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消除煩惱依賴于正確的方法與勤奮的練習

  消除煩惱依賴于正確的方法與勤奮的練習

  

  消除煩惱依賴于正確的方法與勤奮的練習,正確的方法是,此方法是佛陀在《大念住經》中所開示的,所以具有完全正確的理論基礎,勤奮則是修行者個人的努力精神。

  

  

  一、認出煩惱——這是重要的第一步

  1、煩惱包括生氣、憂慮、哀傷、焦慮、憤怒、恐懼、牽挂、仇恨、嫉妒等種種負面情緒;

  2、開始注意你自己的某些情緒,當它們生起,不管因什麼原因,你只注意這些負面情緒本身;

  3、在留意你的負面情緒時,你一定會發現某些情緒對你最具殺傷力,也最困擾你;開始練習,找出這些最讓你痛心的情緒,起初,找到一、二個就可以了,然後專注地觀注它;

  4、若你是一個愛生氣的人,隨著生氣你會大發雷霆,那麼,每當生氣出現的時候,要盡快地發現它,並在心裏快速地告訴自己:生氣、生氣、生氣;如此告訴自己叁次——這是認識煩惱的重要的第一步。

  

  二、看見煩惱的産生,保持不動,觀照它

  1、以生氣爲例,如果生氣出現,你要保持對它注意,專注地發現煩惱,是訓練的第一步;

  2、不要找生氣的原因,例如是因什麼事情,因什麼人惹怒了你,切記不要爲你的這一次生氣找原因。這個訓練是不需要找原因的——這是佛法修行的原則;

  3、每當某種煩惱出現,你要在盡量短的時間內發現,然後緊盯住它。例如生氣剛剛出現,你要快速地意識到生氣的出現,並重複它的名子:生氣、生氣、生氣;這意思是說,你不要把心思放在其他的地方,只需緊盯煩惱本身即可;

  4、開始時,每天訓練叁、五次,每次保持五分鍾就可以了。開始運用這方法時,輕松自然是重要的,只所以如此,是避免給你帶來緊張與壓力,效果依賴于長期的訓練。

  

  叁、象看戲一樣看著煩惱,不要幹預它

  1、煩惱出現時,象看戲一樣,煩惱是演員,而你是觀衆;不要幹預煩惱,你只是觀衆;嘗試讓自己保持觀衆的角色;

  2、你可以試著做一段時間,如果你心思敏銳,你會發現,做個觀衆,其實非常困難。你的心非常不易調服,它總想趕走煩惱,或者不斷地要幹預煩惱,努力保持平等心,只要看著煩惱就可以了;

  3、當面對生氣等,你並沒有保持平等心,你幹預了它,也不要生氣,再次建立你的中道原則——平等心,努力保持它。你剛開始接受這個方法,面對煩惱,沒有人能完全保持不幹預的心態;

  4、功夫在于積累,當你不斷地修習,努力保持不幹預煩惱,隨著時間的推移,你會發現,你自己可以面對煩惱而不幹預它,你會感覺一些輕松!雖有煩惱,但你反而輕松,這就是這個方法的神奇之處;

  

  四、你會發現,煩惱的次數越來越少,煩惱的時間越來越短

  1、如果你發現這個方法很有效,令煩惱的次數與持續的時間都減少,保持修習,但不要過分努力,只要自然地面對煩惱就可以了;

  2、如果你真切地感覺到生氣的次數少了,告訴自己:真的!生氣的次數減少了,每次生氣的時間縮短了!喜悅地告訴你自己。這有助于提高你的興趣與信心;

  3、每天早晨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運用這個方法觀照你的煩惱;例如,你今天要面對一個困擾你的人或事,此刻,當你想起那件事或人,你就困擾不已,那就觀照那個困擾;困擾也是負面的情緒;

  4、如果有良好的效果,要繼續修習,注意你的重要的負面情緒,盡早發現它,並盯著它,只有這樣才能止息這些負面情緒;

  

  五、穩固地推進你的修行,煩惱會隨之而減少

  1、這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是佛陀在2500年前所開示的,我會在後面列出相應的佛經,以便讓你更有信心;但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努力並體會其效果,如果你專注並勤于練習,你會發現煩惱會減少,有些人在幾個小時的時間內就得到很大的利益;

  2、確認這個方法後,要繼續穩固地推進你的修行,不要停下來。每天保持觀照,雖然開始時可能並不習慣,但要穩定地推進你的修行,以期從中得到利益;

  3、修行的環境很重要,選擇那些贊同斷除煩惱是有益處的人,告訴他(她)們,你生氣的時間短了,你生氣的次數少了!如此可以鞏固你的成果,並可促進你的進步。

  4、持續地訓練是重要的,雖然效果在不同的人身上有所不同,但它的有效性是顯而易見的;重點是觀照你的那一二個重重點煩惱,耐心地看著它。

  

  六、開始時不要把它複雜化,越簡單越好

  1、開始運用這個方法時,只要觀照一個煩惱即可,你認爲帶給你最痛苦的情緒是哪些一個,就把這方法用在那裏;不要貪多,多了效果並不好;

  2、你可以自由選擇,例如憤怒、焦慮、恐懼、生氣等,這方法很易操作,但在開始時,力爭只觀照一個煩惱,並訓練自己快速地認出煩惱;

