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見賢思齊

  見賢思齊  

  

  廣化法師講述

  

  編輯序

  

  我們都知道:做人處世,要擇善固執;修行辦道,也要選擇應機的善法而行。但是初踏入社會的新鮮人,往往迷惘于脫序的亂象中,導致無所事從,乃至同流合汙,犯下滔天大罪,令人感慨萬千。而從另一方面來談,發好心出家投入佛門的初心道人,也面對相同的情形,佛教界的亂象,今日時有見聞,真叫人寒心膽怯。基于此,“廣化律師全集”編輯委員會認爲,若能將律師弘法著述中所說的故事收錄成一冊,讓世人有因緣多讀高僧大德們的行儀,或許將有利益于改善今日動蕩不安的社會亂象,同時也可以提升讀者們的精神生活,是故《見賢思齊》(一名《廣化律師弘法故事集》),應時而出。

  

  書名《見賢思齊》系取自《論語》(述而第七)子曰:“叁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也。是希冀讀者能從故事中,不論故事人物是行善或爲惡,都看作是我們修行的善知識,使我們有所借鏡,能夠朝著「斷惡修善度衆生”的真、善、美、聖這方向前進,方不致于走上歹路,而能在正道上勇猛精進修行辦道,是爲編輯本書的用意。

  

  在編輯本書的過程上,是以律師生前即有刊載或記事簿上已有的文獻資料爲收錄依據,並于每則故事末,標出出處:對于口口相傳及律師圓寂後的事迹,因礙于考證且免落入口實,將師之德行誤導成“神通、感應”傾向,是故一律不收集。這可以從律師弘法的心志得知,因爲其講故事的出發點,是以弘揚正法,利樂有情爲前題,希望每一位見聞者,皆能從故事中人物的表現中,用心去體會內在所含的深義,藉此達到以故事弘法的具體效用。

  

  再來談談本書的內容大綱,主要分類爲上、下篇,上篇:是關于律師親身經曆或周遭見聞的故事:如第一則〈你不要賴佛逃生〉、第四十則〈振教廣化諸衆生〉。下篇:是有關律師引敘佛經世典或祖師事迹的因果律:如第一則〈養徒不教師之過〉、第四十八則〈見僧過長夜受苦〉等。

  

  序末,再次提醒諸位讀者大人,本書所集的每一則故事都是真實的,並非荒謬的寓言故事。對于故事中的人物,不論是善是惡,都是我們在修行上的善知識,切莫以自己的分別心妄自評論,只要平心靜氣去閱讀故事,不要滲入主觀的偏見,相信您將能獲得最高且深遠的修行寶藏。

  

  編輯委員會 敬序

  

  上篇

  

  第一則:你不要賴佛逃生

  

  我皈依慈老後,介紹很多人,用通訊方式皈依叁寶。慈老總是慈悲攝受,寄皈依證與我,由我轉發給他們,我常爲新皈依的師兄弟們,講解佛法;講的多了,對佛法的體悟亦就愈深。因此,出家修行之念,油然而生。某日,我寫了一封信,說明我想出家。懇請師父爲我剃度,慈老回信表示非常欣喜,對我慰勉有加。這時,有一位經我介紹皈依慈老的王居士,看信之後,亦寫了封信給慈老說:“師父!我亦要出家。”那知慈老在他的信上,批了“你不要賴佛逃生”七個字,將原件退回。王師兄接閱之後,非常煩惱,氣得飯都吃不下。我趕緊寫信報告慈老:“請師父趕快來信安慰王師兄!”信寄出之後,如石沈大海,杳無音訊。我那時覺得師父既未見過王師兄,亦不明白他的爲人,爲什麼要這樣對待他呢?真是百思莫解。

  

  數月之後,慈老圓寂,我去汐止參加入塔(安葬)典禮,那時慈老的唯一剃度徒弟律航法師,素知慈老頗器重我。我拜見他之後,對我親切有加,用叢林上賓之禮待我。將他自己的被褥枕頭,送來給我用,令我受寵若驚。(此爲我後來皈依慈老嫡系,而投律老座下剃度出家之因緣。)辭別之時,律老告訴我,慈老雖然圓寂,如果軍中有人願意皈依師父,你寫信來,仍然照往日一般,寄慈老的皈依證去由你轉發。

  

  我回到醫院,將這事告訴大家,立刻有數人發心皈依。這時我們的王師兄,看在眼裏,即便動了歪主意。第二天他亦到汐止去,對律航法師說:“他能介紹很多很多的人,皈依慈老。”並自動去拿了五十多張皈依證,回程經過嘉義,就在空軍眷屬區裏出賣。每張五六十元,最少叁十元,王師兄將賣皈依證得來錢,就去喝酒。他本來寄住在我們醫院旁邊,爲人洗衣度日,自從賣皈依證得錢之後,他不洗衣服了,一天到晚在軍眷區裏,勸人皈依叁寶。後來大家漸漸知道了,不買他的皈依證;他無錢謀生,就到處向人討錢騙錢。這時候,我才知道慈老當日燭奸機先,擯斥惡徒,不讓他出家的用意,是爲免他混迹僧團,敗壞佛門。

  

  錄自《學佛雜記》〈化雨春風憶慈老〉頁八九~九一

  

  第二則:續佛命脈舍金表

  

