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其对三宝,但有时候很难做到。请教师父慈悲开示,弟子如何依教奉行,又不违背因缘,又不违背戒律,这几个方面如何行持?
就是说在修行中,我们有时候感觉到很多事情不如自己的愿。首先一个就是不能依教奉行,依教奉行就是依法不依人的意思,怎么依法不依人?比如说一个师父告诉你去做事情,你应该毫不犹豫地答应,他说你到北山去。好,我答应到北山……那你马上就去。外面下雨怎么办?下雨也去。因为你必须这么锻炼,你只有锻炼这种直心,你将来在对佛法上,对三宝的恭敬上才会更上一步。
如果你分别外面下雨了,我还去做不做啊?你说不做,也有道理,因为下雨把你浇了,有病了怎么办,是不是?另外,毫无道理地让你冒雨上别的地方去,是不是那个师父在折腾你呀?所以你有很多的想法,这样的话你会失去很多的机会。为什么我们不能直心?就是因为我们没有依教奉行的心,我们不管哪件事情都会讲条件。当我们一讲条件,也就是分别心起来了,所以说与佛法就不相应。本来我们应该见到佛菩萨,因为有了分别心,所以不能见佛菩萨。所以佛法整个的概念,《金刚经》整个讲的,都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叫应无所住?就是依教奉行,不要分别,这才是正确的。
也不要考虑什么得失的问题。比如说行脚乞食的生活,我们也知道出家人行脚乞食的时候,只许乞七家,如果七家不给,就不允许再乞了,就得饿着,宁可饿着也不能违背。而且这七家必须次第乞,不能是跳跃地乞,那不行。说“这家有钱我去,这家没钱我就不去了”,这都是不允许。这都是锻炼我们依教奉行不分别,所以这个很重要。
如果你不分别,本身那个心就是尊重因果。尊重因果,你怎么会违背因果呢?凡是遇到与佛法不相应的时候,因为你有这个心,自然它就会处理。因为你心里已经有了佛法,所以再处理其它问题就不成问题了。戒律也是这样,当和戒律有所冲突的时候,先有依教奉行的心。比如说那个师父告诉你了,说:“你去把那个鸡杀了。”你说:“我不去。”这就不行了。我得去,到那鸡跟前,我把鸡拿下来了我再把它放下,我依教奉行已到位了,鸡我也看到了,但是戒律不允许我杀。所以说最后以戒律为根本,这就可以了,两下都能圆满地解决。
(三十六)有关受戒持戒的问题(共三个小问题)
下一个问题:有关受戒持戒的问题,请问法师,受菩萨戒对修行的重要性?
因为受了菩萨戒,它有个戒体的问题,因为他接受的是菩萨的戒体,他的修行位置直接就入了菩萨位,所以说他的修行就马上和原先不一样了,他的修行就要更上一步。另外菩萨戒(戒体的功用)是尽未来际,不是说今生完了,来生就没有了,而他的戒体来生还存在,生生世世都种下了这个菩萨戒的种子,终归有一天会成熟的。所以佛讲了,受戒和破戒都能成佛,惟独不受戒不能成佛。不受戒只是世间法,不能成佛。受了戒,有的甚至破戒他也能成佛,有的下了地狱,他下去快,他上来也快。终归一天,因为他的种子识不灭,就成佛了。
下一个问题:在家菩萨在戒日、戒月如何受持八关斋戒?
这个八关斋戒必须在僧中受,僧中受也必须是持日中一食的师父给授。这个问题我也不避讳,因为八关斋戒本身这个“斋”就是指日中一食,是出家的戒律,所以必须持日中一食的师父才能给授。这个授戒的师父,沙弥也可以,大僧师父(指比丘)也可以,但是必须日中一食才可以,如果做不到是不能给人授八关斋戒的。
八关斋戒要求得严,比如说戴手表不允许,穿皮衣、带皮带这都不允许,还有一个是不允许用带有香味的牙膏、肥皂,都必须是没有香味的。这里要求很严,所以说八关斋戒一定要如法受持。有的说在佛菩萨前受,那是不得戒的,除非千里之外,一千里之内没有出家师父那可以,有出家师父是不允许的。另外八关斋戒只能是一日一受,有的说七天一受,或受一次,一次受一个月,这是不存在的。因为啥呢?你今天受了,明天到这个时间它自动就失去了。它就是一天一夜,它不能与这个沙弥戒和比丘戒相混淆。它沙弥戒和比丘戒那是长期受持,你这个只能是一天一夜。
下一个问题:在家菩萨应最注意又最容易犯的戒条是哪条呢?
就是妄语啊,妄语这一条。如果你要是不妄语,菩萨戒全能守住;你要妄语了,菩萨戒哪条也守不住。受了菩萨戒,答应挺好,第二天就犯了。如果你不妄语,那这些菩萨戒就没有问题。
(三十七)救命比救困更紧急
第三个:有人说贫困地区的孩子都上不起学,我们不去资助却大行放生动物,这样做慈悲吗?意义何在?要放生的方法不得当,致动物死亡是不是会和动物结怨呢?
