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必取消。因为业从惑起,断除了惑,生死就解脱了。惑,就是烦恼,是内心种种不正当、不清净的分子。烦恼的根本是「我见」。作善作恶,一般人都是为我而作:为我的生活、财富、健康;为我的名位、权力;为我的国家、民族:一切都以我为中心。所以不但作恶事,是由烦恼所引起;即使做善事,也还是离不了烦恼。从烦恼而来的善事业,由于有「我见」在作祟,不是偏执自己的意见,就是偏重自己的利益,或为了竞争有意无意的破坏他人,结果就可能变质而成为恶了。处处从我出发,不能说没有一些好的,但是与烦恼杂染相应,有时会演变得害尽世人,如西方神教徒的宗教战争。在身心的动作时,一切都为了我,都拉来附属于我,最好都听我的意见,受我的支配──这就是「我见」的表现。我的意义是「主宰」:一切由我作主,一切由我支配。我,便是生死的根源,罪恶的根源。我见,像一种凝聚的力量,使一切人、事、社会、国家,通过我见,而构成关系、集合于一。众生的个体也如此:老了、死了,身心组合破坏了。但由于我(见与爱)的欲求,引发以我见为本的善恶业力,又感得一新的身心组合。生死死生,一直延续下去。假使没有我见的集合力,就能解脱生死不断的现象。阿罗汉和佛的善行,并不会成为招感生死的业力。因为圣者已破除我见,通达无我,了脱生死。一般人,都有自我永恒的要求,好像自己是不会死的,就算死到临头,也还要求未来的存在(后有爱),所以死了就依善恶业力去感果。总之,死生由业,业由烦恼,烦恼的根本是我见,我见不破,生死问题永远不能解决。
﹝涅槃的意义﹞
中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真能了生死,就是得到涅槃。涅槃,是印度话,含有否定、消散之义。古译作「灭度」,即意味着某些东西消散了,消除了,又超越了。此外还有:自由,安乐之义。唐玄奘译为圆寂:圆是圆满,应有的一切功德都具足了;寂是泯寂,一切不良的成分都消散了。这就是平等、自在、安乐的理想境地。
涅槃,可说是印度文明的共同理想。佛讲涅槃,古代婆罗门教及印度教也讲涅槃,名词虽同,内容却不一样。依佛法说,他们的涅槃观,都是不究竟的。最庸俗的,以物欲享受的满足为涅槃。如有一外道,在饱食之后,拍拍他的肚子说,这就是涅槃。一般印度宗教的涅槃,如呼吸停止,或心念似乎不起等,自以为涅槃,其实都不外乎禅定的境界。那末,佛法的涅槃观,是怎样的呢?
﹝1﹞断惑则得涅槃:
要解脱生死,必从断烦恼,断烦恼的根本──我见下手。众生一向在生死中,有生有灭;若了生死而得涅槃,即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涅槃的特性。佛弟子修持定慧,渐断烦恼,现生便能体验到不生不灭的境地,叫做得涅槃。到这,我见为本的烦恼断尽了,发业的力量也没有了,也就不再感生死果。断烦恼的,必有高超的智慧,自觉到我见消除,烦恼不再起,生死永得解脱。很多人都误会了!以为死了才叫涅槃。涅槃的境地,是学人现生所能到达的,现生能得大自在,大解脱的。无奈末世的人,很少想现生得涅槃,不是根钝,就是不肯精进,都把了生死看成死后的事。佛教的本意,是注重现生体验的,要活着的时候就证得涅槃。
(2)业尽报息则入涅槃:
有人以为:佛说纵经千万劫,业力仍不失。就误解:我们的生死,无法了脱。这是不明佛法的因果道理。要知道有了业要感果,但还要有助缘,烦恼就是业力感果的要缘。如灭了烦恼,没有助缘,业力也就无力生果了。故说:业尽报息,则入涅槃。业尽,不是没有了,只是过去了,再也起不了作用。所以,了脱生死,不从苦果的改变上去着力,也不从业力的消除上去着力,而是从烦恼的根本──我见下手。如能证无我,烦恼一灭,业种就干枯了,不会起作用,生死的连索,便从此截断了。得涅槃时,有此身体的存在,则饿了还是要吃,冷了还是要穿,虽然身体有苦,但不致引起忧愁懊恼等心苦,这叫有余涅槃。到这个身心的组合离散了,不再引生新的自体、新的苦果,叫无余涅槃,「即业尽报息则入涅槃」。
﹝涅槃之深究﹞
(一)蕴苦永息之涅槃:
惟有甚深的空(无我)慧,才能破除我见。等到此生的报体结束后,不再受生死果,就是入涅槃了。一般人想:入涅槃,到哪里去呢?证了涅槃,是什么样子呢?圣境,无法推测,也不易说明。经中譬喻说:冷气消除了,冰便溶化为水而归于大海。这如入涅槃一样。这时,如问:冰到那里去了,现在那块冰是什么样子,那是多余的戏论。既已溶化,就不能再想象为过去的个体;水入大海,遍一切水中,所以是「无在无不在」。证入涅槃也是如此,不能再以旧有的个体去想象他。到达涅槃,便是融然一味,平等平等。经说:「灭者即是不可量」。涅槃(灭)是无分量的,无数量,无时量,无空量的。平等法性海中,不可分别。
