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體方法師《雜阿含》講座精選▪P6

  ..續本文上一頁,得叁昧的人就能解脫。所以,上座禅不只是打坐,包括行住坐臥都能修空叁昧禅。

  根、塵相“觸”産生“識”;識滅去,留下影像在心中,産生受、想、行;由受産生愛、取、有,造業感輪回。 一切眼一切時滅無余,猶有眼“觸”因緣生“受”嗎?“根”先“觸”塵,才産生後面的相續。如果這個根滅了(眼等六根即生即滅),第一個條件沒有了,那還會不會去觸?沒有觸,就不會産生識,也就不會有苦樂二受了。這就是緣起法,因緣而起的苦樂,也隨因緣的消滅而苦、樂受滅,故而其中沒有作者,沒有獨存不變的“我”。這個問法者聽到這樣的緣起法,當下就能得法、知法、入法。真的,“緣起”這兩個字,你真的能明白,你只要稍微回到身心中來,稍微觀察一下,真的是見法不難哪!我們在自己的身心上實驗看看,其實是很容易的!我們沒有一時半刻不根、塵觸的。問題是我們不了解它的條件的必然性:前面的因只要不存在,後面的果是絕對不存在的。但是,我們總是覺得永恒的,是一直相續不停的。我們的根塵觸産生的受,這個中間如果我們沒有正見,跟無明相應,這種觸是一定會起“愛、取、有”的!也就是說,衆生由于沒有正見,沒有學法,沒有得法,所以,平常的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在愛、取、有的無明相觸中!如果我們真的明白緣起法,時刻跟明相應,根塵觸産生的絕對不是愛取有!因生,果所以生;因滅了,果就滅。任何一環,只要任何一個地方你能明白它,你就不會相續了。你們自己可以試試看:你觸到一些境,如果你在實有感,在自性見中,那你一定會染著;如果你明白法確實是無自性的,確實是無常,你那個染著執取的心自然就不起了,你自己去體會一下,尤其是“受”的部分。只要你真的看清楚它的即生即滅,知道它的不可能永恒存在,知道它的無實性,其實要解決問題就是那麼簡單而已!這裏沒有一點點神秘,是非常如實的:就是身心的當下能驗證的相狀!這個地方是用功觀照的下手處,很重要! 

  起貪欲、瞋恨、染著與不起的差別在哪裏?它的心理的相狀是怎樣的?這個也要發覺,要時刻清楚如實知!我們會起貪欲的原因:在這個根塵觸以後,放逸它,隨它燃燒去(熾然),不管它。但是,你只要在根塵觸的當下,能觀察它的起心動念 ,能攝受它,能看明白欲貪的真相——生而即滅的非實幻相,那麼,你確實可以不隨境而轉的,護持每一個當下如實的清淨自在!再進一步;我再強調一次:我們隨境而轉是因爲在“受”上隨境轉,注意聽!能當下明白,在“受”上看清楚它,你也可以不隨它轉。當然,這個都不離六根門頭的用功和觀察!我們不管眼見色、耳聞聲,總是覺得那個色和聲它是實有的,那個感覺就是“受”(根塵觸、俱生受想行),而不知道生起的當下即滅!聲音,你聽到美妙,但是當下就消失了。但是,我們對那個起滅的非實之物産生了實有感的執取。這位國王不是一個大智慧的人,都明白琴聲是緣起(琴弦所彈奏)如幻虛僞的不實之物,我要它幹什麼!而人們偏偏在這虛幻的當下起了耽緬、染著,真是糊塗得可以啊!因爲我們沒有觀察,不了解真相,所以,我們總是以爲它是永恒的相續,執著也才在這裏而起的。我們如果能當下馬上觀察,馬上反觀:哪一個心念、哪一個感受是住而不滅的?一切的受、想、貪欲、瞋恨都是即生即滅噢!如果我們看到那個滅相――法性空寂,你怎麼會不安住呢?徹底解決的方法:是徹底的觀察,徹底了解它的真相——知道它的緣起的虛幻性,知道它的即生即滅、非實如幻,你就不會被它所迷惑了!

  我們一般人會很累,因爲我們心靈能量耗得太大,煩惱太多,所以,我們很累。尤其是現代人,幾乎每一個人都長期疲勞,平常體能消耗太多。真正的大消耗是心靈的消耗――憂悲苦惱,那個消耗最大!難得有一點休息時間,馬上就昏沈,馬上就想睡覺,所以,要保持那種系念是很難的。佛的聖弟子們,白天除了托缽以外的時間,時時刻刻都在空叁昧的修行中:經行、禅坐、經行、禅坐……有問題問一問,沒有問題就攝心防護,晚上中夜短短的時間睡眠,其余時間還是經行、禅坐。這樣長期以來,這個身心非常的清明安住。所以說,我們要真正體會這個法的內涵,看清它的真相,如果不是這樣子,你說我們在煩惱中、很疲勞中,怎樣去觀察它?我們不懂調身,也不懂調心,身心俱疲,所以,不是掉舉就是昏沈,你說,我們如何能夠成觀?如何能見法?就不容易!因此,用功要善于調身、調心,飲食也要知量,尤其是睡眠也要善于用功,身心要相當用心地調到恰到好處,禅修時我都會教。

