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佛教青年書
廣義法師講
弟子普濟記
~爲慶祝二五一九年衛塞節~
兩千五百一九年前的今天,在中印度東北,靠近恒河的一個國家,釋迦牟尼佛誕生了!他告訴當時的人們,罪惡與善良的分別;憎恨與慈悲的分別;執迷與理性的分別!而人們沐浴在那因他而聖潔的恒河中,接受他大公無私的教化和光熱!
兩千五百零九年後的今天,我們聚在一堂了!由于經典的詳細記載,以及無數偉大菩薩的德行,我們已深切地認識:我們將使盡我們的精力,學習他的偉大,而將我們從他那兒所得的一點光熱,散發給這苦難的人們!並將我們對生命的祈望,付托在所有像恒河一樣聖潔的河流中,滋潤大地的枯竭,沖洗人類的無明!
今天,我很高興,能和各位青年朋友(在空中)見面;但是,我們都知道,你我的肩上,都負荷著一個重擔;而這重擔,又是永遠不能擺脫的!那是什麼?那就是——振興佛教,度化衆生!今天,我們應該有勇氣,在千百萬人之前,挑起這個偉大的擔子!而我更相信,你我非但有勇氣,而且,將有用之不竭的力量,來承擔這個大任!因爲,你我的本性,都是光明磊落的,蘊含著無比的能量;所謂“大地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就是這個道理!因此,在這個地方,我將和各位談談,我們所應知應行的幾件事。
一、佛教青年應有崇高的志節;也就是必須立志。
各位青年朋友!自從工業革命,科學擡頭以後,歐美的人士,漸漸産生一種錯誤的觀念,以爲物質文明,可以代表人類生活的全部;尤其是美國醉心科學發展,忽略精神生活,以致道德倫理觀念日趨日下。接著,更發表所謂的“科學萬能說”。然而,時間證明,物質的享受,並不能彌補精神的苦悶;相反的,由于生活的緊張,以及縱欲狂歡的結果,更造成了無數的社會問題,如精神病、兒童問題、老年問題等等。讓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婚姻製度;他們的婚姻製度,已漸漸成爲“同夥型”(Partney Type),就是夫婦的結合,完全像生意的買賣一樣;一切的金錢、物質,以及家務的管理,都各自分擔一半。而他們結合的動機,不是純爲肉欲的享受,就是把家庭看做“消愁解悶”的地方!這種婚姻製度,不是顯示其人民的精神失常,就是人類獸性的複發!
根據美國許多心理學家的調查結果,美國人們已對現有的文明,發生厭惡;因爲他們的衣著,以及種種生活行爲的表現,都開始回複到原始的狀況!
由于以上的事實,所以,又有許多悲天憫人的人士,提出對人類的警告和勸言,呼籲大家不可忽略精神的寄托。然而,他們的宗教,卻又不能發生作用,一切教會一日日地癱瘓下去;這由一九五七年、一九六二年,以及一九六五年,蓋洛普氏的叁次民意測驗中,即可看出!于是,他們好像面臨了世界末日,黑暗再度籠罩著他們!他們更加彷徨,更加恐慌了!
其次,再看看我們東方人自己。我們東方人自從吃了不少“洋槍大炮”的虧,以及目前物質援助的“金錢攻勢”下,可以說,已丟盡了我們的自尊心。因此,近百年來,我們也産生了一種錯誤的觀念;而這觀念的危險,比起美國人的,有過之而無不及!這觀念是甚麼呢?那就是:“所有固有的東西,都是沒有用的!都是社會進化的絆腳石!”我剛才爲甚麼說這種觀念,比起美國人的,更爲危險呢?因爲,這不但顯示我們民族的自卑,而且,它還將引發和西洋人一樣,忽略精神生活的錯誤觀念!這個道理很明顯;因爲,假如我們再不把握住一些真正屬于東方人自己的文化,而永遠跟在西洋人的後面走,那不必說是東方人最大的恥辱,更糟糕的是,我們將重蹈他們“文化失調”的覆轍!
由于東西兩方都有如上所說的觀念在作祟,因此,迷惑了千千萬萬人的心靈;全世界的人,都陷在矛盾與彷徨的深淵中,他們已經不知道今後的生活應該怎麼辦了!
在這混亂的局面中,很幸運的,(而且,也是早就預料到的),佛陀的遺教,並不像其他的神教一樣,在衰敗下去,相反的,卻漸漸地興盛起來!當然,這是因爲它有一套完善的哲學理論,更有合乎科學,甚至啓發科學的事實!因此,今天在這裏,我希望各位應知應行的第一件事是:“佛教青年應有崇高的志節:也就是要立大志”!
立志,在這裏大略可分爲兩方面:第一是對自己說的;那就是要立下學佛、成佛的大志;第二,那是對他人說的;也就是要立下救人、救世的決心!
