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跟體不異。以這個道理來講,所以說一切諸法都是心所生的,離開心了沒有一切法。如何顯我們這個心呢?一切法顯,心唯萬法,萬法唯心。大家學到佛教的圓教的時候,認爲佛教的圓教非常籠統,就像我們說的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什麼叫頭發、什麼叫胡子。其實圓教的義理分得非常詳細,大家看著好籠統,因爲你的智慧達不到,你學不進去,所以說它籠統。爲什麼什麼經都沒有《大方廣佛華嚴經》數量之大?要知道《大方廣佛華嚴經》是最圓滿的,但是你進入的方法可就太多了。萬法唯心,萬法唯心,心在何處顯呢?心唯萬法,萬法唯心。你翻過來,萬法就是心,心就是萬法。但是你明白嗎?所以在禅宗的修行,沒有其他的善巧方便,直心、正念、唯心,直心、正念、真如,從我們妄心直接進入真心。
所以在我們修行要經過叁大劫,無量億劫。還得修信,還得求解,還要行,行完了才能證,信解行證。禅門不要,禅宗講的是禅門一柱香,頓超直入,立證菩提,當下就是。能做得到嗎?參禅的不少,開悟的呢?成道的呢?學教的人他知道開了悟了並不是成了道,還得修。當你利生的事業時候,你必須得學。明心見性是你只是開了悟明了心,認識自己心了,你並沒有度生的技巧。《華嚴經》就是,你到一位有你利生的方法,每一位有你利生方法,從十信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這已經到了究竟了。在這個情況之下,善財童子參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讓他參普賢菩薩,參到彌勒菩薩時候已經等覺了,就到了成佛了。彌勒菩薩又讓他回去參文殊師利菩薩,那是根本智。文殊菩薩要他去再參普賢菩薩,那善巧方便,利生不是那麼容易的。所以菩薩經過多少大劫,咱們說叁大阿僧祇劫,那是中乘教義,《華嚴經》是無量無量劫。因爲你在一切法上,哪一門你不學你不會,你必須得學。根本智雖悟了,但是後得智不行。
在一切法上都叫心,一切法悉名爲心,因此悟了體就沒有差別了,悟了心就對了。一切法唯心,爲什麼這樣說呢?一切法都歸心攝,心攝一切法,就是容納一切法,一切法還歸于心。所以萬法唯心,還一個心生萬法,這兩句話可以顛倒過來、顛倒過去,心生萬法,萬法唯心,萬法唯心才能心生萬法,否則心不能生,所以一切法悉名爲心。以這個道理,以它的義它的體是一個,萬法也是這個心的體,所生的萬法是這個心,這個心成就一切萬法,全是心所攝,心外無法,法外也無心。但是這一翻,你就參去吧!裏頭含著無量的義,不是那麼簡單。
【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爲有。】
因爲一切法都從心起的,所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生起一切法,一切法跟心的作用是分不開的。不論妄善惡,反正一切法離不開心。心生善法順著真如體,心生一切惡法它又隨順無明,它以無明爲體。所以諸法跟心是和合的,不是兩個。心生種種法生這是心生,心滅種種法滅,心與萬法共生共滅。心沒有,心無。所以心無了,還有什麼住?雲何住心,沒有住。心就根本沒有,還住什麼心呢?大家可能讀過《金剛經》,須菩提請問佛雲何住心,我這心住不住,雲何降伏其心?須菩提已經見思惑斷的了,大阿羅漢,智慧第一,所以在《金剛經》他的代表問,或者說是代衆生問。翻過來說,他雖然斷了見思惑,無明塵沙還沒斷,他心是不住的了,所以他才請問佛雲何住心、雲何降伏心。佛告訴他一切諸法無所住,也無所降伏心。心無所住,一切諸法都是從心起的,心不住故一切諸法不住。一切諸法都是心的外相,心生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心的相。心生一切諸法,所以說萬法唯心,萬法即是心,心是萬法。你這樣去參,你明心見性了。
咱們是說的,不是開悟的。凡夫能夠依著教義所理解的、所講的與佛齊等,跟佛是平的,但是見思煩惱都沒斷。佛是一切智者,這是跟佛學來的,光學會說。什麼道理呢?不能進入,就是不能證得的意思。但是你常時這樣熏習,漸漸就入了。這個經沒有講,《大乘起信論》告訴我們二種熏習,你經常的在這法的當中熏習,經常跟大家一起學這個法,那漸漸就入了。這叫孟子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捱著黑的了、捱著墨了,你自然就黑了,你見什麼學什麼。有一種是本性具,有一種是熏習修,是外邊熏習你的修,所以心跟境界是這樣來講的。因此一切法從心所起的,它又給心作相。一切法給心作相,一切相又皆是心,心跟諸法和合的。因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這又共生,共生共滅。一切法生,一切法的境界相它是心所緣的,心緣一切法,緣本無心,因心而起的它是緣的。這個緣什麼呢?它是緣一切境界相。心本來沒生,緣境有,心本無生緣境有。因爲緣一切外邊境界相,心就緣境界相去了,因境顯心。緣無自性,從什麼起的?緣無自性從心起的,從心起還歸于心。
