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星雲大師壇經講話精華錄▪P2

  ..續本文上一頁浪滅:

  4毒害亡,惡龍絕:如果把這許多毒害人的心忘記,惡念就會滅絕,惡魔就不會擾亂我們。

  《金剛經》雲:「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既然如此,爲甚麼我們要天天念佛、拜佛?不但用音聲求佛,還要爲佛像裝金?其實佛像只是一個引導,我們拜佛,主要是要拜我們自心本性裏的佛。

  佛像對于一個尚未見性悟道的人來說,正如過河需要船筏一樣,但是一旦過了河,就沒有必要背著船走。

  也就是說,當我們還沒有成佛的時候,佛像很重要,一旦成了佛,一旦認識了自心的淨土、自性的彌陀,到那個時候,隨你要燒佛像或呵佛罵祖都可以。但是,在我們還沒有成佛的時候,還是必須借著佛像來覺悟自己,找到自己,那才是一了百了。

  王陽明說:「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

  時時心存感恩,

  「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

  假如我們能夠不讓心隨境轉,而能轉境的話,這就是修行有了功夫。

  懂得用禅定來處理生活,處理我們所遭遇的一切,縱然身處紛擾的塵勞之中,也能安住身心。所以,能夠隨遇而安,懂得過一種灑脫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怎樣才能隨遇而安呢?我分幾點說明:

  1在食衣住行裏要能隨遇而安

  2在經濟物質上要能隨遇而安

  3在榮辱得失中要能隨遇而安:不管榮辱得失,都能處之泰然。若無其事

  4在打擊迫害時要能隨遇而安

  5在感情是非裏要能隨遇而安

  參禅的人有了禅,就有力量,就能把我們自心本性的能量發揮出來。真正的能源是在我們的心裏!要想在生活裏能隨遇而安,一定要把我們的禅心佛性開發出來,有了禅,自然能夠任運逍遙,隨緣放曠。

  法身沒有去來,故名「如來」,即如如不動而來教化衆生的意思。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心外求玄?若能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能隨遇而安,到處都是天堂,心裏有佛,處處都是清淨的樂土。

  早晨醒來,先不要急著下床,可以在床上禅坐五分鍾;只要雙腿一盤,眼睛微閉,精神集中,意志統一,慢慢地會有一種安詳、自在、舒服、愉快的感覺,會讓身心清涼、升華、曠達。如果五分鍾不夠,可以進步到十分鍾、半小時,乃至一小時。

  這種修行,對于增加健康、增強信心、力量,有很大的助益。

  一心不亂,那就是禅。

  修行也不一定局限在念佛、坐禅,其它諸如看經、閱讀書刊,做種種的功德,這些都是修行。只要有心,所謂「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那就是修行。

  人我相處,人倫道德,大家互相尊重、互相幫助,那就是修行。

  「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绮語」,這就是修行。

  曹溪的修行法門是以「無」──無念、無相、無住爲宗要。

  「無念爲宗」,就是教我們要「念而無念」,要「一念不起」。

  「無念」的境界是:

  ◆ 對過去的境界不要追憶。

  ◆ 對現在的境界不要貪著。

  ◆ 對未來的境界不要幻想。重要的是把握每一個當下。如果能對過去的境界不追憶,這就是「修定」;對現在的境界不貪著,這就是「持戒」;對未來的境界不存幻想,這就是「修慧」。

  ◆「無念」實際上就是修「戒、定、慧」;「無念」就是「不執著」,不執著才能進步。無念不是甚麼都不念,所謂「不念而念,念而不念」,「無念」才能真正擁有更寬廣的世界。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開了「妄想」,才能證悟「實相」。

  「無住」是《金剛經》的宗要。五千多字的《金剛經》,主要就是講一個「無」:度生要「無我」、布施要「無相」、生活要「無住」、證果要「無證」。

  能夠懂得一個「無」,證悟一個「無」,那就擁有了世間,擁有了「無限、無量、無邊」的人生。這就是曹溪大師告訴我們的修行法門,是以「無念」爲宗,「無相」爲體,「無住」爲本。

  如何才能達到「無念、無相、無住」的境界呢?就是要「定慧雙修」。

  所謂「定」,就是要我們遇境不動心、不氣惱;所謂「慧」,就是要我們談吐、做事都能運用得體,都能如法,那就是智能的妙用。

  「不舍道法而行凡夫事,種種運用能不離定慧。」這就是「定慧雙用」。

  六祖回答:「常生清淨心,定心而有慧;于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心,雙修自性證。」

  如果我們能夠面對境界而「無念」的話,則念念歸宗;如果我們遇緣而能「無心」的話,則心心契道。

  「自悟」,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實踐、自我覺悟。

  禅師們的悟境,是忘失身心,是泯滅人我,是與虛空合而爲一,是超越叁世而知一切。

  悟,就是找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本來面目就是我們的真心,我們的真心「豎窮叁際,橫遍十方」,等同虛空。

  古德說:「大事未明,如喪考妣;大事已明,如喪考妣。」

  「觀自在」就是觀照自己在不在?平時如果我們沒有「禅」的修養,很容易受外境迷惑,每天都是被人牽著鼻子走。如果能夠「觀自在」,就能

  「觀境自在」──在境界裏面自由自在;

