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那份明白和了解是自然地顯現出來的。我們爲何要如實知?要讓它自然顯現,要看透它的真相,不再被它迷惑,把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如何讓它真正地顯現?方便禅思,內寂其心,這樣如實知就顯現出來了。如實觀照爲什麼用“看”的方法?一切奧妙就在這裏:只有“看”,才能真正達到如實知,如實知才能顯現,達到如實知就一定會發現“必歸于滅”!你要“如實知”,就要讓它自然顯現。你用意,用作意,用種種有爲法,反而看不到。爲什麼?因爲你在作意中,在顛倒中。只有內寂其心,只有一個“看”字,這個如實知才能自然顯現,所有的奧妙就在這裏!因此,必須嚴格遵守六個原則,使你的意識不起作用(指的是意識的分別作用,而不是意識的功能)。一切的心法,一切修行的奧妙就在這幾句話:“方便禅思,內寂其心,如是,如實知顯現”。這就是師父的如實觀照中一個“看”字的奧妙!這“如實顯現”四個字,也是師父一生學法最重要的地方!如果不是這樣,就會落入有爲的造作、有爲的修行裏,那都是在實有感、自性見裏面,要解脫就非常非常困難!這裏的“如實顯現”四個字,涵蓋著法性的奧妙,是法爾如是的法性的功能,不是人爲造作的功能,要明白啊!那麼,我們怎樣發覺六根以及六根觸緣所起的受、貪等諸法是無常、有爲、生滅的呢?怎麼會顯現出來的?就在寂靜的當下,你“看著它”,它就自然顯現。自然的體現中,你就知道它是無常,它是有爲,它是生滅的,不要再起一個念頭的。如果起念就不是了,看不到了,而是讓它如實知自然顯現,最奧妙就在這裏!修行能把握到法要,抓住重點,才能很快地真正受用。這個“如實知顯現”很重要,你們要在這裏下功夫!這是師父叁十年最深的受用處,拿出來跟大家分享,大家要體會,很奧妙!這裏非常非常重要!也是最重要的心法所在!體會到了,修行就會很輕松,而且很快!不待時,離熾然!這不是修來的,是法爾如是,法性本來就是這樣的,所以,當下契入法性,當下就解脫,才能照見五蘊皆空!不然,你要解脫是不可能的。這個“看”字,是從法性下手,直接契入法性空寂,就不再受迷惑了。你不用對治,自然顯現法爾如是,還其本來面目。法是普遍地存在,是必然如此的。明白的人隨手拈來都是;不明白,隔著一層膜,生生世世都不能了。所以,當你們真的依法奉行,體會到這個法性空寂時,看到法性自爾時,你要貪、染、住都辦不到!這個就是法性如此。是不是你境界很高?不是。那是法爾如是哦!法性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哦!即使師父今天有所體會,也沒有什麼了不起,這是法性本來的功能,是法性法爾,本來就是這樣子的!你們要體會這一點很重要!明白了,只是隨順法性而已!它本來就是這樣子的,所以,見法其實不難!只要見了法以後,再加功用行,就一定會證初果。
師父的如實觀照是基于實相的立場來談的。在指導禅修時的主題就是觀察“受、想、
覺”的起、住、滅。一切法是緣起的,“念念不住”,“ 受受非實”,“ 即生即滅”,一切法無自性,如幻非實,這就是要得的法——緣起正見。這地方就是下手處、入處,明白了,才能談到進一步不受它束縛,就叫本來,叫解脫。
關于“受”的如實知: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時時刻刻不停地在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相接觸,而産生了六識,俱生受、想、行,這就是我們身心活動的變化,它是起起落落,千變萬化的。由于觸的因緣而産生苦、樂、不苦不樂受,也必然由于“觸”緣的消失而“受”滅,這是緣起的必然法則――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這是真相。但是,更重要的是:當因緣滅,受也跟著滅時,這個滅的當下就是“止、息、清涼、永沒”!這個就是真相,就是法爾如是的本來寂滅性。我們衆生看到的,最多了不起就是能看到苦、樂二受,很少人看到那個“滅”。好比,衆生看到虛空,看到的是飛鳥、飛機、下雨、狂風大作、雲彩變化、閃電等種種的相,這些相是隨因緣而有,隨因緣而滅,它是刹那變化的,它是必歸于滅的。既然是必歸于滅,它的寂滅性,你們有沒有看到?虛空的虛空性你們有沒有看到?所以,衆生看到的是生生滅滅的幻想,而聖者看到的就是它的滅相;現象是生生滅滅的,而滅相是不生不滅的。生生滅滅是我們常看到的現象,從現象中體會它的不生不滅。
