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占察善惡業報經 11▪P2

  ..續本文上一頁;境若亡時,沒有一切境界相了,境界沒有了,心就明了。這個明了,只把業相、轉相、相續相、業系苦相、起業相,把這些相泯滅掉,業就不系縛你了。咱們是被業所系的,你善業也是業、惡業也是業。因爲有惡要修善,斷惡修善。斷惡,惡沒有了,善也不立了。

  依此從無明滅境界就滅,境界滅一切相都滅了。因爲境界有無明,那沒有境界了,沒有境界還能生無明嗎?無明生于境界,境界沒有,我們認得一切境界是虛妄的。所以在《楞嚴經》上講“若見諸相非相”,一切境界相都不是真,沒有,“則見如來”,等修行到這個時候,完全是心地法門。它怎麼生起的?緣,緣念,因爲外頭一切緣生起的才長,從業相而生,長出來就現相,現相就執著,執著好,執著取舍。一切諸法唯心之念,所有一切諸法,人說萬法,萬萬法都有,就是依你心而執著的。一切的妄心的根本,找這一切妄想,一切妄心的根本從哪起的?心本沒有,有什麼境界現什麼心。因爲心本無生因境有,先有境,先有心,這個問題你自己去參吧!先有境?先有心?境跟心生起時候,沒有先後。境在先?心在先?緣境生心,境依心現,無心沒得境。一切境界相根本的怎麼起的?這個道理上講是很難明白,等你明白了說不出來,不是言語能表達的,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所以在我們中國特殊的禅宗明心見性,等他明心見性了,讓他說說怎麼樣明心的?什麼是心?你怎麼樣明白的?沒有。所以叫言語道斷,言語道沒有,斷絕的;心裏想的呢?心行處滅,只能意會,不可言傳,這是我們禅宗明心見性的。但是在教理講,你對于現前的境界是你妄心生起的,你沒有妄心,沒有現前境界,那是境依心。心要沒有境,怎麼能又起心呢?因境生心。所以它起的時候,究竟是妄境境界相在前?還是心在前?還是心跟境兩個有差別,一定是兩個?不是兩個,一個是緣念,一個是心,起的時候沒有哪個先,沒有哪個後。你要能找出先後來,那是妄想分別,沒有先後。一般說因爲我心想才有境界,是因爲外頭境界才生起你的心。境界是根源,若沒有那個境界,你心生不起來。因爲法界一相,無相的,法界一相是無相的。妄心不知道法界一相,想要去分別,找個境界相的根源,找不到的。所以者何,什麼原因?因爲不了法界一相,就是這個意思。

  我也常時這樣想,怎麼樣想?我舉個例子大家聽,例如說我們長江。長江這個水源發源地,我們找到青海的上遊,在青海境內長江叫通天河,通天河在青海玉樹跟囊隴縣之間。通天河上遊,在地圖上,青海人給它起的名字叫年楚河,年楚河是藏語,不是漢語,這個地區是藏族地區,是藏族少數民族。但年楚河發源地沒有了,方圓兩叁千裏地上往上冒水。大家別當故事聽,想我講心源我拿這個作例子。通天河一進入西康境,現在是四川的境內。通天河一下來到了玉樹,就青海玉樹一下來不叫通天河了,這個名字又變了,叫金沙江。金沙江一下來,進入四川境到雲南叫怒江。經過四川的時候,在那轉過來又叫嘉陵江。嘉陵江到了重慶往下,那就有好多條水了,不是這一股水了,叫長江。從長江到了南京以下叫揚子江,所以揚子江進水才流入上海,在上海入海了。那就是長江的發源地,這一條水無量的名字。還是這一條水,只是水而已,沒有地名,到哪個地區就叫哪個地區的水。這水有什麼差別?水自己有什麼名字、有什麼地區?全沒有,它就是這股水這樣來的。

  黃河發源地那就簡單了,就在青海湟中縣方圓六七百裏。因爲要修青藏公路,那些個居魯地帶泥沙,沒辦去,人走人陷,馬走馬陷,你怎麼能修公路。怎麼辦?把星宿海的鹽巴,星宿海是在青海玉樹,跟西甯交界一個山區地區,方圓差不多上千裏地,左一個海,右一個海。爲什麼叫海?本來是小水塘,但是它那個水都是堿的,夏天就變成水,冬天就是鹽巴。康區西藏青海就吃這個地方鹽巴,夏天就是水了,冬天水就變成鹽巴了,那海幹了就像煎了似的。那這個地方大概有五六丈深的都是稀泥,沒辦法修路,就把這些鹽巴填進去。這回鹽巴填進去,路道修了,黃河發源地就斷了,地下不能冒水了。黃河就是從青海甘肅這個山上下雨,各各小河流流入的水,發源地那個水,湟中那個地方發源地水就斷了。這一切境界相,咱們從地理面貌說的,心生則種種法生,全是心生的。如果一假人工一治理,沒了,斷絕了,所以從這個水流山區都如是。

