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壇經講話》精華錄
星雲大師壇經講話筆記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首偈語的意思是說:衆生的本性原來是清淨的,是不生不滅的;人生本來就沒有來去,沒有生死;衆生本具佛性,不假外求;每個人本自具足的本性沒有動搖;本性就是本體,能生一切萬法,世間一切森羅萬象都是從這個本體湧現出來的。
要能自主,要能安心,一切都要靠自己。
佛法的主要精神,是在提高我們的人格,提高我們自悟的能力,以開顯我們的清淨自性,所以自修自度很要緊。
學佛不只是吃素而已。明白說,真正的學佛,吃不是重要的問題,淨心,心意清淨,這才是最重要的。學佛的人是要淨化身心,要改心、淨心,而不是在形式上那麼的計較。
歸宗禅師以一首偈語回答:「一翳在眼,空華亂墜。若離諸相,即見諸佛。」
不知道自己是佛,不能認識自己,是因爲自己不曉得尋密,秘密就在自己的身邊。貪欲、瞋恨、愚癡叁毒怎麼對付?一心就能對付了。密意是甚麼?是自己的體會。密意就是接心,就是印心。能夠見解一致,能夠思想統一,能夠彼此精神相依,能夠甘苦與共,能夠生死不渝、榮辱不離、兩心相通,那就是密意。
學佛,佛要我們學他做甚麼?學佛就是學習本自具足的佛性,信佛也可以說就是相信自己,自己的如來種性無缺無余。
悟道的人,在悟的那一刹那,真是天崩地裂,山搖地動,不但過去的迷妄粉碎了,自己與宇宙虛空融爲一體,現前的更是另有一番新的風光,是另一個真實恒常的世界。在悟道者的世界裏,工作是神聖的,爲衆生服務更是責無旁貸。
有信心的人就有力量,悟道的人,東南西北都是安樂的淨土。
在《六祖壇經》中,最重要的部份也正是〈般若品〉。般若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宇宙之間,森羅萬象,山河大地,一切都是從我們自性的般若所顯現出來的。般若是我們的本體,從本體裏面才能顯現出宇宙的森羅萬象。
般若就是我們的法身、真如,般若就是衆生的平等自性。在般若、法身裏,沒有生、佛的名詞對待,沒有自、他的形象差別。所以經中又說:「平等性中,絕生佛之假名;真如界裏,無自他之形相。」
一個信徒問惟寬禅師:「道在何處?」惟寬禅師回答:「只在目前。」
信徒說:「我何以不見?」惟寬禅師回答道:「汝有我故,所以不見。」信徒又問:「我有我故不見,和尚還見否?」
惟寬禅師說得很妙,他說:「有我有汝更是不見。」信徒一聽,再問:「無汝無我,能夠見道嗎?」惟寬禅師回答說:「無汝無我,阿誰求見?」能夠把自己融會到真理、本體裏面,才是般若風光。
因一般人皆有「我」──我癡、我見、我愛、我執,因此見不到「自性般若」。
要如何認識自性般若?所謂「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每個人都有自性的佛土、自心的淨土,如果我們不能把握自性,不能認識自己,光在外相上追求,那只有離道愈來愈遠。
學佛就是要靠自己,
「人人自己天真佛,晝夜六時常放光,剔起眉毛觀自得,何勞特地禮西方?」
學佛要反求諸己,不要到外面去找,要找自己的般若自性,能夠見到自己,就能成佛。
在佛教裏面,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耳朵、鼻子、口腔、腸胃不空,我們怎麼能生存?我們口袋不空,東西放到那裏?世界虛空不空,森羅萬象如何安放?因爲空,才有一切,有是依空而立的,所以,《般若心經》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佛是已覺悟的衆生,衆生是未覺悟的佛」。
六祖大師提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主張,也就是說,「一就是全部,全部就是一」。我們說一朵花,從種籽種在土壤到萌芽成長,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陽光的照耀,還要有風來傳播花粉,有空氣來沃養成長等。可以說,這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萬有的力量,才成爲這一朵花;一朵花即等于一個虛空,跟虛空一樣大。「須彌納芥子,芥子藏須彌」,這都是說「因緣有二法,實性則無二」。
佛教講「萬法歸一」,萬法泛指宇宙之間的森羅萬象。萬法既歸于一,那麼,「一」又歸于何處呢?一歸萬法。「一」是體,「萬法」是相,「一」與「萬法」就是本體與現象的互存互證。所以,一就是多,「一」與「多」不是兩個分別的觀念,而是同源同流的回環,一個宇宙有叁千世界十億國土,十億國土叁千世界也只是一個宇宙,所以說一多不異,一多不二。
「千江有水千江月,萬裏無雲萬裏天」,又如電視節目,不就是「一即一切」嗎?所以,時間、空間在「一」的裏面,都是非常統一、非常調和的。如果我們能夠認識「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能夠了解「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就能體會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你我都是互爲關系的存在,我和你沒有太多的距離,沒有太多的分別,所謂天下都是有緣人,相敬相親又何必曾相識呢?
