多少都帶有世俗習氣、世俗觀念、世俗感情,這些不可能不帶進佛門來。佛門有句話:你死了以後什麼都帶不走,只有你的業力才能跟著你走。同樣道理,你來到佛門,你什麼都沒帶來,只有你的世俗習氣帶進來了。
佛教興亡,佛弟子應有責任,慚愧人如不改正,成了無慚無愧
看看事實,你來的時候家裏裝修豪華的樓房有沒有帶過來啊?你的老婆、你的兒子、你的爸爸媽媽有沒有帶進來呀?什麼也沒有帶進來,就帶進來你在世俗環境裏養成的世俗習氣、世俗觀念、世俗感情,如果不來一個大掃除,那就既不像佛門又不像世俗,真叫僧不僧俗不俗,這個佛門還搞得好嗎?所以頭腦要冷靜,要正確地看待今天的佛門,也包括曆史上的佛教,如果它興起來了,它是怎麼興起來了,衰敗了,它是怎麼衰敗的?都要弄清楚。別以爲我多管閑事,我們每個佛弟子都有責任的。有句話: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佛教的興亡難道跟佛弟子沒有責任啊?你樣樣都不管,不負責任,專門到佛門裏來搞名搞利,老了又把佛門看成養老院,口說“慚愧慚愧”,還特別在名字前面加“慚愧人”幾個字。既知慚愧…
《初發菩提心修行觀法(10~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