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與出家
◎妙祥法師開示
時間:二○○四年閏二月十九
地點:遼甯省海城市大悲寺五觀堂
聽衆:遼甯省大石橋市居士
緣起:大石橋市孟居士發心出家,某居士以書信形式勸阻其出家,上妙下祥法師根據此信內容開示如下。
不用合掌,放掌。很多是新居士,沒來過的。
孟居士:請師父開示,這封信……
本人想不想公開?
孟居士:他姐姐在這聽。
這是一位居士寫的一封信,這封信它有代表性。有什麼代表性呢?就是現在有很多人對“出家和不能出家”這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特別是出家人,他的看法又不一樣;等到不出家人,他有他的理論根據,究竟這個對還是不對,這是個原則問題。
既然允許公開講,我把這個信的內容大概念一下。他說:“前幾天見面,談論佛事,思前想後,有幾句話要說。要想面談,又怕自己無德無才,還是信談爲好。以下僅是我個人愚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很謙虛,要信上談。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兩句話說得很好。仁者,什麼是仁?慈悲爲仁,有大慈爲智,大悲爲仁。那就是說我們都是以佛法爲標准,不能以個人知見爲標准。這是我理解他這個話的意思,但他說的是不是這個意思,又是一回事。這句話得這麼理解。
出家者乃是出離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家,即是超出輪回,自己做自己的主人,不再受業力控製。如果心已經出離,那就不分在家和出家。如果心不出離,那只不過是從一個形式的家入了另一個形式的家。
他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出家乃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從外界來表示一下。因爲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無明,不是別的“家”,破了無明就出去了。
“超出輪回,做自己的主人,不再受業力控製。如果心已出家,不分在家、出家。”這句話很對,只要你心真正出家,確實不分在家、出家。有時候,有的人沒有出家,但證果了。他那個叫義僧,就他的本意也是義僧,這個很重要。但你得證果位,你要沒有證果位,這句話就談不上了,這必須得證果位。
(注:《四分隨機羯磨疏濟緣記》雲:證得初果以上,得到聲聞學及無學無漏功德,即名爲理寶中的僧寶,亦名第一義僧。但取證果,不論僧人或俗人,如律中所言,見谛白衣同入僧海。)
理體叁寶:五分法身爲佛寶、滅理無爲是法寶、聲聞學無學功德是僧寶。“學”指初果阿羅漢、二果阿羅漢、叁果阿羅漢,“無學”指四果阿羅漢。
但這裏說的是證果的功德,在家人證得初果,名爲義僧——在果位的意義上講已經相當于僧人,但還不能列入住持叁寶裏。
住持叁寶:以泥塑、木雕、紙繪等佛的形像爲佛寶,貝葉黃卷,紙素絹帛等書寫的叁藏經典爲法寶,剃發染衣現出家儀相,受持戒法的僧人爲僧寶。住持叁寶主要爲佛滅度後住持佛法,在家人證得初果,名爲義僧,卻無法在形象上教化衆生,所以不能列入住持叁寶。
在《地藏十輪經》卷五中也說道:在家俗人,只要證得初果以上,雖然沒有剃除須發,披著袈裟,沒有受出家戒法,也屬于勝義僧所攝。)
比如說證到四果阿羅漢,你想不出家也不好使了,必須出家,不出家就得涅槃,那是必須出家的。證得果位後,出家是必走的過程。就像人似的,你學習好了,要畢業了。既然畢業了,就要發給你證書,那你就得出家。這是一個動作。
“如果心不出離,那只不過從一個形式的家入了另一個形式的家。”這句話就有兩種說法了。心不出離,現在就我們來講,哪個敢說是心出離呀?不出離,在心沒有真正出離前他有善有惡。有的惡,“我就不想出家,有條件我也不想出家。”他認爲什麼呢?出家這是不正確的,甚至呢,不應該出家,這種人那就是惡人。
有人說:“雖然我心沒有出離,但是我通過形式的出家,來達到我心性將來的出家。”這就是善,這就是奔著自己真正做主的那方面走了。如果沒有這種形式,你永遠走不到心出家這個份上。這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說呢,有時候反複地強調,從一個形式的家入另一個形式的“家”,但這個可不一樣。雖然我們是凡夫,但一個大心的凡夫甚至勝于小乘的羅漢。雖然是凡夫,但是他將來終歸能成佛。就像一條路似的,往北京的路,我方向不錯,知道這是往北京走,順著往前走,它肯定是北京。我現在正努力走呢,而有的人連方向也沒有找對。
