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見。無我才能不相障礙,達到究竟的涅槃。凡聖的分別,就在執我與無我。
涅槃的見地,如苦痛的消散,無分別,無分量,寂靜,平等,這在大小乘中,都是一樣的,都是從無我觀中,消除個我的對立。涅槃,不是說明的,不是想象的。要覺證他,實現永恒平等與自由,必須從實踐中,透過無我的深慧去得來。
※道 谛※
﹝八正道﹞
涅槃──苦的熄滅,是由修道而證得的。在叁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的實踐法門,就是八正道。釋尊的時代,印度社會風氣走上極端。有的以縱欲的享樂爲人生目的,在物欲的追求中,被無窮的欲望所奴役;有的以禁欲的方式,專修無意義的苦行,自討苦吃。極端的樂行與苦行,都不能使自己的身心正常,對解脫毫無益處,故佛陀開示八正道的中道──離苦、樂二邊,以智化情的生活。約束自己,而不虐待自己;受用維持生存所必需的享受,而不放縱,才能引上解脫的正道。
「雜阿含經」說:「阿難,何等爲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謂八正道,正見乃至正定。」因此,八正道可說爲五乘共法。這看「八正道經」的一段經文,即可明了:「正見者,謂如信作布施,禮沙門道人,供養佛及孝順父母之一切善法,後世得福。正思惟者,謂念道不瞋,守忍辱不相侵。正語者,謂不犯妄語、绮語、惡口、兩舌之口四過。正業者,謂不盜、不殺、不淫。正命者,于飲食、床臥等不貪,離非法。正精進者,謂行精進。正念者,謂念念不妄。正定者,謂守意護意而不令犯也」。
有者說阿含是小乘經,甚至誤解八正道是小乘法,這是不正確的。如大智度論說:「佛說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诃衍(即大乘法),叁藏中亦不說叁十七品獨是小乘法」。又如大乘的「佛說阿彌陀經」說:「是諸衆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可見,八正道實是十方叁世諸佛度化衆生的基本法要。以下,參照經論說明八正道的內容。
﹝一、正見﹞
1.世間正見:就是正確的人生觀,略分四類來說:
(1)見有善有惡:確信有善與不善,並分別善與惡,作爲我們起心作事的准繩、止惡行善的原則。如否定道德及懷疑論等,便是邪見。
(2)正見有業有報:一切衆生的業力依自作自受的法則而從業受果。「因緣成熟時,果報還自受」即指此義。
(3)正見有前生,有後世:今生的千差萬別,不是偶然、無因的,與前生有關;今生所造作的,又會影響後世的果報。定命論、尊佑論皆無法說明衆生之生死相續。唯有佛法的緣起論,叁世的業感論,才能合理的說明使人生起正確的信解。
(4)正見有凡夫,有聖人:由人而成佛的釋迦牟尼佛及其聖弟子們,即是最好的證明。確信有凡聖的差異,並相信只要依佛法奉行,也能達到與聖者一樣的解脫自在,才名爲得正見。
2.出世正見:即對于因果、事理、四谛、叁法印等,從聽聞正法而得正確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爲自己的見地。正見是分別邪正、真妄而舍邪向正的。這是于法抉擇的正見,也就是聞慧。世間的正見,能轉向善道。如對于四谛真理的如實知見,那才是向于解脫正道的。前來所談的「四谛」與「緣起」法門,皆是出世正見的內容。以下列舉叁項來說明:
(1)正見緣起中道
佛對迦旃延說:「世人顛倒,依于二邊,若有若無」。 佛的聖弟子呢?「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者,則不生世間有見。迦旃延!如來離于二邊,說于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世間人見人出生了,就執爲實有而起有見。等到死了,大都執爲實無而起無見。但是,佛弟子依著緣起中道去觀察時,見到世間滅,也就是生死解脫了,不會起有見。因爲,既是可滅的,在生起時就決非實有,實有是不會依緣而滅的。如見到生死世間的集起,就不會起無見。因爲緣起的如幻假有,不是什麼都沒有,而且既是可生的,在滅時也決非實無。了解緣起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就不會覺得一死了事而起無見了。知道緣起的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當生死解脫時,也不會執有實我得解脫的。總之一切惟是緣起的集滅,並沒有實我,實法,所以不起有見,不起無見,也就能依中道的正見而解脫了。
(2)正見四谛
例如苦:這些生死有爲,是無常的,不安穩的,是無我而不自在的;對這種生死事實的苦迫性,能深知深信而必然無疑,就是見「苦谛」。無明煩惱,是生死的真正原因,對惑業的招感性,深知深信而必然無疑,便是見「集谛」。斷了煩惱,不起生死,那種出離的超越性,沒有任何系縛的自在性,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便是見「滅谛」。確信八正道是向涅槃所必由的行徑,而不再疑惑,名爲見「道谛」。對于苦、集、滅、道的如實知見,即是正見四谛。
(3)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
在中道的正見中,有先後的程序。七十七智經說:一切衆生的生死緣起,現在如此,過去未來也如此,都是有此因而後有彼果的(如無明緣行) ,決不離此因而能有彼果的,這是法住智。所以,法住智是對于因果緣起的決定智。這雖是緣起如幻的俗數法,卻是正見得道所必備的知見。(如不能了解緣起的世俗相對性,假名安立性,而只是信解善惡、業報、叁世等,這是世間正見,不名爲智)。經說:依法住智而觀緣起法的從緣而生,依緣而滅,是盡相、壞相、離相、滅相,名爲涅槃智。這是從緣起的無常觀中,觀一切法如電光石火,才生即滅;生無所來,滅無所至,而契入法性寂滅。(也有從空、無相而契入的觀門)。所以,法住智是知生滅、知有爲世俗、知流轉、知因果的必然性;涅槃智是知不生滅、知無爲勝義、知還滅、知因果的空寂性。依俗谛的緣起因果,而後契入第一義谛的寂滅法性,是解脫道中,正觀法的必然曆程。有些人不明白:沒有修得法住智,涅槃智是不會現起的。以爲只要談心說性、或說絕對精神之類的,以爲就是最高的佛法,那真是誤入歧途了!爲什麼呢?就是對于佛法沒有正見。正見,即明慧,是德行的根本,修行的攝導,如行路需要眼目。雖只是堅定不移的見地,但力量極強,如「雜含」說:「假使有世間,正見增上者,雖複百千生,終不墮惡趣」。大乘重視般若,即是此一意義的強化。而菩薩的大慧、深慧,不怕生死而能于生死中教化衆生,也即是這正見──般若的大力!