各位都知道,佛教最大的特色,也是最值得稱贊的地方,是在它的“度化衆生”!這種利他心懷的宏大,不是其他道德、宗教所能比擬的!因爲,一個佛教徒,非但要度化自己,度化人類,而且,他還要度化其他的畜生、餓鬼等等。我相信各位對有利自己這方面的志向,已經堅定不拔地立下了;因此,在這裏,我只希望各位再立下“度化衆生”的大志!而事實上,佛陀,以及其他大菩薩們,已明白地告訴我們,自己要成佛,非得先度化他人不可!所謂“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以及“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兩句話,已給我們很明顯的啓示!因此,說到真實處,立下救人、救世的大志,也就等于立下學佛、成佛的大志了!而各位青年朋友們!我今天所要強調的,也正是“度化衆生”這點!假如各位能立下這個大志,那麼,這混亂的世界局面,或許可以扭轉過來,而人類將不再是彷徨著,而是充滿著對生命的祈望了!
第二點,我希望各位知道並實行的是:佛教青年應有“爲學”的精神;也就是,要有“求諸自己,並利他人”的精神。
佛陀說:“天上天下,惟我獨尊!”。我們知道,這句話,非但說明了人類的真如本性最爲光明,最爲尊貴;而且,它更給了我們一個現實的啓示,那就是,我們的一切行爲,不管是謀生或處世,不管是學佛或救人都必須“求諸自己”的力量!當然,要想不依靠他人,必得先充實自己,使自己具有獨立自主的能力;因此,我要提出“爲學”這一點來。
另外,我要再強調的是:我們非但要有“爲學的精神”,而且,還要把我們所求得的學問知識,傳授給他人!因爲,本著前面所說的:“要成佛,必先度化他人”的精義,我們是非得這麼做不可的!一切的學問,不是爲利益社會,利益衆生,那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因此,我說:“要有爲學的精神,即要有“求諸自己,並利他人”的精神”!“求諸自己”和“並利他人”,這二者是不可分離的;同樣,“爲學的精神”和這二者又是不可分離的!
在這裏,我們應特別注意的是,爲學,非但是要學習佛法,而且,其他世間的學問,也都必須知道;當然,我們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選擇一門,做深入的研究。這種世間的學問,約略可分爲:一、論理學(或邏輯學);二、語文學;叁、醫學;四、科學;這在佛法中所說的,就是:因明、聲明、醫方明和工巧明等四種,假如再加上“內明”,也就是佛法的話,那麼,就合稱“五明”了。這四種世間的學問,我相信一提出來,各位就知道它的重要性了!要宏揚佛法,要振興佛教,要度化衆生,非得用這四種學問做媒介不可!
第叁、佛教青年應有純潔的操行;也就是,要有良好的行爲。
各位青年朋友!我相信這一點的重要性,是不必再說了!假如一個佛教徒,做不到這點,那真太愧對佛陀了!而各位也知道,宗教之所以和其他學問不同,最大的區別,也就在這裏!
當然,我們最先想到的良好操行,一定是“五戒”;那是: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這五個戒律,合稱爲“人乘因”;也就是說,守住這五條的人,才真正有資格做個“人”!我相信各位對這五條都很熟悉,因此,我也不必多進一步,我要提出的操行標准是:“六度”;即:一、布施;二、持戒;叁、忍辱;四、精進;五、禅定;六、般若。在這裏,我要特別強調的是,“布施”這一項。
我們都知道,一個團體的成功,完全在于這個團體的分子,是否能夠貢獻自己的精力?我們今日所處的社會,已經不是一種互不相幹的原始社會了!科學的進步,交通的發達,以及分工的精細,使得我們無法避免社會所給予我們的影響!這是個龐大的團體!而在許多方面,它也是值得我們去貢獻精力的!假如我們各個,都能夠發揮這種犧牲小我的偉大精神,那麼,這個社會,將無所謂紛爭,無所謂貧困,無所謂頹廢了!相反的,那將是一個人人所日夜夢寐著的極樂世界了!因此,一個佛教徒,甚至社會上的任何一員,只要他想成爲一個具有良好操行的人,第一步,他就必須學習布施!
各位都應該知道,布施分爲叁種:第一是財物布施;第二是諸法布施;第叁是無畏布施。第一種的布施,除了金錢、物品外,必要時,連自己的生命也要布施!我們所謂舍身取義。第二種,諸法布施,就是盡自己所知,把世間一切學問,傳授給他人,使他人脫離昏昧無知的境界;當然,這些學問除了佛法(內明)外,還有前面我們所說的其他四種世俗學問。第叁種是無畏布施,爲甚麼叫無畏布施呢?那是因爲除了錢財、學識的布施外,還要拔除他人的恐懼心理;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說,人人都害怕在大馬路上摔交,那麼,我們就千萬不要亂丟香蕉皮之類易滑的東西在路上。
以上,是布施的大概情形。我爲什麼要特別強調布施呢?那是因爲,六度中,其他五度,都是依靠布施這一項而後才能做到的!有了布施的功德,道心才不致退下:戒律才能夠堅守;對于人家的侮辱,才能夠以一笑置之度外;最後才有精進、禅定的能力,而獲得光明磊落的大智慧!因此,布施非但是社會進步的絕妙方法,而且,也是學佛的第一步!
第四,佛教青年應有深切的願力;也就是,必須發大願。
各位青年朋友!一切事情,不管是世間的或出世間的,要想成功,…
《告佛教青年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