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都修這個法門、那個法門。別談這些,根本連佛門都沒有進,連最基本的六道輪回、叁世因果這些道理都沒有明白。你首先要懂得輪回、懂得因果,然後再進一步去學修佛法,才會真正地領悟佛法,之前是不可能的。有的人覺得自己很聰明,很有修行。也許你在表面上懂了很多,在表面上掌握了一些知識,但你若是沒有懂得這些最基本的理念,你所得到的都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就是從六道輪回、叁世因果這些理念、信念上建立的。沒有這些理念與信念,不可能有佛理,也不可能有佛法。所以說,基礎很重要。
若是你真心想學佛、修行,真心想解脫、成佛,現在其他什麼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從基礎做起,功夫首先下到基礎上。然後一步步地修,最後才能成就,否則的話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處處強調基礎。
“舍棄愛自如毒食”,“自愛”也就是我執我愛,“如毒食”,就像是有毒的食物。有毒的食物再珍貴也不能吃,若是吃了,會立即斷送性命。同樣,若是你不斷除我執我愛,就會斷掉自己解脫的慧命。
以上這兩句是說,如果想解脫、成佛,就要發利益衆生的菩提心,舍棄我執我愛,斷除自私自利。
以此可阻惡趣門,亦可獲得善趣樂,
趨至究竟解脫地,切莫散亂修此要。
若是你能夠發出願、行菩提心,就能阻礙惡趣門。“阻惡趣門”就是再也不要墮落惡趣,再也不要感受惡趣的痛苦。
“亦可獲得善趣樂”,什麼是善趣樂呢?就是這些人天的福報,名聞利養。若是你發出願、行菩提心了,世間的這些利益自然就有了。衆生真的是愚癡、顛倒!從小到大,不擇手段地追求快樂與幸福,拼命地奔波,不停地追求這些世間的名聞利養,經曆過多少坎坷與磨難,受盡了多少痛苦與折磨,最終還是沒有得到。爲了得到這些,也采取過很多方法,但是所采取的這些方法都是錯誤的。佛講過,這些凡夫,所想和所做是背道而馳的。
你們爲了自己能夠得到快樂與幸福而不擇手段,不但沒有得到快樂與幸福,反而給自己帶來了更多的煩惱與痛苦。你們仔細回顧一下,你上學、上班、工作、成家、生孩子,給你帶來了真正的快樂與幸福了嗎?沒有吧!結果卻是痛苦與煩惱。錯了!你追求快樂、幸福沒有錯,但是你采取的方法是錯誤的。
衆生真的愚癡,什麼也不明白,在真理面前,在智者面前,就是一群孩子。孩子在玩耍的過程中,因爲不懂,覺得好玩,然後把石頭扔上去了。落下來砸到自己的頭,這個時候才知道疼,知道哭。衆生有時候就是一群瘋子。瘋子什麼都不懂,所以沒有分辨、取舍的能力。覺得火坑好玩,就跳進去了、被火燒了才知道疼,才知道恐怖,才知道後悔。
我們這些凡夫和那些孩子、瘋子是一樣的。覺得世間的名聞利養能給自己帶來快樂與幸福,于是就不擇手段,采用各種方法去追求,等有煩惱、痛苦了,才知道逃避。錯了!你錯了就應該忏悔。認錯、改錯,叫忏悔,也叫修行。現在你發心學佛、修行了,你就要改變自己。你追求快樂,追求幸福沒有錯,但是你以前的思想是錯誤的,以前采取的方法也是錯誤的,現在你要糾正這些。
你是不是真心想學佛啊?如果是的話,就要從這裏做起。你能不能糾正自己,改變自己?如果能,你就能學佛、修行。如果不能,你還是凡夫,還是愚癡、顛倒。你這樣學佛還不如不學。爲什麼這麼講呢?佛在經中講,很多大德高僧也異口同聲地說,不如法地學佛修行,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真心想學佛、修行,就要如理如法。
現在,我們要轉變自己的思想,改變自己的行爲。怎樣轉變、改變呢?就是發願菩提心。從今以後,不爲自己,而爲衆生,爲一切衆生要發誓成佛,爲一切衆生要修持成佛。這是思想上的轉變。然後還要改變行爲,就是爲了成佛而學修菩薩的學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波羅密。你能夠這樣從思想上轉變,從行爲上改變,才能夠解脫、成佛,才能實現你的願望,達到你的目的。
你的願望是什麼?你的目的是什麼?就是快樂、幸福嘛!你不是在追求快樂,追求幸福嗎?這樣你才能得到永恒的快樂與幸福,否則不可能。即使得到了也是暫時的,暫時的幸福與快樂都是無常的。
無常性的東西都是屬于輪回的,屬于輪回的東西都是痛苦的。有的是痛苦的果,有的是痛苦的因。有些緣起讓你直接痛苦,有些緣起讓你間接痛苦。比如,我們遇到逆境了,它就會直接讓你煩惱、痛苦。你遇到順境了,雖然它不能直接讓你煩惱、痛苦,但是他會間接地讓你煩惱、痛苦。不管順境還是逆境都一樣,只是一個直接和間接的區別。真的,自己取舍吧!
