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承擔就是修行
2011.01.01
師:歡迎大家來東華寺。在廣東,提起南華寺幾乎無人不知,提起東華寺則知者甚少。據《韶州府志》及《始新郡》記載:“先有東華,後有南華”,其創始者是同一人。公元502年梁武帝建國,號天監元年,印度高僧智藥叁藏來此創建靈鹫寺。一百七十年後,時值唐朝,六祖惠能來此地,易靈鹫寺爲東華寺,寺院曾鼎盛一時。明清後不知何因而毀。原寺准確遺址據縣志記載,位于縣城東十五公裏處,而縣城所在地已叁易其址,究竟在哪個縣城的十五公裏處已無從考證。後經專家鑒定,就在此山的山洞附近。于是我們便在這個山谷裏重新修建寺廟,並沿襲唐時舊稱——東華寺。天監叁年(即叁年後),該寺的創始人智藥叁藏禅師到曲江創建了寶林寺,後來宋朝皇帝趙匡胤將寶林寺改名爲南華寺,並延續至今。因此當地一直流傳著“先有東華,後有南華;先有靈鹫,後有寶林”之說。印度智藥叁藏禅師對韶州府貢獻卓越,創建了五個寺廟,分別爲:東華寺、西華寺、南華寺、北華寺和中華寺。現在東華、南華、西華叁寺由和尚主持,其他二寺由信徒自發進行簡單供奉。東華寺重建于2006年。2008年主體工程告罄,進行了簡單的落成儀式。北京清華大學承擔了寺廟的整體規劃與設計。
現在中國佛教基本上分爲淨宗、禅宗兩大派系。禅宗主要是從韶關地區傳播至天下。雖然達摩西來,成爲中國禅宗鼻祖,但禅宗在他那裏並未得到廣泛傳播,基本上是代代單傳的格局。直到第六代祖師惠能,禅宗才得以廣泛弘揚,發揚光大。之前五代祖師的得法弟子皆屈指可數。當時達摩祖師手下的五個弟子,有的得其“肉”,有的得其“皮”,有的得其“毛”,唯有慧可得其“髓”而成爲第二代祖師。
衆所皆知,把禅宗推向頂峰的六祖惠能目不識丁,而他講的《六祖壇經》是中國佛教史上唯一一部被後人譽爲經典的著作,其余都被稱爲“論”或“語錄”。六祖不識字,其語言直白易懂,佛經的白話文正是從六祖這裏應運而生。在此之前所有經典的翻譯和祖師的論著都是采用佛教風格的文言文形式,與中國傳統的文言文還有所不同,非常嚴謹。六祖去世百年後,從他的徒孫輩開始禅宗逐漸走向衰落,佛教也由此走向衰敗。由于佛的意境大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語言太直白,與原意會有出入,過分迎合大衆的口味,則使佛法的品位下降而導致衰敗。所以後來幾乎無人能超越六祖,把如此深奧的義理用最淺顯、最貼近生活的語言闡述出來。古人評判文章優劣的標准是,深入淺出爲第一等文章,深入深出爲第二等文章,淺入淺出爲第叁等文章。此標准時至今日仍放之四海而皆准。淺入淺出往往會扭曲意趣。深入深出一般人又聽不懂。能深入淺出、准確無誤且透徹地揭示真理,唯有在親履了本地風光,有了實證功夫之後。《壇經》就是一部典型的深入淺出的作品。六祖雖不識字,但他將自己親履本地風光的見聞覺知、甚深義理,言簡意赅卻透徹地道出,由他手下的一位大弟子法海(當時的翰林學士)整理成文。師徒二人,一個是實相般若達到了頂峰,一個是語言文字造詣達到了頂峰,二人合作,珠聯璧合,誕生了這部空前絕後的舉世聖典。古往今來的學佛者只要聞到《六祖壇經》,無不歎爲觀止。
六祖從五祖處得衣缽後,在始新郡這一帶(現在的始新縣)隱藏了十五年。其中有一段時間在這裏的“叁聖洞”隱居,大家有機會可以去看看。該山洞最奇特的是,在半年梅雨季節潮氣極重的南方,洞內幹燥而不潮濕。基于上述因緣,我們在恢複寺廟時,把東華寺定性爲禅宗道場。
不知在座信佛的人比例占了多少,請舉手看看。還蠻多!但是信佛還不夠,還要學佛。信佛與學佛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信佛成不了佛,唯有學佛才能成佛。這個道理就如同相信做生意可以發財,但不去做就永遠發不了財。剛才有位學友談到學佛一直沒有一個系統的方法。實際上這種困擾是很多學佛人都面臨的,都很虔誠,但都不知如何下手。去請教法師、出家人,他們一般不敢談,也不輕易談。因爲從調姿勢、調呼吸到調意念,這是一套完整的修行體系,非叁言兩語能說清。所以當問一些出家人如何學佛時,一般都回答:好好誦經、好好拜佛、好好念佛。
按照嚴格的修學佛法的次第,理論學習至少要叁至五年,甚至十年,不經理論學習,師父不會輕易讓你修法。學習理論的時間往往超過實修的叁倍。如果理論學叁年,實證功夫一年就可以完成。現代人剛一信佛就渴望修法,了生脫死,即身成佛,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見地”。“見地”就相當于地圖。一個從未去過北京的人,如果買張北京地圖詳查細看,對北京的具體方位、大街小巷、要去的具體地點可以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再開車上路時,必然穩操勝券,直達目的地。過去的法師對求法者一般要十年左右才爲之傳法。十年之前都是培養見地,學習理論,打基礎。理路正確、清晰明了之後,方傳授方法。見地明確後,按所傳方法修行,入道就輕而易舉了。學習理論的過程也是修行,因爲通達理路必須進入狀態,心臨其境。
今天來的大多是年輕人。現在學佛的人越來越年輕化、知識化,這是一個可喜的兆頭。如果大家想學佛,應該在見地上好好下功夫。要常常提醒,勉勵自己,既然學佛,就要以佛爲榜樣,以佛爲標准,以佛爲起點。我們是人,尚在人間,如果人都沒有做好,直接學佛非常困難。所以很多人雖“學佛”多年,但用佛的標准來衡量,根本還未入門,所做的一切實際上還是在學人。如果一定要問學佛和學人各需花多少時間,占多少比例,我可以准確、真實地告訴大家:七分學做人,叁分學做佛。七分做人的功夫圓滿後再去學做佛,花叁分功夫你便是佛。可是現代人都不願意打這七分做人的基礎,一上來就想學佛!所以無論學佛多少年,身上顯露出來的還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佛不像佛!
