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星云大师坛经讲话精华录

  《星云大师坛经讲话》精华录

  星云大师坛经讲话笔记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首偈语的意思是说:众生的本性原来是清净的,是不生不灭的;人生本来就没有来去,没有生死;众生本具佛性,不假外求;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本性没有动摇;本性就是本体,能生一切万法,世间一切森罗万象都是从这个本体涌现出来的。

  要能自主,要能安心,一切都要靠自己。

  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高我们的人格,提高我们自悟的能力,以开显我们的清净自性,所以自修自度很要紧。

  学佛不只是吃素而已。明白说,真正的学佛,吃不是重要的问题,净心,心意清净,这才是最重要的。学佛的人是要净化身心,要改心、净心,而不是在形式上那么的计较。

  归宗禅师以一首偈语回答:「一翳在眼,空华乱坠。若离诸相,即见诸佛。」

  不知道自己是佛,不能认识自己,是因为自己不晓得寻密,秘密就在自己的身边。贪欲、瞋恨、愚痴三毒怎么对付?一心就能对付了。密意是甚么?是自己的体会。密意就是接心,就是印心。能够见解一致,能够思想统一,能够彼此精神相依,能够甘苦与共,能够生死不渝、荣辱不离、两心相通,那就是密意。

  学佛,佛要我们学他做甚么?学佛就是学习本自具足的佛性,信佛也可以说就是相信自己,自己的如来种性无缺无余。

  悟道的人,在悟的那一刹那,真是天崩地裂,山摇地动,不但过去的迷妄粉碎了,自己与宇宙虚空融为一体,现前的更是另有一番新的风光,是另一个真实恒常的世界。在悟道者的世界里,工作是神圣的,为众生服务更是责无旁贷。

  有信心的人就有力量,悟道的人,东南西北都是安乐的净土。

  在《六祖坛经》中,最重要的部份也正是〈般若品〉。般若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宇宙之间,森罗万象,山河大地,一切都是从我们自性的般若所显现出来的。般若是我们的本体,从本体里面才能显现出宇宙的森罗万象。

  般若就是我们的法身、真如,般若就是众生的平等自性。在般若、法身里,没有生、佛的名词对待,没有自、他的形象差别。所以经中又说:「平等性中,绝生佛之假名;真如界里,无自他之形相。」

  一个信徒问惟宽禅师:「道在何处?」惟宽禅师回答:「只在目前。」

  信徒说:「我何以不见?」惟宽禅师回答道:「汝有我故,所以不见。」信徒又问:「我有我故不见,和尚还见否?」

  惟宽禅师说得很妙,他说:「有我有汝更是不见。」信徒一听,再问:「无汝无我,能够见道吗?」惟宽禅师回答说:「无汝无我,阿谁求见?」能够把自己融会到真理、本体里面,才是般若风光。

  因一般人皆有「我」──我痴、我见、我爱、我执,因此见不到「自性般若」。

  要如何认识自性般若?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每个人都有自性的佛土、自心的净土,如果我们不能把握自性,不能认识自己,光在外相上追求,那只有离道愈来愈远。

  学佛就是要靠自己,

  「人人自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剔起眉毛观自得,何劳特地礼西方?」

  学佛要反求诸己,不要到外面去找,要找自己的般若自性,能够见到自己,就能成佛。

  在佛教里面,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耳朵、鼻子、口腔、肠胃不空,我们怎么能生存?我们口袋不空,东西放到那里?世界虚空不空,森罗万象如何安放?因为空,才有一切,有是依空而立的,所以,《般若心经》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佛是已觉悟的众生,众生是未觉悟的佛」。

  六祖大师提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主张,也就是说,「一就是全部,全部就是一」。我们说一朵花,从种籽种在土壤到萌芽成长,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阳光的照耀,还要有风来传播花粉,有空气来沃养成长等。可以说,这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万有的力量,才成为这一朵花;一朵花即等于一个虚空,跟虚空一样大。「须弥纳芥子,芥子藏须弥」,这都是说「因缘有二法,实性则无二」。

  佛教讲「万法归一」,万法泛指宇宙之间的森罗万象。万法既归于一,那么,「一」又归于何处呢?一归万法。「一」是体,「万法」是相,「一」与「万法」就是本体与现象的互存互证。所以,一就是多,「一」与「多」不是两个分别的观念,而是同源同流的回环,一个宇宙有三千世界十亿国土,十亿国土三千世界也只是一个宇宙,所以说一多不异,一多不二。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又如电视节目,不就是「一即一切」吗?所以,时间、空间在「一」的里面,都是非常统一、非常调和的。如果我们能够认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能够了解「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就能体会世间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你我都是互为关系的存在,我和你没有太多的距离,没有太多的分别,所谓天下都是有缘人,相敬相亲又何必曾相识呢?