“趨至究竟解脫地,切莫散亂修此要。”若是你能夠發願、行菩提心,它給你帶來的利益,不僅是世間的,還有出世間的;不僅是暫時的,還有究竟的。“究竟解脫地”,菩提心讓你究竟解脫、成佛。“切莫散亂修此要”,心不要再散亂了,立刻下決心、做決定,好好地修持菩提心。
這是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法王告訴我們,要成就大圓滿,首先要發菩提心。要發菩提心,先要修出離心。這些心,前前是後後的因,後後是前前的果,他們是因果關系。沒有因哪來的果啊?沒有出離心,無法能夠生起菩提心;沒有菩提心,無法能夠領悟大圓滿。他們的修行是有次第的,前後是有程序的,而且是因果關系。
要生起菩提心,首先要修出離心。那什麼是出離心呢?“于諸輪回之盛事,不起羨慕之心念。當持人天供養處,殊勝嚴飾之淨戒。”就是對世間法、對世間的這些利益與福報,沒有絲毫的貪戀與羨慕之心。你看看你們,誰是大富翁、大老板,誰有錢,誰是高級領導,誰是總統、主席,誰是明星、學者,就羨慕得不得了。這都是對輪回的貪戀之心,都是貪心!這種人,解脫不了!其實我們還是不明理,還是不知道事實真相。若是明理,若是知道事實真相的話,這些都離不開無常,都離不開虛假。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無論他的地位有多高,錢財多豐富,相貌多端莊,都是無常的,都是虛假的。有什麼可羨慕的?有什麼可貪戀的?有什麼可留戀的?對輪回,對世間法沒有絲毫的貪戀、留戀,對解脫的希求、渴望之心日日夜夜不停止,不間斷,非常迫切,這種心叫出離心。
“當持人天供養處,殊勝嚴飾之淨戒。”受持清淨的戒律,就能成爲人天的供養處。世間的其它嚴飾,都不是最殊勝、最莊嚴的,清淨戒律之嚴飾才是最殊勝,最莊嚴的,因爲人天所有的衆生,誰見都覺得特別莊嚴、殊勝,都會恭敬、供養。成爲人天的供養處可不簡單啊,不是誰都能做到的,不是偶爾的,都是有因緣的,而且是非常不容易的。那麼,清淨的戒律的基礎是什麼呢?基礎是出離心。
戒律有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從戒律的角度來講,也是有次第的。別解脫戒是菩薩戒的基礎,菩薩戒是密乘戒的基礎。別解脫戒是一切戒律的基礎。別解脫戒要有出離心的攝持。若是相續中不具備出離心,沒有出離心的攝持,不管你受的是八關齋戒,還是居士戒,還是沙彌戒,還是比丘戒,統統都不是別解脫戒。別解脫戒也可以分七個,也可以分八個。沙彌、沙彌尼、正學尼、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這是七個。再加上八關齋戒,就是八個。這些都屬于是別解脫戒,但是,如果你沒有出離心的攝持,即使你受了這些戒,也不算是別解脫戒。
別解脫戒是解脫的根,你能夠受持別解脫戒,然後從這個基礎上學修,就能解脫。你們現在受八關齋戒,受居士五戒,若是沒有出離心的攝持,統統都不是別解脫戒,都不是解脫的因。即使你持戒持得再嚴格,也只能得到一些人天的福報、暫時的利益,絕不可能解脫。別解脫戒是最基本的戒律,若是你能夠受持別解脫戒,有別解脫戒的嚴飾,你立刻就會成爲人天的供養處。
一切增上定勝樂,悉皆依此而生故,
倘若破戒墮惡趣,切莫迷惑當取舍。
“一切增上定勝樂”,什麼是增上?就是屬于世間的這些暫時的利益與功德。什麼是定勝樂?就是屬于出世間的究竟、永恒的利益與功德。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和利益,都來自于清淨的戒律。“悉”是悉地,就是成就。暫時的、究竟的成就、利益和功德,全部是依清淨的戒律而生。有了清淨的戒律,就能獲得暫時和究竟的成就,即世出世間的一切成就。這裏講的是清淨戒律的功德。
“倘若破戒墮惡趣”,若是破戒了,不立刻忏悔的話,就會墮落惡趣,要感受惡趣——地獄、餓鬼、傍生這些痛苦。
“切莫迷惑當取舍”,不要再迷惑、迷茫,應當好好取舍,好好受戒、持戒。舍什麼?要去掉不受戒的這種想法、念頭,舍掉破戒的行爲。做爲凡夫,不可能不犯錯誤、不犯戒,但是要統統忏悔,不能讓罪惡一直在相續中存留。忏悔就是把罪惡和相續分開。爲什麼講這個?因爲有的人怕破戒而不受戒,這是錯誤的。不受戒怎麼能解脫、成佛呢?不受戒,你永遠不能成就,永遠不能解脫,這樣學佛修行不是白學,白修了,不是失去意義了嗎?
若是你真心想解脫、想成佛的話,應該受戒。也許你受戒了還會犯戒,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但是你可以忏悔,統統忏悔,越快越好,這樣慢慢、慢慢地,最後就不犯戒了。持戒圓滿了,你就解脫、成佛了,就圓滿了。你沒有解脫、成佛之前,持戒不會圓滿。要慢慢來,一步一步地來,盡量別犯戒,犯戒了就忏悔。有的戒,犯了只忏悔就行;有的戒,犯了還要重新受戒。但是你不能因爲犯戒了還可以忏悔、還可以再重新受戒,就隨便犯戒,這樣罪過就更嚴重了。但是,如果你實在降伏不了煩惱,實在沒有控製住習氣,然後犯戒了,那就可以忏悔,可以再重新受戒。
佛講過,衆生犯戒有四種原因:一個是不明理,就是不懂真理;第二個是不深信;第叁個是煩惱重;第四個是有習氣。有時候我們因爲不懂,不明白,然後犯戒了;有時候我們也明白一點,但是因爲沒…
《《勝利道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