哭和笑只在一念之間,苦和樂也是在一念之間,聖和凡、迷和悟、佛與魔也是在一念之間。我們在日常生活之中,無論遇到甚麼困難挫折,只要懂得轉念,情況就不一樣了;假如遇到悲傷、憂悶、煩惱,只要心境一轉,也沒有甚麼不能解決的事。所以,煩惱可以轉爲菩提,但是,重要的是在于當下一轉,如果你不轉,則煩惱是煩惱,菩提是菩提;你能轉境,才能把煩惱轉成菩提。
學佛的人要能超越一切,超越自己;要能離開煩惱、菩提的兩邊,要在中道裏面去安排人生。所謂不即不離,不空不有,亦空亦有,能夠認識「緣起性空」,能夠懂得「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煩惱與菩提無二無別,你能夠在這個不二的法門裏找到安身立命之處,那才是一個修道者真正的生活。
「心不迷不墮生死,意不煩不憂形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起不生業果」。
貪心是人性的弱點,貪心就是我們的根本煩惱。
「披毛因它成,成佛也由它」(心);
「佛說一切法,爲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如果我們的自心能常生功德智能,自能滅卻無明煩惱,是則當下即是佛國淨土。
「參禅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
「若自了了自知,不住一切處,即明了了盡本心,亦名了了盡性」,這就是所謂「無所住心,無所生心」。所謂無生法忍,就是不生不滅,不會受世間的無常顛倒。
心要如何才能不住內,不住外呢?六祖大師說:「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所謂菩提,就是我們的真如自性,菩提是不假外求的。六祖大師說:「道由心悟,豈在坐也?」悟,也不是靠打坐就能夠開悟,而是要用心。打坐當然是靜心,是一種精神集中、意志統一。打坐對于我們的健康、養性、參禅都有幫助,但是,開悟不是絕對靠打坐。所以,六祖大師又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原是臭骨頭,何爲立功課?」
禅不在坐臥,禅要用心體會,所謂「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心裏一悟,宇宙、世界自然會有另一番不同的風光。
我們每個人本自具有的真心,不但無所不在,無所不遍,而且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因此,六祖大師不但要我們找回自己的真心,而且要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所謂不住生死,就是要有般若的智能,超越輪回生死;所謂不住涅槃,就是要有大慈大悲,服務人間,救度衆生。也就是要悲智雙運,體悟中道。
世間的內外、你我、善惡、大小等,在禅者的眼中,都是虛妄對待的;六祖大師說,我們的心要不住內,不住外,如此才能來去自由,才能遍住一切處。
念,就是分別;無念,就是不分別。《般若心經》雲「不垢不淨」,《維摩經》亦說「隨其心淨則國土淨」,骯髒的汙泥也能長出清淨的蓮花,因此,清淨和汙穢是一如不二的。
「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只要我們能夠不怕是非、不傳是非、不說是非,管他是是非非,我一如也,是非自然止于智者。
隨喜也是布施。
天堂、地獄在那裏呢?就在我們的心中。
淨土就在心中,所以說「唯心淨土,自性彌陀」。
「居家逍遙,隨處都是淨土」。
「隨其心淨,則國土淨」,淨土就在他的心裏,這正是人間佛教所謂的「人間淨土」。
淨土主要是看我們的心,心裏清淨,世界就隨著我們清淨。因此,學佛,自淨其心是很重要的。
沒有人我是非,唯心淨土:「隨其心淨,則國土淨」,這就是唯心淨土。
唯心淨土也有四個特點:
◆隨遇而安:你能隨遇而安,那裏就是淨土。
◆隨緣而生:你能隨因緣而生活,到處都是淨土。
◆隨喜而作:你能隨喜工作,當下就是淨土。
◆隨心而住:你的心能任運逍遙,隨緣放曠,則「隨所住處,皆是淨土」。就如天上的太陽、月亮,不管烏雲密布也好,或是刮風下雨也好,太陽、月亮都是那麼逍遙自在的悠遊于虛空之中,這就是隨心而住。
華嚴淨土:《華嚴經》指出的淨土世界是:
◆大小不二:一沙一石裏,可以見到叁千大千世界。
◆一多無異:別人說一說多,其實一中有多,多也即一。
◆動靜一如:盡管無常變化,盡管世間不安動亂,不過,你的心安靜自如。
◆淨穢無別:即使身處汙穢裏面,你要清淨自己的心。所謂「隨其心淨,則國土淨」、「只要自覺心安,東西南北都好」,希望大家都住在淨土裏面。禅宗所提倡的是自性的淨土,是本心的淨土。淨土就是要明心見性,心外無法,心外也無淨土。禅就是心,道就是心,佛就是心。
如何才能建設自己的淨土呢?
1除人我,須彌倒:就是要去除人我的分別心,要把人我的執著去除;人我一除,阻礙也就沒有了。所以《金剛經》一再要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
2去邪心,海水竭:
3煩惱無,波…
《星雲大師壇經講話精華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