所以學佛的人對于學圓教義,看著佛教所說的言語,佛教導我們的言語全是圓的,你想在哪找個棱角找不到的,全是圓的;哪個是頭,哪個是尾巴,沒有,圓的。這個要大家思考,不是從文字上、從語言上聽來的,不行,叫心能契入。咱們看這些萬法,咱們到百貨商店,你到臺北市裏頭看著,你的心隨著種種樣子,百貨商店也好,菜市嘗些菜疏也好,那些個都是心生的,所有一切境界相隨心所緣,因此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但是這個心念念相續,永遠不停,能夠住持諸法,給諸法住持時候,暫時爲有。
這一段經文就是告訴你,從心所起的一切諸法,那叫心裏的相分,自己心所起的相分。一切法給心作相,心無相。不是咱們肉腔子裏那肉團心,那個心不是的,那個心是假的,它是壞的,等你肉體消亡了,你那個心也隨著消亡了。這是真心的,這不隨相分的,隨著相分所起的給那個心來作相。心怎麼顯呢?從相來顯心。這個緣比較著遠一點,相分。那心跟見分又合而爲一了,就是親所緣緣,在佛教的名詞叫親所緣緣。就是心跟的見跟你這個相分合成爲一,和合而有一切相,心與境合,境能顯心,心即是境,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與一切法一切相共生共滅。這是隨緣義,不要去分別心跟境它有個什麼邊界、有什麼界限;沒有,沒有邊界的,是共生共滅的。因爲一切境界相隨心所緣,所以才說心滅故種種法滅,心都滅了,心所緣當然滅了。所以說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這兩個是念念相續,才能住持一切諸法,萬法由心生就是這個道理。但是這個有暫時爲有,萬法由心生,生起之後暫時爲有,它還要滅的。萬法從心生,萬法也由心滅,心滅故種種法滅。
【如是所說心義者。有二種相。何等爲二。一者心內相。二者心外相。心內相者複有二種。雲何爲二。一者真。二者妄。】
如是我所說的心義,有沒有形相能表達?有,有二種相。心本無相,怎麼樣表達這個心呢?用相來表達。就是怎麼樣顯心這個道理呢?用二種相來表達。有二種相,何者爲二?一者心內相,二者心外相,心有內相外相。在《大乘起信論》講這個心,它分二門,一個心真如門,一個心生滅門,一心分二門。在地藏王菩薩的《占察善惡業報經》上講,是分內心相、外心相,就是心內相、心外相,就是內心相、外心相也分兩種。內心相就是不生滅,外心相就是生滅。這樣說法好像心在外在內,要這樣想就錯誤了。內相實非內相,心不在內。外相也非外相,心不在外。非內,非外,也非中間。爲了顧慮一切衆生的執著,所以地藏王菩薩馬上就跟你解釋,什麼叫心內相?什麼叫心外相?一個一個的解釋。
心內相也分兩種,雲何爲二?一者真,二者妄。什麼叫心內相?有心內的真相,心內的妄相,一個心,一個心所。依著心的理體而起的,這在名詞就叫實相,就是咱們前半部所講的一實境界。這個真遍于內外,遍于心真如,也遍于心生滅,心生滅也是心,心真如也是心,心內也是心,心外也是心,它起的作用不同。
【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遍一切處常恒不壞。建立生長一切法故。】
什麼叫真?什麼叫妄?所言真者,地藏王菩薩自己標題自己解釋,心體的本相,如如不異,只一相。心體的本相,無相的相。如如是不動的意思,不變的意思,不異如如,如跟如是不異的。心體的相是不異的,是清淨的,是圓滿的,是沒有障礙的,無障無礙的。你要想見還見不到的,只用義理來理解,微細難見。這個心體遍一切處,它不壞,不變不異,不一不二。說一不可以,一不是,就是兩個了,說兩個也不可以,不壞不變,常時如是。能生一切法,一切法所依。能夠生一切法,一切法都依這個心體的本相。一切法所依,什麼相呢?離心緣相,用心緣緣念不到的,離一切念念不到的,離心緣,離意念。究竟它是什麼樣子?虛空什麼樣子,這個相就什麼樣子。所以等虛空界,跟虛空界一樣的,常住的,不壞的,不變的,不滅的。因爲它能生起一切法,一切法從此生,這叫心生故種種法生,一切法從此滅,心滅故種種法滅,這叫心生滅。心真如,無話可說。真如是無言語,離言語相,離言說相,離業相,離起業相,離苦相,什麼都沒有。心真如,真實不動,如如不動。但是怎麼樣表達呢?那就心生滅。都是一個心,一個心真如,一個心生滅,用心生滅來表達心真如。
因爲在地藏王菩薩說的時候很簡單,就是一部《大乘起信論》。馬鳴菩薩造《起信論》就是一心二門叁大,就是一個心,心真如門,心生滅門,體相用。地薩王菩薩就略,地藏王菩薩講的就是心的本,心體的本相,就是體相用。我常講《占察經》跟《地藏經》,都是大華嚴經一部分,大方廣華嚴經,華嚴經是譬會,大是心體,方是心相,廣是心用,大方廣就是自體相用,佛的自體相用。完了說佛,怎麼能表現佛?大方廣,佛的體相…
《占察善惡業報經 1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