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依教奉行▪P9

  ..續本文上一頁有這個地方。如果是占有,如果是有貪心,那馬上就得拿回來,不能放了。爲什麼講這個事情?就是不讓自己在這裏起心動念。你對身體不能過分地愛護。如果你對身體過分地愛護,就不會在佛道上走得更遠,只能是在表皮上下一點功夫。就是因爲我們愛護身體,所以不斷地堅固這個觸的概念。越愛護,這個觸的概念越深,而且我們的煩惱習氣越重,被它轉得越深。所以說,這地方也是修行一個關鍵。

  俗話講,你不置于死地,不會有後生的。所以你必須把自己置到那個地方。你真置到那個地方,這個身體會不會損失呢?有時候表面有一點痛苦,但是你的身心獲得法益。獲得法益以後,身體的情況也逐漸地好轉了。但是你不能做一種妄想:我既要獲得法,我身體又沒有事。你不要做這個貪便宜想。有沒有可能?這是有可能的。但你不要做貪便宜想。如果做了貪便宜想,你的功德同樣也不圓滿。

  比如說我的腳的問題,昨天跟大家講了。當我蹲下的時候,那時候疼得蹲都蹲不下去的。那已經是好幾年了,蹲還蹲不下去,起也起不來。起來就得將近幾分鍾,或是十來分鍾才能起來。雖然是那麼疼,但從來沒有敢指望有好的那一天,沒有做過那個想;也從來沒有埋怨的一天,心裏從來沒有生過埋怨,說:“這是何苦呢?”從來沒有這麼想過,只是一種清淨和快樂,心甘情願的去領受。

  好,今天到這。

  昨天講到觸。這個觸對我們身體確實有影響,但是我們也可以利用觸來修這顆心。所以說,再怎麼困難我們都要克服這個。因爲觸對我們的影響特別大。冷、暖,還有風、雨……當我們克服觸的同時,就會發現了我們那顆心。因爲一切的外境,冷、暖、風、雨……皆是我們心所造成的。我們心動,外面就動,我們心減少了動,外面的環境也跟著減少動。這點是很秘密的一件事情。佛雖然是經常講,但是我們不親自去發現,我們永遠不相信。

  我跟大家講持戒就要舍命去護戒,原因就在這。如果你舍命了,外面叫你舍命的環境也隨之就改變了。只是看你定力的大小,外界的環境也隨之有所改變。我們不但要克服冷,還要克服熱。一個人不是非得經過多長的修持才會有克服的能力,——當然了,定力是很重要的,但關鍵在哪呢?在我們有沒有敢于舍去自己的那個決心,關鍵在這。每個衆生都具足一切佛性,都有能克服一切困難的能力。雖然有的當時還不能達到,但關鍵在于決心的大小。

  過去我行道的時候,那是很早以前,經行的時候經常頂著太陽。叁伏天,馬路上的瀝青都化了,踩一腳都粘鞋,都有可能拔不下來,一步一個腳印,都化成這樣了。爲了經行,經行就是從哪兒走,就開始絕不回避,對一切環境都不要回避,特別是這個冷熱的問題。雖然是叁伏天,也頂著太陽走,默默地低著頭走。雖然兩邊有高樓大廈、有樹,也不進行分別,也不去躲避一下。在剛走的時候也是覺得很曬的,確實有一種難受的感覺,但是你把心攝住了以後,一會兒就清涼下去,心裏很自在。還不能快,慢慢地走,一走就十幾裏地,或七八裏地。

  走了以後,雖然有可能對皮膚造成損傷。那時候我是過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一曬就起來。甯可它曬,怎麼難受,也得爲了這個道。雖然是沒有見道,但是爲了修道,你必須得舍去自己一切享受的概念,才能在道上往前走。

  好,今天到這。

  昨天講了這個經行。經行的時候要在這個冷熱,特別在熱的情況,你要去克服,要克服自己的妄想。這條路是非常好的,如果我們能夠真正的攝心地去做,它就有不可思議的功德。特別是在熱的地方走,如果你光走不攝心,這條路你同樣也走不下來。因爲啥?太熱!你時時打妄想,去分別,這個熱上就更熱了。包括口渴呀,太陽曬呀,看到別人都已經早早地在蔭涼地躲著,就唯獨你自己在那走。這就像世間一個傻子似的,唯獨就那麼一個傻子在這世界上走。

  特別還要克服路兩旁的各種的人物景象,這些都要克服,不要觀察,也不要聽,也不要聞。這樣,我們才能一點點往前走。雖然一下做不到,說是:“我這個眼睛可以不看,努力地控製它,不管外面有什麼響動,我就不擡頭,這個還勉強控製。”但是這個聲音,你不擡頭,它也往你耳朵裏鑽。這時候你就要認真地念那句話頭,或是念那一句佛號。這樣的話,久了,慢慢就克服了。

  如果克服好了,你走個幾裏地或十幾裏地,就好像剛走出一兩步一樣。就剛開始的那一念,說:“我剛開始走道。”就當初那一念。等你走到地方的時候,“哎呀,什麼時候走到這一塊了?”就這種感覺。而且渾身的那種冷熱的感覺已經消失了,非常的自在,特別是身心得到了一種清淨。我們通過這個才能更快地體會到佛法。說是“攝心爲戒,無念爲宗”。無念就是我們修行佛法最好的一條大道。

