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之道 四圣谛与缘起与大乘不共慧▪P13

  ..续本文上一页见。无我才能不相障碍,达到究竟的涅槃。凡圣的分别,就在执我与无我。

  涅槃的见地,如苦痛的消散,无分别,无分量,寂静,平等,这在大小乘中,都是一样的,都是从无我观中,消除个我的对立。涅槃,不是说明的,不是想象的。要觉证他,实现永恒平等与自由,必须从实践中,透过无我的深慧去得来。

  ※道 谛※

  ﹝八正道﹞

  涅槃──苦的熄灭,是由修道而证得的。在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就是八正道。释尊的时代,印度社会风气走上极端。有的以纵欲的享乐为人生目的,在物欲的追求中,被无穷的欲望所奴役;有的以禁欲的方式,专修无意义的苦行,自讨苦吃。极端的乐行与苦行,都不能使自己的身心正常,对解脱毫无益处,故佛陀开示八正道的中道──离苦、乐二边,以智化情的生活。约束自己,而不虐待自己;受用维持生存所必需的享受,而不放纵,才能引上解脱的正道。

  「杂阿含经」说:「阿难,何等为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因此,八正道可说为五乘共法。这看「八正道经」的一段经文,即可明了:「正见者,谓如信作布施,礼沙门道人,供养佛及孝顺父母之一切善法,后世得福。正思惟者,谓念道不瞋,守忍辱不相侵。正语者,谓不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之口四过。正业者,谓不盗、不杀、不淫。正命者,于饮食、床卧等不贪,离非法。正精进者,谓行精进。正念者,谓念念不妄。正定者,谓守意护意而不令犯也」。

  有者说阿含是小乘经,甚至误解八正道是小乘法,这是不正确的。如大智度论说:「佛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诃衍(即大乘法),三藏中亦不说三十七品独是小乘法」。又如大乘的「佛说阿弥陀经」说:「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可见,八正道实是十方三世诸佛度化众生的基本法要。以下,参照经论说明八正道的内容。

  ﹝一、正见﹞

  1.世间正见:就是正确的人生观,略分四类来说:

  (1)见有善有恶:确信有善与不善,并分别善与恶,作为我们起心作事的准绳、止恶行善的原则。如否定道德及怀疑论等,便是邪见。

  (2)正见有业有报:一切众生的业力依自作自受的法则而从业受果。「因缘成熟时,果报还自受」即指此义。

  (3)正见有前生,有后世:今生的千差万别,不是偶然、无因的,与前生有关;今生所造作的,又会影响后世的果报。定命论、尊佑论皆无法说明众生之生死相续。唯有佛法的缘起论,三世的业感论,才能合理的说明使人生起正确的信解。

  (4)正见有凡夫,有圣人:由人而成佛的释迦牟尼佛及其圣弟子们,即是最好的证明。确信有凡圣的差异,并相信只要依佛法奉行,也能达到与圣者一样的解脱自在,才名为得正见。

  2.出世正见:即对于因果、事理、四谛、三法印等,从听闻正法而得正确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正见是分别邪正、真妄而舍邪向正的。这是于法抉择的正见,也就是闻慧。世间的正见,能转向善道。如对于四谛真理的如实知见,那才是向于解脱正道的。前来所谈的「四谛」与「缘起」法门,皆是出世正见的内容。以下列举三项来说明:

  (1)正见缘起中道

  佛对迦旃延说:「世人颠倒,依于二边,若有若无」。 佛的圣弟子呢?「正观世间集者,则不生世间无见。如实正观世间灭者,则不生世间有见。迦旃延!如来离于二边,说于中道,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世间人见人出生了,就执为实有而起有见。等到死了,大都执为实无而起无见。但是,佛弟子依着缘起中道去观察时,见到世间灭,也就是生死解脱了,不会起有见。因为,既是可灭的,在生起时就决非实有,实有是不会依缘而灭的。如见到生死世间的集起,就不会起无见。因为缘起的如幻假有,不是什么都没有,而且既是可生的,在灭时也决非实无。了解缘起的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就不会觉得一死了事而起无见了。知道缘起的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当生死解脱时,也不会执有实我得解脱的。总之一切惟是缘起的集灭,并没有实我,实法,所以不起有见,不起无见,也就能依中道的正见而解脱了。

  (2)正见四谛

  例如苦:这些生死有为,是无常的,不安稳的,是无我而不自在的;对这种生死事实的苦迫性,能深知深信而必然无疑,就是见「苦谛」。无明烦恼,是生死的真正原因,对惑业的招感性,深知深信而必然无疑,便是见「集谛」。断了烦恼,不起生死,那种出离的超越性,没有任何系缚的自在性,深知深信而不再疑惑,便是见「灭谛」。确信八正道是向涅槃所必由的行径,而不再疑惑,名为见「道谛」。对于苦、集、灭、道的如实知见,即是正见四谛。