这个问题和孩子上学相比,上不上学还涉及不到生命的问题,只是在世间作为上有点缺陷,国家多考虑这个全民教育。当然读书多也是好,读书不多也没有问题。因为我们寺院出家,不认字咱也同意。这个不是紧急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时候留给谁呢?留给社会其他人去解决,佛教徒当前最急于解决的问题就是救护生命。因为灾难太多、太急、太快,现在来不及了,真的是来不及了!你看那地震啊,还有风灾啊等等频繁,这些都是杀生业所造成的。我们不赶紧地慈悲,用这因果来改变它,这样的话我们就会失去了机会,所以说上学不是紧急的问题。
“放生不得当,导致众生死亡”的问题,这个我们有没有责任?是有责任的。但是我们一定尽量去做好,结不结怨在于你的心。如果你故意要害众生,轻视众生,而且该救护的不救护,这样的话就会结怨的。比如说,放生的钱你去支付学生念书了,那样你就和众生结怨了,因为你违犯了因果,是不是?而用来支付孩子上学的钱,也不应该放生。如果你要给放生了,众生还会感谢你哪,但你也会背上这个因果。如果你要是说放生钱你支付孩子了,那这个因果就大了,你该救命不救,孩子就花这个钱,他也会跟着摊这个因果的。所以说钱不可以乱用,救命的钱绝不可做其它用,这个一定要注意。
(三十八)修行不讲条件
下一个问题:定能转境,但没有修行到能够转境的定力时,如果自然环境太差,如太冷,对身体造成很大的损害,比如腿冻了,走路困难,遇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样去修行?
这个问题就在于定力。修行,在什么条件下都应该修行,有的人在这个特别痛苦的环境中也要修行,什么事情都是一种考验,就在于自己。当然了,有时候我们的定力不足,也会造成身体的伤害,但你身体伤害,心不伤害,这是主要的,一定要保证修行。不能完全靠环境的好坏来决定修行,有条件也修,没条件也修。如果有时候说这腿不行了,甚至瘫痪了,瘫痪了不还有俩胳膊吗?是不是?还能修行。俩胳膊没了还有脑袋,是不是?只要活着就能修行。这是一心扑在修行中,这样的话,虽然你没有大定力,这种作为本身就是一种大定力,这种作为本身就能转境。
(三十九)持戒就是恒顺众生
下一个问题:请师父慈悲开示,普贤菩萨十大愿中的“恒顺众生”,佛弟子在现实生活中怎样受持,要遇到家人要我们做鱼、肉吃,应该怎么做才能恒顺众生,令众生欢喜?
这个“恒顺众生”指的什么呢?是菩萨的行为。因为菩萨没有分别心了,他就能恒顺众生;如果有了分别心,他就不能恒顺众生。如果你严持戒律就能恒顺众生,不严持戒律就不能恒顺众生。所以“恒顺众生”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大定力,大智慧,这叫恒顺众生。不是众生吃肉你就给众生做肉,这叫什么呢?这叫堕落,这叫随顺堕落,所以这是不应该的。恒顺令众生欢喜,什么是众生欢喜?你看表面的欢乐那不叫欢喜,心里清净才叫欢喜,众生心里净,那才是真正地恒顺众生。
(四十)安贫才能乐道
第二个:佛氏门中求啥得啥,学佛福慧增长,为什么有些佛教圣地所在的地区很贫穷?
这个贫穷看谁看,有的地区的人安贫乐道,虽然看着好像贫穷,但非常有利于修道,因为现在的兴盛,还有贸易,钱物很多了,人的流动范围大了,但修行的环境被破坏了。所以说真正的东西不在于物质的增长,在于能不能安全如法地修行,这才是真正的求啥得啥。
(四十一)出世间善才为真善
第五个:行善事和慈悲是一样吗?
这个善事有世间善和出世间善,出世间善才为真善。什么叫善呢?佛法里的善,严持戒律为善、无我为善、究竟为善,所以说这个善和世间善不一样。慈悲和善事是不是一样?不一样,因为慈悲它是一种无我的行为,这才能称为慈悲。有时候做善事可能是出于一种情感,情感在起作用,比如说:我看这人很可怜,这个人是我的亲属,或是我的朋友,或是一个小孩等等,他从情感出发。而慈悲没有这个概念,慈悲它是一种无缘大慈,他没有“我”字,没有我。他可以把生命、一切都付出去,也没有付出的对象,说我给谁,他没有这个想法;说那个慈悲了,那个谁需要了,没有,他就是说谁需要给谁,所以这为慈悲。
(四十二)综合问题(共九个小问题)
下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生起真正的出离心?
出离心得严持戒律才能生起,多放生才能出离。
第七个:信佛、学佛、修佛怎样区别?
信佛只是一个开始。信,什么是信?就是严持戒律为信,如果你不严持戒律,实际上不算一个真正的信佛人。学佛,按照戒律去做才是学佛,不按戒律,做也不是学佛。修佛,以戒为基础,修戒定慧才是修。
下一个问题:师父,我家有个儿子,三十多岁,吃喝嫖赌,花了我几十万元也不觉悟人生,愁死我了。我给他念《陀罗尼经》也不管用,我想师父给我开示。
你别把你儿子当成你儿子了,你就当成一个众生,这样的话你就能教育过来。我们都带有情感地来教化自己的亲人,有时候反而效果不好。你把别人的孩子也当成自己的亲人去教化,你帮助别人的时候,别人反过来就帮助你,这样…
《放生·护生——上妙下祥法师在秦皇岛放生文化交流会上的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