當今很多學佛的人放棄了工作、家庭,想“清靜”地學佛修行。這是極端錯誤的想法和行爲。一個學佛的人首先應該是個負責任的人。一個對家庭都不負責的人去學佛,肯定也不會對自己負責任。哪個出家人是活在真空裏,不再依賴社會的?出家人不僅要依賴社會,而且還要融入社會,才能把佛學好。我們敬仰佛是因爲我們受益于佛。既然能從佛這裏受益,說明佛不在天上,不在真空裏,只有和衆生打成一片,才能讓衆生受益。
學佛首先要發菩提心。菩提心生不起來,就是以凡夫之心在學佛。凡夫心怎麼可能與佛心相應呢?一旦生起菩提心,即是轉凡夫心爲佛心,用佛心學佛就能與佛相應。在社會上做一番事業尚且要立志,學佛修道豈能不發心?菩提心生不起來,或者生起來了,叁兩年又消失了,如此這般想成就,怎麼可能?菩提心一旦生起,就應該保持並伴隨自己一生。越遇到挫折,菩提心越堅固,唯有如此,成佛才有希望。
至于我們內在修行的功夫有多高,誰也看不到,外人只能通過我們的爲人處事、言行舉止來判斷。請問大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是不是內在修行功夫的顯現?(衆答:是。) 答得好,這就叫正知正見。只有內在具備了某種力量,才會有與其相應的外在形式和表現。內在具備好的素質,始終心存善念,外表才會流露出優雅、高貴的氣質,才會有高雅的品位。套用風水先生的一句話:內有其氣,外有其形。就像我們的東華山脈,有的峰像獅子,有的山似大象,就是因爲地氣中有獅子、大象的形態,所以隨著地殼運動,地氣就以獅子、大象的形象鼓出而成形。地氣爲什麼會有不同動物的形態呢?這就牽扯到因果和宿命論。因此,學佛的人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因爲衆生看不到佛,只能從我們這些佛弟子的身上去了解和感受佛。你千萬別說我不是佛,我只是一個信佛、學佛的人。既然信佛學佛,爲什麼在我們身上看不到佛的影子?佛教裏有個稱謂“法王子”,一旦發心學佛,都可以稱爲法王子——未來繼承佛位,弘揚佛法的接班人。盡管現在還做不到,但方向、目標必須明確。
學佛的人還有個弊病,認爲發生在身邊的事與自己無關,可以不聞不問。實際上只要發生在你身邊,讓你聽到看到了,就與你有關,你就要去面對和解決。學佛必須有責任心,這是最基本的前提。責任心不僅對外面的人、事、物,還包括自己的起心動念,確切地講,就是要對自己的信仰和行爲負責。學佛的人對內在的每一個起心動念不僅要清楚,而且還要把握,對外在身邊的事情同樣也要把握。學佛首先要開智慧,在智慧的基礎上才能談解脫。爲人處事、待人接物是檢驗智慧高低、定力深淺的試金石。
問:您06年開山,到今天這個規模,一定經曆了很多困難,能否與我們分享一下?
師:困難太多太多了!我十八歲出家,讀了四年佛學院,閉了七年關,然後開山建寺,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件事。開始什麼都不懂,圖紙看不懂,要請專家教。後來到自己也能設計圖紙時,寺廟也建完了。出家人本身比較孤僻,也不善言辭,所以不願意與外界交往。而建寺需要報批、報建、籌集資金等等,這一系列的事情逼著我和外面的人打交道,期間的甜酸苦辣真是一言難盡!建此寺,一年叁百六十五天中,有二百天我都是全身心地撲在工地上,和包工頭在一起。我始終認爲建廟是我做的第一件事,只有全力以赴地投入,才能經曆和感受整個過程並建造出如意的作品。至于中間碰到的困難、受的窩囊氣和委屈,實在太多了!建寺要到政府部門報批,報建,還要納稅,碰到理解的人還好,否則真是困難重重。跟稅務局就沒少吵架。後來我想:如果我真有這個實力和資本能爲地方財政納稅,這是我的光榮,也能展示我的能力。所以很快調整心態,該交的建築稅幾百萬都交了。其實,很多事情想不通是自身的問題。社會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章法和潛規則,不適應就會煩…
《當下承擔就是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