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之道 四聖谛與緣起與大乘不共慧▪P12

  ..續本文上一頁必取消。因爲業從惑起,斷除了惑,生死就解脫了。惑,就是煩惱,是內心種種不正當、不清淨的分子。煩惱的根本是「我見」。作善作惡,一般人都是爲我而作:爲我的生活、財富、健康;爲我的名位、權力;爲我的國家、民族:一切都以我爲中心。所以不但作惡事,是由煩惱所引起;即使做善事,也還是離不了煩惱。從煩惱而來的善事業,由于有「我見」在作祟,不是偏執自己的意見,就是偏重自己的利益,或爲了競爭有意無意的破壞他人,結果就可能變質而成爲惡了。處處從我出發,不能說沒有一些好的,但是與煩惱雜染相應,有時會演變得害盡世人,如西方神教徒的宗教戰爭。在身心的動作時,一切都爲了我,都拉來附屬于我,最好都聽我的意見,受我的支配──這就是「我見」的表現。我的意義是「主宰」:一切由我作主,一切由我支配。我,便是生死的根源,罪惡的根源。我見,像一種凝聚的力量,使一切人、事、社會、國家,通過我見,而構成關系、集合于一。衆生的個體也如此:老了、死了,身心組合破壞了。但由于我(見與愛)的欲求,引發以我見爲本的善惡業力,又感得一新的身心組合。生死死生,一直延續下去。假使沒有我見的集合力,就能解脫生死不斷的現象。阿羅漢和佛的善行,並不會成爲招感生死的業力。因爲聖者已破除我見,通達無我,了脫生死。一般人,都有自我永恒的要求,好像自己是不會死的,就算死到臨頭,也還要求未來的存在(後有愛),所以死了就依善惡業力去感果。總之,死生由業,業由煩惱,煩惱的根本是我見,我見不破,生死問題永遠不能解決。

  ﹝涅槃的意義﹞

  中國佛教徒,都說學佛是爲了了生死。真能了生死,就是得到涅槃。涅槃,是印度話,含有否定、消散之義。古譯作「滅度」,即意味著某些東西消散了,消除了,又超越了。此外還有:自由,安樂之義。唐玄奘譯爲圓寂:圓是圓滿,應有的一切功德都具足了;寂是泯寂,一切不良的成分都消散了。這就是平等、自在、安樂的理想境地。

  涅槃,可說是印度文明的共同理想。佛講涅槃,古代婆羅門教及印度教也講涅槃,名詞雖同,內容卻不一樣。依佛法說,他們的涅槃觀,都是不究竟的。最庸俗的,以物欲享受的滿足爲涅槃。如有一外道,在飽食之後,拍拍他的肚子說,這就是涅槃。一般印度宗教的涅槃,如呼吸停止,或心念似乎不起等,自以爲涅槃,其實都不外乎禅定的境界。那末,佛法的涅槃觀,是怎樣的呢?

  ﹝1﹞斷惑則得涅槃:

  要解脫生死,必從斷煩惱,斷煩惱的根本──我見下手。衆生一向在生死中,有生有滅;若了生死而得涅槃,即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涅槃的特性。佛弟子修持定慧,漸斷煩惱,現生便能體驗到不生不滅的境地,叫做得涅槃。到這,我見爲本的煩惱斷盡了,發業的力量也沒有了,也就不再感生死果。斷煩惱的,必有高超的智慧,自覺到我見消除,煩惱不再起,生死永得解脫。很多人都誤會了!以爲死了才叫涅槃。涅槃的境地,是學人現生所能到達的,現生能得大自在,大解脫的。無奈末世的人,很少想現生得涅槃,不是根鈍,就是不肯精進,都把了生死看成死後的事。佛教的本意,是注重現生體驗的,要活著的時候就證得涅槃。

  (2)業盡報息則入涅槃:

  有人以爲:佛說縱經千萬劫,業力仍不失。就誤解:我們的生死,無法了脫。這是不明佛法的因果道理。要知道有了業要感果,但還要有助緣,煩惱就是業力感果的要緣。如滅了煩惱,沒有助緣,業力也就無力生果了。故說:業盡報息,則入涅槃。業盡,不是沒有了,只是過去了,再也起不了作用。所以,了脫生死,不從苦果的改變上去著力,也不從業力的消除上去著力,而是從煩惱的根本──我見下手。如能證無我,煩惱一滅,業種就幹枯了,不會起作用,生死的連索,便從此截斷了。得涅槃時,有此身體的存在,則餓了還是要吃,冷了還是要穿,雖然身體有苦,但不致引起憂愁懊惱等心苦,這叫有余涅槃。到這個身心的組合離散了,不再引生新的自體、新的苦果,叫無余涅槃,「即業盡報息則入涅槃」。

  ﹝涅槃之深究﹞

  (一)蘊苦永息之涅槃:

  惟有甚深的空(無我)慧,才能破除我見。等到此生的報體結束後,不再受生死果,就是入涅槃了。一般人想:入涅槃,到哪裏去呢?證了涅槃,是什麼樣子呢?聖境,無法推測,也不易說明。經中譬喻說:冷氣消除了,冰便溶化爲水而歸于大海。這如入涅槃一樣。這時,如問:冰到那裏去了,現在那塊冰是什麼樣子,那是多余的戲論。既已溶化,就不能再想象爲過去的個體;水入大海,遍一切水中,所以是「無在無不在」。證入涅槃也是如此,不能再以舊有的個體去想象他。到達涅槃,便是融然一味,平等平等。經說:「滅者即是不可量」。涅槃(滅)是無分量的,無數量,無時量,無空量的。平等法性海中,不可分別。

