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〇〇四年行腳前的開示

  二〇〇四年行腳前的開示

  ◎妙祥法師講述

  時間:二〇〇四年八月十五

  地點:海城市大悲寺學戒堂

  聽衆:全體僧衆

  與大家講一講行腳前應該知道的一些規矩。我們在每年的八月十五以後都行腳,行二時頭陀。咱們僧團行腳的曆史,是從九五年就開始了,一直都在堅持。通過這麼多年的行腳,取得了一點兒體會。但這個體會還不是很深的,還要繼續行持下去。行腳的功德是很殊勝的,而且意義很深遠。但是人必須得長期的行腳,才能不斷的總結經驗,才能體會它真實的含義。因爲我們出家,就是爲了了脫生死這個大事情,所以說一切都離不開這個大事情。行腳就是了脫生死的一個捷徑。此中的功德,以及這裏需要做的事情,那是很多的。我們應該知道什麼事情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你都得必須親自嘗,才知道行腳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行腳對我們看起來很普通,卻又很實際,腳踏實地地去走。爲什麼說普通,因爲我們也不去攀緣,而且眼不觀耳不聽,身不去感覺,默默地在走,在行持,做各種修行功夫,在動中來修持。在外人看來是普普通通。也就像天下一個傻子在行走,不管外界怎麼看,我們心裏也是這種想法,孤苦伶仃。這種孤苦伶仃不是說我們失去了什麼,我們所謂的失去,只是失去了我們那種攀緣心。通過行腳,才真正地能把我們六根回收,能檢驗出來自己是否在向外攀緣。當攀緣的時候,我們硬把它拉回來,這樣我們才能逐漸地斷掉六根。因爲我們知道生死上主要就是六根在起作用,如果六根斷了。生死根也就斷了。輪回就是六根在起作用,所以說我們就在六根門頭上下功夫。

  行腳的功德很殊勝,爲什麼呢?因爲人在行腳中用心不同。世間旅遊的,到處攀緣,到處看。而我們不看,內在的功德,隨著我們六根收回,它就升起了,能升到什麼程度,就看我們功夫做到什麼程度。我們只要有虔誠心,十方如來都會加持我們,使我們很快地得到它的功德。

  什麼是它的功德?那就是說我們沒有開悟,令其開悟;開悟了,令其究竟,這就是它的功德。我們知道,行腳從佛開始,一直是不斷地行持這個法門。過去的出家人都是行腳、乞食生活。雖然我們現在的條件和過去不一樣了,有所改變,但成佛的標准沒有變。不會說末法時期,成佛的標准應該有所改變,有所降低,不會的,永遠不會。只是一個標准,沒有第二個標准。雖然環境不同,我們的修持還是應該按照佛製去做,這才能成就。

  另外還有一種功德,就是能度無量無邊的衆生。有情的和無情的都能度;能見到我們的;與我們能說上話的;當你乞食的時候,看到你的;布施你飯和不布施你飯的;稱贊你的、或批評你的、或誹謗你的,最後都會成佛的。通過我們的行走,同時聞到我們名的,他也會成佛的。所以它的功德是難思難議,難說難盡的,十方如來都會護持和贊歎。

  我們通過行腳,可以真正地悟到法的實相,無我就是法的實相。我們生活在娑婆世界,是很痛苦的。而煩惱不斷地增加,就是因爲有我。我們的我執和法執特別堅固,我們必須通過行腳才能把它破除,必須借助這個力量。現在爲什麼修行人多,開悟人少,就因爲他沒有做這種功夫,很難迅速地開悟和成就。所以說行腳是我們出家人必須行的,必須修行的一個過程,也是行菩薩道。你想成菩薩,想成佛,必須得經過這一關。因爲佛的戒律已經規定了:八月十五到十月十五,正月十五到叁月十五,是行二時頭陀行,這是菩薩戒規定的。這也是菩薩行爲,也是入佛位。所以你想入佛位,想成就菩薩,你必須這麼做。你不做,可以說你不是一個真正的菩薩。所以說這是我們的看家本領,也是我們的本分。我們今天能有這個因緣,大家能夠繼續行腳,這是可喜的一件事情。

  另外我們行腳不是非常圓滿,而是正在初學。我們應該通過我們的學習和我們的體會,將來把這些經驗都能夠讓所有的衆生,讓所有的出家人去檢查,讓他們去鑒定,讓他們隨喜和贊歎,讓他們去評論,讓所有的人將來都能把這個法門,佛的這個戒律行持下去,這就是我們的心願。

  所以說在修行中,這個是一個很殊勝的方式,關鍵就在于我們的用心。這裏有很多的方法值得討論。我們今天晚上因爲時間的關系,不可能討論過多,簡單地說一下。這裏面有很多已經行腳多次了,有一定體會。但終歸還是時間短,沒有長時間地行持,所以說他的體會,他的深度還是有一定限度的,但畢竟是一個可喜的開始。我們知道,行腳要有一個度衆生的心,是度己的同時度衆生,要給佛教增光,要行出出家人的本分來。所以說要有決心,不管多困難,我都能堅持到底,就是爬我也能爬去,我也能爬回來,得有這決心。不管下雹子、下雨、寒冷,甚至有可能出現其他的事情,我都能挺得住,絕不會爲它所動搖,這是第一個應有的心裏准備。爲了度衆生,同時也度自己,降伏我慢。因爲我們的我慢是很重的,有時候我們很想把它降伏,采取了種種的辦法和努力,甚至看經、拜頭 ,但有時候效果還不行。一到實際中,我們的我慢就起來了,不能迅速地降伏,我們沒有掌握降伏它的路徑和手段,這是我們沒有這種經驗。所以說通過行腳,可以掌握這個經驗,知道我們怎麼樣來接受別人的幫助。

