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放生·護生——上妙下祥法師在秦皇島放生文化交流會上的開示▪P10

  ..續本文上一頁其對叁寶,但有時候很難做到。請教師父慈悲開示,弟子如何依教奉行,又不違背因緣,又不違背戒律,這幾個方面如何行持?

  就是說在修行中,我們有時候感覺到很多事情不如自己的願。首先一個就是不能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依法不依人的意思,怎麼依法不依人?比如說一個師父告訴你去做事情,你應該毫不猶豫地答應,他說你到北山去。好,我答應到北山……那你馬上就去。外面下雨怎麼辦?下雨也去。因爲你必須這麼鍛煉,你只有鍛煉這種直心,你將來在對佛法上,對叁寶的恭敬上才會更上一步。

  如果你分別外面下雨了,我還去做不做啊?你說不做,也有道理,因爲下雨把你澆了,有病了怎麼辦,是不是?另外,毫無道理地讓你冒雨上別的地方去,是不是那個師父在折騰你呀?所以你有很多的想法,這樣的話你會失去很多的機會。爲什麼我們不能直心?就是因爲我們沒有依教奉行的心,我們不管哪件事情都會講條件。當我們一講條件,也就是分別心起來了,所以說與佛法就不相應。本來我們應該見到佛菩薩,因爲有了分別心,所以不能見佛菩薩。所以佛法整個的概念,《金剛經》整個講的,都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什麼叫應無所住?就是依教奉行,不要分別,這才是正確的。

  也不要考慮什麼得失的問題。比如說行腳乞食的生活,我們也知道出家人行腳乞食的時候,只許乞七家,如果七家不給,就不允許再乞了,就得餓著,甯可餓著也不能違背。而且這七家必須次第乞,不能是跳躍地乞,那不行。說“這家有錢我去,這家沒錢我就不去了”,這都是不允許。這都是鍛煉我們依教奉行不分別,所以這個很重要。

  如果你不分別,本身那個心就是尊重因果。尊重因果,你怎麼會違背因果呢?凡是遇到與佛法不相應的時候,因爲你有這個心,自然它就會處理。因爲你心裏已經有了佛法,所以再處理其它問題就不成問題了。戒律也是這樣,當和戒律有所沖突的時候,先有依教奉行的心。比如說那個師父告訴你了,說:“你去把那個雞殺了。”你說:“我不去。”這就不行了。我得去,到那雞跟前,我把雞拿下來了我再把它放下,我依教奉行已到位了,雞我也看到了,但是戒律不允許我殺。所以說最後以戒律爲根本,這就可以了,兩下都能圓滿地解決。

  (叁十六)有關受戒持戒的問題(共叁個小問題)

  下一個問題:有關受戒持戒的問題,請問法師,受菩薩戒對修行的重要性?

  因爲受了菩薩戒,它有個戒體的問題,因爲他接受的是菩薩的戒體,他的修行位置直接就入了菩薩位,所以說他的修行就馬上和原先不一樣了,他的修行就要更上一步。另外菩薩戒(戒體的功用)是盡未來際,不是說今生完了,來生就沒有了,而他的戒體來生還存在,生生世世都種下了這個菩薩戒的種子,終歸有一天會成熟的。所以佛講了,受戒和破戒都能成佛,惟獨不受戒不能成佛。不受戒只是世間法,不能成佛。受了戒,有的甚至破戒他也能成佛,有的下了地獄,他下去快,他上來也快。終歸一天,因爲他的種子識不滅,就成佛了。

  下一個問題:在家菩薩在戒日、戒月如何受持八關齋戒?

  這個八關齋戒必須在僧中受,僧中受也必須是持日中一食的師父給授。這個問題我也不避諱,因爲八關齋戒本身這個“齋”就是指日中一食,是出家的戒律,所以必須持日中一食的師父才能給授。這個授戒的師父,沙彌也可以,大僧師父(指比丘)也可以,但是必須日中一食才可以,如果做不到是不能給人授八關齋戒的。

  八關齋戒要求得嚴,比如說戴手表不允許,穿皮衣、帶皮帶這都不允許,還有一個是不允許用帶有香味的牙膏、肥皂,都必須是沒有香味的。這裏要求很嚴,所以說八關齋戒一定要如法受持。有的說在佛菩薩前受,那是不得戒的,除非千裏之外,一千裏之內沒有出家師父那可以,有出家師父是不允許的。另外八關齋戒只能是一日一受,有的說七天一受,或受一次,一次受一個月,這是不存在的。因爲啥呢?你今天受了,明天到這個時間它自動就失去了。它就是一天一夜,它不能與這個沙彌戒和比丘戒相混淆。它沙彌戒和比丘戒那是長期受持,你這個只能是一天一夜。

  下一個問題:在家菩薩應最注意又最容易犯的戒條是哪條呢?

  就是妄語啊,妄語這一條。如果你要是不妄語,菩薩戒全能守住;你要妄語了,菩薩戒哪條也守不住。受了菩薩戒,答應挺好,第二天就犯了。如果你不妄語,那這些菩薩戒就沒有問題。

  (叁十七)救命比救困更緊急

  第叁個:有人說貧困地區的孩子都上不起學,我們不去資助卻大行放生動物,這樣做慈悲嗎?意義何在?要放生的方法不得當,致動物死亡是不是會和動物結怨呢?