  從前,印度有一外道,能見到某人死了生天,某人生人間,某人墮地獄。但一位阿羅漢入滅了,外道看來看去,不知道在什麼地方。這說明了:入了涅槃,是無所從來,也無所去的,無所在,也無所不在。我們總是把自我個體看爲實在的,聽到消除了自我的涅槃,反而恐怖起來。所以,涅槃無法用與我有關的事物去擬想。入了涅槃,身心都泯寂了。這並非說毀滅了,而是慧證法性,銷解了相對的個體性,與一切平等平等,同一解脫味。

  小乘學人,做到生死解脫,便算了事。苦痛既已消除,再也不起什麼作用了。這是小乘者的涅槃觀。大乘卻有更進一步的內容。大小的涅槃,分二點來說:

  1. 依體證的現 (相)實(性)一味說:

  聲聞者證入法性平等時,離一切相。證見時,不見一切相,惟是一味平等法性。故說:「慧眼于一切法都無所見」。聲聞學者的生死涅槃差別論,性相差別論,是依據古聖者的體驗而推論的。但大乘學人的深悟,在證入一切法性時,雖也不見一切相,但深知性相不相離。由此進修,等到證悟極深時,現見法性離相,而一切如幻的事相,宛然呈現。這種空有無礙的等觀,稱爲中道。故說:「慧眼無所見而無所不見」。依據這種體證的境地,安立教說,所以是性相不二論,生死涅槃無差別論,證到了這,名爲安住「無住涅槃」,能不厭生死,不著涅槃,這是小乘證悟所不能及的。但大小的涅槃,並非完全不同,而是大乘者在叁乘共證的涅槃(法性)中,更進一層,到達法性海的底裏。

  2. 依修持的悲願無盡說:

  小乘者的證入涅槃,所以(暫時)不起作用,除了但證空性,不見中道以外,並且他們在修持時,缺乏了深廣的慈悲心。而菩薩雖圓滿的證入涅槃,但因度生無盡的悲願,成爲不動本際而起妙用的動力,無盡期的救度衆生,這大大就不同于小乘者的見地了。

  佛的涅槃,是無在無不在,是有感必應,不用作意與功力,自然起用。所以,現一切身,說一切法,都是隨衆生的根基及善根力所感而起應化的。因此,如想象圓證涅槃的佛,是一個個的,在這裏那裏的,壽長壽短的,便不知大乘涅槃的真義,不知應化身的真義了。必須放棄小我個體的觀念,才有悟解證入涅槃的可能。入了涅槃,如說永恒,這即是永恒,因爲一切圓滿,不會增多,也不會減少。說福樂,這便是最幸福、安樂了。說自由,這是毫無牽累與罣礙的。所以,有的經中,描寫涅槃爲「常樂我淨」。這裏的我,是自由自在之意,切不可以個體的小我去推想它。可是衆生愚癡、執我,多數害怕涅槃(因爲無我了);也有不滿意涅槃,以爲是消極的。純正而真實的佛法,衆生顛倒,可能會疑謗,真是沒法的事。好在佛有無量善巧方便,爲這種深執我的衆生,又作另一說明。

  (二)身心轉依之涅槃

  轉依即涅槃,表示身心起了轉化,轉化爲超一般的。「依」,有二種(1)心所依止,名爲「染淨依」。依心的雜染,所以有生死;依心的清淨,所以得涅槃。在大乘的唯識學中,特重于這一說明。(2)法性(空性)是所依止,名爲「迷悟依」。法性是究竟的真性,迷了它,幻現爲雜染的生死;如悟了,即顯出法性的清淨德性,就名爲涅槃。從心依或從法性依的轉化中,去表顯涅槃的德用,是大乘有宗的特色。

  (1)以染淨依說轉:染與淨,都以心爲依止。這個所依心,唯識學中名爲阿賴耶識,即心識活動的最細微部分;最深細的阿賴耶識,成爲生死與涅槃的樞紐。由于心中有不淨種子,種子生現行,現行又熏種子,故才能流轉于苦海中。好在心的深處,還有清淨的種子,要求得解脫,就要設法把心中深藏的清淨種子,使它顯現出來。如信叁寶,聽法,誦經,持戒等,即是開始轉化。依佛法作不斷的熏習,漸使雜染的力能減低,清淨的功能增強,發展爲強大的清淨潛力。一向爲雜染所依的雜染心,現在轉化爲清淨法的所依,就叫做轉依(究竟轉依在佛位)。雜染的阿賴耶識是虛妄分別的,而究竟轉依的清淨心,轉識成智,是無分別的。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涅槃,徹證無我,沒有分別,所以從對立矛盾等而來的一切的痛苦,成爲過去。

  (2)以迷悟依說轉:「依」,指法性而說,或名真如。真是非假,如是不二的,這就是一切法空性,事事物物的實相。衆生爲何輪回生死?即因不悟法性,顛倒妄執,造業受苦。一般人覺得,生死流轉中,有個真常本淨的自我,迷的是我,悟了解脫了,也還是這個我。現在說:衆生雖迷了,而常住真性,不變不失。照「楞伽經」說:由于「衆生畏無我」;爲了「攝引計我外道」,所以方便說有如來藏。這對于怖畏空無我,怖畏涅槃的,就容易信受了。中國佛教界,特重這一方面的宏揚。但是,若忽略了佛說如來藏的意趣,就不免類似外道的神我了。其實,如來藏即是法空性的別名。必須通達「無我如來之藏」,才能離煩惱而解脫。

  ﹝結 說﹞

  生死這個大問題,全由我執而來,所以要了生死,必須空去我…

《解脫之道 四聖谛與緣起與大乘不共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如實觀照法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