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1▪P3

  ..续本文上一页,心跟体不异。以这个道理来讲,所以说一切诸法都是心所生的,离开心了没有一切法。如何显我们这个心呢?一切法显,心唯万法,万法唯心。大家学到佛教的圆教的时候,认为佛教的圆教非常笼统,就像我们说的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什么叫头发、什么叫胡子。其实圆教的义理分得非常详细,大家看着好笼统,因为你的智慧达不到,你学不进去,所以说它笼统。为什么什么经都没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数量之大?要知道《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最圆满的,但是你进入的方法可就太多了。万法唯心,万法唯心,心在何处显呢?心唯万法,万法唯心。你翻过来,万法就是心,心就是万法。但是你明白吗?所以在禅宗的修行,没有其他的善巧方便,直心、正念、唯心,直心、正念、真如,从我们妄心直接进入真心。

  所以在我们修行要经过三大劫,无量亿劫。还得修信,还得求解,还要行,行完了才能证,信解行证。禅门不要,禅宗讲的是禅门一柱香,顿超直入,立证菩提,当下就是。能做得到吗?参禅的不少,开悟的呢?成道的呢?学教的人他知道开了悟了并不是成了道,还得修。当你利生的事业时候,你必须得学。明心见性是你只是开了悟明了心,认识自己心了,你并没有度生的技巧。《华严经》就是,你到一位有你利生的方法,每一位有你利生方法,从十信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这已经到了究竟了。在这个情况之下,善财童子参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让他参普贤菩萨,参到弥勒菩萨时候已经等觉了,就到了成佛了。弥勒菩萨又让他回去参文殊师利菩萨,那是根本智。文殊菩萨要他去再参普贤菩萨,那善巧方便,利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菩萨经过多少大劫,咱们说三大阿僧祇劫,那是中乘教义,《华严经》是无量无量劫。因为你在一切法上,哪一门你不学你不会,你必须得学。根本智虽悟了,但是后得智不行。

  在一切法上都叫心,一切法悉名为心,因此悟了体就没有差别了,悟了心就对了。一切法唯心,为什么这样说呢?一切法都归心摄,心摄一切法,就是容纳一切法,一切法还归于心。所以万法唯心,还一个心生万法,这两句话可以颠倒过来、颠倒过去,心生万法,万法唯心,万法唯心才能心生万法,否则心不能生,所以一切法悉名为心。以这个道理,以它的义它的体是一个,万法也是这个心的体,所生的万法是这个心,这个心成就一切万法,全是心所摄,心外无法,法外也无心。但是这一翻,你就参去吧!里头含着无量的义,不是那么简单。

  【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为有。】

  因为一切法都从心起的,所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生起一切法,一切法跟心的作用是分不开的。不论妄善恶,反正一切法离不开心。心生善法顺着真如体,心生一切恶法它又随顺无明,它以无明为体。所以诸法跟心是和合的,不是两个。心生种种法生这是心生,心灭种种法灭,心与万法共生共灭。心没有,心无。所以心无了,还有什么住?云何住心,没有住。心就根本没有,还住什么心呢?大家可能读过《金刚经》,须菩提请问佛云何住心,我这心住不住,云何降伏其心?须菩提已经见思惑断的了,大阿罗汉,智慧第一,所以在《金刚经》他的代表问,或者说是代众生问。翻过来说,他虽然断了见思惑,无明尘沙还没断,他心是不住的了,所以他才请问佛云何住心、云何降伏心。佛告诉他一切诸法无所住,也无所降伏心。心无所住,一切诸法都是从心起的,心不住故一切诸法不住。一切诸法都是心的外相,心生一切法,一切法就是心的相。心生一切诸法,所以说万法唯心,万法即是心,心是万法。你这样去参,你明心见性了。

  咱们是说的,不是开悟的。凡夫能够依着教义所理解的、所讲的与佛齐等,跟佛是平的,但是见思烦恼都没断。佛是一切智者,这是跟佛学来的,光学会说。什么道理呢?不能进入,就是不能证得的意思。但是你常时这样熏习,渐渐就入了。这个经没有讲,《大乘起信论》告诉我们二种熏习,你经常的在这法的当中熏习,经常跟大家一起学这个法,那渐渐就入了。这叫孟子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捱着黑的了、捱着墨了,你自然就黑了,你见什么学什么。有一种是本性具,有一种是熏习修,是外边熏习你的修,所以心跟境界是这样来讲的。因此一切法从心所起的,它又给心作相。一切法给心作相,一切相又皆是心,心跟诸法和合的。因为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又共生,共生共灭。一切法生,一切法的境界相它是心所缘的,心缘一切法,缘本无心,因心而起的它是缘的。这个缘什么呢?它是缘一切境界相。心本来没生,缘境有,心本无生缘境有。因为缘一切外边境界相,心就缘境界相去了,因境显心。缘无自性,从什么起的?缘无自性从心起的,从心起还归于心。