  3、對于煩惱,一定要說出具體的名子,如憤怒、焦慮、恐懼、生氣、困擾、迷惑等,不要籠統地說那些只是煩惱,必須具體。

  4、觀照一個煩惱是快速認出它的好方法,如此反複地觀照,你會越來越熟,每當那個煩惱出現時,你就能快速地認出它。

  

  

  說明:

  1、如果你信仰佛教,就讓它爲你帶來真切的利益,它可以斷除煩惱;不要停留在信仰的階段,良好的信仰可以帶來真切的利益。

  2、這種觀照煩惱的方法,可能與你以往的方法很不相同,如果你困惑並不能明白這其中的原理,不要試圖理解這個原理,對初學者而言,這很困難,重要的是堅持去做。

  3、這方法是依照佛陀在《大念住經》中教導的原理與方法編製而成的,它的神奇之處在于,它是佛陀發現的斷除煩惱的方法,非常有效,而無任何副作用,因它源自佛陀,你可以因此而建立信心。

  4、每一種煩惱都可以成爲你每日練習的最佳素材,應用這法則,你終將會從中受益。

  5、這方法的有效在于你的動機,你要以斷除煩惱爲唯一目的,這是最重要的修行正見;

  6、也許你比較不願意接受這個類似的修習方法,如果你很想斷除自己心中的某些煩惱。現在又沒有更好的方法,不妨先試一下這方法;

  7、你可以這樣說服自己,我不願意與這些煩惱爲伍,沒有人願意生氣、牽挂、擔憂、恐懼、憤怒,這些負面情緒是一股摧毀一切的力量,消除它們對我自己很有益;

  6、開始訓練時,面對許許多多的煩惱,你依然不會在它們剛一出現時就能敏銳地發現它們,這不要緊,你是生手,重要的是堅持不斷。但每次發現與省察不要超過五分鍾的時間。

  

  ●附錄:《大念住經》中關于心念住的經文

  比丘如何就心觀察心呢?

  比丘們!

  當心有貪愛時,比丘清楚了知心有貪愛,當心沒有貪愛時,清楚了知心沒有貪愛;

  當心有嗔恨時,清楚了知心有嗔恨,當心沒有嗔恨時,清楚了知心沒有嗔恨;

  當心有愚癡時,清楚了知心有愚癡,當心沒有愚癡時,清楚了知心沒有愚癡;

  當心收攝時,清楚了知心收攝,當心渙散時,清楚了知心渙散;

  當心廣大時,清楚了知心廣大,當心不廣大時,清楚了知心不廣大;

  當心有上時,清楚了知心有上,當心無上時,清楚了知心無上;

  當心專注時,清楚了知心專注,當心不專注時,清楚了知心不專注;

  當心解脫時,清楚了知心解脫,當心未解脫時,清楚了知心未解脫。

  于是他就內在的心觀察心,就外在的心觀察心,同時就內在、外在的心觀察心。因此,他觀察心中不斷生起的現象,他觀察心中不斷滅去的現象,他同時觀察心中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于是他清楚覺知:「這是心!」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覺照的境界,超越執著,不再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們!這就是比丘如何就心觀察心。

  當我們拜讀佛教的基本經典《阿含經》,不論是長部、中部或相應部,可以清楚地看到,佛陀在2500年前的教導非常簡明而直接。他的教導沒有高深的理論推理,而是直指修行者的身心。這些修行方法簡潔明了,即使不識字的人也能通過他人對修行方法的解釋而直接進入實際修習,從中獲益。

  讓我們以《長部.大念住經》爲例,佛陀在教導受念住時說:“比丘如何就感受觀察感受呢?比丘在經曆快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曆快樂的感受。」在經曆痛苦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曆痛苦的感受。」在經曆不苦不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經曆不苦不樂的感受。」在他執著于快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執著于快樂的感受。」沒有執著于快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沒有執著于快樂的感受。」在執著于痛苦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正執著于痛苦的感受。」沒有執著于痛苦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沒有執著于痛苦的感受。」當執著于不苦不樂的感受時,他清楚了知:「我執著于不苦不樂的感受。」

  于是他就內部的感受觀察感受,就外部的感受觀察感受,同時于內部、外部就感受觀察感受。因此,他觀察感受當中不斷生起的現象,他觀察感受當中不斷滅去的現象,他同時觀察感受當中不斷生起、滅去的現象。于是他清楚覺知:「這是感受!」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覺照的境界,超越執著,不再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們!這就是比丘如何就感受觀察感受。”

  以上是佛陀在《大念住經》中所講述的修習受念住的全部經文。可以看到,其中的話言平實而具有操作性,修行者在理解時也不會發生歧義。如果照此修習,也沒有太大的難度。例如,當你感覺快樂時,你清楚地知道這是快樂的感受,做到這一點並不是很困難的事。如果修行者略有正念,就可以覺知到他當下正在經曆的感受。

  如果進入實修,佛法就是如此簡潔明了。我們每天要經曆多少快樂與不快樂呢?如果在經曆這些情緒時,即時生起觀照,當下就是很實在的修行。我們不用閱讀全部浩翰的叁藏經典,也不用去寺院尋找佛法,更…

《消除煩惱依賴于正確的方法與勤奮的練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