  我初出家時,清霖法師告訴我一個慈老愛護弟子的動人故事,使我記憶深刻。他說:叁十九年間,慈老閉關修行,南洋的信徒,爲了老法師在關中,起居作息,時間准確起見,特地購了一只名貴的金表,用航空郵寄到臺灣來,事被××知道,他手持金表,端詳把玩,竭力贊好,愛不忍釋。他很想慈老送給他,但又羞于啓口。那時,政府播遷來臺不久,經濟困難,物資缺乏,這樣名貴的金表,很難得到。慈老爲使××護持彌勒內院的學僧,見此情形,就對他說:只要你們好好護持我的學僧,使他們有強健的身體,充分的時間,一心求學,你隨便要什麼,我都可以給你。說罷,便將一個名貴的表給了他。慈老並且對他說:我這些學僧,是將來擔荷如來家業的棟梁,續佛慧命的種子。大陸上毀寺逐僧,已無佛教可言。將來弘法度衆,續僧伽命脈,就全靠這些青年僧。我要好好的培植他們,你甚至可以食我的肉,千萬不要虐待我的學僧。

  

  據清霖法師說:“慈老講這話時,當時好多學僧聽了,都感激得掉下眼淚來!”我今行文至此,亦仍不免心情激動。可見慈老愛護弟子,甚于父母之愛兒女。但是父母愛兒女,有時會生偏愛之心,而慈老之愛護弟子,無適無莫,一律平等。

  

  錄自《學佛雜記》頁九一~九二

  

  第叁則:分柑共嘗的菩薩

  

  我再引用慈老分柑共嘗的故事來證明,四十一年間,彌勒內院落成不久。慈老大事收容大陸來臺,無處安單的僧青年。由于大陸變色,共産政權,絕不容許宗教生存,于是一些不願從共的有志青年僧,紛紛設法來臺。初到臺灣,人地生疏,加以語言不通,求救無門。可憐如來真佛子,類似世間乞丐兒!流離顛沛,無處安身。此時此地,慈老以大悲心,造彌勒內院。其目的在收容流浪臺灣各地之僧青年。所以,凡來求單者,一律收容,收容的僧衆既多,經濟隨之發生困難,慈老曲尊纡貴,與大衆同甘共苦,安之若素。

  

  那時,有前國府王席林森先生之侄林希嶽,仰慕慈老高風,叩關求見,交談之下,他發現慈老確是一位大德高僧,即發心欲供養慈老,以表敬意。摸摸身上,帶有兩個柑子,就虔誠的供養慈老。希嶽先生,此時自分供養太微薄,不成敬意、臉有慚色。可是慈老接過柑子之後,甚爲喜悅,他說:我們好久好久沒有吃到水果了,今天能有兩個柑子可吃,難得!難得!林居士滿以爲慈老會一個獨享。怎知地,將兩個柑子剝開,一瓣一瓣的排列在關房窗臺上,敲響鍾聲,對弟子們說:“有一位林先生供養我兩個柑子,來呀!同學們都來一人一瓣,大家嘗嘗。”慈老亦和弟子們一樣,分嘗了一瓣。慈老就這樣感動了林希嶽先生,後來皈依座下。這是林居士親自告訴我,他學佛的因緣,這是千真萬確的。

  

  錄自《學佛雜記》頁九一~九叁

  

  第四則:師父往生的事略

  

  他在往生前的一個禮拜,就叫我到他身邊說:“拿紙筆來,寫律航遺囑。”我嚇了一跳說:“師父!聽不清楚,您再說一遍。”他肯定的說:“律航遺囑,寫!”他念我寫,寫了八條,把往生以後的事情囑咐得清清楚楚,等我寫完了,他說:“拿來。”他親自簽字,以作證明。遺囑寫好之後,他就不再過問其他的事情,一天到晚專心念佛,平時一天念佛一萬聲,從知道要往生之後,每天念佛五萬聲,閑時散念的不算在裏面,計數的要念五萬聲,就可想那精進不懈的情況。我因爲看到師父已經立了遺囑,表示往生的時日已近,所以我就通知師兄弟們說:“師父立了遺囑,那一天走我不知道,希望你們都能回來,隨侍在師父身旁,給師父助念往生。”過了一個禮拜之後,第七天的早上,師父穿好袈裟,穿上新的鞋子襪子,對我們說:“大家來助念,助我往生,我要往生了。”,我們照他的話念了起來,他自己也跟著念,念了一陣子之後,他突然好像想起什麼事情,就說:“不走了,不走了。”原來是他看到我們最小的師弟還沒有回來。

  

  到中午的時候,那個最小的師弟回來了“哇!回來了,就等你。”師父很高興的說。一如往昔,師父照常與我們一起吃飯、談天。睡過午覺之後,他吩咐我准備洗澡水,放點檀香在裏面。洗好澡之後,他走進客堂。我對一個徒弟說:“拿把椅子靠到門邊,讓師公坐在那裏,通風比較涼。”師父說:“不要,我要面對西方,不忘生西啊!”就朝著西方坐下。我心想:“哦!老人家到這時候還記得面對西方,不忘生西!”然後他對著我們說:“你們能夠信佛,是很幸運的人!爲什麼呢?最少,信佛的人知道因果,相信因果就不會作惡事造惡因,不造惡因就不會受惡果,所以說很幸運!尤其是能出家的人,更是幸運中的最幸運者!”又說:“佛門修行的法門很多,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依我個人切身的經驗來說,我覺得一切修行法門中,以念佛法門最好,最圓頓、最直捷、最殊勝,一生成辦。念佛的人一生西方,決定不退轉,所以是最直捷的法門。”說了這些話之後,他還站起來,以身示範給我們看,說:“我念佛念了幾十年,現在臨命終了,自知時至,一心不亂,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我身後事已經立了遺囑,交給廣化了,你們照著遺囑去做,我是心無貪戀了。”我接著說:“對,對,對,“意不顛倒,如入禅定,佛及聖衆,手執金臺,來迎接我”,他回一聲:“哦,好…

《見賢思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