﹝二、正思惟﹞
又稱正志,是對正見所見的,作更深入的正確思惟。從理智方面說,這是思慧──如理思惟、作深密的思考,達到更深的悟解。從情意方面說,是經思考而立意去實現。思慧不僅是內心的思考,必有立志去實現的行爲,使自己的叁業合理,與正見相應。有正見的,一定成就正信;有正信的,一定有要求實現的意向。所以,從正見而來的正思,是引發了向解脫的真實欲求。因此,古譯正思惟作「正志」或「正欲」。
從無常的正見中,引發正思,就「向于厭」。衆生對自我及世界是戀著的;正思的向于厭,就是看到一切是無常是苦,而對于名利、權勢、恩怨等放得下。這是從深信因果中來的,所以厭于世俗,卻勇于爲善、勇于求真,而不像一般頹廢的灰色人生觀,什麼也懶得做,從無我的正思中,「向于離欲」。于五欲及性欲,能不致染著。如聽到美妙的歌聲,聽來悅耳,但是像秋風過耳,不曾動情,歌聲終了,也不再憶戀。又如手足在空中運動,毫無礙著。從涅槃寂靜的正思中,「向于滅」。心向涅槃而行道,一切以此爲目標。這叁者,表示了內心從世間而向解脫,也就是真正的出離心。正見可說是從聞(或從佛及佛弟子聞,或從經典聞)而來的慧學──聞慧;正思惟是從慎思明辨而來的慧學──思慧。大智度論說:「思惟籌量,發動正見,令得力,是名正思」。可見,正思惟實是「知」與「行」的橋梁,換言之,從知而行的關鍵在于正思惟。
﹝叁、正語﹞
是正直的言語。包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合法的語言文字,還包括如法的愛語、法語。解釋如下:
(1)不妄語:即不虛诳語,例如:見言見,不見言不見。最嚴重的妄語,是未得言得,未證言證。例如:未得初禅,說已得;未證聖果,說已證,此是大妄語。
(2)不兩舌:即不離間語。一個人在社會或團體中,不能以誹謗的態度,在團體中挑撥離間、搬弄是非,引起團體分子的猜忌不和。
(3)不惡口:不說粗暴鄙俗、尖刻惡毒的言語,惱亂他人。
(4)不绮語:不說花言巧語、不說閑言浪語及色情的言語。還有一種人,終日饒舌空談、言不及義,專說些無意義的戲論,這不僅浪費光陰,也浪費生命。以正面的作用而言,應說如法的愛語、法語:
Œ愛語:是依事實隨衆生根性而善言慰問,令人歡喜之語,這是菩薩的四攝法之一。
法語:凡是令衆生止惡行善、離苦得樂乃至解脫生死的一切語言文字。
一個正信的佛教徒,不僅是消極的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更積極的以真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淨語,視事實的需要,來化導別人。
﹝四、正業﹞
是端正的行爲,指合法的身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即一切合理的行動。解釋如下:
(1)不殺生:一切善法以仁慈不殺爲首。非但人不可殺,一切有生命的動物都不可殺害。殺生的害處,以個人來說:現世受國法的製裁,將來招受苦報。因造殺業者一定有強烈的惑業爲動因,這惑業的本身即是當人將來招感苦報的主因。以自他的互動關系來說,殺害他人,影響社會國家的安甯;殺害其它類的衆生,則結下惡緣。所以應當戒殺。從對治來說:戒殺,可避免結惡緣。可避免製造障道的因緣,換言之,可避免製造內心的不良因素──殺心。從正面來說:戒殺,可以長養慈…
《解脫之道 四聖谛與緣起與大乘不共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