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要雇他的抓鈎機(指一種用于掘土的工程車),他是開抓鈎機的。他問我一個問題,說:“我去挖一個水池子,就是養殖池啊,養殖魚類的池子。”我說:“你不應該這麼做。”他說:“師父,你說得不對,我要不去抓,他得雇別人。我抓了掙了錢,可以供養叁寶。”我說:“你這種理論是不正確的,你抓和他抓它不一樣,他抓是他的果報,你抓是你的果報。佛教並不是需要你拿錢來供養,供養本身的目的就是說讓你去舍掉貪心,這才是佛教根本的原則。”他跟我就探討不通,後來跟我一個徒弟又去探討,我徒弟也勸他,說:“你那麼做不對。”他又把他的理論說出來了,最後他誰的也沒聽。
過了不幾天,他就到寺院來了,他說:“師父,我怎麼辦?我頭一天晚上把抓鈎機開到要挖魚池的那家,第二天早晨抓鈎機就讓別人拿走了,頂債去了。”(衆人笑)這個抓鈎機在哪兒呢?就在唐山,離這兒不遠。那個挖魚池的人和拿抓鈎機的人互相欠債,最後他去打官司,抓鈎機也沒拿回來,又搭了可能是二十多萬也沒拿回來。有時候我碰到他,我說:“你還挖不挖水池子了?”他說:“我再也不挖了。”他說:“如果抓鈎機要回來,我一定要給寺院。” (衆人笑)就是說這個殺生它帶來的果報是不可思議的。如果他一念不殺生——他本來就有那種業報,如果他不幫助殺生,這個問題就不會發生了。由于殺生的果報,最後造成這樣。
(九)避免固定地點買衆生
下一個問題:放生能不能總固定在一個市場或一個攤位上買?
這個不能固定一個攤位,也不能固定一個城市,應該把它分散開,各地都要買,避免商販利用這機會。雖然我們知道因果這個問題,但同時也盡量不讓那個賣魚的造業,應該分幾個地方買,另外不要固定。
(十)安全的放生環境靠我們自己創造 變相殺生應避免
下一個問題:秦皇島放生條件很好,河裏不安全,這種情況還能放嗎?
這個問題要看是不是救急的問題,比如說在市場買兩條魚,你不放它就死了,那怎麼辦?那我們也得想法放,它活一分鍾也是活,活兩分鍾也得救。我們救生命就是說盡心盡力,不能說這個衆生過十分鍾它就死掉了,我們就不救了。那我們到醫院,如果醫院不搶救我們,說:“你再過一個小時就死了,那我們不救了行不行?”(衆人笑)那我們的親屬或我們個人肯定誰都不滿意。所以說,我們應該設身處地地想,它只要是能夠活一分鍾,哪怕它活幾秒鍾,甚至它死了,因爲它的神識還沒有離開,我們都應該救護的。
我們僧團行腳的時候,看見那衆生死的,軋死的,我們都進行掩埋和救護。九五年行腳,我走到北京的時候,有可能是兩個老鼠皮吧,已經在馬路上被軋得幹幹的。當時那馬路上沒有多少人,就一個人在那旁邊站著——不遠的地方。我和性空師就用方便鏟把這兩個幹皮撮起來,挖個坑就給埋了,然後我們就坐那兒休息。當休息的時候又來了一個人,他就問我們:“爲什麼要走啊?方便鏟是幹什麼的?”後來旁邊那人就答了:“他們兩個才是真正的出家人。剛才我看到老鼠都死了,那皮都幹巴了他們還給掩埋了,這一看就是真正的出家人。”就是說出家人的本質就是慈悲,不在于衆生死和不死。我們把衆生都看成是自己的父母,死了也是自己的父母,屍體我們應該掩埋了,通過這個不斷地培養我們的慈悲心。另外衆生的屍體如果不能掩埋,其它衆生看了,它也會起煩惱的,起嗔恨心。如果我們掩埋,能夠使我們的心放出一點慈悲來,對所有的衆生都是有好處的。
“這個放生條件很好,河裏不安全。”不安全的情況,上午跟秦皇島佛協秘書長也說了,秘書長也有決心要爭取一個好環境,這是一種菩薩行爲。河裏不安全我們得創造安全,比如說我們從市場買來的魚,買了十條、八條或二十條,如果河裏確實不能放,怎麼辦?那我們不能不救,我們救了以後,弄個盆先擱家裏養。等條件好的時候,裝塑料袋裏,給它氧氣,我們可以到哪個水庫,能放生的地方去放。甚至晚上偷偷去放,這都可以的。
講到這兒想起一個問題,就是說有的人知道放生了以後,他就說:“我以後再也不吃活的了。”意思:我可以吃死的。這種說法非常不安全。死的衆生它也有命根,因爲它這個衆生的屍身也會起煩惱。因爲無論是活的還是死的衆生,我們去傷害,真正的種子要進入我們種子識裏,通過我們的眼睛,我們的思惟,進入我們的種子識,它也是有果報的,特別這些話不能說。
過去有一個城市,一個土地局的局長他老伴信佛,過年的時候大家就給他送禮,在送禮之前局長就說過:“我們家有信佛的,我不吃活的。”後來這個送禮人,有兩條非常大的大魚,新打上來的,就往他家送。到他家走廊裏了,這幾個人就商量,說:“這局長不吃活的,我們拿活的怎麼辦?那給它摔死吧。”後來把魚給摔死拿到屋裏,說:“局長你放心,這是死的,不是活的。我剛才在走廊裏摔死的。”所以這話不能說,說了以後也會帶來副作用,間接地也殺生。所以說放生要語言美,放生要徹底,要堅決,不能含糊,一含糊了就會使衆生産生誤解,也同樣會造成變相殺生,這都是應該注意的問題。
(十一)放生和護生同等重要
下一個問題:放生和護生有什麼區別?現在放生的人多,護生的人少,我們應該如何去權衡?
