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胜利道歌》讲记▪P3

  ..续本文上一页

  现在很多人都修这个法门、那个法门。别谈这些,根本连佛门都没有进,连最基本的六道轮回、三世因果这些道理都没有明白。你首先要懂得轮回、懂得因果,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修佛法,才会真正地领悟佛法,之前是不可能的。有的人觉得自己很聪明,很有修行。也许你在表面上懂了很多,在表面上掌握了一些知识,但你若是没有懂得这些最基本的理念,你所得到的都不是真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就是从六道轮回、三世因果这些理念、信念上建立的。没有这些理念与信念,不可能有佛理,也不可能有佛法。所以说,基础很重要。

  若是你真心想学佛、修行,真心想解脱、成佛,现在其他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从基础做起,功夫首先下到基础上。然后一步步地修,最后才能成就,否则的话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处处强调基础。

  “舍弃爱自如毒食”,“自爱”也就是我执我爱,“如毒食”,就像是有毒的食物。有毒的食物再珍贵也不能吃,若是吃了,会立即断送性命。同样,若是你不断除我执我爱,就会断掉自己解脱的慧命。

  以上这两句是说,如果想解脱、成佛,就要发利益众生的菩提心,舍弃我执我爱,断除自私自利。

  以此可阻恶趣门,亦可获得善趣乐,

  趋至究竟解脱地,切莫散乱修此要。

  若是你能够发出愿、行菩提心,就能阻碍恶趣门。“阻恶趣门”就是再也不要堕落恶趣,再也不要感受恶趣的痛苦。

  “亦可获得善趣乐”,什么是善趣乐呢?就是这些人天的福报,名闻利养。若是你发出愿、行菩提心了,世间的这些利益自然就有了。众生真的是愚痴、颠倒!从小到大,不择手段地追求快乐与幸福,拼命地奔波,不停地追求这些世间的名闻利养,经历过多少坎坷与磨难,受尽了多少痛苦与折磨,最终还是没有得到。为了得到这些,也采取过很多方法,但是所采取的这些方法都是错误的。佛讲过,这些凡夫,所想和所做是背道而驰的。

  你们为了自己能够得到快乐与幸福而不择手段,不但没有得到快乐与幸福,反而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烦恼与痛苦。你们仔细回顾一下,你上学、上班、工作、成家、生孩子,给你带来了真正的快乐与幸福了吗?没有吧!结果却是痛苦与烦恼。错了!你追求快乐、幸福没有错,但是你采取的方法是错误的。

  众生真的愚痴,什么也不明白,在真理面前,在智者面前,就是一群孩子。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因为不懂,觉得好玩,然后把石头扔上去了。落下来砸到自己的头,这个时候才知道疼,知道哭。众生有时候就是一群疯子。疯子什么都不懂,所以没有分辨、取舍的能力。觉得火坑好玩,就跳进去了、被火烧了才知道疼,才知道恐怖,才知道后悔。

  我们这些凡夫和那些孩子、疯子是一样的。觉得世间的名闻利养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与幸福,于是就不择手段,采用各种方法去追求,等有烦恼、痛苦了,才知道逃避。错了!你错了就应该忏悔。认错、改错,叫忏悔,也叫修行。现在你发心学佛、修行了,你就要改变自己。你追求快乐,追求幸福没有错,但是你以前的思想是错误的,以前采取的方法也是错误的,现在你要纠正这些。

  你是不是真心想学佛啊?如果是的话,就要从这里做起。你能不能纠正自己,改变自己?如果能,你就能学佛、修行。如果不能,你还是凡夫,还是愚痴、颠倒。你这样学佛还不如不学。为什么这么讲呢?佛在经中讲,很多大德高僧也异口同声地说,不如法地学佛修行,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真心想学佛、修行,就要如理如法。

  现在,我们要转变自己的思想,改变自己的行为。怎样转变、改变呢?就是发愿菩提心。从今以后,不为自己,而为众生,为一切众生要发誓成佛,为一切众生要修持成佛。这是思想上的转变。然后还要改变行为,就是为了成佛而学修菩萨的学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波罗密。你能够这样从思想上转变,从行为上改变,才能够解脱、成佛,才能实现你的愿望,达到你的目的。

  你的愿望是什么?你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快乐、幸福嘛!你不是在追求快乐,追求幸福吗?这样你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与幸福,否则不可能。即使得到了也是暂时的,暂时的幸福与快乐都是无常的。

  无常性的东西都是属于轮回的,属于轮回的东西都是痛苦的。有的是痛苦的果,有的是痛苦的因。有些缘起让你直接痛苦,有些缘起让你间接痛苦。比如,我们遇到逆境了,它就会直接让你烦恼、痛苦。你遇到顺境了,虽然它不能直接让你烦恼、痛苦,但是他会间接地让你烦恼、痛苦。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一样,只是一个直接和间接的区别。真的,自己取舍吧!