  「觀人自在」──人我相處很自在;

  「觀事自在」──在一切事務塵勞裏面皆能自在;

  「觀我自在」──自己沒有貪嗔癡,不計老病死,當然就很自在。

  「求人不如求己」,如何「自我修行」?我提供四點意見:

  1自我觀照,反求諸己:就是要做一個「觀自在」,每天觀照自己在不在?觀照自己是否妄想紛飛,攀緣外境?觀照自己是否能夠把持自己?觀照自己是否凡事都能反求諸己,寬以待人?如果能夠如此自我觀照,就是「自我修行」。

  2自我更新,不斷淨化:

  3自我離相,不計勝負:

  4自我實踐,不向外求:

  一行叁昧,又名「一相叁昧」、「一相莊嚴叁摩地」,就是觀法界平等相的「叁昧」。

  修行「一行叁昧」而證悟者,可以達到叁種境界:

  ◆不生憎愛取舍之心。

  ◆穿衣吃飯當中,雖有動作,心卻是如如不動。

  ◆能所雙亡,真妄均除。

  所謂「叁昧」,就是正定的意思,也就是將善心住于一處而不妄動。

  「叁昧」的定義,亦即所言、所行、所作都能表現到最恰當、最相應、最究竟的程度,

  常行叁昧:又稱「般舟叁昧」,也是以九十天爲一期。九十天之中不可盤坐,更不可以躺臥,只准許站立行走,每天二十四小時不停地繞室行走,不能休息。

  ◆非行非坐叁昧:就是隨自己的意思,在行、住、坐、臥之間,把心安住在「不動念」的境界。

  「一行叁昧」,就是在一切「處」、一切「時」、一切「行住坐臥」之間,常行「直心」;

  「一行叁昧」就是修行的時候,能夠「真心、直心、淨心、不動心」;「一行叁昧」就是「最上禅」,是如來的「清淨禅」。

  能在生活裏「不動心」,就是進入了「叁昧」。

  「無心」,就是對外境沒有分別,所謂「只要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假圍繞」。

  如何修行才能成就「叁昧」呢?天臺的湛然大師說,有四種方法能生「叁昧」:

  ◆叁個月中,除了飲食便利外,不睡常坐。

  ◆叁個月中,或彈指間,不生一念,不生我想、我執、我愛、我貪。

  ◆叁個月中,經行不休息,如修「般舟叁昧」。

  ◆叁個月中,說法而不求利養。

  假如能夠依照上述這四種方法修行,自能達到人我雙忘、物我一體的「叁昧」定境。

  「妄念不起處處安」;

  《華嚴經》雲:「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

  所謂「修行」,就是要「修心」;

  所謂「佛說一切法,爲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一切都根源于我們的「心」,如果我們「心正」、「心淨」,則一切皆「正」,一切皆「淨」。所以說「正人說邪法,邪法也成正;邪人說正法,正法也成邪」。「正」、「邪」只在于「心」的一念之間。

  「心」,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短非長;「心」,不去不來,不垢不淨,不生不滅。「心」,不住善惡,不住有無,不住內外;心,不住中間,不住高下,不住大小。因爲「善惡」、「有無」、「大小」都是「對待法」,「真心」是「絕對」的。

  有四句話說明修行人智愚、聖凡的不同:

  1聖人求心不求佛:

  偈雲: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

  2聖人只求「自淨其心」,不向佛求。

  自己的心才是無盡的寶藏。

  3智人調心不調身:

  偈雲: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千年鑽故紙,何日出頭時?

  「禅」是要用心去覺悟,

  師父你天天看經、看經,在經書上哪裏找得到「禅」,找得到「覺悟」呢?

  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參禅先要「看心」,「禅」就是「心」。

  一般人以爲參禅一定要打坐,要眼觀鼻,鼻觀心,這樣才叫打坐,才叫參禅。但是,六祖大師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

  參禅求道,主要在覺悟真心本性,能夠把握這一點,才能進入禅的世界。

  ◆頓悟頓修:有的人一聞,開悟了,這是上上至利根性,立刻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所有煩惱一時消除,即「悟」即「證」,猶如剪一絲,萬條頓斷;丟布于染缸,一時變色。這是屬于「頓悟」的根性。

  學佛不必操之過急,所謂「羅馬不是一天造就的」。我們學佛的人,在「理」上頓悟以後,還要在「事」上精修。世上沒有一個人能夠立刻長大、成熟。因此,不管「頓」也好,「漸」也好,都是需要時間累積,一旦功行圓成,自然水到渠成。

  「但莫做作,只是平常。」

  「善分別」是一種平常心,一切用「平常心」,不矯揉造作,如此才能和「真理」契合。

  一切皆平等,所謂「生佛平等、自他平等、有無平等、聖凡平等」,能用「平等心」看待世間,「平等」的世界,是最美好而真實的世界!

  如果我們能把自己的身心安住在寂靜裏,就能真實認識世間。

  「善分別」主要就是讓我們安住在…

《星雲大師壇經講話精華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生命學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