放生和護生本來是一體的,因爲“放”是一部分,“生”是一部分。“生”就是護生,“放”就是解放。而現在放的人多,護的人少,主要是大家對護生這一塊兒講得少,而且沒有想那麼多。責任並不在于居士們怎麼想,而在于我們出家師父的引導。這在于我們,錯不在于居士,因爲我們出家師父在這方面引導得少,所以說,衆生想得少。今後就由出家師父多引導,這樣護生的人就會很多。這個護生的功德是很殊勝的,和放生的功德是一樣的。放生是今天的行爲,護生是長久的行爲。應該互相彌補,這樣的話就好了。
比如現在我們承包一條河,這河裏不讓打撈,你不讓打撈就是放生。不是說你放衆生到河裏就是放生——你護持這一個地方沒人捕撈,那不就是放嗎?何必在河裏打下來以後,我們再去放呢?這樣就更好。多麼希望政府出一個政策,說:“中國人哪,都得吃素,都不許殺生。”這個國家肯定是非常殊勝的。
(十二)吃素放生應稱贊
下一個紙條:吃素與放生有什麼不同?
吃素和放生一個是主動,一個是被動。吃素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看著是很容易,實際上是不容易的。有的人說:“你看放生我能放一點,但肉我還要吃。”也有這樣的;有的人是:“我能吃素,但是我不喜歡去放生。”這兩個行爲我們都稱贊,能做到哪個,我們就稱贊哪個。能吃素我們稱贊吃素的,能放生我們稱贊放生的。如果兩個都能做到,那我們就應該給予獎勵,是不是?給予獎勵。
(十叁)放生對生活、事業、工作、學習的好處
下一個紙條:放生對我們的生活、事業、工作、學習有什麼好處?
這個放生啊,它一個是使心裏能生起慈悲。什麼是慈悲呢?就是說中醫講的那種正氣。如果我們的生活中有了正氣,有了正念,就會有正行,所以說我們的生活就會愉快,從心裏愉快。我們很多居士進行放生,今天放生了,晚上睡覺你做夢都是非常甜蜜的,非常愉快的,甚至多少天你都會記住這個事情。甚至我們往生的時候,能想到我曾經有過放生行爲。
對我們的生活,因爲我們的生活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不如意是由我們心情所造成的。如果我們放生,心量寬了而且沒有分別了,對衆生又生起了慈悲,那在我們周圍生活的人他同樣也會感受到。而且我們對他們的態度也有所改變了。對衆生都能慈悲,何況對這些人,能不慈悲嗎,是不是?慈悲這個問題吧,有的人偏注重于(畜生道的)衆生,有的偏重于人,這都不應該,應該平等地看待,這就好了。
我再給大家講一個例子。也是九五年行腳的事情,走到那個盤錦東郭鎮那塊兒,晚上下雨,沒有休息的地方,後來看到一個飯店旁邊有一個民房,民房窗臺那塊兒有塊空地,能把包放下歇一會兒,和那個師父就放下了。因爲那個路面全是水,連放包的地方都沒有。這時候旁邊的狗就咬,(編者注:狗咬,方言,指狗叫)後來出來一個老人,問我:“你們是幹什麼的?”我們告訴他:“行腳,從五臺山出來往遼甯走。”他說:“你吃沒吃飯哪?”我們說:“不吃飯,一天一頓飯。”大家談得挺好。
對面那個狗就開始咬,也是他們家的狗,一個勁咬。我們原先的想法,多休息一會兒,一會兒就走。後來這個女主人就出來了,女主人說:“你們趕緊走,你看看,你再呆著,我們這狗的嗓子就喊壞了。”(衆人笑)後來我說:“你對狗這麼慈悲,你怎麼對人不慈悲呢?”她說:“對啊!我怎麼對人不慈悲,對狗怎麼慈悲呢?”她自己就問自己了。講這個例子,就是說她偏倒一方面了,以自己的愛好來決定的慈悲,這都是不正確的。應該是無緣大慈,兩邊都慈悲就完事了。這女的還很善良,我們走了很長一段路,她在後面還叨咕呢:“我怎麼對人不慈悲呢?”(衆人大笑)
放生會給我們帶來正念,在生活中我們就不會埋怨誰:誰對我有利和沒利,誰對我如何如何,親疏遠近等等的計較。他就會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充滿了慈悲。對事業就會專心,他就不會挑挑揀揀。那麼看到衆生的苦,他也考慮到自己的苦,思惟能得到人身不容易,而珍惜生活,珍惜事業。因爲這個慈悲本身它就是智慧的源泉,有了慈悲他就會開智慧,學習、工作他就會和別人不一樣,這個非常好。所以說佛法有無盡的寶藏,放生和念佛一樣。
最近學生都在考大學,很多的已經考完了。頭兩天我也思惟一件事情,過去在蓋縣茅蓬的時候,曾經有一個老師,他在一所小學,上面領導要抽查,抽查要考試。這個老師啊,他母親信佛,他也信佛,這母子倆都是老師。當時也…
《放生·護生——上妙下祥法師在秦皇島放生文化交流會上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