从前,印度有一外道,能见到某人死了生天,某人生人间,某人堕地狱。但一位阿罗汉入灭了,外道看来看去,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这说明了:入了涅槃,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的,无所在,也无所不在。我们总是把自我个体看为实在的,听到消除了自我的涅槃,反而恐怖起来。所以,涅槃无法用与我有关的事物去拟想。入了涅槃,身心都泯寂了。这并非说毁灭了,而是慧证法性,销解了相对的个体性,与一切平等平等,同一解脱味。
小乘学人,做到生死解脱,便算了事。苦痛既已消除,再也不起什么作用了。这是小乘者的涅槃观。大乘却有更进一步的内容。大小的涅槃,分二点来说:
1. 依体证的现 (相)实(性)一味说:
声闻者证入法性平等时,离一切相。证见时,不见一切相,惟是一味平等法性。故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声闻学者的生死涅槃差别论,性相差别论,是依据古圣者的体验而推论的。但大乘学人的深悟,在证入一切法性时,虽也不见一切相,但深知性相不相离。由此进修,等到证悟极深时,现见法性离相,而一切如幻的事相,宛然呈现。这种空有无碍的等观,称为中道。故说:「慧眼无所见而无所不见」。依据这种体证的境地,安立教说,所以是性相不二论,生死涅槃无差别论,证到了这,名为安住「无住涅槃」,能不厌生死,不着涅槃,这是小乘证悟所不能及的。但大小的涅槃,并非完全不同,而是大乘者在三乘共证的涅槃(法性)中,更进一层,到达法性海的底里。
2. 依修持的悲愿无尽说:
小乘者的证入涅槃,所以(暂时)不起作用,除了但证空性,不见中道以外,并且他们在修持时,缺乏了深广的慈悲心。而菩萨虽圆满的证入涅槃,但因度生无尽的悲愿,成为不动本际而起妙用的动力,无尽期的救度众生,这大大就不同于小乘者的见地了。
佛的涅槃,是无在无不在,是有感必应,不用作意与功力,自然起用。所以,现一切身,说一切法,都是随众生的根基及善根力所感而起应化的。因此,如想象圆证涅槃的佛,是一个个的,在这里那里的,寿长寿短的,便不知大乘涅槃的真义,不知应化身的真义了。必须放弃小我个体的观念,才有悟解证入涅槃的可能。入了涅槃,如说永恒,这即是永恒,因为一切圆满,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说福乐,这便是最幸福、安乐了。说自由,这是毫无牵累与罣碍的。所以,有的经中,描写涅槃为「常乐我净」。这里的我,是自由自在之意,切不可以个体的小我去推想它。可是众生愚痴、执我,多数害怕涅槃(因为无我了);也有不满意涅槃,以为是消极的。纯正而真实的佛法,众生颠倒,可能会疑谤,真是没法的事。好在佛有无量善巧方便,为这种深执我的众生,又作另一说明。
(二)身心转依之涅槃
转依即涅槃,表示身心起了转化,转化为超一般的。「依」,有二种(1)心所依止,名为「染净依」。依心的杂染,所以有生死;依心的清净,所以得涅槃。在大乘的唯识学中,特重于这一说明。(2)法性(空性)是所依止,名为「迷悟依」。法性是究竟的真性,迷了它,幻现为杂染的生死;如悟了,即显出法性的清净德性,就名为涅槃。从心依或从法性依的转化中,去表显涅槃的德用,是大乘有宗的特色。
(1)以染净依说转:染与净,都以心为依止。这个所依心,唯识学中名为阿赖耶识,即心识活动的最细微部分;最深细的阿赖耶识,成为生死与涅槃的枢纽。由于心中有不净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又熏种子,故才能流转于苦海中。好在心的深处,还有清净的种子,要求得解脱,就要设法把心中深藏的清净种子,使它显现出来。如信三宝,听法,诵经,持戒等,即是开始转化。依佛法作不断的熏习,渐使杂染的力能减低,清净的功能增强,发展为强大的清净潜力。一向为杂染所依的杂染心,现在转化为清净法的所依,就叫做转依(究竟转依在佛位)。杂染的阿赖耶识是虚妄分别的,而究竟转依的清净心,转识成智,是无分别的。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涅槃,彻证无我,没有分别,所以从对立矛盾等而来的一切的痛苦,成为过去。
(2)以迷悟依说转:「依」,指法性而说,或名真如。真是非假,如是不二的,这就是一切法空性,事事物物的实相。众生为何轮回生死?即因不悟法性,颠倒妄执,造业受苦。一般人觉得,生死流转中,有个真常本净的自我,迷的是我,悟了解脱了,也还是这个我。现在说:众生虽迷了,而常住真性,不变不失。照「楞伽经」说:由于「众生畏无我」;为了「摄引计我外道」,所以方便说有如来藏。这对于怖畏空无我,怖畏涅槃的,就容易信受了。中国佛教界,特重这一方面的宏扬。但是,若忽略了佛说如来藏的意趣,就不免类似外道的神我了。其实,如来藏即是法空性的别名。必须通达「无我如来之藏」,才能离烦恼而解脱。
﹝结 说﹞
生死这个大问题,全由我执而来,所以要了生死,必须空去我…
《解脱之道 四圣谛与缘起与大乘不共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