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堂還專,叫“專複專”。
總之,這段贊偈說明兩件事:“隨緣雜善”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稱念彌陀名號專複專,決定能往生,這是釋迦牟尼佛爲我們選定的,這個就是多善根福德。
3、善導大師《般舟贊》~一
好,我們再往下看,善導大師在《般舟贊》中的一首贊偈,有四句話:
種種思量巧方便,
選得彌陀弘誓門;
一切善業回生利,
不如專念彌陀號。
在《善導大師全集》570頁,大家回去可以對照上下文來看。
釋迦牟尼佛費盡種種心思、種種考慮,運用種種善巧、種種方便,爲我們選得阿彌陀佛弘誓大願業力的法門。“一切善業”,定善、散善等等一切修行善業,回向求生都有利益;但是,“不如專念彌陀號”,利益更大。所謂“種種思量巧方便”,就是用“一切善業回向求生”,這是釋迦牟尼佛巧設的方便,目的是由此方便導歸真實——選得彌陀弘誓門;“彌陀弘誓門”,就是“專念彌陀號”。
一切善業回向求生,不如專念彌陀名號,很顯然,“專念彌陀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除此之外的“一切善業”都是少善根少福德。
4、善導大師《般舟贊》~二
接下來,《般舟贊》(《善導大師全集》576頁):
萬行俱回皆得往,
念佛一行最爲尊;
回生雜善恐力弱,
無過一日七日念。
種種修行,點滴諸善,通通用來回向求生,果然如此,也都能往生;但與念佛還是不能比,念佛一行最尊最貴,最上最高。靠種種的雜行雜善回向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力量只怕不夠,雜善回向求生的力量太薄弱了,叫“回生雜善恐力弱”(前面說“隨緣雜善恐難生”,道理一樣);那麼怎樣呢?“無過一日七日念”,回生雜善不能超過一日七日的念佛,“一日七日”就是《阿彌陀經》講的“若一日……若七日”專心念佛,不能超過這個。萬行皆非尊,念佛最爲尊;雜善恐力弱,念佛功最強。萬行雜善是少善根,念佛名號是多善根。
前面說“萬行俱回皆得往”,就是都能往生;底下又說“回生雜善恐力弱”,就是恐怕不能往生。這不是矛盾嗎?不矛盾!雜行回向雖然能夠往生,往生只在邊地,蓮胎之內;要想直入報土,不處蓮胎,那力量就不夠,必須專修念佛。
5、善導大師《觀經疏》
在《觀經疏》裏邊,善導大師這樣說:
自余衆行,雖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自余”,除了念佛之外的一切修行,“雖名是善”,“雖”這個字是轉折語氣,“是善”,比如說我們拜忏、誦經、持咒,都有功德,都有利益,都是佛教的善法修行;雖然是善,但如果比念佛呢?“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無法相比,你誦這個經跟誦那個經還可以比,但是跟念佛就沒法相比了。就好像同是地面上的東西,一層樓低,百層樓高;小山低,大山高,不管它們相差有多大,但總之還是可以相比的。但是,地跟天就沒法比了,那是不可高低相比的。其他的種種修行雖然是善,如果跟念佛相比,余行好像是地,念佛就好像是天,無法相比。
這個是我們淨土宗的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解釋。
6、蓮池大師《彌陀疏鈔》
明朝的蓮池大師說得也很清楚,在《彌陀疏鈔》裏邊,蓮池大師這樣講:
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
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執持名號,願見彌陀,
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
故當以持名爲正行,複以持名爲發菩提心。
要往生極樂淨土,需要多善多福,那麼,怎樣才有多善多福呢?“今持名”,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沒有其他的修行能夠得到這樣的贊歎,其他是善是福,但是名號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是“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故當以持名爲正行,複以持名爲發菩提心”,以持名做爲我們往生淨土的正行;發菩提心是聖道法門、淨土法門各宗各教都非常重視的,可是蓮池大師在這裏解釋說:“你只要稱念彌陀名號,願生淨土,這個就是發菩提心了。”發菩提心叫做善根,修六度萬行叫做福德,我們念佛既是福德也是善根,因爲這句名號裏邊通通包括了。
7、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一
下面是蕅益大師的解釋,他在《彌陀要解》裏這樣講:
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
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
皆不可得生淨土。
這是解釋“少善根福德”。“聲聞、緣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他們已經是離開叁界的聖者了,但是以他們這樣,仍然不能到淨土,爲什麼?“菩提善根少”,他們還沒發廣大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善根),他們自己了生死,菩提心不夠。而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界,靠聲聞、緣覺自己是不能往生的;凡夫所修的人天有漏的福業,福德很少。所以人天諸善、聲聞、緣覺,他們都不能往生彼佛淨土;那靠什麼能往生呢?往下看。