  所以学佛的人对于学圆教义,看着佛教所说的言语,佛教导我们的言语全是圆的,你想在哪找个棱角找不到的,全是圆的;哪个是头,哪个是尾巴,没有,圆的。这个要大家思考,不是从文字上、从语言上听来的,不行,叫心能契入。咱们看这些万法,咱们到百货商店,你到台北市里头看着,你的心随着种种样子,百货商店也好,菜市尝些菜疏也好,那些个都是心生的,所有一切境界相随心所缘,因此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但是这个心念念相续,永远不停,能够住持诸法,给诸法住持时候,暂时为有。

  这一段经文就是告诉你,从心所起的一切诸法,那叫心里的相分,自己心所起的相分。一切法给心作相,心无相。不是咱们肉腔子里那肉团心,那个心不是的,那个心是假的,它是坏的,等你肉体消亡了,你那个心也随着消亡了。这是真心的,这不随相分的,随着相分所起的给那个心来作相。心怎么显呢?从相来显心。这个缘比较着远一点,相分。那心跟见分又合而为一了,就是亲所缘缘,在佛教的名词叫亲所缘缘。就是心跟的见跟你这个相分合成为一,和合而有一切相,心与境合,境能显心,心即是境,心生故种种法生,心灭故种种法灭,与一切法一切相共生共灭。这是随缘义,不要去分别心跟境它有个什么边界、有什么界限;没有,没有边界的,是共生共灭的。因为一切境界相随心所缘,所以才说心灭故种种法灭,心都灭了,心所缘当然灭了。所以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两个是念念相续,才能住持一切诸法,万法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但是这个有暂时为有,万法由心生,生起之后暂时为有,它还要灭的。万法从心生,万法也由心灭,心灭故种种法灭。

  【如是所说心义者。有二种相。何等为二。一者心内相。二者心外相。心内相者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

  如是我所说的心义,有没有形相能表达?有,有二种相。心本无相,怎么样表达这个心呢?用相来表达。就是怎么样显心这个道理呢?用二种相来表达。有二种相,何者为二?一者心内相,二者心外相,心有内相外相。在《大乘起信论》讲这个心,它分二门,一个心真如门,一个心生灭门,一心分二门。在地藏王菩萨的《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讲,是分内心相、外心相,就是心内相、心外相,就是内心相、外心相也分两种。内心相就是不生灭,外心相就是生灭。这样说法好像心在外在内,要这样想就错误了。内相实非内相,心不在内。外相也非外相,心不在外。非内,非外,也非中间。为了顾虑一切众生的执着,所以地藏王菩萨马上就跟你解释,什么叫心内相?什么叫心外相?一个一个的解释。

  心内相也分两种,云何为二?一者真,二者妄。什么叫心内相?有心内的真相,心内的妄相,一个心,一个心所。依着心的理体而起的,这在名词就叫实相,就是咱们前半部所讲的一实境界。这个真遍于内外,遍于心真如,也遍于心生灭,心生灭也是心,心真如也是心,心内也是心,心外也是心,它起的作用不同。

  【所言真者。谓心体本相。如如不异。清净圆满。无障无碍。微密难见。以遍一切处常恒不坏。建立生长一切法故。】

  什么叫真?什么叫妄?所言真者,地藏王菩萨自己标题自己解释,心体的本相,如如不异,只一相。心体的本相,无相的相。如如是不动的意思,不变的意思,不异如如,如跟如是不异的。心体的相是不异的,是清净的,是圆满的,是没有障碍的,无障无碍的。你要想见还见不到的,只用义理来理解,微细难见。这个心体遍一切处,它不坏,不变不异,不一不二。说一不可以,一不是,就是两个了,说两个也不可以,不坏不变,常时如是。能生一切法,一切法所依。能够生一切法,一切法都依这个心体的本相。一切法所依,什么相呢?离心缘相,用心缘缘念不到的,离一切念念不到的,离心缘,离意念。究竟它是什么样子?虚空什么样子,这个相就什么样子。所以等虚空界,跟虚空界一样的,常住的,不坏的,不变的,不灭的。因为它能生起一切法,一切法从此生,这叫心生故种种法生,一切法从此灭,心灭故种种法灭,这叫心生灭。心真如,无话可说。真如是无言语,离言语相,离言说相,离业相,离起业相,离苦相,什么都没有。心真如,真实不动,如如不动。但是怎么样表达呢?那就心生灭。都是一个心,一个心真如,一个心生灭,用心生灭来表达心真如。

  因为在地藏王菩萨说的时候很简单,就是一部《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造《起信论》就是一心二门三大,就是一个心,心真如门,心生灭门,体相用。地萨王菩萨就略,地藏王菩萨讲的就是心的本,心体的本相,就是体相用。我常讲《占察经》跟《地藏经》,都是大华严经一部分,大方广华严经,华严经是譬会,大是心体,方是心相,广是心用,大方广就是自体相用,佛的自体相用。完了说佛,怎么能表现佛?大方广,佛的体相…

《占察善恶业报经 1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