  哭和笑只在一念之间,苦和乐也是在一念之间,圣和凡、迷和悟、佛与魔也是在一念之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无论遇到甚么困难挫折,只要懂得转念,情况就不一样了;假如遇到悲伤、忧闷、烦恼,只要心境一转,也没有甚么不能解决的事。所以,烦恼可以转为菩提,但是,重要的是在于当下一转,如果你不转,则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你能转境,才能把烦恼转成菩提。

  学佛的人要能超越一切,超越自己;要能离开烦恼、菩提的两边,要在中道里面去安排人生。所谓不即不离,不空不有,亦空亦有,能够认识「缘起性空」,能够懂得「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烦恼与菩提无二无别,你能够在这个不二的法门里找到安身立命之处,那才是一个修道者真正的生活。

  「心不迷不堕生死,意不烦不忧形质,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起不生业果」。

  贪心是人性的弱点,贪心就是我们的根本烦恼。

  「披毛因它成,成佛也由它」(心);

  「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如果我们的自心能常生功德智能,自能灭却无明烦恼,是则当下即是佛国净土。

  「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

  「若自了了自知,不住一切处,即明了了尽本心,亦名了了尽性」,这就是所谓「无所住心,无所生心」。所谓无生法忍,就是不生不灭,不会受世间的无常颠倒。

  心要如何才能不住内,不住外呢?六祖大师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谓菩提,就是我们的真如自性,菩提是不假外求的。六祖大师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悟,也不是靠打坐就能够开悟,而是要用心。打坐当然是静心,是一种精神集中、意志统一。打坐对于我们的健康、养性、参禅都有帮助,但是,开悟不是绝对靠打坐。所以,六祖大师又说:「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原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禅不在坐卧,禅要用心体会,所谓「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心里一悟,宇宙、世界自然会有另一番不同的风光。

  我们每个人本自具有的真心,不但无所不在,无所不遍,而且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因此,六祖大师不但要我们找回自己的真心,而且要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所谓不住生死,就是要有般若的智能,超越轮回生死;所谓不住涅槃,就是要有大慈大悲,服务人间,救度众生。也就是要悲智双运,体悟中道。

  世间的内外、你我、善恶、大小等,在禅者的眼中,都是虚妄对待的;六祖大师说,我们的心要不住内,不住外,如此才能来去自由,才能遍住一切处。

  念,就是分别;无念,就是不分别。《般若心经》云「不垢不净」,《维摩经》亦说「随其心净则国土净」,骯脏的污泥也能长出清净的莲花,因此,清净和污秽是一如不二的。

  「是非朝朝有,不听自然无」,只要我们能够不怕是非、不传是非、不说是非,管他是是非非,我一如也,是非自然止于智者。

  随喜也是布施。

  天堂、地狱在那里呢?就在我们的心中。

  净土就在心中,所以说「唯心净土,自性弥陀」。

  「居家逍遥,随处都是净土」。

  「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净土就在他的心里,这正是人间佛教所谓的「人间净土」。

  净土主要是看我们的心,心里清净,世界就随着我们清净。因此,学佛,自净其心是很重要的。

  没有人我是非,唯心净土:「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这就是唯心净土。

  唯心净土也有四个特点:

  ◆随遇而安:你能随遇而安,那里就是净土。

  ◆随缘而生:你能随因缘而生活,到处都是净土。

  ◆随喜而作:你能随喜工作,当下就是净土。

  ◆随心而住:你的心能任运逍遥,随缘放旷,则「随所住处,皆是净土」。就如天上的太阳、月亮,不管乌云密布也好,或是刮风下雨也好,太阳、月亮都是那么逍遥自在的悠游于虚空之中,这就是随心而住。

  华严净土:《华严经》指出的净土世界是:

  ◆大小不二:一沙一石里,可以见到三千大千世界。

  ◆一多无异:别人说一说多,其实一中有多,多也即一。

  ◆动静一如:尽管无常变化,尽管世间不安动乱,不过,你的心安静自如。

  ◆净秽无别:即使身处污秽里面,你要清净自己的心。所谓「随其心净,则国土净」、「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希望大家都住在净土里面。禅宗所提倡的是自性的净土,是本心的净土。净土就是要明心见性,心外无法,心外也无净土。禅就是心,道就是心,佛就是心。

  如何才能建设自己的净土呢?

  1除人我,须弥倒:就是要去除人我的分别心,要把人我的执着去除;人我一除,阻碍也就没有了。所以《金刚经》一再要我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2去邪心,海水竭:

  3烦恼无,波…

《星云大师坛经讲话精华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教的生命学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