  不管是禅坐也好,觀察也好,觀察的重點就是:“覺諸受起,覺諸受住,覺諸受滅;覺諸想起,覺諸想住,覺諸想滅;覺諸覺起,覺諸覺住,覺諸覺滅。正念而住,不令散亂”。在一心安住觀察的時候,就是清清楚楚地如實知“受想覺”的起、住、滅的過程。所以說, “觀”並不是在那邊觀察,不要讓它心動,在那邊安住,一念不起,不是這樣子。注意聽!我們的心是散亂的,是活動的,它一定會有作用的,我們還沒有進入叁昧以前,一定會有作用,不離受想覺,一定會有這樣的作用。但是,這個要看清楚,要明白它。這個不看清楚,不明白它,你就不可能解脫!還有在“看”的過程中,慢慢這個問題也能解決,也會進入定—叁昧的相應,過程都有。我們在觀察受、想、覺時,看到它即起即滅。滅了,明白那個滅時,爲什麼是“止、息、沒、清涼”?注意聽!這個就是要你們用心的地方,要體會的地方!爲什麼叫“見滅得道”?要在哪裏見滅?注意聽!要注意啊!爲什麼叫寂滅涅槃?叫清淨安穩?注意聽!這個就是要讓你們體會之處哦!這個是奧妙的地方!這個地方回去要注意,要下功夫!緣起的定義是“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但是,重點是:爲什麼這個滅後面是“息、沒、寂靜、清涼、真實”?有人來問師父爲什麼?我回答說,這個地方其實解釋來很平凡,但是,最好不用解釋的方法,這個就當作你去體會的地方,就象參禅一樣,有一個重點,有一個入處,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去思考和體驗。在這裏,佛陀談出來的是結論,也是如實相,也就是真理實相,但是,我們平常人爲什麼體會不到?也就是因爲這樣,所以才是我們的下手處,是我們用功的地方,是我們要去體會的地方,我們真的要明白的就是這一點而已,如果你在修學用功過程裏面,能把這個問題解決了,明白了,真正明白了,那你就是真正大受用的地方!這個滅,緊接著就是“寂滅、清涼、真實”,那就跟涅槃是一樣了。所以,這個地方不是一件用語言來表示,你就能明白的,是要你去體會而明白的!所以,我常常講:如果我用語言來告訴你一個答案,你得到的只是名言文字上的答案而已,還是觀念上的了解而已。但是,如果你用生命去體證,當你體會到時,它不是一個語言文字能明白和了解,而是生命的體證、認知!我常講,“知道了,明白了,了解了”,那個有兩個層次:一是知識名言的了解;另一個是生命真實的體證。我們不要停留在文字、語言、知識層面的這個了解,我們一定要用生命去體證:那個如實知,冷暖自知的那個真實明白時,生命才能産生真正的受用!你們要知道自己用心、自己去體證有多重要!

  我們每天在無明中,就是從慣性中不停地做一個機械動作而已!每天嘁裏咔啦,就是這樣過日子,不在如實知中,所以,一直相續地跟無明作用。所以,師父教你們要如實觀照,明白每一個當下身心動作的情況:爲什麼起歡喜、瞋恨、貪染?起的相狀是怎樣?住多久?怎樣滅的?還有那個無記傻傻的不苦不樂受也要明白起、住、滅是何相狀?不要迷迷糊糊的,沒有覺知的舍受,與癡相應。在根塵觸中,你都要系念在前,先明白它,先了解它,先發覺它,這個就是如實知,爲了如實知,所以要如實觀照。如實知什麼?“六根接觸六塵生起的可意、不可意、可意不可意”。然後,如實知以後會怎麼樣的現象呢?“此則勝妙,此則俱舍”。爲什麼如實知有這樣的功效?因爲你們還沒有了解,所以有這個功效,你們也沒有發覺,這個地方就是剛剛一再提示的:當此法起,此法滅,那個滅的後面爲什麼是“息、沒、寂滅、清涼、真實”?這個意思是一樣的,注意聽!如果如實知就會有這樣的功效。“譬如力力士彈指頃,俄爾盡滅”。需多久時間?當下,“啪”(彈指),就這樣子,你就明白,就解脫了!這個如實知的奧妙就在這裏,所以,一定要用心啊!

  “見以見爲量,聞以聞爲量”,這個量,就是範圍的意思。我們就是沒有辦法在看時,只是看,而不超過看的範圍;在聽時,只是聽,而不超過聽的範圍。我們會超過範圍,內心起了進一步的執著,失去了正念。其實,我們的眼根尤如照相機,外面的一切物體呈現在視網膜上,就好比照相機鏡頭上的影像,不是實體。而且,顯現在我們眼睛的影像也還是影像而已,就是說,顯現像的那個物體還是緣起如幻的。

  如幻諸行:內六處(六根)是因緣和合法,緣合而生,所以,生無所從來;緣散而滅,所以,滅無所從去,其中沒有實來實去的自性——我。六根在産生作用時叫如幻諸諸行,就是空寂的。所以,雖然有,雖在現象的組合中、變化中,如果你能當下明白的話,這個“有”的當下還是空寂的,注意聽!這個很重要!也就是無自性的緣起。既然是無自性的,就不實來實去,也就是沒有實生實滅。那沒有實生實滅,那是什麼?就是法爾本自空寂!注意聽!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這裏聽得懂的人,當下觀察,當下就受用解脫!這個地方真的明白的人,在生命中稍微體驗一下,很快就超越的!這是如實的,事實就是這樣子!大家在這裏要用心一點,多體會一點。所以這裏講:所謂我,就是在六根緣境生起識、受、想、思(行)來的活動的綜合。世俗谛…

《體方法師《雜阿含》講座精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