  “趋至究竟解脱地,切莫散乱修此要。”若是你能够发愿、行菩提心,它给你带来的利益,不仅是世间的,还有出世间的;不仅是暂时的,还有究竟的。“究竟解脱地”,菩提心让你究竟解脱、成佛。“切莫散乱修此要”,心不要再散乱了,立刻下决心、做决定,好好地修持菩提心。

  这是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法王告诉我们,要成就大圆满,首先要发菩提心。要发菩提心,先要修出离心。这些心,前前是后后的因,后后是前前的果,他们是因果关系。没有因哪来的果啊?没有出离心,无法能够生起菩提心;没有菩提心,无法能够领悟大圆满。他们的修行是有次第的,前后是有程序的,而且是因果关系。

  要生起菩提心,首先要修出离心。那什么是出离心呢?“于诸轮回之盛事,不起羡慕之心念。当持人天供养处,殊胜严饰之净戒。”就是对世间法、对世间的这些利益与福报,没有丝毫的贪恋与羡慕之心。你看看你们,谁是大富翁、大老板,谁有钱,谁是高级领导,谁是总统、主席,谁是明星、学者,就羡慕得不得了。这都是对轮回的贪恋之心,都是贪心!这种人,解脱不了!其实我们还是不明理,还是不知道事实真相。若是明理,若是知道事实真相的话,这些都离不开无常,都离不开虚假。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无论他的地位有多高,钱财多丰富,相貌多端庄,都是无常的,都是虚假的。有什么可羡慕的?有什么可贪恋的?有什么可留恋的?对轮回,对世间法没有丝毫的贪恋、留恋,对解脱的希求、渴望之心日日夜夜不停止,不间断,非常迫切,这种心叫出离心。

  “当持人天供养处,殊胜严饰之净戒。”受持清净的戒律,就能成为人天的供养处。世间的其它严饰,都不是最殊胜、最庄严的,清净戒律之严饰才是最殊胜,最庄严的,因为人天所有的众生,谁见都觉得特别庄严、殊胜,都会恭敬、供养。成为人天的供养处可不简单啊,不是谁都能做到的,不是偶尔的,都是有因缘的,而且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么,清净的戒律的基础是什么呢?基础是出离心。

  戒律有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从戒律的角度来讲,也是有次第的。别解脱戒是菩萨戒的基础,菩萨戒是密乘戒的基础。别解脱戒是一切戒律的基础。别解脱戒要有出离心的摄持。若是相续中不具备出离心,没有出离心的摄持,不管你受的是八关斋戒,还是居士戒,还是沙弥戒,还是比丘戒,统统都不是别解脱戒。别解脱戒也可以分七个,也可以分八个。沙弥、沙弥尼、正学尼、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是七个。再加上八关斋戒,就是八个。这些都属于是别解脱戒,但是,如果你没有出离心的摄持,即使你受了这些戒,也不算是别解脱戒。

  别解脱戒是解脱的根,你能够受持别解脱戒,然后从这个基础上学修,就能解脱。你们现在受八关斋戒,受居士五戒,若是没有出离心的摄持,统统都不是别解脱戒,都不是解脱的因。即使你持戒持得再严格,也只能得到一些人天的福报、暂时的利益,绝不可能解脱。别解脱戒是最基本的戒律,若是你能够受持别解脱戒,有别解脱戒的严饰,你立刻就会成为人天的供养处。

  一切增上定胜乐,悉皆依此而生故,

  倘若破戒堕恶趣,切莫迷惑当取舍。

  “一切增上定胜乐”,什么是增上?就是属于世间的这些暂时的利益与功德。什么是定胜乐?就是属于出世间的究竟、永恒的利益与功德。世出世间的一切功德和利益,都来自于清净的戒律。“悉”是悉地,就是成就。暂时的、究竟的成就、利益和功德,全部是依清净的戒律而生。有了清净的戒律,就能获得暂时和究竟的成就,即世出世间的一切成就。这里讲的是清净戒律的功德。

  “倘若破戒堕恶趣”,若是破戒了,不立刻忏悔的话,就会堕落恶趣,要感受恶趣——地狱、饿鬼、傍生这些痛苦。

  “切莫迷惑当取舍”,不要再迷惑、迷茫,应当好好取舍,好好受戒、持戒。舍什么?要去掉不受戒的这种想法、念头,舍掉破戒的行为。做为凡夫,不可能不犯错误、不犯戒,但是要统统忏悔,不能让罪恶一直在相续中存留。忏悔就是把罪恶和相续分开。为什么讲这个?因为有的人怕破戒而不受戒,这是错误的。不受戒怎么能解脱、成佛呢?不受戒,你永远不能成就,永远不能解脱,这样学佛修行不是白学,白修了,不是失去意义了吗?

  若是你真心想解脱、想成佛的话,应该受戒。也许你受戒了还会犯戒,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但是你可以忏悔,统统忏悔,越快越好,这样慢慢、慢慢地,最后就不犯戒了。持戒圆满了,你就解脱、成佛了,就圆满了。你没有解脱、成佛之前,持戒不会圆满。要慢慢来,一步一步地来,尽量别犯戒,犯戒了就忏悔。有的戒,犯了只忏悔就行;有的戒,犯了还要重新受戒。但是你不能因为犯戒了还可以忏悔、还可以再重新受戒,就随便犯戒,这样罪过就更严重了。但是,如果你实在降伏不了烦恼,实在没有控制住习气,然后犯戒了,那就可以忏悔,可以再重新受戒。

  佛讲过,众生犯戒有四种原因:一个是不明理,就是不懂真理;第二个是不深信;第三个是烦恼重;第四个是有习气。有时候我们因为不懂,不明白,然后犯戒了;有时候我们也明白一点,但是因为没…

《《胜利道歌》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四离贪》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