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經行講述:得于無所得時方爲道▪P5

  ..續本文上一頁是去毛病、去習氣。

  什麼是毛病和習氣?就是我們的執著——我執和法執。一句話就是除掉“屎尿”,把它打掃幹淨。成天的“我”啊,“他”啊,“他比我強”,“我比他強”這都是習氣。“別人比你強”行不行?那也不行。爲什麼?這還有一個衆生相。必須得空,空一切相才是真正的成就。

  要成年累月地修行,這個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們修行中往往修一天兩天可以,修一年二年還行,如果超過叁年就不幹了。覺得成佛沒有什麼意思了,修了挺長時間也沒什麼成就,沒什麼得的,也沒什麼。實際上他不知道,他已經得到了,事實上他不去觀察。就是說你名義上沒有改變,但實際上你在進步,只不過身在廬山中,不識本來面目。等到一旦出去了,和別人一相比才知道自己進步很大。這才知道本來沒證沒修,你不這樣慢慢修,修不出來。

  你比如說咱們寺院的親藏師父上山的時候,每一天都要行道,完了回來做飯、燒炕、燒水、接待人、刷碗,最後還要鋸木頭。做完這些還得唱聖號,還要行道一小時到兩小時,在雪地裏。行完道還要上晚殿。但是他沒有怨言,師父怎麼告訴,他就去怎麼做,不偷懶。所以說我們現在就看到他天天低個頭,走道也低個頭,也不吱聲。在外人看,他不愛說話。但是在稍有點眼光的人看,這個人太有威儀了!太清淨了!是一個好的佛子!不會看,你就覺得他是一個沒啥意思的人;你要會看,那真是高興得不得了,覺得他進步得太快!

  講到他的時候,順便給大家講一個他的笑話。有一天,親藏師父到弓長嶺去辦事,他頭一次到弓長嶺。弓長嶺的居士聽說師父的侍者來了。整村的老居士都來了,特意來看他。原先茅蓬裏有人到弓長嶺,在放生的時候,這個境界那個境界,反響很大。現在師父的侍者來了,大家就開始提問題,大家講了很長時間,他一句話也沒講,就在那站著,沒發言。當他離去以後,大家背後說,這才是老修行呢!就是說一句話沒答,而且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大家都佩服得不得了!

  講這麼個事情就說明,一個人修行到成年累月的時候,自然就達到了自心的清淨,以他真正的定力和清淨來度衆生,不在言語上下工夫了,所以大家就生起歡喜心了。有些人就是清淨,大家自然而然地得度,有時候不用你去說。這個行道要能深入,這得靠成年累月地修行。不能說這個月我修行,下個月我換一換,那不行。

  成年累月地修行在于什麼呢?在于每一天的堅持。我們都想成年累月地修行,但是我們不一定能堅持。今天修一修,明天有點事我就不修了;或者天下雨了,我就不能上外面行道了,他不再走了,他說外邊下雨不能行道,找理由,就不行了。說我在屋裏行道,家來客人了沒法行,就不行了。修行必須得天天行。特別是環境變異的情況下更要去行。

  什麼是環境變異情況?也就是條件不好。什麼是條件不好?一個是自然環境,另外一個是人爲環境。自然的環境,剛才講了,“日曬風雨雪鬧”,在這個自然環境裏,更應該去行去。因爲越有這些自然的環境,它越能助你的道,增加我們的定力。如果沒有這些,還有一個環境,就是人爲的環境。比如說家裏很亂,影響我學佛了,不可能行道。喊你把電視打開,打開的時候你生氣了,生氣隨著看一會兒,隨緣了;生氣了,然後跑一邊去歇著了。說影響你,其實是你自己放逸,你應該趁這個機會趕緊的去修行。去幹嘛呢?去行道,他在屋裏面看電視,你上外面去行道。

  我以前剛到五臺山普化寺的時候,有一次行道,外面開始下雪,穿棉袍。正好寺院裏有一個錄相帶,好像是《觀世音菩薩成道記》?找了以後在那放,我一進門,正看著呢,就又出去行道。過一段時間,有一個人在他臨走的時候,他說:“你是真修行。”我說:“我是假修行。”他說:“久了就會變真的。”這位師父從來沒有跟我說過話,突然說這種話對我是個很大的鼓勵。

  我們既然定了這個功課就要天天做,不管多難受,不管多麼疲勞,不管環境怎麼變,只要你真正發心,環境難不了你。行道不光是在規定的時間裏行,只要我們有時間就要行道,決不讓它閑下來。只要我們在這屋裏往外擡腿一走就要行道,就要做一個真正的修行者。所以我們要時時行道,時時把你的心念收回來,把你的眼根、耳根都要收回來。我們不光時時行道,而且念念要行道。