8、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二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
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六字名號是萬德洪名,以名號來召引、含攝阿彌陀佛的功德,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名號之內,叫做“罄無不盡”,沒有一點遺漏在外。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多善根福德,圓滿的善根福德。
“以名召德”,在世間很難找到相應的比喻,我們只是大致地通過世間的例子來啓發大家。比如說,有這樣一句俗話:“久聞大名,如雷貫耳。”這個人的道德、學識、功行都包含在他的名當中,人們聽到他的名,就知道他是了不起的人物,這叫“久聞大名”。
品牌商標喻
再比如我們剛才講的商標的比喻。商標就是一個商業標志、一個標號,名牌也就是一個名字、一個招牌,但是一個著名的世界商標、品牌,往往價值多少億美金。這可以叫“以名召財”,財做成名,名就是財。還有我們講,縣長、市長、省長,也都是名,但有這個名,就有這個權,這叫“以名召權”,權構成名,名就是權。你有什麼名,就有什麼權。
當然這是世間的,商界就以名召財,政界就以名召權,佛菩薩是出世間的,是功德界,所以“以名召德”。
帝王赦罪喻
像康熙大帝,他禦筆一揮,“康熙”,啊!這個名裏就有他帝王的威德。犯了死刑的,可以免你的罪;平民百姓,可以提升官職。
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威德,就可以讓我們免除叁界六道的輪回,本來我們是判了死刑了,要墮落地獄了,但是六字名號能消除我們的罪業。
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大赦十方衆生,“我成了佛了,就要普遍赦免十方衆生的罪業,讓他們不再輪回,通通回歸我的淨土。”祂憑什麼呢?靠祂的名號,“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衆生聞此號,俱來我刹中。”六字名號含攝一切的功德,所以才可以普遍平等地救度我們,赦免我們的罪業。 阿彌陀佛,名就是德,德即是名;阿彌陀佛有多少功德,名號就是多少功德,多善多福,圓滿無上。
9、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叁
下面:
佛以大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
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蕅益大師這幾段話,確實講得非常到位,非常好。我們前面也講了,阿彌陀佛說“令諸衆生,功德成就”,怎麼令我們功德成就呢?《無量壽經》這樣講:“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就得到了無上功德。蕅益大師也是依這句經文做的解釋。《阿彌陀經》說往生西方須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善根爲往生之因,福德爲往生之緣,所以說“善根、福德、因緣”,有善根之因,有福德之緣,因緣具足,必得往生。只有因,沒有緣,不能往生;只有緣,沒有因,也不能往生。
我們沒有善根,我們也沒有福德,既缺因,又少緣,怎麼往生?
好,你沒有,佛來給你。祂怎麼給?
“佛以大願,作衆生多善根之因”,以祂發的四十八大願,做爲我們多善根之因。善根之因,說白了,就是願生淨土的願心,有此願心,即是有了往生之因。“造罪的衆生,你沒有大願,不敢求生諸佛淨土,我爲你發四十八大願,令你願生我的淨土”,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好了,我們願意去往生,那等于是佛的願心成爲我們的願心;佛的願心是善根之極,佛的願心成爲我們的願心,善根還能不多?所以說“多善根之因”。
我們沒有福德,佛“以大行,作衆生多福德之緣”,所謂“大行”,就是兆載永劫的六度萬行,祂所有的一切修行,充天充地、充塞法界的福慧功德,含攝在六字名號裏邊,布施給我們,做爲我們的福德,成爲我們往生的“多福德之緣”。
信願行一體
“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讓信願念佛的人,念念成就同佛一樣的功德。
“信願持名”——信順彌陀的救度,願生彌陀的淨土,稱念彌陀的名號;信願行是一體的。信,信念佛往生;願,願念佛往生;行,行念佛往生。信願行,都是以“念佛往生”爲體,信是信這個,願是願這個,行還是行這個。
“念念成就”,信願念佛的人,念念之間,他每念每念的念佛,當下成就了跟六字名號一樣的功德。阿彌陀佛的名號,既是善根,也是福德,既是因,也是緣,念念念佛,念念因緣具足,念念因緣具足,念念往生成就。不是一念成就,一念不成就;也不是要達到禅定一心的念佛才成就,沒有達到就不成就;也不是平時念佛不成就,臨終最後一念才成就;是只要有信願,念念念佛,念念成就。成就,就是完成了,決定了,不可能再改變了。念念成就,就是念念往生決定,…
《阿彌陀經核心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