  (3)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

  在中道的正见中,有先后的程序。七十七智经说:一切众生的生死缘起,现在如此,过去未来也如此,都是有此因而后有彼果的(如无明缘行) ,决不离此因而能有彼果的,这是法住智。所以,法住智是对于因果缘起的决定智。这虽是缘起如幻的俗数法,却是正见得道所必备的知见。(如不能了解缘起的世俗相对性,假名安立性,而只是信解善恶、业报、三世等,这是世间正见,不名为智)。经说:依法住智而观缘起法的从缘而生,依缘而灭,是尽相、坏相、离相、灭相,名为涅槃智。这是从缘起的无常观中,观一切法如电光石火,才生即灭;生无所来,灭无所至,而契入法性寂灭。(也有从空、无相而契入的观门)。所以,法住智是知生灭、知有为世俗、知流转、知因果的必然性;涅槃智是知不生灭、知无为胜义、知还灭、知因果的空寂性。依俗谛的缘起因果,而后契入第一义谛的寂灭法性,是解脱道中,正观法的必然历程。有些人不明白:没有修得法住智,涅槃智是不会现起的。以为只要谈心说性、或说绝对精神之类的,以为就是最高的佛法,那真是误入歧途了!为什么呢?就是对于佛法没有正见。正见,即明慧,是德行的根本,修行的摄导,如行路需要眼目。虽只是坚定不移的见地,但力量极强,如「杂含」说:「假使有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复百千生,终不堕恶趣」。大乘重视般若,即是此一意义的强化。而菩萨的大慧、深慧,不怕生死而能于生死中教化众生,也即是这正见──般若的大力!

  ﹝二、正思惟﹞

  又称正志,是对正见所见的,作更深入的正确思惟。从理智方面说,这是思慧──如理思惟、作深密的思考,达到更深的悟解。从情意方面说,是经思考而立意去实现。思慧不仅是内心的思考,必有立志去实现的行为,使自己的三业合理,与正见相应。有正见的,一定成就正信;有正信的,一定有要求实现的意向。所以,从正见而来的正思,是引发了向解脱的真实欲求。因此,古译正思惟作「正志」或「正欲」。

  从无常的正见中,引发正思,就「向于厌」。众生对自我及世界是恋着的;正思的向于厌,就是看到一切是无常是苦,而对于名利、权势、恩怨等放得下。这是从深信因果中来的,所以厌于世俗,却勇于为善、勇于求真,而不像一般颓废的灰色人生观,什么也懒得做,从无我的正思中,「向于离欲」。于五欲及性欲,能不致染着。如听到美妙的歌声,听来悦耳,但是像秋风过耳,不曾动情,歌声终了,也不再忆恋。又如手足在空中运动,毫无碍着。从涅槃寂静的正思中,「向于灭」。心向涅槃而行道,一切以此为目标。这三者,表示了内心从世间而向解脱,也就是真正的出离心。正见可说是从闻(或从佛及佛弟子闻,或从经典闻)而来的慧学──闻慧;正思惟是从慎思明辨而来的慧学──思慧。大智度论说:「思惟筹量,发动正见,令得力,是名正思」。可见,正思惟实是「知」与「行」的桥梁,换言之,从知而行的关键在于正思惟。

  ﹝三、正语﹞

  是正直的言语。包括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合法的语言文字,还包括如法的爱语、法语。解释如下:

  (1)不妄语:即不虚诳语,例如:见言见,不见言不见。最严重的妄语,是未得言得,未证言证。例如:未得初禅,说已得;未证圣果,说已证,此是大妄语。

  (2)不两舌:即不离间语。一个人在社会或团体中,不能以诽谤的态度,在团体中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引起团体分子的猜忌不和。

  (3)不恶口:不说粗暴鄙俗、尖刻恶毒的言语,恼乱他人。

  (4)不绮语:不说花言巧语、不说闲言浪语及色情的言语。还有一种人,终日饶舌空谈、言不及义,专说些无意义的戏论,这不仅浪费光阴,也浪费生命。以正面的作用而言,应说如法的爱语、法语:

  Œ爱语:是依事实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问,令人欢喜之语,这是菩萨的四摄法之一。

  法语:凡是令众生止恶行善、离苦得乐乃至解脱生死的一切语言文字。

  一个正信的佛教徒,不仅是消极的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更积极的以真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净语,视事实的需要,来化导别人。

  ﹝四、正业﹞

  是端正的行为,指合法的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即一切合理的行动。解释如下:

  (1)不杀生:一切善法以仁慈不杀为首。非但人不可杀,一切有生命的动物都不可杀害。杀生的害处,以个人来说:现世受国法的制裁,将来招受苦报。因造杀业者一定有强烈的惑业为动因,这惑业的本身即是当人将来招感苦报的主因。以自他的互动关系来说,杀害他人,影响社会国家的安宁;杀害其它类的众生,则结下恶缘。所以应当戒杀。从对治来说:戒杀,可避免结恶缘。可避免制造障道的因缘,换言之,可避免制造内心的不良因素──杀心。从正面来说:戒杀,可以长养慈…

《解脱之道 四圣谛与缘起与大乘不共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如实观照法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