  這個問題和孩子上學相比,上不上學還涉及不到生命的問題,只是在世間作爲上有點缺陷,國家多考慮這個全民教育。當然讀書多也是好,讀書不多也沒有問題。因爲我們寺院出家,不認字咱也同意。這個不是緊急的問題,這些問題有時候留給誰呢?留給社會其他人去解決,佛教徒當前最急于解決的問題就是救護生命。因爲災難太多、太急、太快,現在來不及了,真的是來不及了!你看那地震啊,還有風災啊等等頻繁,這些都是殺生業所造成的。我們不趕緊地慈悲,用這因果來改變它,這樣的話我們就會失去了機會,所以說上學不是緊急的問題。

  “放生不得當,導致衆生死亡”的問題,這個我們有沒有責任?是有責任的。但是我們一定盡量去做好,結不結怨在于你的心。如果你故意要害衆生,輕視衆生,而且該救護的不救護,這樣的話就會結怨的。比如說,放生的錢你去支付學生念書了,那樣你就和衆生結怨了,因爲你違犯了因果,是不是?而用來支付孩子上學的錢,也不應該放生。如果你要給放生了,衆生還會感謝你哪,但你也會背上這個因果。如果你要是說放生錢你支付孩子了,那這個因果就大了,你該救命不救,孩子就花這個錢,他也會跟著攤這個因果的。所以說錢不可以亂用,救命的錢絕不可做其它用,這個一定要注意。

  (叁十八)修行不講條件

  下一個問題:定能轉境,但沒有修行到能夠轉境的定力時,如果自然環境太差,如太冷,對身體造成很大的損害,比如腿凍了,走路困難,遇到這種情況,我該怎麼樣去修行?

  這個問題就在于定力。修行,在什麼條件下都應該修行,有的人在這個特別痛苦的環境中也要修行,什麼事情都是一種考驗,就在于自己。當然了,有時候我們的定力不足,也會造成身體的傷害,但你身體傷害,心不傷害,這是主要的,一定要保證修行。不能完全靠環境的好壞來決定修行,有條件也修,沒條件也修。如果有時候說這腿不行了,甚至癱瘓了,癱瘓了不還有倆胳膊嗎?是不是?還能修行。倆胳膊沒了還有腦袋,是不是?只要活著就能修行。這是一心撲在修行中,這樣的話,雖然你沒有大定力,這種作爲本身就是一種大定力,這種作爲本身就能轉境。

  (叁十九)持戒就是恒順衆生

  下一個問題:請師父慈悲開示,普賢菩薩十大願中的“恒順衆生”,佛弟子在現實生活中怎樣受持,要遇到家人要我們做魚、肉吃,應該怎麼做才能恒順衆生,令衆生歡喜?

  這個“恒順衆生”指的什麼呢?是菩薩的行爲。因爲菩薩沒有分別心了,他就能恒順衆生;如果有了分別心,他就不能恒順衆生。如果你嚴持戒律就能恒順衆生,不嚴持戒律就不能恒順衆生。所以“恒順衆生”指的是什麼呢?就是大定力,大智慧,這叫恒順衆生。不是衆生吃肉你就給衆生做肉,這叫什麼呢?這叫墮落,這叫隨順墮落,所以這是不應該的。恒順令衆生歡喜,什麼是衆生歡喜?你看表面的歡樂那不叫歡喜,心裏清淨才叫歡喜,衆生心裏淨,那才是真正地恒順衆生。

  (四十)安貧才能樂道

  第二個:佛氏門中求啥得啥,學佛福慧增長,爲什麼有些佛教聖地所在的地區很貧窮?

  這個貧窮看誰看,有的地區的人安貧樂道,雖然看著好像貧窮,但非常有利于修道,因爲現在的興盛,還有貿易,錢物很多了,人的流動範圍大了,但修行的環境被破壞了。所以說真正的東西不在于物質的增長,在于能不能安全如法地修行,這才是真正的求啥得啥。

  (四十一)出世間善才爲真善

  第五個:行善事和慈悲是一樣嗎?

  這個善事有世間善和出世間善,出世間善才爲真善。什麼叫善呢?佛法裏的善,嚴持戒律爲善、無我爲善、究竟爲善,所以說這個善和世間善不一樣。慈悲和善事是不是一樣?不一樣,因爲慈悲它是一種無我的行爲,這才能稱爲慈悲。有時候做善事可能是出于一種情感,情感在起作用,比如說:我看這人很可憐,這個人是我的親屬,或是我的朋友,或是一個小孩等等,他從情感出發。而慈悲沒有這個概念,慈悲它是一種無緣大慈,他沒有“我”字,沒有我。他可以把生命、一切都付出去,也沒有付出的對象,說我給誰,他沒有這個想法;說那個慈悲了,那個誰需要了,沒有,他就是說誰需要給誰,所以這爲慈悲。

  (四十二)綜合問題(共九個小問題)

  下一個問題:怎樣才能生起真正的出離心?

  出離心得嚴持戒律才能生起,多放生才能出離。

  第七個:信佛、學佛、修佛怎樣區別?

  信佛只是一個開始。信,什麼是信?就是嚴持戒律爲信,如果你不嚴持戒律,實際上不算一個真正的信佛人。學佛,按照戒律去做才是學佛,不按戒律,做也不是學佛。修佛,以戒爲基礎,修戒定慧才是修。

  下一個問題:師父,我家有個兒子,叁十多歲,吃喝嫖賭,花了我幾十萬元也不覺悟人生,愁死我了。我給他念《陀羅尼經》也不管用,我想師父給我開示。

  你別把你兒子當成你兒子了,你就當成一個衆生,這樣的話你就能教育過來。我們都帶有情感地來教化自己的親人,有時候反而效果不好。你把別人的孩子也當成自己的親人去教化,你幫助別人的時候,別人反過來就幫助你,這樣…

《放生·護生——上妙下祥法師在秦皇島放生文化交流會上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病苦是修道助緣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