  所以我們大家在修行中一定要克服這個觸。佛怎麼講,我們就怎麼去做。另外要敢于舍去自己的一切去做,這樣我們才能與道有那麼點相合的意思,只能說有點意思吧。佛法並不是非常難,難的在什麼地方呢?難在就是我們不敢走這個,不肯放下自己貪著的這種習性。佛法在哪兒修呢?就在每一念上修行,每一個小事上修行,每一個動作上修行。你不在這下功夫,光盼大的,什麼“大境界來,我如何如何”,到時候大境界來了,你根本就扛不住。所以說修行就是在每個小問題上來攝心,不怕環境的幹擾。我們修佛道就得這麼樣走,才有點真實的意義。

  好,今天先講到這。

  ●五、回收意根

  要從每一點、每一滴開始,就是抓住每一個小事情,不要貪求大的。大的我們修不修?修。小的修不修?也得修。因爲了生死不在于大,也不在于小,在于持之以恒。這個很關鍵,在于持之以恒。所以說,在修行中我們必須不管它大小,我們都要修,特別是不能有“修大排斥小”的這種心。這種心就是一種妄想,一種不正確的觀念。因爲我們的生死不在于哪個大,而在于每一念的起心動念,生死就在這裏。不是說我們有個什麼大事情才有生死,是念念生死,每一念都有生死。

  念念生死,那我們用什麼辦法來解決念念生死的問題?那就是用無念來解決念念生死的問題。因爲有念就有生死,只有無念才能解決這個生死問題。你只有在這地方下功夫,如果你不懂得念念生死,舍去了念念的生死,而求一個大的什麼起心動念,那已經離得太遠了。

  有的想通過一種很高的方式,去達到馬上就解決生死的問題,這能不能?能。這個“能”弄不好是個假的,因爲只有念念的抓住才有一個大的,不是說你一努力就做到了,而是每一念、每一行都要做到。我們看到很多的祖師大德開悟都是在一瞬間,那都是由于平時的積功累德,才真正的了脫生死。

  我們若明白了念念生死,這個心就不會到處去追求了,追求明天如何如何,後天如何如何。他沒有啥追求,只是追求眼前那一念。就是眼前那一念,想法控製眼前這一念,不讓它起心動念。就算起心動念,也要讓它變成善的念,不讓它成爲惡的念。這樣你才能了脫生死。

  爲什麼要講這些?因爲我們知道這些,才會抓住了——怎樣都攝六根。六根必須得念念都攝,念念地抓住。大家修行有時候感覺到,說:“我每一天修行,好像一晃就過去了。”這一晃就過去,就是我們抓住了念念的生死問題,因爲每一念都不讓它起來。不讓起來,它沒有分別,所以覺得一晃兒就過去了,這是好事情。

  好,明天再講。

  昨天講了,要想了脫生死必須在念念的生死上下功夫,因爲我們的生死表現有各種不同。有大洪流生死、分段生死……但是哪個生死也離不開念念生死。因爲我們的念念生死才導致這些,你不見到這些,就永遠是一個糊塗人,所以我們要在念念的生死上下功夫。念念生死,就我們這一念,就不知道有多少生死的存在,所以我們必須在這裏下功夫,這才爲正確的。

  (編者注:大洪流生死:也是大生死流,我們無始劫來的輪回大洪流。分段生死,指我們一世又一世生死,這一世爲人,死了又投生爲人,或者投生爲畜生,或者生爲天人,天人死了又爲人,就這樣一世一世的輪回,一段一段的生死輪轉。)

  《彌陀經》(所指包括《無量壽經》)講得很明確,就講了個念念生死。告訴我們,如果有人能念十句“阿彌陀佛”,便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若七日”,這說明什麼呢?就說明念念的生死。如果你能把自己的念頭,這一天能控製到只有十個妄想,就打十個妄想,而用十句佛號來控製它,那就是十句“阿彌陀佛”。如果保持一天到七天,你必然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控製念念生死的一個最好的證據,你若不理解這個,你就不會真正的理解《阿彌陀經》。

  通過《阿彌陀經》我們就知道了,控製念念的生死是了生死最快的一個途徑,也是根本的一個途徑。所以說,我們的每一念都必須想法控製,要達到無念。就是念“阿彌陀佛”也是爲了達到無念,達到一念不生,你修禅也是達到這個目的,法法都是爲了這個目的而服務的。如果我們控製了妄想,就剩了十念,它必然要往生。有的人問我說:“我控製妄想,我一念可不可以?”十念都能往生,那一念不更能往生嗎?你的妄想控製到就剩一個妄想了,那必然能往生。

  通過這個,我們深深地知道控製念念的生死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根本。我們在修行中知道每一念有很多的生死在這裏,所以你不用往外求。有人說我要如何如何,一天想得天高路遠,那沒有用。你就在這上下功夫,在你念念中下功夫。你想,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爲離“念念”還很遠,你再往外求,那就離得更遠了。有的要東跑,要西顛,到處去求。你要知道,你這一起心動念就是一個大大的妄想,這個妄想離了脫生死就更遠了。

  所以有時候那有修行的人看我們到處去求法,這麼個求法,真是哭笑不得。所以禅宗大德遇到這樣的人就呵斥他,說:“你跑這來幹嗎?離開了…

《依教奉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