  我們都知道行腳時候去乞食,很多的情況容易要挨罵的。行走的時候人要說你假和尚,你去乞飯,人家說你是騙子,等等。毫不客氣地向你說很多的髒話,甚至比你小,比你弱的,他都會很理直氣壯地向你說,甚至沒把你當成一個人來看。在你的感覺就像指責一個動物似的,甚至指責他的兒女或者兒孫一樣,毫不客氣地在批評你、說你,一點兒理由都沒有。所以說這就是我們成就的機會,這就是我們成就的功德。因爲我們的心往往都是顛倒的,我們只認識到我們所需要的是表揚和稱贊,所以産生了我執和法執。利用我們的五官和感受來取決于真理,所以你永遠達不到真理的位置。當我們接受了這種暴風雨式的漫罵也好,或是批評也好,我們深深地知道,這是他們付出了很多,而且是在成就我們。我們能歡喜地接受了以後,經過一番鬥爭,把它融化,吸收,再吸收,反複地吸收,最後生起了清淨,這才是我們的目的。

  所以說我們到這時候才知道,真正的寶貝在這裏。因爲它把我們所有的慢心一下給抛掉了,給我們解剖開,幫我們去掉,用強硬的手段把我們那些汙垢給清除了。要沒有這種強硬的手段,你心裏那種汙垢是清除不掉的,表揚和稱贊是做不到的。我們當知道自己有修行有功德的時候,同時也增長了慢心。出外,這種毫不客氣的,連你想的余地也沒有,只有一個辦法,默默地忍受,和歡喜地忍受,就是不斷地吸收再吸收,這才能把我們的慢心一下降伏,這裏的滋味是很好受的。但是呢,剛開始也要臉紅,忍受不了。你說我是挺大個人,連小孩兒都可以罵我,甚至可以吐我,甚至狗都可以咬我。而且這種人,可能一個要飯的人都可以說我兩句,天下這麼不平。我們才知通過這個得到了功德,我們認識了我們的法身,也認識了成就我們的道路,它的功德是殊勝的。

  這裏我們還要注意很多的事情,我們的心裏准備也是很重要。首先要有一個心裏挨罵的准備,第二個要吃苦的准備。因爲在這條路上要行走,不坐車,而且每天必須完成規定行走的裏程。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必須用這種條件來要求我們,控製我們的懶散和放逸,不是著相,是一種需要。因爲我們的心是懶散的,我們的放逸心隨著我們的疲勞不斷地生起,而不斷的出現,不斷地在左右我們。所以說我們不能隨順它,而要與它去爭奪,産生定力。不管什麼條件,我們都要努力往前走,不能回頭,不能放松,這就是我們的人生。只能往前走,不能後退,要有個勇往直前,置于死地而後生的決心,也是很殊勝的。我們通過它,知道了我們的定力在哪兒,也知道將來的修行的功夫應該怎麼樣去用心。通過它的鍛煉,我們的用心也很容易成功,要沒有這種鍛煉,我們的心雖然知道這道理,但是用不到位。因爲你的定力沒有往這方面使勁,剛修一點兒定力,它就跑岔道上去了。因爲他沒有這種體會,敢于接受的能力。我們的體會都是隨著我們的想法,和我們的修行方式所産生的規律而走。這個規律,沒有這種體會,它不會破除的,只有通過這種修行以後,才能破除我們那種執著,我們才知道這功夫應該怎麼用,所以說一個要有挨罵的心。

  第叁點,因爲集體出去,我們要有一個同甘共苦的這種心。首先我們大家一起出去了,我們有一個什麼心?就是說,有一口飯,我與大家一起吃,有一口水,與大家一起喝,如果這一口水只能一個人喝,我只能把這個水讓給別人。如果一塊木頭,落在水裏,能救人,同時兩人落水,我們這個木頭只能讓給別人。以自己的犧牲來成全別人,來幫助別人,這是我們修行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我們在集體中必須同甘共苦,而且把自己所有的利益和功德都要回向給對方,回向給法界衆生。要互相幫助,互相體諒,互相關心,這是很重要的一點。不能說我出去了,這回自由了,我才不理你了,你累了我也不管,你包散了我也不管,你病了我也不管。咱們不允許這樣,只要這裏有一個病人,我們大家都要幫助,如果他走不動,我們大家擡他。所以說我們修行中不舍一人,只有從我們這裏開始,道友之間不舍一人,才逐漸地會形成不舍一衆生,如果你在這裏都舍掉了,你不會與衆生同甘共苦,你也不會把你的利益舍給衆生,雖然嘴說,心不行。所以從我們眼前做起,這就是我們很好的機會。

  再一個准備,我們行菩薩道,不但要度人,還要度畜生。我們見到所有的衆生要給它進行叁皈,給它們講五戒,對死的衆生進行掩埋。我們知道,對活的衆生我們進行幫助,因爲它是一條生命,過去是我們前生父母,也是未來諸佛,我們應該幫助。爲什麼對死的衆生要進行掩埋呢?因爲所有的衆生形…

《二〇〇四年行腳前的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