  什麼是念念行道?就是一切無念,不打妄想就是行道。你要打妄想就是在六道裏輪回,你不打妄想就是極樂世界,就是本國本家,就是你的本來面目,不用再找,現成的。大部分修淨土宗的他老想往西方去,老想往生西方。他不知道一念不生,十方法界就現前,就是你本家本國,本來面目,你還找什麼!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這句話就是真理。你要想真正見如來,你必須放下一切相,因爲我們只有放下一切相,才會真正的見如來。念念要以無念爲歸宿,這個非常重要,大家一定要記住,千萬千萬不要糊弄。雖然現在法門多、說法多,我們做的最終目的無不是這句話。這叫“無念爲宗”。一切都要歸于無念,只有你打到底了你才能見如來。人心不死,道心不生,我們的妄想心不死,你的道心根本就不會現前。你想一邊保留你的世間心,分別心,又想得佛法,那是不可能的,別做這種夢。離一切形、一切念,要念念行道,以無念爲宗旨,這樣我們才會有機會見如來。大家千萬別忘了,別走冤枉路。

  這無念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每時每刻——比如說走道看到了廣告,馬上就把頭低下,放下就放,放不下也得放。怎麼放?就得硬放。如果經行久了,就會不見了。

  ※ ※ ※ ※ ※ ※ ※

  今天再接著講,昨天講到能行和所行消失了才爲真行。什麼叫真行?就是說我們身心世界,外離一切相,內一心不亂的時候才爲真行。像今天講的,“得于無所得時方爲道”。“得于”,這個“得于”不是我們說的那個“得于”,我們要得到什麼的,不是那些。而這個“得”本來就是這樣。這個“得”就是本來,不是說外面我要撿一個或是獲得了什麼,不是這個,而是我們本來就這樣,爲了方便說而說“得于”。

  “無所得時”,什麼叫“無所得”

  我們現在是在分別心中修善修惡。修善的時候我們得到好的東西,我們生歡喜心,造業的時候我們生煩惱心,都在有所得。只要有所得,就離佛法還有很遠的距離,也就在輪回之中。所以說有所得絕不自在。爲什麼呢?有所得,那得點好的也不自在嗎?還不是真自在。因爲有所得就有煩惱,有了煩惱就會追求有所得。那沒有煩惱會是什麼樣呢?就會無所得。無所得就沒有煩惱嗎?這個“無所得”就是說一切虛幻不可得,沒有能得和所得。但不是落在空裏,說我無所得,那我就幹脆什麼也沒有,幹幹淨淨,包括任何東西,不光任何東西,就連實相它也沒有了。這種說法就不正確了,這就墮入了空記、墮入了無記。我們無所得的時候就會真得。得于什麼呢?就是本來就是這樣,我們得到了我們的實相。所以我們修行、成佛,就是爲了一個“無所得”。

  有的人說,什麼叫“道”?有的說神通是道。道有多種,上天也是道,得到人身也有道,但這個道都是不究竟的道。我們說這個道,就是要得到“無所得”時那個道。

  我們爲什麼說要無所得?只要有所得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不管你上天入地,沒有一樣真實,我們都處在一種虛幻之中。大家聽到這話不要生氣,說我什麼都應該沒有,這壞了!這心裏就放不下了。喲,瞅著房子沒有了,瞅著心情沒有了,瞅著我們心愛的東西沒有了,心裏産生了一種失落感,“修來修去還不如不修,不修還有點玩的意思,你再一修到最後了,什麼都沒有了,太沒意思了!”有這樣的想法,是因爲你沒證道,所以你不知道,在你失去了這個表面的快樂,世間的快樂,你會得到了出世間的快樂,你會得到究竟的快樂,你會得到實相。得到了實相,就沒有一個失去和得到的問題。就是說無所不得,沒有什麼不可以得到的,一切自在,一切真實,叁千大千世界都是你的家當。我們不能說是把叁千大千世界中的一粒微塵,當作我們的家當,我們要得到叁千大千世界。

  有的說,那我得到叁千大千世界,別人也得到叁千大千世界,這樣的話我們倆得到的不得平均分啊?這都不對的,這是我們的分別心。就像太陽一樣,你得到太陽的溫暖,別人也照樣得到太陽的溫暖,在你沒有減少,在他也沒有增加,同樣得到溫暖,特別的安祥。

  我們得到的實相,才是真正的得到,在沒有真正得到實相的時候,都不叫真正的“得”。我們這個“得”,一定要記住,它不是修來的,它沒有一個“修”。這個“得”是本來就具有的,它不是修成的,它本來就是有。我們所修的是去掉習氣、執著、煩惱、無明,我們去掉的是這個。只要把灰塵擦幹淨了,就恢複我們本來的面目。這個本來的面目原來就這樣。

  說爲什麼這樣?沒有這個爲什麼,就這樣。你(除了佛)是誰也講不清楚,也不需要講。因爲這是我們的本體,它是不生不滅的。我們就要得到這個“無所得”,這才是真正的道,這才是我們證的究竟道,這才是我們的本家本國。所以說我們平時說的道,實際上只是修行的一個過程。而且這個道如果打開了,叁千大千世界就化爲你的心中之物,無處不是你的心。

  過去有一位祖師在大殿裏吐痰,有個師父說他:“看看,你怎麼往大殿裏吐痰啊!”不讓他吐,他就停下來。停了一會兒,他又吐,往佛身上吐,那個師父說:“你怎麼往佛身上吐呢?”這個祖師說:“你說一說,哪裏不是佛啊!要往哪吐?”這個祖師就是要度他。

  在一個證道人得到“無所得”的時候,就是無所不得、無處不得,這才是真正的道…

《經行講述:得于無所得時方爲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