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念得不顧身命,把自己身心全放下了,這是第二等至心。念到身佛合一,那才真正深心。例如說我們拜忏的時候,求地藏菩薩到這,自己念自己過去罪惡,乃至受一切罪惡,受冤枉,受一切迫害,想到這些,當你拜地藏菩薩,能感應痛哭流涕。這個至心還不夠,要達到自己就是地藏,地藏即是自己。地是心地,咱們的心地含藏著地藏菩薩,地藏菩薩的心地含藏我們,兩個心地合而爲一。地是大地,藏是含藏,大地含藏一切事物,我們自己就是地藏,地藏即是自身,拜的身跟地藏合而爲一了,這叫深心。當你拜忏拜到用的深心來拜忏,那你用占察輪相應了。到那個程度上,便也無須用占察輪了,你把一切看成一切諸法,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還用占察輪做什麼?不用了。但是你必須經過拜忏而能達到,用占察輪而達到不用占察輪。這是地藏王菩薩要求我們拜忏入忏室者,應當心心念念的住在第叁個至心上頭。但是你最起碼也得要心住了了,第一個至心一定得得到。等你拜忏念的時候,句句分明,字字了了,念到無念而念、念即無念,達到自即是他、他即是自,這才叫真正至心。
諸位想想,我們平常念佛也好,念經也好,修行任何功力,達到這個至心嗎?同時你遇到了《占察善惡業報經》忏法,你感覺到非常殊勝,這才是真正的寶貝,無上至寶。廣闊說一點,你信了佛了,信佛的教導。佛的教導,佛沒住世,佛的教導就是經典。雖然佛沒住世,法寶在,法寶就是經。你能遇著法,遇著這個法,遇著占察忏法,你把它當成無價寶,你就産生力量了,本身就産生力度了。我們現在看到這個法寶,看到這部經,翻譯到我們中國來之後,並沒人注釋,沒有普遍宣傳。說《大藏經》有很多與我們相應的,你閱藏才能知道,因爲沒人講沒人說,所以你遇不到。有些人拿著經書,拿到法寶,隨隨便便的,不怎麼樣重視。我看有很多道友拿著經甩甩搭搭的,他不知道法寶的嚴重性,一點恭敬心沒有,你能夠進入嗎?連那個下至心都沒有,連恭敬心都沒有,你怎能進入佛法。我們道友辛辛苦苦的來這聽經,我不敢說你們沒有至心,但是我覺得至心是不夠的,因爲你不知道法的尊貴。想到嗎?現在印刷術又經印,拿著一本經隨時一印好多好多本,你知道經書的困難嗎?這個可以跟大家說一說。
過去在唐朝的時代,咱們國家印度師父帶來的經書不多,所以那個時候有大德高僧到印度取法去,像玄奘法師、義淨叁藏法師、法顯法師,這是我們一般知道的,他們成功了。成功了,就是他們回來帶回很多經書,翻譯很多經書。還有去的人死到半路上了,乃至到那回來沒有什麼成就,沒學到什麼經的,這樣的很多很多,去一百個人,回來十個人也沒有。那時候取經多困難,你從長安經過好幾年才走到印度。現在我們坐飛機兩叁個鍾頭就到了,但是你到了是到了,經書沒有了。你現在到印度找經書,不如到中國來找,印度沒有了,已經斷了。
那時候取經有多大困難呢?簡單跟大家介紹,義淨叁藏法師有首詩,他就專門說晉取經的困難。他說“晉宋齊梁唐代間”,從晉朝開始一直到唐朝,這個時間很多大德感覺我們國內沒有經書,想學沒有,到印度去取。“高僧求法離長安”,很多發心到印度取經。“去人成百歸無十”,去一百個人,十個人也回不來,乃至于回來十個人能翻嗎?翻的是不是滿衆生願呢?所以義淨叁藏法師才歎息說在“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焉知前者難”,後來這些賢人,信佛弟子拿起佛經來,他知道這個經怎麼來的嗎?他知道前頭這個大德們取經的困難嗎?在取經的時候,“路遠碧天唯冷結”,經過那個沙漠地帶,在中午像咱們夏天一樣,在早晨、晚上比冬天還冷,所以說“路遠碧天唯冷結”。你走到那個地區,那時候風沙非常之大,那個風吹起沙子把太陽都遮到了,“沙河遮日力疲殚”,身體一點力量都沒有了,就是精力耗盡了,像這樣的死到半路上很多。“後者焉知前者難”,後來的道友,你不知道先賢怎麼樣取經的,經過多少困難。“往往將經輕易看”,拿著經書隨隨便便的不重視,你不知道這個經怎麼來的。
我再把這個詩再念一遍,這個義淨叁藏法師的詩,希望大家常時觀想。“晉宋齊梁唐代間,高僧求法離長安,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焉知前者難;路遠碧天唯冷結,沙河遮日力疲殚,後賢如未谙斯旨,往往將經輕易看”,這個道理後來的道友不明白,他拿起經本來輕輕易易就放過了就看了,知道過去古來的人他們怎麼翻譯經的?而且翻譯經的譯場是幾千人,有的潤文的,有的潤文字的,一個字都斟酌來斟酌去,這個定義下不下去,看看那譯場的困難。咱們現在看經,印刷術發達,多印幾本,有得是,拿起經來甩甩搭搭,沒有恭敬心,所以開悟的也少了,成道的也少了,證果的更沒有了。因爲你有一分心付出才有一分代價,你什麼付出都沒有,輕心慢心,想成佛,想成道,想了生死,沒那麼容易,無量劫來的業。因此我們現在聞到的法,對法一定要重視;就是我們現在學這個經,弘揚的也少,用的人也不多。