“因緣起苦樂,因緣滅、苦樂就滅”。下面爲什麼連接的是“止、沒、清涼”?這個消滅的現象是“止、息、清涼、息、沒”,我們有沒有發覺這幾句話的過程和最後的歸宿?要好好用心體會!我現在問各位:“有苦受否”?“沒有”!“有樂受否”?“沒有”!那麼,當下是什麼?體會這個當下的,明白了,不離開這裏難不難?即使我今天觸到一個緣,起了苦、樂二受,它還是要滅,也是要回到這裏!注意聽!明白這個,你站的角度就不會顛倒了!任它風起雲湧,是苦是樂,它還是“必歸于滅”,“ 滅”的當下就是本自空寂,就是不動不搖。知道那個感受、情緒、想念是來來去去的,非實的,你就能如如不動,因爲了解真相――就是這個“滅”字。衆生執著在那個生滅相,而聖者體會的就是這個滅相。如果大家聽得懂,生活中當下每個身心都能體證,每一個刹那都能跟法相應,清淨不染,那麼,我們就真的要辦禅修了。禅修的目的,透過很多過程和體驗也是要體會這個而已。楞嚴經講:來來去去的是客人。客人不可能永遠住在這裏,他總是來來去去。我們看到的現象界,外在的虛空中的浮雲、飛機、飛鳥……就象客人一樣來來去去的。如果你是這個旅店的主人,你一定都是在櫃臺的,你不會一天到晚來來去去的,只有客人是來來去去的。觸境生情,觸境起受,就象客人來來去去,隨著來來去去的客人而走的,它息息“必歸于滅”,“ 必歸于滅”的當下就是不來不去的主人。但是這個“主人”,不要把它當作有一個“我”,注意聽!不是這個意思,是講法爾如是的本來寂滅性。對其它的心理狀態,如喜、憂、舍等,也要明白清楚、如實知。
舍受也是有因緣條件的:“舍受因緣生舍受,滅,止、清涼、息、沒”,這個就是必歸于滅的必然性,而在“滅”的當下悟入本自寂滅的法性!我在這裏挑得更明,講得更細,大家一定要好好體會!把這個問題當作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這個地方是要相當用心的,不止要用心,還要用生命去體證:在事事物物中,時時刻刻的接觸中,從身心動態去發覺,有沒有與正見相應?是不是真的緣起無自性?是不是真的念念不住、受受不住?是不是即生即滅?是不是不生不滅本自空寂?能不能做到心中不動不搖、如如不動?點點滴滴要用心哪!
我們現在很多人,學了一點緣起法,學了一點空義,以爲“我”是不可得的,“我”本來沒有,還要修什麼?快樂就好,生活過得去,卡拉OK快快樂樂過日子。這樣叫修行嗎?那個我執能斷嗎?那個習性能斷嗎?他以爲“我”沒有了,所以也不用修行了,而不知道那個俱生我執(思惑)深細到什麼程度!你不理它就沒事了嗎?你以爲知道沒有“我”就沒事了嗎?潛在的那種執著如膠似漆,談何容易把它去掉!我看到那些人,我真的心裏很痛!喚不醒,自以爲是,耽誤了。我個人覺得自己很慚愧,用功不夠,用心不夠,內心很恐懼,微細處,越細膩、越微細的地方,你越發覺,你才知道不容易啊!破我執,談起來很容易,實行起來很難。要破這個俱生我執,唯有在實踐中才能破除。實踐六度就是在破除俱生我執的部分,布施就是利他,利他才能舍我。衆生總是希望占有,實有感的占有,你的我執怎麼破?!破我執,唯有從利他中,你那個“我”才能淡掉!慈悲是破我執最好的藥方啊!真的要破我執,必須去“舍”!從利他中超越那個我執、我慢!
建立緣起正見的思維模式:我們不管發生什麼事,任何一法的産生,我們直接的反應是什麼:“誰在做,某某人在做,誰誰誰怎麼樣? 是誰造作的”?我們很少有因緣的觀念哦!很少有緣起的正見。如果有緣起正見的人,他不會說:“那是某某誰做的”,而是說“它是什麼因緣而發生的”。我們要反省、反思、比如說,你家裏的親人做了某一件事情、不好的事情,你就會質問他、責備他,馬上就相對。我們看到一件事情不順眼就會去遺責,在我們的觀念裏面,就是實有一個你在造作:“你爲什麼這樣?你爲什麼那樣”?其實在這時候,就有一個相對你而存在的實有的“我”了。如果你在責備那個對象時:“你怎麼樣,你怎麼樣”時,是不是在講:“我就是這樣”!一樣的意思哦,要明白!但是一個有緣起正見的人,他會問:“什麼因緣使你這樣做?什麼因緣而造成這一件事情”?你看看,有緣起正見的思維模式與我們有我見深重的思維模式是完全不一樣的哦!這個地方關系到我們平常起心動念直覺的反射作用,因爲我們潛在很深的觀念裏面,總是在實有感裏面,總是在我執,我見裏面。我們今天如果緣起的正見沒有建立得很透徹、很明白,只要還有那麼一點我執的影子還在,你的思維模式和應用出來的地方,一定是不離開這種實有的直覺的感覺!這跟我們的生活真的是息息相關。我們在生活中,離不開人事的接觸和外緣的接觸,當你跟人接觸時,言談之中,你的反應,你的言語之間,是不是有這樣的傾向?這個地方很重要!我們要修行,要悟道,如果不是在這裏發覺這個問題,你是沒有辦法解脫的!也就是說,你每天在犯,每天在我見執著的慣性中,你不知道。那不知道就沒有辦法發覺哦!要悟道,就要在這個地方看清楚。一般來講,我們起心動念,我們不知道;我們直接的反射、反應,我們不知道;我們已經落入那個自性見的慣性中,我們還不知道。緣起的正見真的建立得很清楚的人,那麼,你就會善于觀察:每一法、每一件事情,當它産生的時候,你反射出來的反…
《體方法師《雜阿含》講座精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