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念得不顾身命,把自己身心全放下了,这是第二等至心。念到身佛合一,那才真正深心。例如说我们拜忏的时候,求地藏菩萨到这,自己念自己过去罪恶,乃至受一切罪恶,受冤枉,受一切迫害,想到这些,当你拜地藏菩萨,能感应痛哭流涕。这个至心还不够,要达到自己就是地藏,地藏即是自己。地是心地,咱们的心地含藏着地藏菩萨,地藏菩萨的心地含藏我们,两个心地合而为一。地是大地,藏是含藏,大地含藏一切事物,我们自己就是地藏,地藏即是自身,拜的身跟地藏合而为一了,这叫深心。当你拜忏拜到用的深心来拜忏,那你用占察轮相应了。到那个程度上,便也无须用占察轮了,你把一切看成一切诸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还用占察轮做什么?不用了。但是你必须经过拜忏而能达到,用占察轮而达到不用占察轮。这是地藏王菩萨要求我们拜忏入忏室者,应当心心念念的住在第三个至心上头。但是你最起码也得要心住了了,第一个至心一定得得到。等你拜忏念的时候,句句分明,字字了了,念到无念而念、念即无念,达到自即是他、他即是自,这才叫真正至心。
诸位想想,我们平常念佛也好,念经也好,修行任何功力,达到这个至心吗?同时你遇到了《占察善恶业报经》忏法,你感觉到非常殊胜,这才是真正的宝贝,无上至宝。广阔说一点,你信了佛了,信佛的教导。佛的教导,佛没住世,佛的教导就是经典。虽然佛没住世,法宝在,法宝就是经。你能遇着法,遇着这个法,遇着占察忏法,你把它当成无价宝,你就产生力量了,本身就产生力度了。我们现在看到这个法宝,看到这部经,翻译到我们中国来之后,并没人注释,没有普遍宣传。说《大藏经》有很多与我们相应的,你阅藏才能知道,因为没人讲没人说,所以你遇不到。有些人拿着经书,拿到法宝,随随便便的,不怎么样重视。我看有很多道友拿着经甩甩搭搭的,他不知道法宝的严重性,一点恭敬心没有,你能够进入吗?连那个下至心都没有,连恭敬心都没有,你怎能进入佛法。我们道友辛辛苦苦的来这听经,我不敢说你们没有至心,但是我觉得至心是不够的,因为你不知道法的尊贵。想到吗?现在印刷术又经印,拿着一本经随时一印好多好多本,你知道经书的困难吗?这个可以跟大家说一说。
过去在唐朝的时代,咱们国家印度师父带来的经书不多,所以那个时候有大德高僧到印度取法去,像玄奘法师、义净三藏法师、法显法师,这是我们一般知道的,他们成功了。成功了,就是他们回来带回很多经书,翻译很多经书。还有去的人死到半路上了,乃至到那回来没有什么成就,没学到什么经的,这样的很多很多,去一百个人,回来十个人也没有。那时候取经多困难,你从长安经过好几年才走到印度。现在我们坐飞机两三个钟头就到了,但是你到了是到了,经书没有了。你现在到印度找经书,不如到中国来找,印度没有了,已经断了。
那时候取经有多大困难呢?简单跟大家介绍,义净三藏法师有首诗,他就专门说晋取经的困难。他说“晋宋齐梁唐代间”,从晋朝开始一直到唐朝,这个时间很多大德感觉我们国内没有经书,想学没有,到印度去取。“高僧求法离长安”,很多发心到印度取经。“去人成百归无十”,去一百个人,十个人也回不来,乃至于回来十个人能翻吗?翻的是不是满众生愿呢?所以义净三藏法师才叹息说在“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后来这些贤人,信佛弟子拿起佛经来,他知道这个经怎么来的吗?他知道前头这个大德们取经的困难吗?在取经的时候,“路远碧天唯冷结”,经过那个沙漠地带,在中午像咱们夏天一样,在早晨、晚上比冬天还冷,所以说“路远碧天唯冷结”。你走到那个地区,那时候风沙非常之大,那个风吹起沙子把太阳都遮到了,“沙河遮日力疲殚”,身体一点力量都没有了,就是精力耗尽了,像这样的死到半路上很多。“后者焉知前者难”,后来的道友,你不知道先贤怎么样取经的,经过多少困难。“往往将经轻易看”,拿着经书随随便便的不重视,你不知道这个经怎么来的。
我再把这个诗再念一遍,这个义净三藏法师的诗,希望大家常时观想。“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去人成百归无十,后者焉知前者难;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后贤如未谙斯旨,往往将经轻易看”,这个道理后来的道友不明白,他拿起经本来轻轻易易就放过了就看了,知道过去古来的人他们怎么翻译经的?而且翻译经的译场是几千人,有的润文的,有的润文字的,一个字都斟酌来斟酌去,这个定义下不下去,看看那译场的困难。咱们现在看经,印刷术发达,多印几本,有得是,拿起经来甩甩搭搭,没有恭敬心,所以开悟的也少了,成道的也少了,证果的更没有了。因为你有一分心付出才有一分代价,你什么付出都没有,轻心慢心,想成佛,想成道,想了生死,没那么容易,无量劫来的业。因此我们现在闻到的法,对法一定要重视;就是我们现在学这个经,弘扬的也少,用的人也不多。