地藏菩薩告訴我們,你必須得發起至心。不只這一法,你學哪一法,你必須誠誠懇懇的進入,你才有收獲。不說我們學佛,要想成佛,要想了生死。咱們就看看世間,你想掙幾個錢,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乃至于當研究生,學一門技術,學本事,那是爲了吃飯,你才能吃得好一點,掙的錢多一點。你要想了生死,學佛法,把無量劫的困苦流轉都把它斷絕,那這個代價就高了,你要怎麼樣付出?不是輕心慢心隨隨便便就能得到的,看看過去那個祖師修道者,他怎麼成就的。
說到開悟,大家聽了明心見性,頓超直入,立證菩提,多方便。禅門一炷香,插一支香,在那一靜坐,這下開了悟了。大家只看到這一時了,那個禅宗的大德,他無量劫來的修行你沒看見,就看他現時的開悟。這個悟就是明白而已,如果是這一悟就成了佛了,釋迦牟尼佛沒授記。大家看看,只有繼承釋迦牟尼佛是彌勒菩薩。我那時候在鼓山住,禅堂跟我們學堂兩個經常吵架,鬧嘴鬥诤。禅堂說我們這一開悟就成佛了。什麼時候開?說禅門一炷香,這一炷香燒完了開了悟了,頓超直入,立證菩提。有這麼便宜的事嗎?那都成佛了,這世界上就沒什麼衆生了。不是這個樣子的。只是他開悟明白,你知道他過去無量劫的修行嗎?你看他一時,不行。
因此我們諸位道友,學佛經的時候要尊重經典。你尊敬叁寶,佛不在世了,法寶就是佛,你能夠把經書當佛看,你對于開悟了生死就近多了,你要恭恭敬敬的,不論哪一部經。我看我們很多的念《阿彌陀經》道友,拿起《阿彌陀經》甩甩搭搭的,一點恭敬心都沒有,能生極樂世界去嗎?我給他下個斷語,你對《阿彌陀經》都不尊敬,你念的佛全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必須有個誠懇心。
【善男子。若欲占察叁世中受報差別者。當複刻木爲六輪。于此六輪。以一二叁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叁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數書字記之。一數主一面。各叁面。令數次第不錯不亂。】
善男子,若欲占察叁世受報差別者。我想觀察我過去,過去的還有過去現在未來,現在的有過去現在未來,未來的有現在過去未來,叁世就是九世,再加你個根本無明,這十世,一般我們都說十世。學《占察善惡業報經》就得先學會用占察輪,你把這個輪刻成六個,六個輪。我們那輪一共是十九個。這先是六個的第一輪,每一個輪都是四方面,四方面叁面寫上字,一面空白。空白的意思,他已經超出數字了,不在數字之內。這六個輪,第一個輪刻一二叁,再一個輪刻四五六,再一個輪刻七八九,再一個輪刻十十一十二,再一個輪刻十叁十四十五,第六個輪刻十六十七十八。爲什麼每一個輪都空出一面來呢?那一面表示,六個輪一起擲的時候,全是空白,一字不現,說明他超出叁界了,已經得成就了,不是數字所能占的。
所以每一個輪身口意就是叁個,這數字都是表身口意的,這六個輪加起來都是十八個,這十八個表什麼?表你六根六塵六識,你用占察輪離不開你六根六塵六識,叁六一十八,你造業時候,不論造善業惡業,只要你一作意,離不開這十八個。我們要想問問過去現在未來善惡差別,究竟是善業是惡業,那就用這六個輪來占。光是占這個輪,只是讓你知道你過去的善業重惡業重,或者是業不重;不重就那空白,空白顯現的不重。這個數字加起來,跟你心裏所有思想、跟你的業相應,相應就是相合。因爲我們造業時候,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十八個一個少不了,離開這十八個沒有了。那爲什麼十九個輪呢?因爲你有個根本無明,這十八樣都從根本無明起的。
【當知如此諸數。皆從一數而起。以一爲本。如是數相者。顯示一切衆生六根之聚。皆從如來藏自性清淨心一實境界而起。依一實境界以之爲本。所謂依一實境界故。有彼無明。不了一法界。謬念思惟。現妄境界。分別取著。集業因緣。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依內六根故。對外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以依六識故。于色聲香味觸法中。起違想順想非違非順等想。生十八種受。】
當知如此諸數皆從一數而起,一這是根本。這叫數相法,這個輪顯示一切衆生六根之聚,所以這個經又叫根聚法門,就是六根六塵都聚在一起的法門。這六根六塵都是以自性清淨心而起的,這叫一實境界,一實境界相。這一實境界下半部才講。因爲一實境界爲我們根本,依著一實境界産生無明。因爲我們不知道法界性,不了一切法界,謬念思惟,錯謬的妄想分別,因此就現妄境界。因爲一有妄了産生取舍,好的想取,執著不舍,賴的想不沾邊,辦不到,這叫集業所感,你過去的因緣跟現在的因緣感召的,生的眼耳鼻舌身意有六根,內依著眼耳鼻舌身意,外對著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對著…
《占察善惡業報經 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