你比如說,想出家的人,他就說:“我不管我心能不能出家,我做沒做到,我身先往上走。”他已經找到這條路,找著方向了,已經踏上了這條路。而有的人卻說:“心出家才是真正出家,但是由于心做不到出家,我連什麼家我都不出。”就是說,邁一步我也不想邁。像要走到北京,既然要去北京,我就走,但是非常難走,非常難行,那北京我也不去了,我哪也不去了,我就死在這塊得了。所以這種人和找著路的人,他沒法在同一條線上來說明問題。所以說一個善一個惡,這是一個問題。
他這種說法,就是有一個普遍性。很多人就找借口,借著什麼呢?他說:“你心出家才是真出家,你要心沒出家,身出家不算出家。”
你連身都做不到出家,何況心?是不是?你走一步才有一步新的成就。你一步不走,不可能有新的成就,是吧?像吃飯似的,說這個飯吃完了就可以飽,但是你一口都沒吃,所以你永遠是個餓漢,你也不知道這個飯是什麼滋味。有的人雖然是沒有完全吃飽,但終歸是往肚裏吃了,他已經有了底。雖然他沒有嘗到全部的味道,但是他知道部分的味道,是不是?他已經在動口吃了,那種一口沒吃的人不能和他站在一條線上來比。
如果出世爲僧,難舍能舍,十方叁世佛贊歎,但如果父母不同意,甚至有意外發生,我個人觀點,還是不要出家爲上。理由如下……
就是說,入世爲僧,十方佛都贊歎,這是對的。因爲啥呢?這不光是贊歎,因爲佛的整個佛法就是要人遠離家庭。
“如果父母不同意”。父母不同意,在中國來講,現在就要求這一點,就是出家要父母同意,佛法也要求這個。特別是佛也慈悲,出家要征取父母的同意。女人出家,得征求丈夫的同意。因爲啥呢?中國現在差一點,在過去來講,夫妻之間,女人必須得服從丈夫,它有這麼個規矩。所以說,女人出家不光是要父母同意,也要求取得丈夫同意。這個主要是在國家允許,佛協也這麼規定。
但是也有特殊的情況,佛出家的時候,他父母也不同意,他妻子也不同意,連全國人民都不同意。城門緊閉,都拿著刀槍看著。後來四天王幫忙,捧著四個馬足從空中越過城牆,出家去了。佛爲什麼要那麼出家呢?就是說,佛知道衆生的業力就這麼大,如果不這麼出家,衆生永遠也出不成。想出家就是與我們往昔的惡業來鬥爭,就是了脫生死的過程。出家就是了脫生死的過程,不是出家以後再了脫生死。出家的過程就是了脫生死的過程。
這個出家的心,比你什麼定力都強。你看你在家念佛,說我這個心行,但是你和出家的功德沒法比,那個心念你就沒法比。因爲你沒有出過家,不知道,那個心念比把心肝肺都要撕碎的那種感覺還要難受。因爲你放下了你父母的恩情,放下了你家庭的這個溫暖和情分,放下了兒女之情、朋友之情等。你要知道,這些東西都是要你命的東西,哪一條都能把你拉回去。
你沒有大定力,沒有敢舍能舍那種心,就動不了。所以說,一旦想要把這層念斷了,就等于一個人在和四十裏地的洪水來鬥爭。四十裏地的洪水啊!同時向你湧來,你一人要頂住四十裏地的洪水,得那麼大的力量。所以佛說:一天一夜的出家功德,可以二十劫不墮惡道。那功德已經超出世間的孝。
所以說,有時候父母不同意,也有出家的。像虛雲老和尚,父母不同意,他就跑了。那些大德都是這麼幹的,要不這麼幹,它就不好使。有的妻子不同意,像蓮池大師還是哪個大師,這面剃度,那面在門口就上吊。你上吊上你的,你死你的,我出我的家,不在乎。所謂的不在乎,所謂的無情,並不是無情。他知道,真正的孝敬父母,就得出家才能做到真正孝敬父母。
你父母如果墮落到地獄去,誰能救得了?不是凡夫所能救的,只有叁寶能救。大目犍連就出家了,還得靠僧衆的力量才把他母親從地獄救了。那時候你去跟誰說?是不是?所以說,爲真正孝敬父母,必須出家,就非得這麼做。
比如說,有的妻子上吊,他也出家,他是想:“我出家以後,我再救你。”他並不是不想救她。斷了情,反而能救她。因爲這個情産生于什麼呢?互相的牽連,它不是建立在修道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互相依靠上,是一筆債務的問題。所以說,只有斷掉情愛的人才是大丈夫,並不是說這是對父母的不孝。這點下面還要講。
“甚至能有意外發生”。比如父母想不開了,或是因想不開得病了,或等等的事情。有沒有這個事情?有。父母想不開,到寺院來鬧的、來找的,確實有。關鍵是你出家的地點是否正確,是否清淨?如果你清淨了,甚至父母來找以後,他都轉變了。
原先我有個徒弟,他以前出過家。雖然出家了,卻又叫妻子給拽回去了,後來又要在我這出家。我說:“你回家去寫離婚證明。”他說:“不可能的事。”我說:“最起碼,你得跟她說好了。”他說:“不可能,師父你就讓我出家。跟她說,她不能同意。上回,那多少年前她就把我拽回去了,當那麼多人面還給我嘴巴,就這麼厲害。”我說:“你回去說吧。”後來他真回去說了,沒想到她妻子真同意了。
所以通過這個經驗就看出一個什麼問題?如果你找的這個道場是清淨道場,是持戒的道場,沒有不同意的。雖然有點複雜、挫折,但父母也會同意的。爲什麼同意呢?因爲哪個父母都願兒女好,都願意滿足兒女的願望。因爲出家人都是因爲前生的願力而出家,不光是出家的兒子有這個願力,而他母親也有這個願力。他母親要是前生沒說過“將來我要有兒子的時候,一定要他出家”,今…
《在家與出家》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