  諸法是互相依的。你懂得這個道理了,我們這個妄心愈妄愈深、愈妄愈深,就是愈染愈重、愈染愈重。所以六祖大師說原來無一物,什麼都沒有,何處惹凡塵,這原本的根源。但是他執著,妄想一起,處處都是障礙。修道人教你“打得妄想死,許汝法身活”,你就是妄想打不死。你能把妄想打死了,不起妄想了,你真心就顯現了。我們現在生起這一切法相,都依無明的力量。無明是明,爲什麼叫無明?本來不明,想要求明,這一求明就糟了,愈來愈糊塗,愈來愈糊塗,就起貪瞋癡慢一切境界相。如果知道一切法無自生,就無明滅;無明滅,境界相都滅了。所以在《起信論》上說“一念不覺生叁細”,就一念之差生叁細相,“境界爲緣”,外邊的境界相給你作緣,你心裏去緣念,“長六粗”,愈來愈粗,愈來愈粗,就起惑,起惑就造業,造業業又把你系住了,業一系住了,你就執著不舍了,就在這個圈子裏轉吧!所以業生于無明。

  以這個緣故,地藏王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一切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無明。諸佛,假使我們隨順諸佛不生無明,就是不依一切境界相;一切境界不生無明,那就沒有滅。生都沒生,哪還有滅?亦不依境界相而滅,就是無生滅。因爲你如果把無明心的心滅,境滅,心亡了,境滅了,境寂了,心亡境寂兩俱空,兩個全沒有。本來就沒有,就是自體的體性不生不滅,從來未曾有,這就是未曾有法。以這個道理說一切法依心爲本,因爲依著這個道理才說是一切法都是依著心,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所以在山裏頭修道的時候,什麼相也不見。觀什麼呢?觀心。心不生,法就寂,法也寂然。因此才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這個道理很深。

  例如禅宗,他就直指心,見性成佛。因爲我們這心是因境有的。例如六祖大師在五祖道場當中,五祖准備要交棒了,選祖師,選一個接班人,他讓大家作偈子。那個時候神秀大師是五祖座下的上首,大家公認的教授和尚,智慧大。五祖叫每個人做個偈子,他來評斷。神秀大師做的,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大家都說這首偈子做得好,我們身體像菩提樹一樣,心是明明淨淨明鏡臺,你時時把它擦幹淨,落了灰塵心就不明淨了,時時勤拂拭,千萬莫沾灰塵。那時候六祖大師到那,他是沒有出家,連沙彌都不是,沒有落發,在家信佛的。他在那分配他去舂米,把麥子打到變成米,在舂碓房裏頭舂米。他聽到了就問,別人就給他念,別人就向他贊歎神秀大師的不得了。他說這個偈子並不好,別人很詫異。他找個張居士,他也做個偈子寫上。他說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原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原來就沒有什麼東西惹了塵埃,他也把他這個作貼上了。五祖弘忍大師一看,脫下鞋擦去,說不好不好。白天說不好,晚上到他舂米碓那,把法就傳給六祖了,說你馬上就走,大家爲了奪祖位,怕有人傷害他。就這樣子,傷害他的人跟著他攆。所以六祖大師在強盜隊伍當中活了十五年,這才到這個廣州光孝寺。到光孝寺,兩個師父在那辯論,看挂那個幡,風一吹那個幡擺動,一個和尚就說是風動,一個人就說幡動,兩人在那爭執不休。六祖大師跟他倆說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什麼動呢?仁者心動。這就我們現在講的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這兩個和尚聽了很驚奇,就跟光孝寺的方丈報告,來這麼一個人。這個時候他是在家人,印宗和尚才召集十個大師,給他落發,給他授戒,以後請他做光孝寺的方丈,讓他傳法,讓他講經。但是講經他必須別人給他念經,他不認字。經他能講,講得好,但是不識字,這就是根本智雖具足,善巧方便沒有。爲什麼菩薩要學五明,原因就在此。根本智可以頓悟,菩薩無量劫來利生事業的方便善巧事得一樣一樣學,不學你就不會。

  一切佛,一切境界相不産生無明惑。又一切境界本來沒有,假始無明的心滅了,一切境界相根本就沒有了,它自然就滅。所以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這叫頓斷無明。我們中國的禅宗是頓斷無明,無明雖然頓斷,利生事業你得學。所以五明菩薩爲什麼要學五明,每樣你不學,你不知道。諸佛菩薩利益衆生的時候,每個菩薩度衆生的方式不一樣,各以各的法門。例如我們知道的四大名山,五臺山文殊菩薩以大智爲主,地藏菩薩九華山以大願爲主,普陀山的觀世音菩薩以大悲爲主,四川峨嵋山的普賢菩薩以大行爲主,每個菩薩利生都有他專長,專門以他所證得的利生。因爲這個道理佛法是通的,還有不通的。《占察善惡業報經》堅淨信菩薩請佛說,佛叫他請地藏王菩薩說,下半部的義理是一樣的,大乘教義都如是,不過當機不同,說法的形式語言表達就不一樣了。從本以來一切境界相沒有,心寂境寂兩俱空,都達到空義,這才是真正的忏悔。用輪相那個忏悔,前半部是叫方便善巧。地藏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一切諸佛在一切境界相不生無明了。因爲他不求個明,所以不生無明了。因爲不依境界相滅,不生就不滅了。諸法因緣生,因緣生起了一定因緣滅。不生呢?不生就無有滅。你無明的心滅了,無明心都滅了,一切境界相也滅了;一切境界相滅了,一切諸法依心爲本,所以心唯萬法、萬法唯心。

  【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爲心。以義體不異。爲心所攝故。】

  地藏菩薩跟堅淨信菩薩說你應該知道,這是對堅淨信菩薩說的,一切諸法悉名爲心。因爲以義來講,一切諸法的體就是心,一切心就是諸法體…

《占察善惡業報經 1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