地藏菩萨告诉我们,你必须得发起至心。不只这一法,你学哪一法,你必须诚诚恳恳的进入,你才有收获。不说我们学佛,要想成佛,要想了生死。咱们就看看世间,你想挣几个钱,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乃至于当研究生,学一门技术,学本事,那是为了吃饭,你才能吃得好一点,挣的钱多一点。你要想了生死,学佛法,把无量劫的困苦流转都把它断绝,那这个代价就高了,你要怎么样付出?不是轻心慢心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看看过去那个祖师修道者,他怎么成就的。
说到开悟,大家听了明心见性,顿超直入,立证菩提,多方便。禅门一炷香,插一支香,在那一静坐,这下开了悟了。大家只看到这一时了,那个禅宗的大德,他无量劫来的修行你没看见,就看他现时的开悟。这个悟就是明白而已,如果是这一悟就成了佛了,释迦牟尼佛没授记。大家看看,只有继承释迦牟尼佛是弥勒菩萨。我那时候在鼓山住,禅堂跟我们学堂两个经常吵架,闹嘴斗诤。禅堂说我们这一开悟就成佛了。什么时候开?说禅门一炷香,这一炷香烧完了开了悟了,顿超直入,立证菩提。有这么便宜的事吗?那都成佛了,这世界上就没什么众生了。不是这个样子的。只是他开悟明白,你知道他过去无量劫的修行吗?你看他一时,不行。
因此我们诸位道友,学佛经的时候要尊重经典。你尊敬三宝,佛不在世了,法宝就是佛,你能够把经书当佛看,你对于开悟了生死就近多了,你要恭恭敬敬的,不论哪一部经。我看我们很多的念《阿弥陀经》道友,拿起《阿弥陀经》甩甩搭搭的,一点恭敬心都没有,能生极乐世界去吗?我给他下个断语,你对《阿弥陀经》都不尊敬,你念的佛全是假的,不是真的。你必须有个诚恳心。
【善男子。若欲占察三世中受报差别者。当复刻木为六轮。于此六轮。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等数书字记之。一数主一面。各三面。令数次第不错不乱。】
善男子,若欲占察三世受报差别者。我想观察我过去,过去的还有过去现在未来,现在的有过去现在未来,未来的有现在过去未来,三世就是九世,再加你个根本无明,这十世,一般我们都说十世。学《占察善恶业报经》就得先学会用占察轮,你把这个轮刻成六个,六个轮。我们那轮一共是十九个。这先是六个的第一轮,每一个轮都是四方面,四方面三面写上字,一面空白。空白的意思,他已经超出数字了,不在数字之内。这六个轮,第一个轮刻一二三,再一个轮刻四五六,再一个轮刻七八九,再一个轮刻十十一十二,再一个轮刻十三十四十五,第六个轮刻十六十七十八。为什么每一个轮都空出一面来呢?那一面表示,六个轮一起掷的时候,全是空白,一字不现,说明他超出三界了,已经得成就了,不是数字所能占的。
所以每一个轮身口意就是三个,这数字都是表身口意的,这六个轮加起来都是十八个,这十八个表什么?表你六根六尘六识,你用占察轮离不开你六根六尘六识,三六一十八,你造业时候,不论造善业恶业,只要你一作意,离不开这十八个。我们要想问问过去现在未来善恶差别,究竟是善业是恶业,那就用这六个轮来占。光是占这个轮,只是让你知道你过去的善业重恶业重,或者是业不重;不重就那空白,空白显现的不重。这个数字加起来,跟你心里所有思想、跟你的业相应,相应就是相合。因为我们造业时候,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十八个一个少不了,离开这十八个没有了。那为什么十九个轮呢?因为你有个根本无明,这十八样都从根本无明起的。
【当知如此诸数。皆从一数而起。以一为本。如是数相者。显示一切众生六根之聚。皆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一实境界而起。依一实境界以之为本。所谓依一实境界故。有彼无明。不了一法界。谬念思惟。现妄境界。分别取着。集业因缘。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以依内六根故。对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起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以依六识故。于色声香味触法中。起违想顺想非违非顺等想。生十八种受。】
当知如此诸数皆从一数而起,一这是根本。这叫数相法,这个轮显示一切众生六根之聚,所以这个经又叫根聚法门,就是六根六尘都聚在一起的法门。这六根六尘都是以自性清净心而起的,这叫一实境界,一实境界相。这一实境界下半部才讲。因为一实境界为我们根本,依着一实境界产生无明。因为我们不知道法界性,不了一切法界,谬念思惟,错谬的妄想分别,因此就现妄境界。因为一有妄了产生取舍,好的想取,执着不舍,赖的想不沾边,办不到,这叫集业所感,你过去的因缘跟现在的因缘感召的,生的眼耳鼻舌身意有六根,内依着眼耳鼻舌身意,外对着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对着…
《占察善恶业报经 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